1967年,一部《吾愛吾師》風靡一時。
片中由黑人影帝西德尼·波蒂埃飾演的中學教師面對頑劣的學生施展渾身解數感化他們,最終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與愛戴。
而後,沃爾特·惠特曼的詩歌《噢!船長!我的船長!》在經典電影《死亡詩社》中被激情四溢地一再吟詠,奠定了老師「導航者」的銀幕形象。
自此,GTX(Great Teacher X)便成為了電影人津津樂道的題材。
或許是對於這樣良師劣徒的煽情模式產生了審美疲勞。
幾十年後,韓國影人為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完全相反的「吾愛吾師」。
——《老師的恩惠》。
《老師的恩惠》
韓國小鎮上發生了一起惡性殺人事件,倖存者只有兩個:樸老師和她的學生美子。
整個故事藉由美子向警方敘述事情經過的方式娓娓道來。
樸老師年輕時產下畸形兒,丈夫上吊自盡,如今年事已高,雙腿癱瘓隱居鄉下。
一直照顧她的,就是她曾經的學生美子。
為了讓樸老師高興,美子叫來以前的幾個同學一起為其慶生。
誰知幾人都對樸老師當年的所作所為心存怨恨,心裡都想要親手將其殺死。
可就在當晚,他們卻接連被一個戴著兔子面具的神秘人殘忍殺害……
《老師的恩惠》
馬東曾在《奇葩說》裡說過一句話: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這句話用在電影領域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從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而當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並非創作者的本意時,便是一種曲解,甚至產生誤解。
當然了,這也是電影最大的趣味和魅力所在。
《老師的恩惠》
本片就是如此,關於它的誤解主要有二。
其一,過分的血腥暴力。
眾所周知,韓國恐怖片由於社會環境受歐美的影響,也非常注重視覺衝擊。
而一提到以視覺衝擊為主調的韓國恐怖片,本片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因為它在當年被公認成就了韓國電影最高級別的「血腥屠戮」。
全片不語怪力亂神,卻時時刻刻讓觀眾被無以復加的視覺衝撞所震懾。
懸於桅檣、斃於地窖的屍首全部由真人演繹。
圓規、訂書機、美術刀這些稀鬆平常的課堂用具,統統變成了沾滿鮮血的殺人利器。
甚至導演怕你看不清楚,還特意將一些血腥鏡頭放大成了特寫畫面。
《老師的恩惠》
正因如此,本片在當年上映前,一些已經公布的網站廣告和地鐵招貼都因為民眾的抗議紛紛被迫撤下。
但其實對於一部恐怖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恐怖二字。
血腥暴力也只不過是諸多製造恐怖的方式之一。
程度輕了被罵過家家,程度重了又被人拿來大做文章,也是挺難的。
《老師的恩惠》
況且本片雖然選擇了以視覺衝擊來製造恐怖,卻絕不意味著它不重視心理恐怖和故事本身的懸疑性。
導演開片即明快地交代了樸老師的生活經歷。
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一再被引導關註上述細節,同時也不免產生一系列疑問:
兇手究竟是誰?
他/她殺害所有人的目的是什麼?
師生關係的真相又究竟如何?
這些疑問配合著現在與過去的雙重敘事結構,在建構與解構的兩度體驗中逐漸還原案件真相,使得觀眾高度獲得推理剖析的快感。
《老師的恩惠》
不過無論你如何猜測,也很難推測出真相。
別忘了,整個故事都以美子向警方敘述的方式展開。
換言之,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她的一面之詞,其中幾分真幾分假,不好說。
這也是本片最為巧妙之處。
整個故事實際上都是添油加醋、亦真亦假的「謊言」。
直到最後真相揭曉的那一刻你才會發現,自己這一個半小時裡所做的一切推測都是徒勞。
那個看起來最不可能是兇手的人才是兇手。
卻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和可憐人。
《老師的恩惠》
關於本片的誤解之二,則是片中塑造的樸老師一角具有醜化這一神聖職業的嫌疑。
這樣的誤解不無道理。
你看片中的樸老師。
體罰學生,致使原本的體育健將腿部受傷變成殘疾人。
對於家裡貧窮買不起像樣禮物的學生冷嘲熱諷。
嘲笑身材肥胖的學生,導致其長大後對整形走火入魔。
甚至一位學生母親在她的緊急傳喚下匆忙趕往學校,途中遭遇車禍而喪命。
《老師的恩惠》
誠然,這樣的老師形象與以往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良師劣徒相去甚遠。
但其實大可不必上綱上線。
惡取決於個體的人性而並非職業,電影要讓觀眾看到大多數,同樣也要讓觀眾看到極少數。
或者說電影中塑造的只是個例,絕不能以偏概全。
《老師的恩惠》
況且本片也的確是基於現實創作而成的。
眾所周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韓國對於孔孟之道的謹守比起我們有過之無不及,「君師父一體」的思想向來根深蒂固。
每年教師節,孩子們都要送上康乃馨,並演唱「老師的恩惠」這首歌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和景仰。
甚至在韓國有一句俗語叫做「即使是老師的影子也不能踩」。
可在拍攝本片之前,製作團隊曾通過街頭、網絡、電話等方式隨機採訪了1000人。
其中竟有98%的受訪者表示有過給自己帶來傷痛記憶的、難以忘記的老師。
《老師的恩惠》
正是這一數據,催生了本片誕生的必要性。
即強調在韓國這樣的體制下,老師權利的擴大和學生們真實受到卻被忽視的傷害。
不僅僅是肉體傷害,更重要的是精神傷害。
冷暴力,遠比暴力可怕得多。
正如片中的樸老師,她所不以為意的諷刺、挖苦、嘲笑和孤立,足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甚至徹底毀掉其人生。
如此「恩惠」,實在叫人難以承受。
不,是不敢承受。
《老師的恩惠》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每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都懂得不使孩子心中的激情冷卻。
不傷害孩子心靈深處最敏感的角落。
不讓他們成為對周邊事物漠不關心的人。
這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真心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