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四成大學生自己或身邊人曾遇到金融詐騙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編者按:為進一步在廣大青年學生群體中普及金融安全知識、樹立科學投資理念、提升財商素養教育、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近期,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年網、招商銀行聯合舉辦「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讓影音作為載體,傳播正確消費觀念;以創意為亮點,宣講必備金融知識;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搭臺搭梯,為國家金融安全工程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貢獻力量。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李華錫) 近日,有媒體報導,安徽一名大學生遭遇校園詐騙案件,損失8萬餘元。此類案件在校園中並非個案,讓大學生了解防範金融詐騙知識,提高金融安全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防範金融詐騙話題,對全國1051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表示自己或身邊人曾遇到過金融詐騙,電信詐騙、非法校園貸、釣魚網站系導致被騙的常見類型,超九成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被騙原因是防詐騙意識淡薄,近六成表示喜歡通過短視頻獲取防騙知識。

  大學生或身邊人遇到過金融詐騙情況比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

  超四成自己或身邊人遇到過金融詐騙,電信詐騙、非法校園貸、釣魚網站為主要詐騙類型

  根據中國青年網調查顯示:41.5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或身邊人遇到過金融詐騙。這其中,電信詐騙、非法校園貸、釣魚網站等詐騙類型最為多發,比例分別為74.34%、37.64%和36.06%。

  「她缺錢了,看到有兼職信息,就抱著僥倖心理試了試。」商丘工學院學生陳寧的朋友曾遭遇過金融詐騙。她說,朋友看到有刷單賺錢的消息,便交了培訓費。一開始確實能賺到一些小錢,但她刷了幾次金額較大的單子時,對方卻不給返現了,「她知道自己被騙了,損失了三千多元錢,最終也沒能追回來。」

  和陳寧一樣,青海大學學生任宇也曾遇到過社交陷阱類別的詐騙。他的同學QQ被盜後,以急用錢繳納學費的名義,發信息讓他掃碼轉帳,並告訴他之後會有銀行的延遲轉帳,並且出示了轉帳憑證。「我當時猶豫了一下,但還是轉過去了。」後來,任宇發現對方並沒有按照約定時間把錢轉過來,確定自己被騙了。

  大學生自己或身邊人遇到金融詐騙類型比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

  超九成認為大學生防範意識淡薄會導致被騙

  對於遭遇金融詐騙的原因,大學生如何看待?調查顯示:91.29%的受訪者認為,被詐騙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防範意識淡薄」,其次為「社會機構對個人信息保護不足」和「相關行業監管和法律法規應進一步加強」,分別為77.11%和70.64%。

  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學生馮琰君認為,校園詐騙多發,大部分原因是大學生防詐騙意識淡薄。她說,大學生往往心思比較單純,對絕大多數人很少設防備。「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加強校園和社區防騙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大學生們了解現在的詐騙手段,從而防止受騙事件發生。」

  大學生被詐騙主要原因比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

  近六成喜歡通過短視頻形式學習防騙知識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防金融詐騙知識,尤為重要。那麼,大學生更青睞哪種內容形式呢?在本次調查中,57.27%大學生選擇更喜歡通過寓教於樂的短視頻,了解金融安全防範知識。

  「我喜歡刷短視頻,如果通過短視頻了解防範知識會更容易接受。」蘭州大學學生魏彥龍之前通過學校講座了解過一些金融安全防範知識。他認為,比起看文字,短視頻能更快提取信息,「我希望通過短視頻了解金融安全知識,我更期待一些漫畫等類型的視頻,這種形式更生動有趣。」

  此外,在獲取金融安全知識的渠道方面,調查顯示:83%的大學生表示經常通過網絡媒體了解防金融詐騙知識,其次是活動講座、親友老師、電視廣播,分別佔比77.58%、73.43%、56.35%。

  大學生喜歡的金融安全防範知識宣傳形式比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

  高校教師:大學生要增強防範意識,也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價值觀

  西南財經大學團委書記王偞婷認為,在大學生群體中,金融投機行為往往是金融詐騙得逞的原因之一。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除了增強防詐騙意識,還應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財富,正確認識投資與投機的差別,真正將關注點著眼於自身發展與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奮鬥。「金融詐騙等社會亂象,反映出的不僅僅是金錢問題,還反映了青少年財商素養缺失的隱患。西南財經大學近年來一直專注於青少年財商素養提升等志願服務,讓大學生們走進社區和中小學進行財經知識普及,也是希望能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為國民財商素養提升貢獻力量。」

  江南大學團委書記單雲婷認為,通過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基本具備防範金融詐騙的意識,也樂於通過短視頻了解學習金融安全知識,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教育宣傳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為此,她建議,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現在,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平臺加強金融安全教育,強化大學生防範金融詐騙的意識;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應當牢記「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消費警惕掉進陷阱,生活拒絕盲目羨慕,交友設置一定原則」,「平時多關注相關資訊,掌握基本法律常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合理的消費觀,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寧、任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超4成大學生或身邊人曾被詐騙 社交、遊戲成為高發領域
    專家提醒,大學生上網社交玩遊戲,不可輕信不明連結,遇到需要輸入個人銀行卡、身份證、驗證碼等信息的連結,一定要確認是否為官方連結,以防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大學生被詐騙高發於社交平臺據《2019 年騰訊110數據報告》顯示,各年齡受騙人數比例中, 90 後佔比最大,達48%,可以看出,年輕群體更易上當受騙。
  • 大學生金融安全調查:近七成遇到過信息洩露,近九成認為應加強宣傳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金融安全話題,對全國142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三成學生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近七成學生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超八成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金融安全信息,近九成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近九成學生認為面對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圖為大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了解情況比例圖。
  • 調查揭秘金融詐騙套路:小心!電信網絡詐騙是最常見騙局
    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訪者中,碰到金融詐騙是較普遍的現象,只有16.82%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經歷過金融詐騙,金融防騙形勢依然嚴峻。在種類繁多的金融詐騙中,通過電話、簡訊通知「活動中獎」、「稅費退返」等形式的電信詐騙所佔比例最高,有46.7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這種情況。排名第二的則是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理財詐騙,43.9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
  • 寒假將臨騙子盯上大學生群體!社交、遊戲平臺成電詐高發區
    寒假即將到來,作為容易上當受騙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的錢包可能正在被騙子「覬覦」。專家提醒:大學生上網社交玩遊戲,不可輕信不明連結,遇到需要輸入個人銀行卡、身份證、驗證碼等信息的連結,一定要確認是否為官方連結,以防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 大學生情緒調查:超三成有起床氣,超八成可以控制情緒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情緒狀況話題,對全國100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八成學生可以控制自己情緒,超三成學生有起床氣,學業壓力大、對未來迷茫、學生工作繁忙系困擾情緒的主要原因,超五成會因為小事發脾氣,超六成會以聽歌的方式發洩情緒。圖為大學生是否可以控制自己情緒比例。
  •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不要輕易再說金融詐騙離你遙遠,歲末年初正是各類信息詐騙高發階段,融360《維度》發布的《2020中國金融詐騙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都經歷過各種形式的金融詐騙,金融防騙形勢依然嚴峻。中獎類詐騙最普遍「現在的詐騙手段太高明了。那些中獎簡訊點進去,看起來都很官方、很正規,誰能想到是假的呢!」家住北京市的張大爺懊悔地說道。
  • 中國銀聯網際網路支付安全調查報告:51%消費者曾遭遇網絡詐騙
    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魏晞)中國銀聯2日發布《2019移動網際網路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稱,中國行動支付用戶使用頻次繼續上升,日均使用逾3次。2019年網絡詐騙情況有所好轉,調查顯示:51%的消費者曾經遇到過網絡詐騙,相比2018年下降了16%;發生損失的人群佔比為23%,較2018年下降26個百分點。
  • 2019年網絡詐騙人均損失創近六年新高金融詐騙是禍首
    從網絡詐騙受害者的地域特徵來看,北上廣均出現在榜單上。廣東省以「量」搶先,舉報量分走總量的10.7%,穩居第一。報告認為,這從側面反映出廣東人的維權意識相對較高;而人均損失前兩位的地區依次為北京和上海。
  • 歲末年初 防範金融詐騙攻略
    詐騙方式花樣多   在種類繁多的金融詐騙中,通過電話、簡訊通知「活動中獎」「稅費退返」等形式的電信詐騙佔比最高,有46.7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這種情況。排名第二的則是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理財詐騙,43.9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這是來自融360《維度》最新發布的一份調查結果。
  • 調查顯示逾八成臺灣大學生計劃在寒假打工
    新華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臺灣人力資源機構yes123求職網6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有80.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計劃在寒假打工,比例高過去年的78.6%,也續創12年以來新高。  該項調查顯示,有58.4%的學生想兼兩份或以上的工作,其餘41.6%受訪者想找一份工讀,平均每人要兼1.9份差。
  • 調查顯示:微博漸成大學生交流與獲取信息主渠道
    微博的流行,為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帶來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利用微博對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影響,在其學業、交友和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作用,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微博使用者中大學生超七成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戶規模保持迅猛增長的態勢。
  • 近期發生多起針對大學生的網絡詐騙案件
    近日,據多所大學反映,多名學生接到詐騙電話,騙子謊稱是360金融服務中心人員、小米金融客服和京東客服工作人員,對方能準確地說出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就讀學校、居民身份證號等,稱學生之前註冊了360貸款,為響應國家相關政策,現已不允許學生貸款,故需要該同學配合註銷貸款帳號。並向該學生索要QQ號,添加好友後工作人員會要求全程語音錄音對接系統。
  • 調查:近七成大學生創業月收入不足3000元
    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態究竟如何,正在北京準備「兩會」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孫維帶來了一組調查數據。圍繞大學生的創業問題,孫維聯合有關機構用大半年時間,對33744位在校大學生、5357位畢業兩年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創業意願、創業收入、遇到的困難、啟動資金及其來源、對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多個方面。
  • 2019年網絡詐騙人均損失創新高金融詐騙是禍首
    這從側面反映出廣東人的維權意識相對較高,人均損失前兩位的地區依次為北京和上海。  男女老少各有痛點詐騙大數據畫出眾生相  在騙子眼中,沒有人是不能騙的。  報告顯示,男性的受騙率更高,佔到了總舉報量的66.9%。但是,女性在人均損失上更扎心,高達3萬餘元。
  • 如何識別金融詐騙?央行支招:一看二問三查四不要
    啟動儀式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餘文建為消費者識別金融詐騙支招:要學會「一看二問三查四不要」。接下來,現代金融管家給您講講,如何用好這一招。「一看」,就是看理財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金融詐騙往往以高收益、高利息做誘餌,如果發現產品承諾的收益率明顯高於同期同類型產品的收益率,一定要提高警惕。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公開提醒:「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這段話包含了兩層含義。如果是合法合規的理財產品,或許會有6%、8%這樣高的收益率。
  • 「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啟動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雨桐 供圖  本次活動圍繞金融安全、投資者教育、財商素養等主題內容,面向全國各地大學生徵集創意短視頻,同時邀請金融領域專家教授、資深人士等,向廣大學生和網友普及金融安全知識,提升財商素養和投資意識與能力,進而助力國家金融安全工程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14人冒充女大學生網聊詐騙200餘萬元
    全媒體記者 趙豔君 通訊員 付延濤 王鑫王響(化名)沒想到,自己豪擲千金一味討好的「紅顏知己」婉兒(化名),竟然是電信詐騙團夥中的骨幹力量。12月11日,聊城、東昌府區兩級公安機關聯手打掉一個冒充女大學生詐騙團夥,現場抓獲團夥成員14人。毫無疑問,婉兒就是其中的一個。
  • 防詐騙rap「出圈」!聽高校師生講金融詐騙的那些坑
    近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年網、招商銀行聯合舉辦的「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引起廣大高校師生熱議和關注。參賽短視頻創意頻出,形式多樣。師生製作金融安全短視頻 刷屏朋友圈 《天上不會掉餡餅》是山東科技大學師生共同創作的一首防詐騙rap,視頻上線當天播放量就超過了10萬,並被中華全國學聯及多家檢察院、公安機關等官方微博轉發。
  • 提高電信網絡詐騙識別能力!轉給身邊關心的人
    轉給身邊關心的人 2020-10-13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詐騙趨勢報告:直播間詐騙金額驚人 花樣繁多
    具體到2019年網絡詐騙主要類型看,金融詐騙、遊戲詐騙、兼職詐騙成為舉報量最高的三大詐騙類型。網絡賭博詐騙、交友詐騙和金融詐騙則成為人均損失最高的三類詐騙。舉報量最多、人均損失又遙遙領先的金融詐騙正迅速蠶食著受害者的錢包。從網絡詐騙受害者的地域特徵來看,「北上廣」均出現在榜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