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金融安全調查:近七成遇到過信息洩露,近九成認為應加強宣傳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李華錫 實習生 張宇)近年來,電信詐騙事件多發,金融安全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對金融安全了解多少?是否遭到過金融安全問題?對於金融安全持怎樣的態度?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金融安全話題,對全國142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三成學生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近七成學生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超八成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金融安全信息,近九成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近九成學生認為面對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

圖為大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了解情況比例圖。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

超三成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近七成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

「我經常看到有加強金融安全意識的文章,但通常很少閱讀,只是簡單地看個大概。」長春理工大學學生王虎表示,自己經常會看到有關校園貸款、金融詐騙方面的報導,但其中闡述的金融安全知識並不詳細,自己對金融安全知識也是一知半解。

根據中國青年網記者調查顯示,65.69%的受訪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有些了解,不了解和十分了解的分別為30.67%和3.64%。當談及遇到過的金融安全問題時,67.23%的受訪學生表示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其次是「網上購物或刷單遭到錢財損失」「金融詐騙遭到錢財損失」,分別為42.79%和40.2%。

「之前就曾接到過自稱是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最後被騙了幾百元。」南寧師範學院學生孫昭告訴記者,不僅自己,身邊的同學也經常會接到這類電話,被索要銀行卡號等相關信息或者要求開通金融帳戶等,稍微不注意就會導致信息洩露,還容易上當受騙。

圖為大學生遇到過的金融安全問題比例圖。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

超八成主要通過網絡了解信息,近九成認為應加強宣傳力度

金融安全問題逐漸受到人們重視,各類平臺也在普及相關層面知識。那麼,大學生獲取金融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有哪些?調查顯示,81.93%的受訪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其次是「父母、朋友等身邊人的經歷建議」「學校組織的講座」和「傳單、手冊、書籍」,分別為68.49%、57.7%、50.63%。

同時,在本次調查中,多數大學生表示應該加強金融安全知識普及,86.97%的受訪學生認為應加強媒體宣傳力度,81.93%認為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管理,81.65%認為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或相關知識講座,60.43%認為學校應該舉辦相關校內活動,57%認為學校可以組建金融或理財類社團。

「上了大學之後,使用網絡的頻率增加,才意識到金融安全原來這麼重要。」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生王笑剛剛上大一,她告訴記者,高中時期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習,並不了解這些事情,隨著步入大學,自己才從網絡和學校開展的講座了解到這些信息。

華南農業大學學生劉瑞超獲知金融安全知識的渠道也是多種的,她認為,網上的金融安全知識很多,不過多數缺少互動和交流,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舉辦相關講座、開展相關活動,能夠增加現場體驗與互動,效果會更好,「只有日常多了解到相關的預防對策,才能在問題來臨時更好解決。」

圖為大學生認為該如何加強金融安全意識比例圖。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

近九成認為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

在本次調查中,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陳思函面對金融安全的態度選擇了「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她認為,大學生現在處於消費群體,花的還是父母的錢,在財務管理時更應該謹慎,「現在對金融安全問題加以重視,以後對自己的勞動所得才更珍惜。」

和陳思函一樣認為金融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掉以輕心的大學生不在少數。調查顯示,89.57%的受訪學生認為金融安全「涉及個人信息及財產,時刻不能掉以輕心」,8.75%認為「不用進行專門了解,遇事隨機應變」,1.68%認為「無所謂,不會碰上這種事的態度」。

邢臺學院學生鄭靜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身邊受騙的同學大多是聽信了他人有紅包可以拿、有利息可以得等類似的謊話。「相比於時刻考慮金融安全,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要貪圖蠅頭小利,對非官方的信息一概不信,同時還要學會隨機應變。」

圖為大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了解來源比例圖。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

專家教師建議:提升金融安全防範意識,養成良好投資理財能力

面對大學生對金融安全了解的情況,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團委書記徐偉琦表示,大學生的金融行為多是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下所形成的,在金融安全教育上,應該及時融入網絡思政元素,通過更新思政金融教育的內容、加強網絡金融產品的管制以及建立金融安全防範機制等策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網際網路金融安全防範意識,進而養成大學生良好的投資理財能力。

談及大學生該如何加強金融安全意識時,招商銀行南昌分行零售信貸部產品經理焦林認為,大學生應加強金融安全意識,不要輕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謹防上當,對中獎、辦理高息貸款、信用卡提升額度、積分兌換等類型信息,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識別真偽,以免上當受騙。

日前,焦林參加了由招商銀行、招聯金融、中國青年網聯合發起的「金葵花在行動——金融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他作為講師,走進華東交通大學,與師生面對面科普金融安全知識。他給師生提出了一些建議:為防止誤信詐騙電話,應熟悉銀行的官方網站、客服電話,可參考銀行發行的卡片背面信息,第一時間與銀行取得聯繫,核實真偽;為避免信息洩露,不要輕易將自己或家人的身份信息、通訊信息等洩露給他人或一些網站、APP等;為防止受騙匯款,對於家人意外受傷害需搶救治療費用、朋友急事求助類的詐騙簡訊、電話,要仔細核對,不要著急恐慌,輕信上當,更不要將「急用款」匯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銀行帳戶;為防止金融詐騙,大學生要妥善保管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設置密碼需要特別小心,銀行卡密碼不要用生日和一些容易被破解的簡單組合;為防止木馬病毒,千萬不要點擊簡訊、網頁中的不明連結。

華北理工大學團委教師劉瀟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大學生提高金融安全意識要從自學、自省、自警三個方面提升:自學,希望大學生能主動學習金融安全知識、了解金融投資知識,提升自己的金融安全素養;自省,大學生要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形成良好健康的消費觀念,遠離校園貸等不安全金融行為;自警,大學生從網絡新聞等途徑知曉的金融詐騙、電信詐騙等案例,不要「事不關己、漠不關心」,通過青年人的類似事例進行自我警示,自我保護。(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超四成大學生自己或身邊人曾遇到金融詐騙
    為此,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防範金融詐騙話題,對全國1051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表示自己或身邊人曾遇到過金融詐騙,電信詐騙、非法校園貸、釣魚網站系導致被騙的常見類型,超九成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被騙原因是防詐騙意識淡薄,近六成表示喜歡通過短視頻獲取防騙知識。
  • 「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啟動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雨桐 供圖  本次活動圍繞金融安全、投資者教育、財商素養等主題內容,面向全國各地大學生徵集創意短視頻,同時邀請金融領域專家教授、資深人士等,向廣大學生和網友普及金融安全知識,提升財商素養和投資意識與能力,進而助力國家金融安全工程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調查:近七成大學生創業月收入不足3000元
    人大代表孫維在進京的列車上接受記者採訪再過幾個月,又將有700多萬大學生走出校門,面臨逐年激烈的就業競爭,創業成了不少大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難的話題卻始終不絕於耳。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態究竟如何,正在北京準備「兩會」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孫維帶來了一組調查數據。圍繞大學生的創業問題,孫維聯合有關機構用大半年時間,對33744位在校大學生、5357位畢業兩年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創業意願、創業收入、遇到的困難、啟動資金及其來源、對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多個方面。
  •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個人信息安全在數字金融消費中最受關注
    央視網消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昨天(12月24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認可數字金融的產品和服務,但在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急需加強。  調查顯示,消費者使用最多的數字金融服務是:支付、信用貸款、消費貸款、網際網路基金、網際網路保險等。在維權方面,超過六成的消費者選擇向監管機構投訴,選擇向企業投訴的佔比是23%。
  • 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戀愛課遠比想像中有意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戀愛課遠比想像中有意義 近日,一項大學生調查顯示:有88.23%的大學生支持在大學開設戀愛課,並有一半以上認為戀愛課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樹立正確愛情觀。
  • 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為何屢暴雷
    最新消息顯示,目前上海銀保監局已正式介入調查此事。事件起源於5月6日池子發布的微博,由於與笑果文化在演藝報酬和解約問題上有分歧,雙方提出仲裁。但在笑果文化寄給池子的案件材料裡面,竟有池子在中信銀行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但是,在沒有池子身份證、也沒有銀行卡或司法機關調查令的情況下,笑果文化作為一個第三方是如何拿到池子近兩年的流水的呢?
  • 二手交易平臺調查:九成用戶有糟心經歷 部分涉嫌默許售假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4日電 江蘇省消保委微信號14日發布報告稱,調查發現,二手交易套路多,超九成用戶有過糟心經歷。過半數消費者遭遇信息不透明、實物與照片不符情況;近三成消費者反映二手交易退貨難,職業賣家充斥平臺;近半數交易脫離平臺付款,6.8%用戶未追回資金。
  • 揭秘海南代理退保黑色產業鏈:手續費近五成,九成壽險被碰瓷
    「不成功不收費、任意險種,全國可做。」誰在設套 金字塔式營銷 逐層分工獲益 「退保」代理已形成產業鏈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從獲取客戶信息,到慫恿客戶投訴、代客投訴,再到向監管部門和銀行保險機構施壓,目前惡意投訴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
  • 77.7%的網民遭遇過信息安全事件:拒做「透明人」
    不計其數的推銷電話、垃圾簡訊,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中國消費者協會研究表明,85.2%的公民遇到過個人信息洩露情況。信息洩露不僅侵犯公民隱私權,往往還會導致名譽受損、經濟損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77.7%的被調查網民遭遇過信息安全事件,並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總額大約為194億元。
  • 銀行洩露個人信息的幾個真實案例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貸款的詳細信息只有貸款的相對方知曉相關細節。對於貸款信息洩露的源頭,銀行不能出示證據證明貸款信息系由第三人或原告本人披露的,根據民事案件中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可以推定相關貸款信息及照片系自銀行處洩露。而貸款信息應屬隱私權保護範疇。銀行因管理不善,導致原告的貸款信息擴散,對原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該行為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銀行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直播平臺帶貨調查:宣傳用極限詞語 部分主播涉違法
    例如,三成直播帶貨商家沒有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問題。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者有直播購物經歷,購買商品以服飾、化妝品和食品居多。受訪者直播帶貨時最關心商品質量和商品價格,佔比分別為63.86%和63.51%;其次是商品品牌、商品銷量和主播人氣,佔比分別為41.75%、32.63%和23.16%。
  • 李東榮:超九成上市銀行已開展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探索
    總體來看,人工智慧在我國金融領域已獲得一定的應用成效,但人工智慧技術本身尚處於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其在金融領域更大規模的應用落地客觀上還面臨數據、成本、安全、人才等各種顯性和隱性的障礙。而且由於存在技術黑箱、算法共振、算法歧視、數據高依賴度等情況,其在金融領域不當應用可能會引發責任邊界模糊、市場羊群效應、數字金融排斥、個人隱私洩露等一系列的風險挑戰,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 是誰洩露了趙某的隱私?成都警方介入調查
    12月8日,成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一名工作人員透露,針對「病例趙某個人隱私疑被洩露」一事,公安已介入調查。網傳信息是否屬實需等待調查結果,具體情況、調查結果可通過官方渠道了解。近14天內,患者主要停留的場所包括:中冶中央公園、嗨藍調美甲店、小巷巷麻辣燙、海霧裡小酒吧、playhouse酒吧、赫本酒吧等。詳情>>>速看!成都再增3例本土病例,涉及成華區和郫都區,詳細軌跡公布!
  • 調查揭秘金融詐騙套路:小心!電信網絡詐騙是最常見騙局
    調查結果顯示,在華中、華北和華南地區,分別有48.28%、46.97%、43.18%的受訪者曾遇到號稱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理財詐騙行為,投資騙局是這三個地區最常見的詐騙手段。在華東、西北和東北地區,最常見的詐騙方法則是通過電話、簡訊發布「活動中獎」「稅費推返」的信息,分別有50.41%、47.06%、52.17%的受訪者表示遇到過這種情況。
  • 房產信息成銀行「洩密」 重災區 客戶隱私防護任重道遠
    投訴請上黑貓:【點擊投訴】原標題:房產信息成銀行「洩密」重災區 客戶隱私防護任重道遠多起「銀行客戶信息遭洩露」案例的曝光,再度敲響金融信息安全警鐘。記者獲悉,多個地方監管部門正在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工作,摸底排查金融機構侵犯客戶個人信息情況,夯實從業人員行為管理。
  • 中國家電研究院權威發布:近九成用戶認為拼多多能滿足日常所需
    中新網12月23日電 今天,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發布《2020中國家電行業線上消費趨勢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用戶認為拼多多購物能滿足日常所需,84%用戶意願在拼多多上購買家電產品。在新消費時代,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平臺,正在以性價比、年輕化、潮流化等特徵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家電市場裡的新興力量。
  • 中國家電研究院報告顯示近九成消費者認為拼多多能滿足日常所需
    12月23日,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發布《2020中國家電行業線上消費趨勢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用戶認為拼多多購物能滿足日常所需,84%用戶意願在拼多多上購買家電產品。在新消費時代,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平臺,正在以性價比、年輕化、潮流化等特徵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家電市場裡的新興力量。
  • 一不小心成了「透明人」!你的信息就是這麼被洩露的...
    新華網江蘇頻道最近,因為山東臨沂徐玉玉的案件牽扯而出的信息詐騙又成了目光聚焦之地,其實不僅是大學生,就連我們周圍的人
  • ...大學生閱讀調查:近六成每天閱讀不足一小時,半數以上看過電子書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針對大學生寒假閱讀話題,對全國1057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六成大學生寒假期間看過電子書,近六成學生每天閱讀時長不足一小時,超四成大學生對閱讀情況不滿意。圖為大學生寒假閱讀情況比例圖超六成大學生寒假期間看過電子書陳果是新鄉學院學生,喜歡閱讀和寫作,他在寒假也沒閒著,通過手機閱讀了不少歷史和政治類的電子書。
  • 近9成的市民騎電動自行車超速
    自行車費力、公交車費時、私家車費錢,隨著城市的變大,電動自行車成了越來越多市民首選的交通工具。昨天,江蘇省消費者協會、江蘇省自行車電動車協會聯合公布的《2010年江蘇電動自行車使用現狀及消費意願調查報告》顯示,江蘇人特別喜愛電動車,2009年全國電動自行車總銷量是2369萬輛,而江蘇總銷量就有700萬輛,佔了近1/3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