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國內遊戲發行商「心動網絡」,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份關於《人類跌落夢境》手遊的國內發行授權聲明(《人類跌落夢境》,是知名聯網合作遊戲《人類一敗塗地》國內引進版的譯名),該聲明將矛頭直指國內部分「手機雲遊戲」廠商。
據這份聲明描述,這些所謂的手機雲遊戲廠商,在未經過遊戲發行方心動網絡,以及遊戲版權方授權的前提下,私自在自家的雲遊戲平臺上,上線了《人類跌落夢境》的雲遊戲版本。對此,心動網絡目前已向相關侵權方發出律師函,並聲明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相關權益。
隨後,《人類跌落夢境》的全球發行商Curve Digital以及505 Games,也分別發微博對此事予以表態。他們也都提到,遊戲並沒有授權任何第三方平臺發行雲遊戲版本。
雖然心動網絡並沒有指明被發函的是哪幾家雲遊戲廠商,但在微博的評論區裡,我們還是能從網友的評論中發現一些線索。其中,受到抨擊最多的,就是咪咕互娛旗下的雲遊戲平臺——咪咕快遊。
國內[F5]發布會策展人的評論
編輯部銀河老師的評論
在咪咕快遊的官方微博,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從8月27日開始,咪咕快遊平臺正式上線了《人類一敗塗地》的雲遊戲版本。並且在這條宣傳微博中,咪咕快遊聲稱,該雲遊戲版本是獲取了正版授權的。當然,結合心動的聲明,我們就知道,所謂正版授權是完全不存在的。
打開咪咕快遊的APP,我們能看到,在遊戲分類的推薦版塊裡,確實存在著《人類跌落夢境》的雲遊戲版本。進入專區,遊戲無論是從平臺熱度,還是玩家評價,都非常不錯。玩家在論壇和評論區,為這款遊戲打出了好評。
咪咕快遊APP推薦界面
《人類跌落夢境》雲遊戲版用戶評論區
除了《人類跌落夢境》外,咪咕快遊上還有著眾多,你一眼就知道,不可能在國內推出雲遊戲版本的遊戲作品,這些遊戲本身,並不具備在國內上線運營的資質。它們的上傳者,幾乎都被標註為咪咕快遊的平臺用戶。比如經典的《蝙蝠俠:阿卡姆騎士》、《戰地V》,以及目前仍處於預約狀態的《死亡擱淺》雲遊戲版。而即使是部分已經取得運營資格的國產遊戲,咪咕快遊也沒有經過版權方的允許,就上線了遊戲對應的「雲遊戲版」。
目前《死亡擱淺》雲遊戲版仍處於可預約狀態
國產遊戲《隱形守護者》同樣顯示為由用戶上傳
我們簡單試玩了一下所謂雲遊戲版本的《人類跌落夢境》,遊戲採用了模擬手柄按鍵的操控方式,操作相較主機版以及PC版,要困難上許多。畫面也並不流暢,幀數不足30,有明顯的畫面卡頓,解析度也較低。當然,這些配置問題,在遊戲設置裡都可以進行手動調整,前提是玩家得先充值咪咕快遊的會員服務。
想玩遊戲還得先排隊
會員可以選擇原畫畫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入遊戲時,軟體並沒有提示玩家,需要先購買遊戲後才能遊玩,而是直接可以進入遊戲畫面。眾所周知,《人類跌落夢境》作為一款單機聯網買斷制遊戲,其無論是PC版、主機板,還是國內尚未推出的手遊版,都需要玩家進行單獨購買後,才可正常遊玩。咪咕快遊所採取的「點擊即玩」策略,顯然不符合正版遊戲的銷售模式。
點擊秒玩即可開始遊戲
既然遊戲本身無法提供銷售盈利,那麼咪咕快遊是如何實現收益的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建立會員收費制度。雖然玩家在咪咕快遊玩到的所有遊戲,都不會需要支付購買費用。但相應的遊戲時長,就需要玩家向咪咕快遊平臺購買。
玩所有遊戲都需要消耗時長
在咪咕快遊的充值頁面,有著詳細的收費介紹。包含20小時遊戲時長的月卡服務,每月費用為39.9人民幣。此外還有季卡、年卡等服務,除了服務有效期不同外,對應的遊戲時長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玩家如果在限定時間內用完了所有時長,還可以單獨購買額外的時長包,這些時長包,包括限定時間的通用包,以及限定時間段的休閒包,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咪咕快遊會員收費標準
開通會員後,平臺相應也會為玩家解鎖額外的特殊功能。諸如遊戲啟動不用排隊、永久存檔以及會員獨享遊戲等。進一步拉大普通玩家與會員玩家之間的差異。誘導所有潛在付費用戶開通會員服務。可以說,在國內眾多類似的雲遊戲平臺上,如果你不開通會員,根本無法獲得正常的遊戲體驗。軟體會對玩家的行為進行諸多限制,變相強制玩家為玩遊戲付費。這些錢,遊戲開發者卻無法從中獲取分毫,而是直接流入的平臺方的口袋。
會員可解鎖特殊權益
類似的盈利模式,在如今國內的雲遊戲市場中,非常普遍。廠家先通過遊戲免費、隨時隨地暢玩等噱頭,吸引到玩家的目光,再通過時長收費的形式,長期獲取利潤。
其他雲遊戲平臺的收費套路
由於多數所謂的雲遊戲,都沒有取得在國內正式的銷售許可,雲遊戲廠商只需要,提供帶有正版遊戲的Steam帳號,就能通過平臺串流的形式,讓玩家體驗用手機玩3A大作的快感。同時也不用向遊戲開發商以及發行方,支付任何額外的費用。
咪咕雖然表明玩家可以使用自己的Steam帳號,但該功能上線目前依舊是遙遙無期
雖說玩家玩到的依舊是正版遊戲,但其行為本身卻與傳播盜版無異。平臺最終才是唯一的獲利者,可以說是躺著就把錢給賺了。
雲遊戲,作為近年來遊戲行業發展出現的最大風口,這幾年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不光有索尼、微軟這類老牌遊戲開發商,在積極探索雲遊戲的可能性,還有諸如谷歌、亞馬遜、阿里等,世界龍頭企業接連入局。即使是在國內,騰訊、網易等遊戲大廠,也在積極開發自己的雲遊戲業務。整個雲遊戲行業的發展前景,似乎是一片大好。
但事實總是難以令人如願。即使是被眾多大佬一致看好,雲遊戲行業,目前在全球的發展依舊是困難重重。
谷歌的雲遊戲平臺Stadia,應該是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最為廣泛的雲遊戲服務。從最初預熱階段開始,谷歌就對自家的雲遊戲報以極高的期待。鋪天蓋地的推廣、各種獨佔作品的宣傳,足以展現谷歌對雲遊戲領域的重視。
但等到Stadia正式發布後,谷歌收到的玩家反饋卻遠不如預期,首發的Stadia,被爆出了諸多問題,像是遊戲陣容平淡、獨佔缺乏大作、畫面表現達不到預期、事先承諾的黑科技功能無法實現等等。早期虛頭十足的Stadia,並沒能滿足,玩家對未來雲遊戲體驗的期待。
即使後續谷歌一直在試圖修復Stadia存在的種種問題,但直至今日,Stadia依舊沒能在雲遊戲領域,掀起谷歌預想的波瀾。如今,玩家只能通過偶爾被爆出的新聞消息,意識到Stadia的存在。很難說,如今還有多少玩家,依舊對谷歌的Stadia抱有期待。
與谷歌遭遇滑鐵盧類似的,還有索尼以及Valve的雲遊戲服務。相較於谷歌龐大的野心,索尼和V社的做法則要現實得多。無論是索尼的PlayStation Now服務,還是V社推出的Steam Link軟體,二者的運行,都強烈依賴自家的軟硬體生態系統。索尼的PlayStation Now服務,目前提供的遊戲並不算多,且以過去世代的老遊戲居多,從遊戲陣容上缺乏吸引力,較高的收費價格,也容易勸退多數玩家。
V社的Steam Link,雖然從體驗上,相較其他雲遊戲服務,表現更為優秀。但能流暢遊玩的前提是,玩家需要與已有帳號進行關聯,只能運行庫存中已有的遊戲,同時也只能在家庭網絡的環境中體驗。可以說,V社本身的生態環境,既方便也阻礙了Steam Link的發展。
目前最有希望做出突破的,應該是微軟的Xcloud服務。微軟將其與自家Xbox Game Pass手機版,捆綁銷售的運營模式,更有希望能獲得市場的青睞。此前微軟也聲稱,Xcloud正式發布時,將支持所有已發布的Xbox遊戲,這無疑是Xcloud最具吸引力的特徵。雲服務+訂閱制的組合,既能解決玩家隨時隨地玩遊戲的需求,也保障了遊戲陣容的豐富性,加上微軟有著豐富的,經營訂閱制會員服務的經驗,真正推行起來,相較其他幾家會更有潛力。
相較於國外廠商在雲遊戲領域的四處碰壁,國內的一眾廠商,倒是在這片全新的市場藍海上,混得風生水起。配合5G網絡在全國範圍內的普及,5G+雲遊戲的組合概念,如今已經成為眾多手機新品發布會上的常客。誰都想要從中分得一快屬於自己的蛋糕。
目前國內主流的雲遊戲服務,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以騰訊、網易為代表的,基於自家遊戲生態的多平臺雲遊戲服務。另一種,則是遊走於灰色地帶的,以咪咕快遊為代表的租賃式雲遊戲服務。
騰訊與網易的雲服務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加顯得保守。穩紮穩打,不容易踩到國內遊戲行業敏感的邊界線。憑藉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他們的雲遊戲服務,如今已經能夠輕鬆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無縫切換,以及較快的運行載入速度。真正達到了雲遊戲應有的,低門檻暢玩需求。
並且,相較於對網絡要求更為嚴苛的國外雲遊戲服務,騰訊和網易的雲服務內容,更容易被廣大玩家所接受。這類雲遊戲,對玩家的網絡帶寬,以及硬體設備的要求,並不會超過多數普通玩家的承受預期,所以普及起來難度並不大。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遊戲存量以及用戶規模的問題。目前在這類雲遊戲平臺上,提供更多的,還是傳統的端遊以及手遊、頁遊產品,用戶群體較為固定且單一,缺乏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而真正對雲遊戲服務需求度較高的,同樣也有單機遊戲玩家,對於目前國內主流的雲遊戲平臺來說,如何引入更多的單機付費用戶,擴展自己的用戶圈層,是日後仍需要重點解決的一項難題。
目前在國內的雲遊戲市場上,類似於咪咕快遊這種,沒有正版遊戲授權,以時長收費牟取利潤的雲遊戲服務,依舊佔據了多數。這並不能說是一個好消息。就好像曾經,中國遊戲業盜版猖獗的年代一樣,如今的國內雲遊戲市場,依舊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大廠有技術卻還放不開手腳,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公司,在不斷競爭中,將市場導向畸形的狀態,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2019年12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中國5G雲遊戲產業聯盟,發布了《雲遊戲發展產業白皮書》。在這份白皮書的參編成員名單中,除了有華為、OPPO、騰訊等一眾雲服務行業巨頭外,咪咕互娛也同樣在列。同樣,在白皮書列舉的國內外主流雲遊戲平臺匯總圖裡,咪咕快遊與騰訊即玩等國內雲遊戲平臺赫然在列,與谷歌、索尼、微軟並駕齊驅。
《雲遊戲發展產業白皮書》相關截圖
甚至於,在白皮書給出的雲遊戲運用案例裡,位居首位的,就是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快遊。它成為了國內雲遊戲行業試水的傑出典範,被推廣為優秀案例。而在PPT展示的軟體截圖中,就赫然呈現了諸多未經正版授權的所謂「雲遊戲」。
《雲遊戲發展產業白皮書》相關截圖
就在挖掘咪咕快遊事件內幕的同期,我也下載了一些市面上其他的雲遊戲軟體,或是通過在線網頁版進行體驗。他們的現狀大多與咪咕快遊一致。不僅充斥著大量未經正版授權的所謂「雲遊戲」,並且遊戲體驗都極其糟糕。
比如這款網頁版的《只狼:影逝二度》,基本沒有辦法完成正常體驗,畫面嚴重卡頓,音畫也完全不同步,解析度甚至達不到「清晰」的標準。
網頁版介紹頁面
網頁版《只狼:影逝二度》實機遊戲畫面
軟體端的表現並不比網頁版好到哪去。我用某款雲遊戲軟體,體驗了《鬼泣4》以及《龍珠Z:卡卡羅特》,畫面表現依舊難以令人滿意。對於這類較為強調操作的動作遊戲,這些軟體並沒有對手機操控進行優化,只是簡單的映射了手柄的虛擬按鍵,要想在手機端實現流暢操作,基本不可能。
雲遊戲版《鬼泣4》實機畫面
用老牌雲遊戲軟體「格來雲」,體驗「卡卡羅特」,也只是勉強能玩
說到底,雲遊戲要想成功普及,除了要解決基礎的硬體設施以及網絡問題,版權的正規性,同樣也是需要關注的焦點。沒有哪個玩家會希望,自己玩個雲遊戲也要東躲西藏,或是平白無故給奸商交智商稅。如何將雲遊戲產業進一步引導向正規化,是國內雲遊戲行業,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關注的問題。
咪咕快遊電腦版安裝等待界面
我並不否認,在未來,雲遊戲會成為一種主流的商業遊戲形式。但在那之前,無論是國外的商業巨頭,還是國內的遊戲廠商,或許都該謹慎對待這一機遇。也許的確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風口上飛起來,但我們並不希望,那些飛起來的企業中,會有現在咪咕快遊的身影。
V社在Steam的用戶協議裡明確指出,用戶在平臺上購買了遊戲產品後,不得以私自分享的形式,將自己的帳號以及庫存內容,發布到第三方平臺牟利。碰巧,在咪咕快遊的用戶協議裡,我也找到了一條類似的條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