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杜依
設計藝術學院學生獲
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佳作獎
2015年12月5日,「亞洲基礎造形論壇暨研討會及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亞太競賽頒獎典禮」在臺灣崑山科技大學隆重召開。在競賽頒獎典禮中,天津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基礎教學部學生龍泉、傅偉喜獲「2015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亞太競賽」的「佳作獎」和「入圍獎」,指導該班學生參賽的胡璟輝老師獲得「指導老師指導獎」。
本次競賽以「基礎造形」為啟發點,以「軌跡」為主題,透過平面、立體、幾何、有機、自然以及人造形的變化與組合進行創意與表現。競賽共收到來自亞太地區的1084件作品,從中選出了46件作品入圍。在46件入圍作品中最終評選出了1件金獎、2件銀獎、3銅獎以及5件佳作獎;並同時評選出了3個「指導老師指導獎」。
「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是為紀念日本著名設計教育家朝倉直巳教授而設立的一項賽事,此次競賽活動由臺灣崑山科技大學為主辦單位展開,協辦單位為臺灣基礎造形學會以及臺南市美術設計協會等。朝倉直巳教授曾於2001年至2003年於臺灣崑山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臺灣基礎設計教學及設計教育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與貢獻。臺灣崑山科技大學自2004年開始設立「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透過競賽的方式,落實並提升基礎造形教育的水平,並獎勵基礎造形表現與應用之優秀人才。2015年的「朝倉直巳教授紀念創作獎」已進入第12屆,主辦方希望將此競賽精神與基礎造形的研究進一步推廣,使亞太地區設計相關人士也能更深入了解基礎造形應用與表現在設計領域上的重要性。
在此次競賽徵稿之際,剛好是設計藝術學院基礎教學部「平面構成」核心課程進行中,胡璟輝老師在部分班級裡將此次競賽的主題「軌跡」與平面構成的課題訓練相結合,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大膽嘗試。
嘗試1:該班級裡都不是視覺傳達專業學生,競賽從內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基本上傾向於視覺傳達方向的作品,學生能否做出這樣的作品?
嘗試2:僅僅通過剛入學學習到的一些創意思維、平面空間的構成理論能否做出即符合主題又符合平面構成原理的、具有創意點的實踐作品?
嘗試3:課題作業在製作和表現方法上都是手繪完成,競賽中的大部分作品均是計算機輔助完成,雖然決定作品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在於創意,但完美的表現手段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學生能否做出創意與技法完美兼備的作品?
通過這次大膽的教學嘗試,獲獎其實並不是唯一的目的,同學們通過具有實踐意義的主題創作,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勇於創新、善於思考的能力;為了能夠詮釋這個主題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創意思考和深入發掘,這是在以往構成基礎課中很難見到並具體操作的。同學們在進行創意、思考與表現的實踐過程中,也切實體會到了學習構成原理等基礎課程的重要性;筆者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嘗試能將勇於創新的慣性進而延伸到下一個課題、下一個課程,乃至貫穿於同學們四年整個的專業學習與創作中。
設計藝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胡璟輝
2015年12月
評審現場
胡璟輝老師獲指導老師指導獎
龍泉獲佳作獎
傅偉獲入圍獎
龍泉作品
傅偉作品
獲獎合影
其他同學參賽投稿的部分作品
課堂創作場景
- 完 -
版權資訊
編輯 = 網絡文化工作室
信息來源 = 設計藝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轉載請聯繫TAFA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