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腦、重塑人生

2021-02-19 焦驢一枚

                  

——從腦科學的角度淺談如何改變自己





 

歲末年初,春節氣氛越來越濃。包括我在內的好多人仿佛會覺得,只要在新年美好氛圍下立下志向、許下美好願望,新的一年自己定會努力奮鬥、實現志向、變成新人,從此過上自由自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可惜,只要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願望、志向之類的東西是多麼虛無縹緲、可以說除了自我催眠、自我麻醉之外幾乎沒啥用。要想真正改變人生,還得靠自己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付出實際行動來跨越理想與現實、觀念與行動之間的巨大鴻溝。

 

按照行為心理學理論,通常我們了解別人主要靠考察別人的外在行動,不管他人嘴上說得再好聽,更不管他內心有啥情緒感受之類,只有他的外在行動才最清晰準確地反映了他這個人。比如身邊一位朋友聲稱自己非常熱愛跑步,可一次也沒見他付諸行動,只要有空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不認為他真的熱愛運動。

 

事實上,我們也是通過觀察自我外在行為來認知和界定自己的,同時更是通過不斷實行外在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如果我們自己下定決心養成每天下班跑步鍛鍊的好習慣,但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下班找各種理由自我辯護「今天太累了,不想跑」,躺在沙發上玩手機,那麼我們就會自認為自己意志軟弱、缺乏毅力,我們可能也不是那麼熱愛跑步,還是破罐破摔隨便吧。

 

事實上,這種隨隨便便自我放任、自我貼標籤的做法是錯誤而不明智的。我們如何能夠採取扎紮實實的實際行動,來一點點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過上儘可能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呢?比如每到新年之際,我們往往立下志向,要求自己從此以後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過去的事情就不提了,從今天開始每天六點早起先看書學習一小時,然後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後先跑步1小時,然後回家看書學習1小時再就寢等等。這類完美的上進計劃確實看著挺激動人心,我們確實也非常激情飽滿地按計劃實行了好幾天甚至兩三周,但有時事情很多很亂,紛紛擾擾之際就覺得太苦太累,何必這麼為難自己,還是順其自然放過自己得了。

 

如你所知,如果一個人能夠按照上述「高大上」的新年行動計劃,一絲不苟、不打折扣地去堅決徹底地執行下去,我們覺得他很厲害,意志力很強大;但更大可能他不是人、而是機器人。只要是人就會有意志動搖、情緒軟弱以及內心感受的各種波動變化,隨之引發外在行為的改變。

 

比如我們想要堅持養成每天下班跑步1小時的良好鍛鍊習慣,這種事堅持一兩天可以,但每天堅持下去似乎太痛苦。可能我們某天下班感覺很累很煩、不想跑步,而是想要放鬆大吃大喝之類。產生這些想法情緒啥的都很正常,此時我們一方面要敞開心扉接納內心這些繁蕪雜亂的想法、情緒,另一方面要則勉勵自己邁開步子先跑起來再說,跑著、跑著就能堅持跑完1小時了;再這樣一天天堅持下去,就能養成每天跑步1小時的良好鍛鍊習慣了。

 

當然這期間肯定會有很多次的掙扎、痛苦、想要放棄,或者暫停幾天,或者忍不住大吃大喝幾天,或者乾脆一周都不想跑步,而是想要一直放縱懈怠下去。沒關係,接納自己的這些掙扎、挫折、動蕩,因為這是我們無可避免的人性,在此基礎上,還是勉強自己儘可能堅持每天跑步1小時,長期堅持,習慣成自然,哪天你下班不跑1小時,反而不習慣了呢。

 

如你所知,稍微了解一點腦科學知識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們的大腦不是主觀意識領導下的中央集權制——只要我的主觀清醒意識產生了某個想法(比如我想每天堅持跑步1小時,每天堅持學習1小時),然後大腦就會乖乖地、一絲不苟地貫徹執行,如臂使指一樣不費吹灰之力。

 

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某種程度上類似一種比較鬆散的城邦制的組織結構,大腦中百千億的神經元共同組成既各自獨立、又相互糾纏、相互影響的無數神經網絡小王國或者大大小小的城邦。這些大大小小的王國或城邦,每天每時每刻會產生一系列感受、情緒、觀念、想法之類。這些情緒、感受、想法觀念就像氣泡一樣會爭先恐後地想要從大腦深處無邊無際的無意識海洋上浮,最終浮現在我們的主觀清醒意識層面,從而被我們清晰體驗到,卻還以為是自己主動產生的想法、情緒、觀念之類。

 

大腦無邊無際的神經網絡海洋王國中源源不斷的產生的諸多想法、觀念、情緒感受之類,相互之間肯定會產生衝突、糾纏、束縛、對抗之類(比如你有時又想跑步、又想去大吃大喝;或者你有時又想刷劇玩遊戲,又想看書學習),而我們的主觀清醒意識最終認同哪些浮現在意識層面的情緒想法,並在接下來用實際行動去實踐這些情緒想法,這些情緒想法背後的神經網絡通路就會得到相應加強或強化;下次它再次產生類似情緒想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這些情緒想法再次控制我們的主觀意識,並把其轉化為行動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我們的某種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或者性格習慣。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存在的物質基礎就是各自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你有著什麼樣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就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內在個性脾氣、情緒感受,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外在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但人絕對不是大腦神經網絡的被動產物或奴隸,而是可以通過外在行為的積極改變,來間接影響和重塑形成大腦新的神經網絡連接。通過新行為重塑大腦、進而重塑人生。

 

比如你之前沒有每天跑步的好習慣,那麼就表示你大腦中缺乏支持每天跑步的相應神經網絡連接。從今天開始你想要每天下班堅持去跑步,這個想法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只是大腦內部一小簇腦神經細胞網絡釋放的小火花而已,它的力量還太過微小,它的聲音會不斷淹沒在其他力量更強大的腦神經網絡王國發出的「我想要休息放鬆、我想要大吃大喝、我不想跑步、我只想躺在沙發上耍手機」之類的喧囂吵鬧之中。因此我們很多時候明明計劃好了下班就去跑步,但臨了還是退縮了,轉而隨隨便便自我放縱、大吃大喝去了。

 

但沒關係,「想要堅持跑步」這個想法的力量太微小但也並不意味就微不足道。只要我們正念覺察大腦中各種情緒感受,一方面敞開心扉給它們「展現自我」的廣闊心理空間和舞臺,「允許它們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們所願」;另一方面不沉溺、不逃避、不認同它們,而是在覺察接納這些想法情緒觀念的同時,勉強自己積極行動跑動起來,你每多堅持跑步1分鐘、10分鐘、1小時,你也就相應加強或強化了大腦中支持跑步的新的神經網絡連接或新神經通路。

 

長期堅持下去,長期勉勵自己,慢慢的,就會習慣成自然,你大腦中支持每天跑步的神經網絡通路就會就從原來的荒野小徑變成高速公路,變得非常發達。而那些當初又粗又壯、不停發出「我想要懈怠、想要大吃大喝、想要玩手機」的神經網絡,你不理它不給它「行動變現」的機會,它就會慢慢從高速公路萎縮成荒野小徑,不再給你造成麻煩和困擾了。

 

還有我這幾年堅持養成寫稿的好習慣也是這樣的道理。我知道自己可能寫的不太好,但我一直希望通過寫作能夠自我進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寫作傳遞好觀念,給讀者帶來有益影響。但很多時候百事繁雜、內外交困,我感覺心裡一點都不想寫稿,或者說我感覺內心煩躁不安、懈怠消極。

 

此時一方面要堅持正念覺察己心,敞開心扉允許內心各種繁蕪雜亂情緒感受得到展現,不壓抑自己、不逃避不良感受,「允許它們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所願」;另一方面對其不陷溺、不認同,而是帶著對內心各種不良情緒感受的正念覺察和充分接納,手上不停地堅持寫下去,一直到寫完一篇稿子。長期堅持,數十篇、數百篇稿件地寫下去,外在寫作行動就會慢慢重塑形成大腦中支持寫作的相關神經通路或神經網絡。下次如果我內心再煩躁不安、再不想寫作,只要我勉強自己一下,就會更加容易地啟動這個大腦中早已形成的支持寫作的神經網絡,從而比較輕鬆地寫下去。

 

跑步、寫稿只是我能想到的兩個非常淺顯的小例子而已。我想說的是,既然活著,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想要不斷進步成長、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過上更加自由自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那麼如何做呢?就是要充分認知到,我們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產物,我們就是要充分利用腦科學知識來重塑大腦、從而重塑自我、重塑人生。

 

一方面充分覺察當前大腦神經網絡對我們的支持、影響以及束縛、桎梏等,另一方面在覺察接納這些大腦舊網絡影響束縛的同時,不陷溺、不逃避、不認同它們,而是勉勵自己積極採取向上向善的外在新行動——只要我們多採取一次新行動,就在無形中重塑了新行動背後的大腦新神經網絡連接;長期堅持下去,我們的新行動就會逐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長為不費吹灰之力的自然習慣——而這個「習慣成自然」的生物基礎,正是我們的外在新行動持續刺激下大腦內部不斷重塑形成的新神經網絡連接通路。

 

總之,我們的人生本質上就是大腦內部神經網絡連接的外化結果,而我們則可以通過外在持續新行動,不斷重塑大腦新神經網絡結構。通過內部大腦與外在行動的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相互連接、相互升級,我們肯定會成長為越來越好的自己,開拓出越來越光輝燦爛、幸福美好的嶄新未來。

 

相關焦點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
  • 重塑樂隊改編《一生所愛》:重塑精英的方式
    所以只能在大腦裡努力記憶一些樂隊的名字,等待某個時刻想起他們,再去搜索資源。「重塑雕像的權利」這個非常記憶點的名字在那個時候進入了我的腦海,不過一時半會都沒有再乍現過。再看劉敏和馬翬的出身,重塑其實是一隻背離精英身份的樂隊。華東作為PK14的前鼓手,後朋克就是重塑的DNA。現在人們喜歡給一個樂隊懶惰地貼上一個標籤,標籤內容往往取決於他們成名的那張唱片風格。《Cut Off!》的出現讓重塑背著「後朋克」的標籤行走到現在,但其實《Watch Out!》
  • 重塑樂隊改編《一生所愛》:重塑精英的權利
    所以只能在大腦裡努力記憶一些樂隊的名字,等待某個時刻想起他們,再去搜索資源。「重塑雕像的權利」這個非常記憶點的名字在那個時候進入了我的腦海,不過一時半會都沒有再乍現過。再看劉敏和馬翬的出身,重塑其實是一隻背離精英身份的樂隊。華東作為PK14的前鼓手,後朋克就是重塑的DNA。現在人們喜歡給一個樂隊懶惰地貼上一個標籤,標籤內容往往取決於他們成名的那張唱片風格。《Cut Off!》的出現讓重塑背著「後朋克」的標籤行走到現在,但其實《Watch Out!》
  • 從蘇運瑩開始重塑重塑的權利
    但顯然,在所有的樂隊裡,受到挑戰最大的無疑是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因為類似這種短時間內就要上臺演出的改變賽、合作賽對於重塑的音樂理念衝擊是最大的。在這之前,重塑一直是以機械而高強度的排練,和多年不換歌單,但演出質量如工業產品一般可控性重複而聞名。
  • 心理共建訪談節目《2次重塑》完美收官——重塑自我永遠不晚
    上周五由深圳衛視、北京西紅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訪談真人秀節目《2次重塑》已完美收官。本節目根據當下社會熱點,倡導大家發掘自身價值,塑造這個時代青年人特有的精神樣貌。主持人張楠通過深入探討每一個嘉賓的成長經歷,感受他們堅定、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希望能觸動每一位觀眾,讓觀眾產生共鳴。
  • 心理共建訪談節目《二次重塑》即將開播 --解讀藝人背後的「重塑」故事
    這檔心理共建訪談真人秀節目《二次重塑》也因此應運而生,探尋者張楠通過深入探討每一個嘉賓的成長經歷和思想漣漪,感受他們堅定、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希望能觸動每一位觀眾,讓每一個觀眾產生共鳴。,SHE 的成員任家萱、情歌王子張信哲、香港新四大才子之一的梁文道、功夫巨星甄子丹、以及堅持 30 年創作的面孔樂隊為本季嘉賓,記錄他們在經歷人生「重塑」後,最真實的狀態以及最深刻的感觸,展現他們深度的態度和內涵: 任家萱「浴火重生」,依舊堅信即使再「難」,自己也要活得「美麗」;張信哲人至中年,依然對「未來式」有憧憬和希望;梁文道閱萬卷書,受後輩尊重,依舊看見「卑鄙」的自己;面孔樂隊一行人搖滾了
  • 「歪臉女孩」變成「笑臉姑娘」 重塑面部更要重塑心理
    為宏秋進行手術的瀋陽某整形外科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重塑外貌很重要,重塑心理則更為重要。  【同期】瀋陽某整形外科醫院院長 史靈芝  更重要的是,讓她(宏秋)重塑心理,重塑心理,變得陽光自信,我們這重塑心理,我們有定期的心理醫生給她輔導,我們的護士就也起到心理醫生的作用,我們是一個團隊。
  • 夢奇重塑歸來,形象可人卻惹怒網友:最失敗的重塑
    夢奇重塑的事情早已在官網爆料出來,在沉寂了很久以後,他終於以重塑之身歸來。這期間有兩名英雄登陸正式服,三名英雄登陸體驗服,兩名英雄分別為夏洛特和瀾,而第三名登陸體驗服的英雄是新賽季英雄司空震。在司空震登陸且逐漸完善的時候,夢奇的重塑也同時進入了體驗服,如官方所言,夢奇的形象產生了很多變化,越發變得可愛。
  • 年度音樂人|重塑雕像的權利:某些重塑只能自己完成
    2020時尚先生年度音樂人 | 重塑雕像的權利「一支樂隊如何長成了今天的樣貌? 「重塑雕像的權利」的答案或許是: 要有自信,不以外界為鏡子而以內心為標準,也有勇氣重塑自身。」華東拉開更衣室的門,倚在門口,右手食指指著身上那條牛仔褲:「這條褲子不行,第一,穿起來太緊,第二,我覺得褲子很難看。」
  • 《樂夏》啟示錄之三:重塑雕像的權利,到底重塑了什麼?
    樂夏第二季終於落下帷幕,重塑拔得頭籌,似乎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回想這個節目剛開播時,重塑雖然眾望所歸成為了三隻被pick的樂隊,但是要說奪冠,肯定不是呼聲最高的一個,後鯊,Joyside甚至達達都比重塑更有冠軍相。我想那時樂評人和節目組都有一個疑問,就是重塑這樣歷來以「高逼格」聞名的樂隊,到底能拿幾分?
  • 年度音樂人 | 重塑雕像的權利:某些重塑只能自己完成
    「重塑雕像的權利」的答案或許是: 要有自信,不以外界為鏡子而以內心為標準,也有勇氣重塑自身。華東拉開更衣室的門,倚在門口,右手食指指著身上那條牛仔褲:「這條褲子不行,第一,穿起來太緊,第二,我覺得褲子很難看。」為雜誌封面拍攝準備的褲子就這樣被否決了。等待新換的褲子的間隙,我順便把正在和劉敏探討的問題也拋給華東:這些年來,「重塑」拒絕過什麼?
  • 《二次重塑》11月6日定檔深圳衛視——「呼吸還在繼續,二次重塑從來不晚。」
    《二次重塑》海報 心理共建訪談真人秀節目《二次重塑》將於11月6日起,每周五晚21:25分在深圳衛視開播。 《二次重塑》是一部通過和嘉賓分享,讓觀眾在嘉賓的故事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追尋情感共鳴的心理共建節目。2020這特殊的一年中,幫助人們如何面對新生活、如何重塑自我的社會命題。通過探訪公眾人物的重塑精神,並聆聽他們的重塑故事,來啟迪如今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們,幫助彼此照亮前行的方向。
  • 樂夏中「難聽」重塑雕像的權利,嚴謹音樂樂隊重塑了什麼?
    有趣味兒行星✨每周一個獨特品味,就安利你你不知道的MUSIC BUSINESS昨天晚上重塑雕像的權利亮相 【重塑 雕像 權利】一個雕像的重塑權利,不就是打破了所有的架構重新建立塑性麼。這個和他們的音樂風格特別符合,打破了傳統樂隊並且重組音樂。其實最早聽重塑是在Spotify上偶然聽見的。看名字Re-TROS我還以為是歐洲哪個國家的迷幻樂隊呢。
  • 「專訪」重塑雕像的權利:重塑就是為自嗨做的音樂
    「重塑樂隊為什麼要來參加《樂隊的夏天》?」「我反問一下,《樂隊的夏天》為什麼要請重塑呢?」在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2》中,重塑(全稱為「重塑雕像的權利」,簡稱「重塑」)一登場,就用一個反問「懟」了節目組。
  • 重塑樂隊:當所有人都喊「重塑牛逼」時,我們就徹底完了
    《樂夏2》決賽那一晚,重塑和華東很清楚為什麼重塑不具備冠軍的條件。重塑的音樂和整個樂隊成員身上的嚴謹貫穿至底。因為《樂夏》,聽他們音樂的人可能漲了10倍,這是就觀眾來說,對於重塑來說沒有任何區別。無論是joyside,還是重塑,實際上大家都在某種程度上接受著這種挑戰。
  • 《重塑人生》電影插曲 Limitless珍妮佛·洛佩茲完整歌詞
    《重塑人生》電影插曲 Limitless珍妮佛·洛佩茲完整歌詞  Limitless (《重塑人生》電影插曲) - Jennifer Lopez (珍妮佛·洛佩茲)  Composed by:Sia Furler/Jesse Shatkin  I couldn't fight anymore  And I
  • 重塑樂隊:當所有人都喊「重塑牛逼」時,我們就徹底完了
    劉敏提到:  「老樂隊要有責任,不能吃老本,當所有人都喊「重塑牛逼」的時候,我們就徹底完了。」    就重塑來說,無論他們收穫多少新歌迷,最終的願景還是希望大家的關注點能在他們的音樂,而不是人。  重塑的音樂和整個樂隊成員身上的嚴謹貫穿至底。
  • 心理共建訪談節目《二次重塑》即將開播
    這檔心理共建訪談真人秀節目《二次重塑》也因此應運而生,探尋者張楠通過深入探討每一個嘉賓的成長經歷和思想漣漪,感受他們堅定、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希望能觸動每一位觀眾,讓每一個觀眾產生共鳴。《二次重塑》由張楠作為節目探尋者,SHE 的成員任家萱、情歌王子張信哲、香港新四大才子之一的梁文道、功夫巨星甄子丹、以及堅持 30 年創作的面孔樂隊為本季嘉賓,記錄他們在經歷人生「重塑」
  • 《二次重塑》11月6日定檔深圳衛視
    心理共建訪談真人秀節目《二次重塑》將於11月6日起,每周五晚21:25分在深圳衛視開播。《二次重塑》是一部通過和嘉賓分享,讓觀眾在嘉賓的故事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追尋情感共鳴的心理共建節目。2020這特殊的一年中,幫助人們如何面對新生活、如何重塑自我的社會命題。通過探訪公眾人物的重塑精神,並聆聽他們的重塑故事,來啟迪如今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們,幫助彼此照亮前行的方向。
  • 《2次重塑》對話面孔樂隊 搖滾三十年 堅持就是一種重塑
    心理共建訪談真人秀節目《2次重塑》第二期已於11月13日(上周五)在深圳衛視播出。面孔樂隊作為節目的嘉賓,和大家分享了做搖滾明星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如今搖滾樂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卻依舊是當代年輕人心中的偶像和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