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的角度淺談如何改變自己
歲末年初,春節氣氛越來越濃。包括我在內的好多人仿佛會覺得,只要在新年美好氛圍下立下志向、許下美好願望,新的一年自己定會努力奮鬥、實現志向、變成新人,從此過上自由自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可惜,只要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願望、志向之類的東西是多麼虛無縹緲、可以說除了自我催眠、自我麻醉之外幾乎沒啥用。要想真正改變人生,還得靠自己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付出實際行動來跨越理想與現實、觀念與行動之間的巨大鴻溝。
按照行為心理學理論,通常我們了解別人主要靠考察別人的外在行動,不管他人嘴上說得再好聽,更不管他內心有啥情緒感受之類,只有他的外在行動才最清晰準確地反映了他這個人。比如身邊一位朋友聲稱自己非常熱愛跑步,可一次也沒見他付諸行動,只要有空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不認為他真的熱愛運動。
事實上,我們也是通過觀察自我外在行為來認知和界定自己的,同時更是通過不斷實行外在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如果我們自己下定決心養成每天下班跑步鍛鍊的好習慣,但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下班找各種理由自我辯護「今天太累了,不想跑」,躺在沙發上玩手機,那麼我們就會自認為自己意志軟弱、缺乏毅力,我們可能也不是那麼熱愛跑步,還是破罐破摔隨便吧。
事實上,這種隨隨便便自我放任、自我貼標籤的做法是錯誤而不明智的。我們如何能夠採取扎紮實實的實際行動,來一點點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過上儘可能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呢?比如每到新年之際,我們往往立下志向,要求自己從此以後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過去的事情就不提了,從今天開始每天六點早起先看書學習一小時,然後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後先跑步1小時,然後回家看書學習1小時再就寢等等。這類完美的上進計劃確實看著挺激動人心,我們確實也非常激情飽滿地按計劃實行了好幾天甚至兩三周,但有時事情很多很亂,紛紛擾擾之際就覺得太苦太累,何必這麼為難自己,還是順其自然放過自己得了。
如你所知,如果一個人能夠按照上述「高大上」的新年行動計劃,一絲不苟、不打折扣地去堅決徹底地執行下去,我們覺得他很厲害,意志力很強大;但更大可能他不是人、而是機器人。只要是人就會有意志動搖、情緒軟弱以及內心感受的各種波動變化,隨之引發外在行為的改變。
比如我們想要堅持養成每天下班跑步1小時的良好鍛鍊習慣,這種事堅持一兩天可以,但每天堅持下去似乎太痛苦。可能我們某天下班感覺很累很煩、不想跑步,而是想要放鬆大吃大喝之類。產生這些想法情緒啥的都很正常,此時我們一方面要敞開心扉接納內心這些繁蕪雜亂的想法、情緒,另一方面要則勉勵自己邁開步子先跑起來再說,跑著、跑著就能堅持跑完1小時了;再這樣一天天堅持下去,就能養成每天跑步1小時的良好鍛鍊習慣了。
當然這期間肯定會有很多次的掙扎、痛苦、想要放棄,或者暫停幾天,或者忍不住大吃大喝幾天,或者乾脆一周都不想跑步,而是想要一直放縱懈怠下去。沒關係,接納自己的這些掙扎、挫折、動蕩,因為這是我們無可避免的人性,在此基礎上,還是勉強自己儘可能堅持每天跑步1小時,長期堅持,習慣成自然,哪天你下班不跑1小時,反而不習慣了呢。
如你所知,稍微了解一點腦科學知識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們的大腦不是主觀意識領導下的中央集權制——只要我的主觀清醒意識產生了某個想法(比如我想每天堅持跑步1小時,每天堅持學習1小時),然後大腦就會乖乖地、一絲不苟地貫徹執行,如臂使指一樣不費吹灰之力。
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某種程度上類似一種比較鬆散的城邦制的組織結構,大腦中百千億的神經元共同組成既各自獨立、又相互糾纏、相互影響的無數神經網絡小王國或者大大小小的城邦。這些大大小小的王國或城邦,每天每時每刻會產生一系列感受、情緒、觀念、想法之類。這些情緒、感受、想法觀念就像氣泡一樣會爭先恐後地想要從大腦深處無邊無際的無意識海洋上浮,最終浮現在我們的主觀清醒意識層面,從而被我們清晰體驗到,卻還以為是自己主動產生的想法、情緒、觀念之類。
大腦無邊無際的神經網絡海洋王國中源源不斷的產生的諸多想法、觀念、情緒感受之類,相互之間肯定會產生衝突、糾纏、束縛、對抗之類(比如你有時又想跑步、又想去大吃大喝;或者你有時又想刷劇玩遊戲,又想看書學習),而我們的主觀清醒意識最終認同哪些浮現在意識層面的情緒想法,並在接下來用實際行動去實踐這些情緒想法,這些情緒想法背後的神經網絡通路就會得到相應加強或強化;下次它再次產生類似情緒想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這些情緒想法再次控制我們的主觀意識,並把其轉化為行動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我們的某種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或者性格習慣。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存在的物質基礎就是各自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你有著什麼樣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就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內在個性脾氣、情緒感受,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外在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但人絕對不是大腦神經網絡的被動產物或奴隸,而是可以通過外在行為的積極改變,來間接影響和重塑形成大腦新的神經網絡連接。通過新行為重塑大腦、進而重塑人生。
比如你之前沒有每天跑步的好習慣,那麼就表示你大腦中缺乏支持每天跑步的相應神經網絡連接。從今天開始你想要每天下班堅持去跑步,這個想法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只是大腦內部一小簇腦神經細胞網絡釋放的小火花而已,它的力量還太過微小,它的聲音會不斷淹沒在其他力量更強大的腦神經網絡王國發出的「我想要休息放鬆、我想要大吃大喝、我不想跑步、我只想躺在沙發上耍手機」之類的喧囂吵鬧之中。因此我們很多時候明明計劃好了下班就去跑步,但臨了還是退縮了,轉而隨隨便便自我放縱、大吃大喝去了。
但沒關係,「想要堅持跑步」這個想法的力量太微小但也並不意味就微不足道。只要我們正念覺察大腦中各種情緒感受,一方面敞開心扉給它們「展現自我」的廣闊心理空間和舞臺,「允許它們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們所願」;另一方面不沉溺、不逃避、不認同它們,而是在覺察接納這些想法情緒觀念的同時,勉強自己積極行動跑動起來,你每多堅持跑步1分鐘、10分鐘、1小時,你也就相應加強或強化了大腦中支持跑步的新的神經網絡連接或新神經通路。
長期堅持下去,長期勉勵自己,慢慢的,就會習慣成自然,你大腦中支持每天跑步的神經網絡通路就會就從原來的荒野小徑變成高速公路,變得非常發達。而那些當初又粗又壯、不停發出「我想要懈怠、想要大吃大喝、想要玩手機」的神經網絡,你不理它不給它「行動變現」的機會,它就會慢慢從高速公路萎縮成荒野小徑,不再給你造成麻煩和困擾了。
還有我這幾年堅持養成寫稿的好習慣也是這樣的道理。我知道自己可能寫的不太好,但我一直希望通過寫作能夠自我進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寫作傳遞好觀念,給讀者帶來有益影響。但很多時候百事繁雜、內外交困,我感覺心裡一點都不想寫稿,或者說我感覺內心煩躁不安、懈怠消極。
此時一方面要堅持正念覺察己心,敞開心扉允許內心各種繁蕪雜亂情緒感受得到展現,不壓抑自己、不逃避不良感受,「允許它們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所願」;另一方面對其不陷溺、不認同,而是帶著對內心各種不良情緒感受的正念覺察和充分接納,手上不停地堅持寫下去,一直到寫完一篇稿子。長期堅持,數十篇、數百篇稿件地寫下去,外在寫作行動就會慢慢重塑形成大腦中支持寫作的相關神經通路或神經網絡。下次如果我內心再煩躁不安、再不想寫作,只要我勉強自己一下,就會更加容易地啟動這個大腦中早已形成的支持寫作的神經網絡,從而比較輕鬆地寫下去。
跑步、寫稿只是我能想到的兩個非常淺顯的小例子而已。我想說的是,既然活著,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想要不斷進步成長、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過上更加自由自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那麼如何做呢?就是要充分認知到,我們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產物,我們就是要充分利用腦科學知識來重塑大腦、從而重塑自我、重塑人生。
一方面充分覺察當前大腦神經網絡對我們的支持、影響以及束縛、桎梏等,另一方面在覺察接納這些大腦舊網絡影響束縛的同時,不陷溺、不逃避、不認同它們,而是勉勵自己積極採取向上向善的外在新行動——只要我們多採取一次新行動,就在無形中重塑了新行動背後的大腦新神經網絡連接;長期堅持下去,我們的新行動就會逐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長為不費吹灰之力的自然習慣——而這個「習慣成自然」的生物基礎,正是我們的外在新行動持續刺激下大腦內部不斷重塑形成的新神經網絡連接通路。
總之,我們的人生本質上就是大腦內部神經網絡連接的外化結果,而我們則可以通過外在持續新行動,不斷重塑大腦新神經網絡結構。通過內部大腦與外在行動的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相互連接、相互升級,我們肯定會成長為越來越好的自己,開拓出越來越光輝燦爛、幸福美好的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