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2020-12-23 騰訊網

全文長約 3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精彩導讀

「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繫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他不想理你,碰到一點事兒就跟你吵架,你問他學校的午飯吃了什麼他都懶得告訴你,還動不動把自己關在屋裡一整天。

但是,你需要接受,這是一個正常的青少年時期的變化和現象。他們不是專門要跟你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成長上對應從兒童到青少年,進入青春期這個特別的階段。而「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繫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究其原因,是他們大腦發生了變化,青少年的大腦和成人不同。他們有的部分發展成熟,有的沒有。從小孩長成大人,人的大腦從後往前連接,青少年時期走了大概80%。但剩下的20%很關鍵。

這最後成熟的部分包括Frontal Lobes(額葉),是大腦的指揮部。就是說,在這些青少年孩子的腦子裡,各個作戰部隊都已經可以打仗,但指揮中心還沒造好。

所以他們可以打槍,可以戀愛,可以當世界冠軍,但是不太知道為什麼。他們在單一的事情上已經非常能幹,跟大人差不多,破壞性也可以很大。但是他們缺少大局觀,在大的事情上需要被指導和把控。

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有很大的潛力,他們學習東西很快,但是這時養成的壞習慣也非常難改掉,比如抽菸、喝酒。

如何在青春期幫助孩子重塑大腦呢?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為大家解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多年的臨床專業知識和第一手育兒經歷中汲取經驗,引導父母通過嘗試和測試的策略來與青春期少年建立牢固的關係,並在青春期少年發展、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改善與他們的溝通。

青春期,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根據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學習和生存的需要,大腦在人體整個發育過程中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升級。大腦區域和迴路在一定的層次結構內,按照發育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發育。

換句話說,大腦在周期性地進行發育,並且「期望」在特定的發育階段接受特定的體驗。人體通過向大腦的不同區域發出信號,敏銳感知外界環境,基因在這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青少年大腦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青春期是大腦具有超強適應性並時刻為變化做好準備的時期。

研究表明,青少年傾向於五個方面的學習體驗。分別是:

融入同伴、承擔風險並獲取新體驗、學習使用情緒、實現自我認同、獲得自主獨立。

大腦希望青少年了解這些方面,因為就進化而言,他們所在的人生階段,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大腦的優先事項。

如果大腦沒有在合適的時間獲得恰當的體驗,將無法獲得充分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那麼他的視力將永久受損。如果孩子的白內障在童年中期得到治療,視力恢復,那麼大腦中仍保留一定的學習觀察能力,但是諸如深度知覺之類的複雜視覺技能,將永遠無法獲得發育。

除此之外,青春期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最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

大約有75%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和精神分裂等,都會出現在青春期,這很可能就與發生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強烈變化有關。

所以,我們要為青少年營造適合他們的生長環境,從而降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

青春期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於任何一個青少年來說,人生總是跌宕起伏,充滿波折。因此,他們如果每天數小時沉浸在悲傷、焦慮或其他強烈情緒中也不罕見。

但是,有些年輕人在遭受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感動蕩之後,就會變得萎靡不振,以至於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成長和發展也十分受影響。

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導致的。其中,遺傳就是一方面。例如家族中如果有人患有心理疾病,那麼孩子患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後天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也是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常見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是其中一種。

那麼這對學習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如果我們感到害怕或者不安全,情感反應就會啟動自我保護,在那些情況下,情感大腦佔據主導地位,只給我們留下極小的空間去推理或思考,因而我們也就脫離了良性學習循環。

在這種情感模式下,青少年的大腦無法學習,因為這個原因,青少年必須要先考慮心理健康需求,否則他們的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青春期的孩子,更在乎與同伴的關係

從根本上說,大腦是具有社會性的。大腦花費25年時間形成大腦迴路,用於管理複雜的社交信息。有趣的是,邏輯推理成熟時間要遠遠先於社交推理。

很多父母發現,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多溝通,更願意與同齡人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社會關係的焦點發生了變化。

嬰兒時期,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是主要照料者。嬰兒或者蹣跚學步的孩子天生會親近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研究表明,人類如果在嬰兒時期與目前長期分離且沒有特定的照料者,這會對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終身影響。

少兒階段(4-10歲),社會關係發展的重點是玩伴,孩子們被驅動著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此時,他們與父母依然保持著密切聯繫。

青春期,青少年被驅動著與同伴融合。青少年與同伴成為更廣泛的群體的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這與只是和朋友一起玩耍,或出去閒逛,或和同學互動是不同的。從根本上說,融合是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並確定自己的歸屬。

青少年的大腦按照「程序設置」以社會信息為導向——在獨立和成年之前儘可能多地學習。

所以,將青春期與童年階段進行區分是很重要的。青春期為我們提供了解鎖青少年需求和不可思議的大腦的解碼。了解青少年為什麼會被同伴吸引,並從根本上了解他們正嘗試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使我們能夠支持並促進他們交友能力的發展。

重要的是,人在青少年時期與同伴隔離是有害的。在這個發育階段,極端的社會孤立會導致與大腦結構差異的相關認知、社交和情感調節等技能出現長期困難。

父母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發展社會關係的環境

當我們知道青春期的社會關係如此重要時,我們就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這方面發展的環境。

當青少年處於社交痛苦時,請家長悉心照顧他們,利用他們的社會性大腦和同伴導向的力量幫助他們實現積極目標,並在他們走出痛苦之後幫助他們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當然,在這過程中,父母也會遇到障礙。也許我們的經驗對青少年來說並沒有什麼幫助,這時就需要第三方的支持,但也要記住,青少年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當我們採取保護行動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優先考慮青少年的社會關係,並確保他們有社會融合的機會。確保青少年有與同伴融合的機會,這樣他們就可以發展重要而複雜的生活技能以管理同伴關係。

第二,提防犧牲社交地位的任務。許多成年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試圖通過金錢或證書等外部獎勵來塑造青少年的行為。儘管這些措施可能會孤立地起作用,但是如果你設定的任務與可能獲得社交地位的行為構成直接競爭,那麼後者很可能會勝出。

第三,始終強化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建立抵禦社會排斥的能力。用你的語言強化青少年對同伴關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保護,以防他們害怕自己被排斥——這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第四,用青少年的眼光看待主要的社會風險。社交世界的重要性意味著,與可能的社會排斥相關的風險對於青少年而言,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對於青少年來說,舉起手回答一個自己不確定答案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風險;給朋友打電話問一些問題,可能也會給帶來各種各樣的恐懼。

在他們克服這些恐懼的過程中,嘗試採用他們的視角與他們並肩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尊重和傾聽總是很重要。

認識青少年的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和成長。

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或者是教師,如果你能理解Ta是怎麼「想」的,也許你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優勢並規避風險。

相關焦點

  • 從大腦發育的階段,了解青春期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多重要?
    大腦發育並不是在幼兒時期結束 15年前,大多數人認為,人類大腦最重要的發育階段,發生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在15年前,我們還做不到探究人腦的內部活動情況,也無法追蹤大腦在生命中的發育過程。然而,在過去10年左右,人類對人腦的探索開始依靠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比如簡稱MRI的磁共振成象。
  • 腦科學家洪蘭:別再讓「偽早教」毀孩子,激活孩子大腦,做到這3點就夠了!
    -洪蘭-著名教育專家國際權威腦科學家知名暢銷育兒書作家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教授作為腦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洪蘭說:「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遊戲」。作為一個腦科學家,我有責任把實驗室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用最淺顯的語言告訴父母。
  • 孩子睡覺動作有暗示,腦科學研究:3個動作證明孩子大腦發育好
    醫生朋友表示他曾經就自己家孩子晚上踢被子的情況,進行過一些了解,有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顯示,孩子在晚上踢被子的時候代表著孩子,正在利用自己的大腦支配自己的身體,同時在促使大腦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孩子未來的智商不會低。
  •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
    如你所知,稍微了解一點腦科學知識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們的大腦不是主觀意識領導下的中央集權制——只要我的主觀清醒意識產生了某個想法(比如我想每天堅持跑步1小時,每天堅持學習1小時),然後大腦就會乖乖地、一絲不苟地貫徹執行,如臂使指一樣不費吹灰之力。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期間內的孩子,他的行為舉止,都是自己本能想要去做的,意識裡沒有父母要求我去做什麼。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圖1.大腦的電生理湧現示意2. 腦科學腦科學,狹義地講為神經科學,研究腦和心智兩部分。籠統地可以概述為以結構功能為基礎的腦以及與認知科學相結合的心智兩部分。這一階段,科學研究偏重於實證經驗為主,採用實驗模型,較少科學性的理論抽象概括。在研究方法上,以歸納為主,帶有較多盲目性的觀測和實驗,先哲們採用解剖學來認識大腦。從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標記和成像技術發明,人類逐步進入到理論科學階段。4.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腦科學是當今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是大國的「必爭之地」。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時至今日,大腦仍然是人類認知的「黑洞」。科學界也有人將腦科學稱為「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來源:財訊網 • 2020-10-15 10:56:53 人類大腦一直是一項神秘的存在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1,代謝型GABA受體激活的結構基礎來源:生物通γ-氨基丁酸(GABA)是腦內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腦活動平靜下來,降低大腦中發射的信號數量,以平衡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這些神經遞質可以增強大腦活動。
  • 腦科學日報:造成壓力的大腦網絡;光是如何影響情緒的
    耶魯大學發現了造成壓力的大腦網絡!未來可通過調節腦信號緩解壓力來源:腦友記BrainUp應激源誘導的海馬連接網絡預測了應激的感覺。耶魯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為人們的大腦如何產生強烈的壓力感提供了新的見解,準確地說明了哪個神經網絡可以激活壓力的感覺。
  • 腦科學日報:能夠抑制糖分攝入的神經元;名師一定出高徒嗎?
    6,移動通信設備射頻電磁場的暴露量與青春期前兒童大腦腦容量發育之間的關係來源:思影科技本研究使用了最近開發的綜合RF-EMF(射頻電磁場) 暴露模型,該模型包括更多的對RF-EMF暴露源和腦葉特定的RF-EMF暴露量的評估方法,來估計全腦和腦葉特定的
  • 腦科學日報:EBRAINS人類腦圖譜;精神壓力大,血管易堵塞
    1,《Science》發表EBRAINS人類腦圖譜來源:生物通由德國Katrin Amunts教授領導團隊在著名的《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大腦圖譜。地圖顯示,不同的大腦區域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大小和位置上。因此,Julich-Brain將各個區域的位置和形狀顯示為「概率圖」。研究人員發現,與語言有關的Broca地區差異特別大。相比之下,初級視覺區域顯得更加均勻。
  • 世界各國腦科學計劃 - 進展專區 - 生物谷
    腦科學技術研究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理解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MRI)掃描中腦部腫瘤的可見性,使其在腫瘤更小、更可治療的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 6,Stroke:步數與腦小血管疾病的關係 來源:梅斯神經 腦小血管疾病(CSVD)是大腦老化的常見亞臨床特徵。每天步行可能有助於預防CSVD。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1,《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
  •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圖)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資料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 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大腦也可能被重建?東南大學與歐洲藍腦計劃合作探索腦科學
    這是歐洲藍腦計劃首次與中國學術機構籤署大規模的關於神經元形態學研究和腦模擬方面的合作協議。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創新研究院等學院及部門負責人出席了儀式。   目前,關於腦和心智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代科學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藍腦計劃源於歐洲,主要集中於對人腦活動原理的探索,目標定位於重建哺乳類動物的大腦。
  • 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我想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要打孩子。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前腦,也叫做總裁腦。我們的計劃,情緒控制,策略都是前腦負責控制的。前腦一旦受傷,人格可能改變。所以我常跟家長講,不管孩子考試考的怎麼樣,絕對不能拎著孩子的頭去撞牆。因為大腦的每個部分都很重要,比如下圖中紫色和灰色交界的地方,是聽覺皮質。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1,駱利群團隊在《科學》發表重磅論文: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來源:小柯生命本文探究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