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2021-01-18 澎湃新聞

洪蘭,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所以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我們要知道,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學的慢一點,沒有關係。人家的孩子練一次,我們的孩子可以練一百次,總是能學會的。

「虎媽狼爸」不可為

警惕不可逆腦損傷

中國人很喜歡打小孩,這一點是我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情。

我曾經去過一個政府部門,這是全市只有幾個人能考進來的地方。有一個聽眾,他告訴我說,他的孩子一歲兩個月,被他打了以後,孩子會害怕會哭不要他抱。我就花了半個小時去跟他講,不要打孩子,孩子還那麼小,話都說不出來,你打他幹什麼呢?等我演講完了,剛從會場出來,他就追出來,高聲地問我:「那幾歲可以開始打呢?」

我想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要打孩子。

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前腦,也叫做總裁腦。我們的計劃,情緒控制,策略都是前腦負責控制的。前腦一旦受傷,人格可能改變。所以我常跟家長講,不管孩子考試考的怎麼樣,絕對不能拎著孩子的頭去撞牆。因為大腦的每個部分都很重要,比如下圖中紫色和灰色交界的地方,是聽覺皮質。中國人特別喜歡打小孩耳光,你把他打傷了聽不見了怎麼辦呢?

▼大腦結構圖

即使沒有打傷,但是經常打罵孩子,引起不好的情緒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汶川地震以後,曾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地震發生25天之後,用核磁共振儀掃描受災人員的大腦,發現主管情緒的大腦部分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我們看到,情緒可以極大地改變大腦。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腦部變化

給孩子安全感,

才是孩子未來幸福的保障

惡劣的情緒會傷害孩子的大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充滿安全感的情緒環境。那給孩子安全感有多重要呢?我用一個實驗來說明。

大家知道小動物,比如小猴子,小老虎長得都很可愛對不對?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都很小,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它長得可愛才能得到成年家族長輩的保護。

這裡有一個實驗,可以說明小動物最在意的是什麼。

實驗中,小猴子一出生就跟它的母親隔離開來,科學家給它一個絨布媽媽和一個鐵絲網媽媽。絨布媽媽很溫暖,但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媽媽很冰冷,但是有奶瓶。我們中國人常說有奶便是娘對不對?錯!小猴子所有時間都會掛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就連他肚子餓想去吃奶的時候,也是用腳勾在絨布媽媽身上,嘴巴伸到鐵絲網媽媽身上去吃奶瓶的。

▼小猴子吃奶時用腳勾住絨布媽媽

實驗人員發現,小猴子的媽媽們被拿走以後,小猴子馬上抱著頭縮在牆角裡,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它再多玩具它也不要。我們看到,沒有媽媽,沒有安全感的小猴子長大後甚至是不能夠正常交配的。實驗人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讓它懷孕以後,它也會把孩子帶死。

當然,我們人類不會這樣做。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三歲的時候,每個月被打過一次的孩子,五歲時打人的概率比沒有被打過的孩子高兩倍以上。並且,將來長大後對他自己的後代使用暴力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情緒處理不當會導致孩子厭學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媽媽寫過一本非常棒的書。書中,她說到自己從來不曾因為兒子大提琴拉得不好就去打他。她說,如果孩子挨了打,他就會從此對大提琴產生恐懼,就可能再也不會去摸琴,他也就不會成為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所以,孩子會因為恐懼而不去做一件事。你因為孩子數學不好打他,結果他看到數學就恐懼,越恐懼越不敢學習,結果一輩子都可能學不好數學。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孩子只要喜歡就會去做,而感到恐懼時就會逃避。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很多家長說,我的小孩喜歡說謊,說謊就要打啊。其實,道理應該反過來,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跟你說謊的。因為在人的大腦裡,說真話的時候會用比較少的血,而說假話的時候,需要編很多細節,不然就穿幫了,所以說假話要用較多的血。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天然傾向於用較少的血。也就說,大腦更愛說真話。

另外一方面,當你允許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對於別人的過錯也會表現得比較寬容。這個寬容心就是我們大人養成的。如果我們對錯誤趕盡殺絕,不允許孩子犯錯,他就會想盡辦法去欺騙你。愛因斯坦說過:「不曾犯過錯誤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不是贏在起點,而是勝在終點

今天我要跟大家澄清兩個教條:大腦不能改變;神經細胞不能再生。前面已經講過,大腦是可以被改變的,情緒就可以造成改變。另外,神經細胞也是可以再生的。

我們看下面圖中橘色的部分,形狀像海馬的,叫做海馬回。這個部分損壞就會失憶,阿茲海默症就是海馬回這個部分受損造成的。海馬回前面有個部位叫做齒狀回,新生的神經細胞會回到這裡來。

▼海馬回

有位89歲的老人家患鼻咽癌,治療他的時候需要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以便追蹤癌細胞的擴散。注射三天後,老人家就過世了。經家屬同意解刨大腦,就發現齒狀回這個地方是發亮的,這表示他在注射完放射性的藥水後生長出了新的神經細胞。

1998年的這個實驗非常重要,是醫學界的革命性的發現,但更重要的意義還是在教育領域。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所以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我們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學的慢一點,沒有關係。人家的孩子練一次,我們的孩子可以練一百次,總是能學會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同一窩出生的老鼠,隨機分成兩組,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簡單的迷宮,另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難的迷宮,走出來後才會找到東西吃。三個月後,老鼠們發育成熟。經解剖發現,走較簡單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比較少,而另一組走較困難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較多。

蘇東坡被流放杭州的時候,研製出用文火慢燉豬肉做成紅燒肉,後來被稱為「東坡肉」。他說:「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我們家長需要對孩子有耐心。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用欣賞的眼光,建設正向循環

不止情緒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學習經驗、壓力和創傷都可以改變大腦。可以說,我們的大腦是在不斷地根據外界的需求改變對神經網絡連接,從而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

請看這面這張圖。我們的舌頭雖然很小,可是舌頭有溝通的需求,它活動得很多,所以大腦中負責管理舌頭的區域會很大。同樣的情況,我們的五個手指本身不大,可在大腦裡負責管理它們的區域卻很大。身體很大,但是身體並不敏感,所以在大腦中所佔的管理區域就很小。

這張圖被稱為大腦地圖(Brainmap),大腦是按照人的功能的需求去安排管理區域的。如果人的一個手指被截肢了,過三個月以後,這根手指原來在大腦中的區域就會被其它手指所佔的區域「瓜分掉」,也就是「用進廢退」。

▼大腦地圖

曾經有位女明星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患了中風,她的整個左腦壞掉。因為左腦負責右半部分的身體活動,所以她的右眼戴著眼罩,嘴巴不能說話,右邊的身體癱瘓。醫生告訴她,她這輩子不可能上臺演戲了。然而她非常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因此她非常努力的參加復健。十年以後,她再次登上舞臺,全體觀眾起立為她鼓掌。

她當年受傷的時候沒有核磁共振技術,只有電腦斷層掃描,是靜態組織的圖片。發現左腦區域完全是黑色的,說明已經壞死了。後來,核磁共振的技術發明後,科研人員請她去做大腦的掃描,發現右腦運動區域接管了左腦的功能。

▼女明星生病後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大腦是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產生的結果又回過頭來改變大腦,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循環。

家長嫌孩子不夠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先天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不同,造就不一樣的孩子,做比較對孩子不公平。

家長不能總是將自己的孩子貶低到塵埃裡,總是貶低孩子,有一天孩子就會真的低到塵埃裡。父母應該順其自然,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不斷進步,建設屬於孩子的正向循環。

▼大腦、觀念、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循環圖

要想孩子學的好,

需掌握這三大法寶

法寶一:遊戲

現在很多家長有著深深地焦慮,總是想讓孩子多學點。小小的嬰兒,從搖籃裡一醒過來就開始放英語錄音給他聽。其實,遊戲才是學習的好夥伴,而最好的遊戲就是和同伴玩。

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哪怕是會說話的機器人,按下按鈕,它也只是會說「Hello」,再按一下按鈕,會說「How are you」。但是人不一樣,孩子跟朋友玩的時候有各種可能性,我們甚至看到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的玩具就玩對方的手。

我們有些家長對待孩子,總是希望他不要去玩,最好20個小時都在念書。這其實是不對的。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是學習的夥伴。通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且我們發現,會玩的孩子其學業成績也會比較好,EQ高。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

法寶二:運動

人在運動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我們知道,醫生給多動症孩子開的藥叫利他林,是為了增加患兒大腦的多巴胺,增加自控能力。對憂鬱症的患者,醫生會開百憂解,是為了讓患者大腦的血清張素增加,因為血清張素可以鎮定情緒,有助於緩解焦慮。而正腎上腺素的作用就是使人比較專注。其實這些藥物帶給人的東西,通過運動就可以得到。

並且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一直運動的老鼠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的老鼠的海馬回大15%,其重量多了9%。在對老鼠的研究中,一直保持運動的兩歲的老鼠——相當於人類90歲,它的大腦和6個月的老鼠一樣年輕。所以,小孩子在運動後去做功課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運動後,大腦會分泌大腦的營養素BNDF——其可以促進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

法寶三:廣泛地閱讀

新加坡的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是小國,沒有自然的資源,最大的資源是國民的腦力。那怎麼提升國民的腦力呢?他認為,國民必須要有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要有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而閱讀就是吸取信息最快的一個方式。同時,閱讀改變大腦。

大家知道我們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曾經有一次我們研究所的博士班考試題目就是: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和黑猩猩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差異在於我們有文字的傳承,我們有閱讀的能力,我們是所有動物裡面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牛頓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閱讀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多讀課本就夠了。錯!我用一個實驗來證明背景知識很重要。

大家看這張圖,上面有12、13、14三個數字對不對?但是當圖中出現了A和C的時候,你認為中間的那個是13還是英文B?同樣的訊息,因為你的背景知識不懂,所以你的解讀就會不同。

▼背景知識對理解的影響

我給大家講一個福爾摩斯的例子,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福爾摩斯什麼都知道,而他的助手華生什麼都不知道。

倫敦郊外一所空房子裡有一具屍體,沒有任何的外傷。牆上有噴上的血跡,有人寫了「復仇」兩個字。福爾摩斯和華生在現場走了一圈,走完以後,福爾摩斯就跟警察說:兇手六英尺高,臉很紅,大約40多歲。講到年齡的時候警察下巴都要掉下來了。結果真和福爾摩斯講的一樣。

華生請教福爾摩斯是如何知道那些信息的。福爾摩斯是這樣解釋的:我們人手很自然地寫字的時候,通常是和眼睛一樣高,牆上的字跡高度就可以推測出兇手身高。死者沒有受傷,牆上的血跡就是兇手的,那麼什麼人的血會噴出來?血壓高的人,在很興奮的時候會噴鼻血,這種人通常臉色也會發紅。地毯上有鞋子的痕跡,屍體是原有的鞋子,那麼這個痕跡就是兇手留下的。我看痕跡,兇手三步就把房間跨過去了,說明這是一個壯年男子。但是一般年輕人不會得高血壓,所以應該是中年男子。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沒有廣泛的閱讀,就沒有背景知識,就看不出來關鍵的信息。

▼閱讀對大腦的好處

孩子的自制力是成敗的關鍵

曾經有實驗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這些嬰兒已經38歲時。研究結果顯示:決定他們成敗關鍵因素是自製、正直和毅力。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制定規則和底線。

規則和底線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因為他需要知道什麼情況是底線,會得到怎樣的反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

在規則以內,他的活動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沒有規則,他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踩到底線。我們前面也說過,小孩子最害怕沒有安全感。今天家長打牌贏了,心情好,給小孩子一百塊。第二天,打牌輸了,看見小孩子就生氣,打他一耳光。這種就太可怕了,因為家長的行為他無法預期,就會無所適從。

孩子是通過別人管理才能學會管理自己,沒有外在的控制就不會有內在的自製。

如果你要去市場,事先就要和孩子說好,只能買一個玩具。去了以後,選他喜歡的一個玩具。可是市場會把糖果、口香糖等都擺在結帳的地方,小孩子一看到就可能要鬧了,要買糖。這時候怎麼辦?

我們可以借鑑美國媽媽的一個做法。美國媽媽把孩子抱出去,放在汽車安全座椅上,等待他哭完,平靜下來,再和孩子講道理。我們做過實驗,兩歲的孩子哭兩分鐘,五歲的孩子哭五分鐘沒有問題的。小孩子沒有那麼傻的,不會哭給空氣聽。孩子是知道是非的,他只是要測驗你的底線在哪裡。

洪蘭教授觀點

今天我再強調一次不要打孩子,並從大腦科學角度來解釋一下

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前腦,也叫做總裁腦。

我們的計劃情緒控制,策略都是前腦負責控制的,大腦的每個部分都很重要。

前腦一旦受傷,人格都可能改變。

比如下圖中紫色和灰色交界的地方,是聽覺皮質。

有的家長喜歡打小孩耳光,你把他打傷了聽不見了怎麼辦呢?

即使沒有打傷,但是經常打罵孩子,不安的情緒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所以我常跟家長講,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

絕對不能打孩子,更不能打孩子的頭。

很多媽媽都曾問我一個問題:洪蘭老師,那我明白了腦科學的重要性,如何在後天教育可以改變大腦呢?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終生皆有可塑性,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

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來源:樂享心理課堂

原標題:《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大腦不夠靈活?科學家洪蘭:這幾個方法,輕鬆激活大腦
    臺灣著名教育家洪蘭,也是加州大學著名的腦科學家與實驗心理學博士。她曾經在網際網路上發表過一篇引人注目的Ted演講,至今仍令人難忘。她經常在網上發表一些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育兒文章,深受家長喜愛。大腦是人體的「最高統帥」。大腦的控制著人類的語言、行為、感覺、判斷和思維。嬰兒出生後大腦會迅速發育。
  • 運動,是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方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加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增強孩子的團隊意識,是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方法。如何讓孩子安全健康地動起來,看看這篇文章能否幫到您? 為什麼運動是激活孩子大腦 最好的方法?
  • 腦科學家洪蘭:別再讓「偽早教」毀孩子,激活孩子大腦,做到這3點就夠了!
    ,洪蘭說:「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遊戲」。三年級前,孩子還在學習如何閱讀,三年級之後,孩子通過閱讀來學習。人1分鐘最多可以說250個字,而眼睛一分鐘可以看668字,速度是說話的3倍。因此,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期間內的孩子,他的行為舉止,都是自己本能想要去做的,意識裡沒有父母要求我去做什麼。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
    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認為閱讀和提高詞彙量是促進兒童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的一個方法。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但一項新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研究最終也證實了,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父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孩子坐不住、專注力差?腦科學研究:人類大腦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Ps:家長常常會認為專注力不行是一種「外在現象」,但在腦科學的研究中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專注力有莫大關係。腦科學家:孩子大腦與專注力的關係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以及大腦的發育規律,孩子的專注力時間有量化時間標準。比如三歲寶寶專注力時間超不過20分鐘;四歲孩子最多能專注25分鐘等。然而,我們也能見到專注力很好的孩子。
  • 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不是閱讀,而是這幾種遊戲!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裡,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讀書息息相關,其實,這樣的認知存在有偏差。有專業團隊研究過,這四種遊戲加上閱讀會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不是簡單的遊戲,這是有科學規律的。這個方法是著名高校團隊研究出來的,後來,也有相關的專家得出相對應的結論。這位專家叫做貝蒂·哈特,來自於美國。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本文探究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
  • 「左撇子」孩子比普通人更聰明?德國科學家:別把問題想得太複雜
    如果用左手就可以讓孩子變聰明這麼簡單的方法,科學家們一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因此,眾多科學家對這個課題進行了研究。那麼,左撇子的孩子真的更聰明嗎?「左撇子」的孩子真的更聰明嗎?眾所周知,大腦分為左右腦,左腦控制右邊身體,右腦控制左邊身體,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左腦人」。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左撇子的出現是大腦交叉控制的結果。
  • 6~12歲是腦力開發的重要階段,這5個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大腦開發
    所以想要開發大腦,就要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2、參加適量的運動研究表明:只要每星期散步3次,每次半個小時,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注意力、專注力以及抽象推理能力。所讓孩子參加適量的運動也能開發孩子的大腦!3、聯想記憶法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世界記憶大賽中成績好的8個人,經檢測並沒有特別高的智商,只是他們懂得方法。
  • 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英語閱讀能力的3個方法
    ——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01孩子閱讀能力高低和大腦工作原理有什麼關聯先來看兩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比這也是為什麼用詞根記單詞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符合大腦的記憶原理。3. 大腦提取到這些相關知識內容後,與獨到的文字內容糅合加工。4. 加工後的新知識,經過不斷地重複記憶、複習鞏固,最終形成長期記憶存儲進記憶區。
  • 雖說「用筷子」是激活大腦效果最好的運動之一,什麼時候、怎麼教...
    上周給大家寫了怎麼握筆後,很多媽媽都提到了同為鍛鍊手部精細運動的「用筷子」,要求再接著出個教娃用筷子的教程。OK,那緊跟著來一篇。勿急!孩子對工具的使用需要符合年齡發展,拿筷子這個動作對手部精細動作要求很高,需要調動手部和腕部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所以在孩子的手部精細發展還沒跟上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出正確動作的。當然了,一旦學會了,用筷子會是激活大腦效果最好的運動之一。正式需要開始學習使用筷子的年齡是四歲。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現在的父母大多都陷入了閱讀的「價值陷阱」,促進孩子早期智力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閱讀,恰恰是被大多數父母禁止的行為——遊戲。最新研究:遊戲能調動更多大腦器官,更有助於寶寶早期智力發育「閱讀能幫助大腦發育」這幾乎是大多數父母的共識,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種廣為流傳的「定論」其實是一種「偽科學」。
  • 幼兒大腦開發專家: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靠閱讀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智力超群,聰慧過人。於是很多家長想方設法來給孩子開發大大腦的潛能。而閱讀也一度也成為很多家長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方式。但美國的神經學家、幼兒大腦開發專家寶拉·斯賓塞不完全認同這種做法。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這種感覺需要多個信息感知模塊共同作用,運動執行力和記憶能力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可以說導航能力是大腦最複雜的功能之一。  2014年度獲獎者的探索,顯著地改變了我們對大腦神經網絡運行基本認知功能的理解。約翰·奧基夫在海馬區發現了提示定位的位置細胞,並證明了大腦的空間記憶能力;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則在內嗅皮層發現了能協同導航的網格細胞。
  • 《快讀閱讀訓練法》:方法+訓練,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不是夢
    所謂「術業有專攻」,劉志華就是一位在閱讀方法上有「專攻」的人。他是大腦潛能思維開發培訓專家,一直致力於提升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全腦快速閱讀能力的培訓與研究。  在《快速閱讀訓練法》這本書中,他給我們帶來了全腦快速閱讀的具體方法:1、提升專注力,為全腦快速閱讀打好基礎。
  • 6-12歲孩子的大腦訓練,可以玩這4個遊戲,打造「學霸腦」
    於是我開始研究起6-12歲孩子的大腦訓練方式,畢竟接下來的初高中,學業很繁重,若是能打造出「學霸腦」,我就能在大寶的學業上少操心。我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是開發左右腦這個範疇內,對大腦的訓練其實是對思維、對腦力的鍛鍊。腦力:指的是大腦所具有的思維、記憶、專注、想像、觀察等能力。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腦更聰明,我就想要從思維、記憶、專注、想像、觀察能力方面的提升。
  • 電子遊戲對孩子大腦有什麼影響?看看腦科學家怎麼說
    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多年來在海峽兩岸致力於科學育兒理念的宣講。研究證明,好的電子遊戲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積極的作用,父母對此的態度不應是抗拒而是疏導,教會孩子有紀律地玩遊戲。
  • 腦科學日報:一條沉重的毯子可改善失眠;運動可提高大腦的記憶力
    對鴿子大腦的分析結果顯示,其大部分神經纖維也是縱橫交錯的,形成了水平方向的層狀和垂直方向的柱狀,與哺乳動物的皮層組織十分相似。另一篇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採用了與測試靈長類動物意識類似的方法,考察了小嘴烏鴉,重點關注了它們大腦中一個叫NCL(nidopallium caudolaterale)的腦區,這個腦區被認為負責高級認知功能,類似於哺乳動物的前額葉皮層。研究發現,當烏鴉意識到視覺刺激存在和不存在時,單個神經元會相應地有不同的反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