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發育的階段,了解青春期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多重要?

2020-12-20 騰訊網

突如其來的青春期是什麼樣的呢?愛冒險?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定?放飛自我?不愛和父母說話?總是喜歡和小夥伴黏在一起?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薩拉-傑恩·布萊克莫爾(SarahJayne Blakemore)博士就此做了一番研究,發現了青少年時期大腦獨特的運作規律和特點,她在TED Global的主題演講《青少年大腦的神奇運作方式》得到全世界上百萬觀眾關注,這顛覆了我們對人腦發育的認知,也解釋了青春期典型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下是TED演講的原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腦發育並不是在幼兒時期結束

15年前,大多數人認為,人類大腦最重要的發育階段,發生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在15年前,我們還做不到探究人腦的內部活動情況,也無法追蹤大腦在生命中的發育過程。然而,在過去10年左右,人類對人腦的探索開始依靠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比如簡稱MRI的磁共振成象。

神經科學家已經開始探究不同年齡的人的腦內部情況,並記錄下大腦結構和功能的不同變化,使用結構磁共振成像拍出的高解析度的人腦內部圖,讓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大腦裡有多少腦灰質?這些腦灰質會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嗎?

我們也可以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簡稱fMRI,它可以拍攝視頻,這樣就可以在試驗者進行某項活動時(思考或感受某些東西),拍攝並記錄下大腦的活動情況。

目前世界上很多實驗室都參與了這項研究,因此我們得出了非常豐富、詳盡的圖片,解密了人腦的發育情況,同時,這些照片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以往對人腦發育的觀念——發育的過程並不是在幼兒階段就結束了,相反,大腦會繼續發育,這個過程將貫穿整個青春期,一直到20多歲,甚至30多歲,所以青春期也被定義為生命中生理和荷爾蒙轉變的開端。

當人們在社會中獲得一個穩定和獨立的身份時 也就標誌著青春期的結束了。

有時青春期會持續很久很久

有時青春期會持續很久很久。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叫前額葉皮層,在青春期階段前額葉皮層是最活躍的。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區域,相對於其他物種而言,人類的前額葉皮層要大很多,它涉及到大量的高級認知功能 ,比如決策、計劃,計劃明天、下周、甚至明年要做的事情;對不恰當行為的抑制,比如阻止你說一些粗魯的話或做一些傻事;它還涉及到社交方面的,包括理解他人和自我意識。所以MRI對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的研究,揭示了它確實在青春期階段有著非同尋常的發育情況。

以大腦灰質為例,從4歲到22歲,大腦灰質會在童年時期增加,從以下圖表中可以看出,在青春期早期,大腦灰質會到達頂峰,箭頭所指之處就是大腦灰質在前額葉皮層達到的峰點,你會發現要達到這個峰點,男孩會相對比女孩晚幾年,這大概是因為男孩平均要比女孩晚幾年經歷青春期。

在青春期階段,大腦灰質在前額葉皮層會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妙,但事實上,這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育階段,因為大腦灰質包涵了細胞體還有細胞之間的聯繫,也就是突觸,在前額葉皮層到了一個需要對突觸進行修剪,去除掉一些不必要的突觸的階段,大腦灰質就會相應減少,這是非常關鍵的階段,根據動物或人類居住環境的不同,那些有價值的突觸會茁壯成長,而沒什麼存在必要的突觸就會被剔除掉。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修剪盆栽,把那些奄奄一息的枯枝敗葉修剪掉,這樣那些剩下的重要枝幹,就會茁壯成長,在人類的青春期階段,根據物種及環境不同而高效調整大腦組織的過程,就發生在前額葉皮層和大腦的其他區域。

青少年在社交時有著不同的心理活動

我們用來記錄青春期大腦變化的第二輪調查,就是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來探究不同年齡大腦活動的變化情況,這裡我舉一個發生在我實驗室裡的例子。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對社會大腦很感興趣,就是我們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大腦區域網絡。

我會給你們看一張足球比賽的圖片,跟你們分析一下社會性大腦工作時的兩個方面。

麥可·歐文剛剛的射門沒有命中,所以他躺在地上。

這張圖片詮釋了社會腦的第一個層面,社交情緒反應是自動自覺的。我們可以看到,就在歐文沒射中球門的那一瞬間,每個人的手都是同樣的雙手抱頭的動作,同樣的表情,甚至歐文也是這樣,在他划過草地時,他也是同樣的手勢,估計他的面部表情也差不多。

照片上唯一不為所動的那個人,就是背後穿黃色球衣的了—— 我覺得他們是場上佔不到什麼優勢的人,這個現象反映了社會腦的第二個層面,在人們看起來有不一樣的情緒反應的時候,我們能馬上認出來。這也在圖片上很好地表現出來,它揭示了我們對他人行為的理解程度,按照潛在的情緒和精神狀態,解讀他人的舉動、手勢或者面部表情,所以你不用去問他們中的任何一人,就能對這個時候他們的情感和思想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這就是我們實驗室所感興趣的事。

在實驗室裡,我們同時召集了青少年和成年人,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我們給他們分配任務,這些任務涉及了參與實驗者對對自己的思想、精神狀態、情緒以及對他人的思考,與其他實驗室一樣,目前我們多次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有一個叫做內側前額葉皮質的部分,內側前額葉皮質就在前額葉皮質的正中間,在腦袋的正中央,也就是圖中藍色的那個部分。

當青少年在做社交決定以及當他們考慮他人時,青少年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區域,要比成年人的更加活躍,這個結論其實是世界上其他實驗室,在該領域的九個不同研究的匯總分析,這些實驗都表明了同樣的結果,就是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躍度,會在青春期階段逐漸減小。我們猜測可能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做社交決定時,有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和不同的認知策略。

一個有趣的實驗

研究這個實驗的方法之一就是採用行為研究,我們把人召集進實驗室,分配給他們一些行動任務。想像一下你是這個實驗的參與人員之一,你進到這個實驗室,你看到這個電腦程式任務。在這個任務中,你看到幾排架子,架子的某些格子上擺放了物品,有個人站在架子後面,這個人是引導員,從你的角度看,有些架子上的物品被灰色的木板遮住了,引導員是看不到的。

你的視角

從引導員的角度看,這是同樣的架子,但需要注意的是,你能看到的物體要比引導員能看到的多。

引導員的視角

你的任務就是根據站在架子後面的引導人員的指揮,移動這些物品,但是你要記住,他不會叫你去移動那些他看不到的物品。這就引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你的角度和引導員的角度之間會有一種衝突。

當他叫你去把上層的貨車往左移的時候,你看到架子上有三輛貨車,很多人會很自然地去移動白色那輛,因為從你的角度看,它就是上層的貨車,但你要知道 「噢,他看不見那輛貨車,所以,他是想讓我去移動藍色的那一輛」,也就是從引導人員的角度來看,最上面的那輛貨車。

現在,信不信由你, 像你們一樣正常健康聰明的成年人都會犯錯,在這種試驗中,犯錯機率高達50%。他們會移動白色的那輛,而不是藍色的那輛。

第二次試驗,我們改變了條件,這一次沒有引導員,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給參與者制定了規則,我們告訴他們,我們會做同樣的事情,但這次沒有引導員,你必須要忽略那些灰色格子裡的物體。

你會發現其實條件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在沒有引導員的情況,他們需要記住的是規則,而在有引導員的情況下,他們則需要考慮引導員的視野角度,這樣才能理解引導員的指令。

為什麼青少年不擅長換位思考?

下圖就是在我們較大規模的研究中得出的犯錯比率,參與者年齡段從七歲到成年,下圖是成人組在兩種條件下的錯誤比率,灰色柱狀圖顯示的是有引導員的情況,你會發現我們聰明的成年人的錯誤率約是50%,但是他們在沒有引導員在場的情況下,錯誤率會低很多,因為他們只需記住去忽略灰色格子這一規定。

相應地,這兩種情況在兒童期晚期和青春期中期的發展幾乎是一樣的,都有所提升,換句話說,就是在這些試驗中,相同條件下,錯誤的機率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但當你比較最後兩組實驗時——青春期中期組和成年組,事情會變得有趣很多,因為在沒有引導員的情況下,相對於青春期中期組,成年組的錯誤率沒有提升的趨勢。

也就是說,涉及到記住規則,並應用它所需要的一切,在青春期中期似乎就已經塵埃落定了,但是相反地,如果你去看兩條灰色的圖柱,在有引導員的條件下,與成年組想比,青春期中期組的錯誤率還是明顯會更高。這就意味著,考慮問題時,從他人角度出發,並運用到實踐中這一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能力,在青春期的中後期仍在發育中。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或女兒,如果有時你覺得他們在考慮他人感受時做得不夠好,那麼你是對的,事實就是這樣,而剛剛我講的就是原因。

青春期是現代人才有的嗎?

我們有時會諷刺青少年,說他們沒什麼大腦,有時會在媒體上醜化他們那種典型的青春期行為,他們愛冒險,情緒陰晴不定,非常自我。

我從朋友那兒聽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說這是他在他的女兒們的青春期前後經常見到的事,那就是在青少年在父母面前尷尬程度的變化。

他說,「青春期前,如果我的兩個女兒在商店裡胡鬧,我會說,嘿 別鬧了,我給你們唱你們最喜歡的歌,」 然後她們立即安分守己,聽他唱歌,但當女兒們開始進入青春期,唱歌則成了威脅。她們爸爸在公眾場合唱歌這一舉動,足以震懾她們的調皮。

所以人們經常問, 「那麼,青春期是一種新生的現象嗎?是西方國家近幾年才發現的嗎?」 事實上,答案可能不是這樣的。歷史上, 有過很多關於青春期的描寫與今天人們對青春期的描述十分相似。

莎士比亞的著作《冬天的故事》裡有這麼一段,他是這麼描述青春期的:「我希望在10歲和23歲之間不要有其他年齡,如果有,就讓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在睡夢中度過吧。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除了與人鬼混生孩子,侮辱長輩、偷東西、大家,其他什麼也不幹。」他接著說,「話雖如此,但除了那些十幾二十歲的腦殘少年,還有誰會在大冬天的出來打獵啊?」所以說,大約400年前,莎士比亞描述的青少年與我們今天對青少年這一群體的認識是十分類似地,但如今我們嘗試根據他們大腦中那些看不到的變化,去理解他們的行為。

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冒險?

以愛冒險為例。我們知道青少年有愛冒險的傾向,他們確實是這樣。青少年會比兒童和成人更愛冒險,而且當他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會更有冒險傾向。在青春期會有個明顯的驅動力——遠離父母爭取獨立和在朋友間出類拔萃。但現在我們根據大腦中一個叫做邊緣系統的部分的發育,去嘗試理解青少年為什麼會這樣。

邊緣系統就在大腦的深處,下圖紅色的部分就是邊緣系統,它涉及了情感處理還有獎勵感處理,在你做有趣的事情時,比如冒險的時候,邊緣系統就會產生一種收穫的感覺。它讓你在冒險中產生快感。

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區域在冒險時所產生的收穫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與此同時,前額葉皮層,即圖片中藍色的區域,會阻止我們過多地參與冒險,但在青春期階段,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樣,前額葉皮層還處於發育階段。

青春期是學習和創新的絕佳時機

這些對大腦的研究表明了青少年的大腦在經歷漫長的發育過程,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教育、康復和介入治療方面,都有很深刻的意義。我們發現環境對青少年大腦的發育的塑造有很大的影響,教育環境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西方,我們卻只在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對青少年的常規教育。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在青春期早期就輟學了,當然,他們也是環境使然,沒有辦法。

這個世界上仍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存在這種情況,大約有40%的青少年依然沒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中等教育。而這個時期,大腦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是極強的,是學習和創新的絕佳時機。

所以那些常被認為是青少年的異常行為——愛冒險,易衝動、控制力差 、以我為中心,這些都不應該受到指責。這些問題實際是反映了大腦的變化,這些變化為教育、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謝謝。

所以,中二病不需要治癒,也不是病,只是人類大腦變化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不僅不是病,還是接受教育的最佳階段!

相關焦點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青春期,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根據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學習和生存的需要,大腦在人體整個發育過程中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升級。大腦區域和迴路在一定的層次結構內,按照發育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發育。
  • 青春期教育無禁忌
    在中國,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原本能安全地度過青春期,如果在青春期接受性教育,反而可能使孩子對性產生好奇,萌發衝動,性教育有可能變成「性誘導」、「性鼓勵」。出於這樣的考慮,在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問題上,一些家長採取了過于謹慎保守的態度。他們不願意讓孩子接受系統的性教育,對於那些困擾孩子的問題,也不願意引導孩子去求得科學的答案。
  • 《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原來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不懂孩子
    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了。這讓父母感到很難教育,會經常與孩子發生爭吵。看到孩子這樣,父母會很焦慮,並發出深深的感嘆:為什麼孩子進了青春期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呢?這是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青春期孩子的變化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的大腦還一直處於發育中,並沒有發育完全。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專家反對: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大腦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同家長有著不同的管理方法,有些家中對孩子的教育堪比教科書,足夠讓孩子以後成為一個優秀的「國家棟梁」;有些家長教育則堪比反面教材,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走上歪路。而社會學博士默裡·史特勞斯調查發現,有90%的父母曾經吼過孩子,並且表明吼叫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那麼在統計學上,沒有被媽媽吼過的孩子,成為「小概率事件」。
  • 以電影《狗十三》為例,探究青春期小孩階段特點及對應的教育方式
    戴牙套、枯瘦、單薄、憤怒的,仿佛兇猛的幼獸一樣會撕咬的少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春期的少女。但是真正看完這部電影的人,會覺得這更像是一部教育恐怖片。一、《狗十三》:許多人無法接受的"少女恐怖片"《狗十三》雖然頂著"青春片"的名號,但是卻比你預想得要殘酷得多,也有意義得多。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一個13歲青春期叛逆少女李玩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李玩是個聰明的初中女生,而離異的父親另有家室,且也有一個男孩。
  •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真相,看懂了影響孩子一生!
    3、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也是中學生叛逆的一方面原因腦科學研究發現,控制情緒衝動的大腦前額葉從2歲到3歲開始發育,6歲達到高峰,之後在整個青春期都發育趨緩;而負責產生情緒、識別情緒的大腦杏仁核,則在青春期開始迅速發育。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並非是靠「閱讀」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但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智商分數有一定的誤解。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聰不聰明完全靠遺傳,實際上孩子的智商有80%以上是靠後天教育以及環境影響得來的。在後天開發條件中,被認為最有教育效果的就是閱讀。
  • 家裡再窮,這3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李玫瑾: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原來在罪犯中,也有很多青少年,經過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和調查,讓李玫瑾教授發現,原來犯罪心理的根源能夠追溯到孩子的幼兒時期,此時的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將來的影響都非同小可,因此李玫瑾教授為了從根源上減少罪犯的產生,便加入了育兒領域的研究,因為之前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了解,讓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問題根源所在
  •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開始,一年級就是個關鍵階段,對孩子很重要
    現如今對於教育,每家每戶都是高度重視,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以後能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未來能夠有個輕鬆的工作。但想要順利實現這一切,卻又不那麼容易。家長對孩子有著再高的期待,孩子不去努力,那麼結果也達不到理想中的那般高度。只有家長前期對孩子有著好的引導,讓其懂得去努力,未來孩子才有更大的希望取得成功。
  • 青春期「成長痛」到底有多痛?
    兒子3年不上學與父親麥家叛逆,他談到了自己青春期時與父親8年沒說話。每當大考季,身邊都會有這些高壓下青春期的孩子出現自殺、自殘、出走的例子。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秘密到底是什麼?這種「青春期成長痛」到底有多傷人又有多自傷?家長到底應該怎樣跟青春期孩子相處才得當?
  • 父母忽視孩子早期教育,錯過大腦發育黃金期
    01關於寶寶的大腦黃金期,你了解嗎?剛出生的寶寶,除了肉眼可見的身體在變化之外,其實大腦內部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0~6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且,寶寶在6個月~3歲期間,大腦已經達到將近80%—85%的發育程度了。此時的孩子雖然行動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的狀態,但在從時常接觸的大人身上已經學習到了一套未成系統的行為模板。
  • 關於青春期教育,你了解多少?看看這些老師怎麼解碼青春期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教育教學素質強的青年教師隊伍,結合青年教師的現狀和成長需求,我校開展了青年教師成長系列培訓第四講。討論結尾,就如何高效開展複習課,梁校長的幾點建議為青年教師們開闊思路:一是通過有效提問和隨機提問,保證學生高質量的課堂參與;二是通過高質備課,設計多效能的上課內容;三是加強自身積累,「強手段」講解習題、落實知識點。
  • 解碼青春期!你認為有多對,也許就有多錯!
    其實這個孩子現在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個體發育鼎盛期、高峰期,孩子的生理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我中心、矛盾性、情緒特點都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了解孩子才是教育的開始 青春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從電視劇《小別離》中看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隨著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再次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熱點。
  • 6歲前男女大腦發育不同,父母「差別教育」才能精準培養好孩子
    女性的語言系統發育比男性更加成熟,更加優秀。在語言中樞中存在著大量的空間認知細胞,能夠讓她們在與人對話時,大腦的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話題更多,語言更加的多變和全面。這樣的認知差異從孩子幾個月時就可以看出來。
  • 如何對孩子進行身體教育?父母需知道,每個年齡段生理知識大不同
    這些都令父母難以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正如事實情況所述: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嫌孩子太小。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需要哪些了解呢?第一,性教育≠性知識的教育,我們要正確了解性教育性知識的教育知識只是單純的了解自己的身體,而性教育是系統的,綜合的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教育。
  • 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2020-12-21 12:15:12|來源:北京樓訊
  • 專注力和記憶力,影響孩子的智力,試試這5個方法,鍛鍊大腦發育
    兒童的智力發育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自從育娃後,許多寶媽是找了許多開發孩子大腦的辦法,前幾年超火的「某核桃」和「生命某號」的廣告就特別被寶媽推崇。聽說吃核桃、吃魚補腦,立馬就給孩子安排上,聽說玩益智遊戲能夠開發孩子大腦也立馬就安排上,總而言之,只要對孩子智力有益的事都得嘗一下。但至關重要的仍然是培養好孩子的三力: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
  • 【願望商誠】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共舞?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育得不平衡。 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巨變,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