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小心伺候著,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啊!」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從個頭上,看著和成年人的確沒多大差別。可是因此就把他們當成縮小版的成人,或者長大了的小孩,就真的是我們大人的一廂情願了,而且對他們還很不公平。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育得不平衡。
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巨變,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
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而且各個部位發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正是這種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感」與「理智」間的矛盾。
人類大腦的前額皮質,主要負責人的高級認知功能,包括做出決定、計劃,抑制衝動,同時也和社交活動、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它很重要,但發育卻最晚,一直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可就前額葉還在懵懵懂懂時,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日漸成熟了。
大腦邊緣系統由海馬和杏仁核構成,用於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這部分一般在15歲以前就發育成熟。
這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很難像成年人一樣作出理性的決策。
說得更直白一點,當你和一個15歲的孩子處於同樣的憤怒狀態時,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對方一耳光的衝動,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要動刀子了;當你們同樣難過時,你可能會理性地決定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想著要跳樓了。
所以,青少年確實愛衝動,但他們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因為他們有著成人的情緒和情感,但管理情緒、抑制衝動的那部分腦區(前額葉皮質)還遠未成熟,這是大腦的發育階段所限,不是我們勸他們「別衝動」就能扭轉的。
其次,孩子的青春期焦慮與內側前額葉皮質有關。
內側前額葉皮質被稱為「自我」的神經基礎,當你想到自己,或者某一個場景對自己有情感意義時,內側前額葉區域就會變得活躍起來,尤其是在社交場合。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在15歲左右,人類的內側前額葉區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達到峰值。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會比成年人更焦慮,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極度強烈。而成年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我感」,面對其他人的審視也會淡然很多。
事實上,內側前額葉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還不止於此。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對健康的傷害。
青少年(特別是青春期早期時)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同齡人的觀點、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讓他們寧願冒著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
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的危害,所以有的孩子即使不喜歡也會嘗試吸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事兒,青少年最愛幹。
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會來到你我身邊。
而當我們了解了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特徵後,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了:
因為他們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很容易衝動,父母就別硬上。
知道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很活躍,在乎其他人的評價,那就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即便在家裡批評孩子,也要點到為止,別囉嗦個不停,一遍即可。
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響要遠遠超過父母,所以父母這時候的教育宜「曲線救國」,不要以為可以通過說教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