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原本嘰嘰喳喳什麼話都要跟你說的孩子變得沉默了,不喜歡跟你講話了,作為家長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一位高一女孩的媽媽說:最近孩子越來越不說話了。這段時間還是在家上網課,都不跟我說話的。我跟她說話,她有時會聽,但是聽完就走,也沒個什麼反應。我看著好著急啊,她初中時候不是這樣的,那時還會跟我講講學校裡的事。怎麼變成這樣了?我現在真的很希望跟她吵一架,或者她來跟我吵一架,這樣可能就會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吧,可是她不跟我吵啊,怎麼辦呢?
在父母的心裡,大概都是希望孩子與自己親親熱熱的,親子之間的愛流淌無阻。但孩子從兒童走向成年必然經歷的青春期給父母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尤其一個曾經小尾巴一樣粘著你的寶貝,有一天關上房門將你拒之門外了,你說十句他都不願說兩句了,做父母的內心肯定會失落和著急。青春期孩子的沉默有不同的原因,父母如何讀懂並善待孩子的沉默呢?今天我將結合心理諮詢中的不同例子和大家分享,並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父母們共勉。
01. 青春期的沉默有不同的類型,家長可以通過觀察來了解
① 讓家長無奈的沉默:孩子從小就安靜內斂,現在更是不怎麼說話了
朋友家的兒子從小屬於那種安靜沉穩型,做什麼事都很謹慎;與外人打交道時,比如要跟人打招呼時還有些害羞。小時候在家跟爸爸媽媽他的話還很多的,到外面就話很少。現在初一,好像越來越內向沉默,家長跟他說話有時候都小心翼翼的。
② 讓家長困惑的沉默:孩子故意「高冷」
15歲的初三女孩,忽然變得不愛說話了,在家裡跟父母很少交流,總是吃完飯就進自己房間關門。即使說話也是簡單利落,不多費語詞。父母覺得納悶,又有些擔心,不知道女兒到底怎麼了?後來媽媽找了個合適的時間,跟女兒好好談了談,表達了父母的擔心。女兒說她沒什麼事啊,就是覺得這樣挺酷的。還說了一句「我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高冷範兒』,你看都被你們破功了。」讓父母哭笑不得。一些青春期孩子的耍酷耍帥就是這種情況,這是孩子在同伴面前彰顯自我個性呢。
③讓家長抓狂的沉默:孩子拒絕說話,家長熱臉貼冷屁股
一個16歲的男孩就特別苦惱於沒辦法跟媽媽好好說話,媽媽總圍著他說話,但每當他真說出自己的想法,媽媽又各種講道理,所以乾脆就不說話了,反正怎麼說最後都是被嘮叨。同時媽媽也表示很苦惱很抓狂,兒子長大了,在家說話惜字如金:嗯,啊,還行,不錯。就這幾個字翻來覆去。然後就在房間裡半天不出來。媽媽說能不擔心嘛。
④讓家長後怕的沉默:發現孩子遇到欺凌
一個17歲的女孩來求助心理諮詢師,已經在網絡謠言的攻擊下瀕臨情緒崩潰的邊緣。她說她現在每天都戰戰兢兢,不敢跟任何人說話,怕說錯什麼又給自己惹來麻煩。而她的父母對女兒這段時間的遭遇一無所知,對女兒的沉默竟然一點都沒發覺。知曉情況後,父母自責不已也十分後怕。
以上幾個孩子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青春期的沉默各有不同的情況,但父母的著急擔心都是一樣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有哪些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沉默呢?
02. 青春期的沉默是一種暫時的自我封閉現象;也可能是遇到外因而引發
①沉默的背後是獨處的自然需求
比起小時候的無拘無束嘰嘰喳喳,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可能自然地變得安靜起來。有一次和表妹聊天,說起她小時候是有名的淘氣大王,每天帶著一群小夥伴上樹下河,在村子裡呼嘯著跑來跑去;怎麼會在上了六年級後忽然變成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文靜姑娘,天天在家讀書的呢?表妹笑說她自己都很奇怪怎麼忽然變宅了,就好像身體裡有一個開關一樣,有一天忽然就換了個頻道,就變深沉了。這屬於青春期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也是值得父母高興的現象。因為孩子在長大的正常節奏中呀。
②沉默的背後是氣質類型不同的因素
心理學上講的氣質類型是先天秉性,每個人都不一樣,也沒有好壞之分,各有各的利弊之處。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孩子更活潑好動,黏液質和抑鬱質的更穩重內斂。如果孩子從小就是安靜內斂型的,在青春期可能話更少也很正常。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家長也無須擔心和無奈,而是要注意自己對孩子性格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接納度,這才是更重要的。
③沉默的背後是反抗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有了心理邊界意識,不喜歡他人過多幹涉,他想要做他自己。家長的過於強勢或嘮叨,會讓孩子本能反抗或自我保護。如果家長沒有這個意識,還是一味管頭管腳,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孩子肯定會反感,一旦他覺得和父母說什麼也沒用,說了可能還要被誤解甚至被責罵,他自己就乾脆閉嘴了。這是對父母不理解他的一種對抗。
④沉默的背後是無助
如果孩子的變化比較明顯,比如前一段時間還挺開朗,和人交往說說笑笑;忽然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寡言,這是要引起家長高度重視的。一定要去了解孩子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事,是考試考砸了、還是遇到校園欺凌、家庭裡有沒有發生什麼矛盾衝突等等。這種忽然的沉默是最需要引起父母重視的。並且父母還要反思,孩子在遭遇壓力和挫折需要幫助時,為什麼不跟父母說。從而調整和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方式。
不管哪種原因,父母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傾注一如既往的關心和關注,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變化,及時處理可能存在的隱患問題。那麼具體還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03.面對孩子的沉默,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四點,予以寬容、理解和耐心
①了解孩子沉默的具體原因,尤其是忽然變得沉默的情況,及時調節方法,給予恰當的幫助
說回到上文一開始的例子。孩子不說話,媽媽著急地想通過吵架來讓孩子開口,方法不可行心情可以理解。但媽媽靜下心來了解後,才知道女兒那段時間學習上很受挫,作業也不會做,心裡已經很煩了。但是媽媽沒有看到這些,天天追著講道理,要孩子好好學習、要尊重老師的勞動。女兒只好把自己的心門關起來不說話。
得知了女兒沉默的真實情況後,媽媽首先停止了講大道理,一日三餐照顧好女兒的生活,有時寫一張加油的小紙條貼在冰箱上。這樣的默默支持終於等來了女兒的主動交流。
②尊重孩子的個性特質和獨處願望
浩軒是一個安靜沉穩的高二男孩。但是他的媽媽直到現在還總喜歡說,我們家浩軒從小就不愛說話,青春期就更不說話了,以後到了社會上怎麼辦呢?她想盡辦法想讓兒子變得開朗善言,浩軒從小就被媽媽推著參加各種演講、小記者之類的活動。但事實上她的方法並不管用,浩軒還是那個安靜的男生,反而越來越避開和媽媽說話。只有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個性特質,才能靠近孩子的心。
孩子有時候的沉默,可能是他自己有需要思考的事情,並不是不理父母。但有的父母會受不了,指責孩子不尊重父母等等,反而破壞了孩子的節奏,對親子關係也是一種傷害。這種情況父母真的是需要一個好心態去允許孩子,這雖然做起來不容易,但也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試著去做。
③理解孩子的青春「證明題」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中說:
對孩子而言,證明自己不再是孩子就是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事。
青春期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問題,孩子需要去思考、排解、整理。孩子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希望成人報以尊重。這個證明的過程,如果周圍人給予的是不理解,那麼他極有可能用沉默來對抗,這也是很正常的。父母只有尊重、理解,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節奏生長,才不會把孩子推遠。
④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自由,父母守望的同時過好自己的生活
媽媽帶著14歲的女兒求助心理諮詢,原因是女兒不想上學、在家也不說話,但經過心理評估發現女兒其實沒什麼大問題,倒是媽媽的問題很大。當請女兒說說自己的願望時,女孩猶豫又小聲地說,「媽媽太粘我了,我希望媽媽能像小凡的媽媽一樣,自己去玩,學跳舞,去旅行,不要老是粘著我。」
媽媽對女兒粘得太緊,女兒像小樹苗一樣禁不起那般厚重的纏繞,自然會呈現出一些問題。這是需要媽媽自己反思和改變的部分。正如全國優秀教師王金戰老師所說「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幹擾孩子的成長。」
寫在最後:
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只要沒有被過多幹擾,青春期的孩子或偏動、或偏靜都不要緊,孩子的可塑性和調節性是很強的。父母過好自己的生活,在不遠不近處守望著孩子,就是一幅美好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