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初二的小芳,是個可愛美麗的小女孩,在班裡擔任學習委員。學習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非常穩定。小芳的爸爸反映:女兒初中前是比較聽話的,但是在這段時間裡,變得特別叛逆,主意非常多,又不聽家長的話,非常倔強,爸爸媽媽說什麼也聽不進去,和父母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
解我教育深度解讀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解我教育深度解讀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的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孩子不但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會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作為父母和老師,不要先入為主。青春期的問題沒你想像的那麼可怕,孩子也不是你想的那樣,出問題的人往往是父母自己。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的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清晰和「獨立意識」的日益強烈。
青少年隨著身體的變化,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自己已經逐漸地變為大人了。他們渴望自我,處處體現出自我的獨立性。但由於在家長的眼中,他們仍是小孩,所以,他們會通過和爸爸媽媽「對著幹」來體現「自我」,顯示自己的「成人感」。
2、家長對孩子這個階段的特點缺乏了解。
面對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很多家長沒有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就開始沉不住氣,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制的方法。而老師、爸爸媽媽越是惱火地訓斥,越會使孩子產生反感情緒,這樣不但挽回不了爸爸媽媽、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且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解我教育表示:「溝通不暢,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是我們的家長出問題了,而不是孩子的問題」。當孩子有情緒或困擾時候,如果父母採用不良的溝通方式,會使得孩子產生牴觸心理,逆反心理。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與關懷,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這是孩子心靈成長過程中必需的養料。
家長如何應對
應該說,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一、要理解、接納孩子。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二、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母子關係。
孩子小時,因為缺乏獨立思想,用命令式的觀點與孩子相處問題不大,當面對孩子的青春期逆反時,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或許比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