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害了孩子,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其實是孩子發出的...

2020-12-27 騰訊網

李玫瑾老師在一個視頻中說過這樣一個事:

怎樣判斷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呢?如果孩子放學回來,啥也不說,回家後就直奔自己的房間,然後把門一關,這說明孩子進入青春期了。

李玫瑾老師的這段話點明了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待見父母。不僅不希望跟父母溝通,而且特別叛逆。無論父母說好話還是孬話,孩子都聽不進去。很多時候,父母往往說的一句無關緊要的事,就能讓青春期的孩子炸毛,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用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你在教我做事嗎」

敏感、叛逆、衝動,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點。

那為什麼孩子在青春期後,會突然變成這樣呢?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跟人學壞了,性格發生變化了,而是孩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的階段。敏感、叛逆並不是孩子真的想這樣,只是他們想健康度過此階段發出的求救信號。

父母不僅不應該排斥反感,反而應該重視。

敏感、叛逆為什麼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我為什麼說敏感、叛逆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呢?不是我在生編硬造,而是因為孩子在這一階段確實遇到了嚴重的成長問題,孩子不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於他們表現出如此的敏感叛逆。

這個問題就是同一性問題。

什麼是同一性呢?

這個概念是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

埃裡克森把人的心理成長分為8個階段,從小到大依次是嬰兒期(0-1歲)、兒童早期(1-3歲)、學前期(3-6歲)、學齡期(6-12歲)、青年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0歲)、成年晚期(60歲後)。每一個階段都有主要的心理任務,只有這個心理任務解決才能順利的進入下一個階段。

而青春期的心理任務就是「同一性」問題,他們必須把自己過去經與他人建立的關係和未來的志向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確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產生「同一性」問題,而不是之前或之後,是因為這一階段有其獨特的特點,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首先,從生理上來說,身體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第二性特徵開始發育,產生了性衝動。從生理上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可以看作是成人了,因為他們已經具備生育能力了。在古代,青春期的孩子就要娶妻生子了。

身體的劇烈變化,必然會導致心理的變化,使得他們重新思考這個世界。

比如說,以前都是仰視父母,現在發現父母也不是那麼高大了,甚至是俯視他們。對父母的崇拜尊敬就開始消失,開始尋求跟父母的平等。

再比如說,青春期孩子發育有早有晚,差別很大。有的變得很高大,而有的還是跟孩子一樣,不同的變化就產生不同的心理。對於那些發育晚的孩子來說,看到別的同學都發育了,長的又高又大,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自卑。

總之,生理的變化帶來了心理的變化,逼著孩子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

其次,從智力上來說,思維能力已與成人相當

進入青春期後,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孩子就進入了智力發展的最後階段——行事運算階段,擅長邏輯思維、演繹、推理等。成人的其實也是處於這個階段。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在思維能力上是與成人相當的,只不過在具體的經驗知識上可能存在不足。

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得他們掌握了人最高級的武器,他們必然會多加利用它,會從全新的角度觀察我們這個世界,思考問題,這必然也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思維衝擊,使得他們重新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生理、智力的集中爆發,帶來了心理的巨大衝擊,使得孩子在青春期陷入了強烈的定位問題。

這不像之前的發育,是緩慢進行的,心理可以緩慢的過度。快速的發育,迫使孩子需要快速的解決問題,而孩子本身能力不足,周圍又沒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因此他們就只能進行各種試探,在錯誤中修正,所以孩子也就表現的敏感叛逆了。

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古代很少有青春期的問題了。因為在古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就被當做成人看待了,就成家立業,繼承父母的職業,跟成人一樣生存了。也就是說,他們早早的就對未來定位好了,沒有什麼可思考或顧慮的。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每個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未來還充滿了無限可能。他們對未來充滿了豐富的想像,但是現實自己的能力又會產生制約,於是孩子就會陷入首鼠兩端的迷茫中,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現在孩子的同一性問題就表現的比較突出。

總結

現在你明白我為什麼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敏感是他們的求救信號了吧?

他們在解決自己的「同一性」問題,在迷茫,在困惑,而敏感、叛逆是他們解決問題的必然表現。

相關焦點

  • 父母一定要明白,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不僅不希望跟父母溝通,而且特別叛逆。無論父母說好話還是孬話,孩子都聽不進去。很多時候,父母往往說的一句無關緊要的事,就能讓青春期的孩子炸毛,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用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你在教我做事嗎」敏感、叛逆、衝動,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點。
  •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真相,看懂了影響孩子一生!
    由於家長會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習慣性地控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的控制往往適得其反,家長不但不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反而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背道而馳。1、適度的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家長不要過分焦慮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過分出格(例如離家出走),家長就不要恐慌、不要過度焦慮。不要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或者孩子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就擔心孩子走上歧途。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鋒哥的觀點是: 1、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是孩子向成人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迅猛發展,他更希望被當作成人而不是一個孩子來對待,他希望有更多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希望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能減少管控,所以很自然的,會表現得不像小時候那麼乖、那麼聽話。
  •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源於父母的無知,父母還不警醒嗎?
    其實孩子到了青春期之所以會有叛逆行為的出現,與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錯誤的教育導致錯誤的後果,所以父母一定要開始警醒了。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瀋陽一個16歲的男孩,接連幾天在小區附近縱火,最後被警察帶走時說到自己縱火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驗證爸爸的一句氣話。
  • 青春期,叛逆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 精選
    結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前治他的方法居然沒用了,家長們很不適應,他們發現已經贏不了孩子。其實孩子一直都想聽自己的,想自己拿主意,青春期只是他變得有能力了,他的小胳膊小腿長結實了,有力量了。他有能力對抗而已。家長們很容易對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失望,他的行為習慣,生活作息,學習能力,人際能力,全方位讓人不滿意。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01 叛逆不是孩子的樂趣,孩子自己也很痛苦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其實像一個無頭蒼蠅,他們迫切想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證明長大的意義,想要得到尊重和理解,這些複雜的情緒糾纏在一起無處宣洩的時候,就會被無限放大,繼而表現為家長口中的各種「不懂事兒」,其實他們自己也在痛苦的掙扎。
  •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圖)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資料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 為什麼有些孩子青春期會出現叛逆現象?
    在很多家庭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孩子叛逆的情況。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都會擔心。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避免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或者有哪些方法把已經出現叛逆現象的孩子,通過改善不再叛逆了?關於青春期:我們的偏見和誤讀進入青春期後,有很多孩子變得暴躁、不聽話、不努力學習,甚至染上各種吸菸、酗酒的壞習慣。然後許多父母就錯誤地認為,只要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就會變得叛逆。等到自己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許多父母就會像遇到敵人一樣,變得很痛苦。
  • 為啥青春期孩子自殺率如此高?不是太叛逆,而是父母沒做好這幾點
    青春期是孩子問題的爆發期,它來勢兇猛,讓很多不了解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家長猝不及防,覺得好像一夜之間孩子就變了,變得不聽話了,變得叛逆了,總之變得讓父母接受不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孩子形成穩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充滿了矛盾的階段,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在這個階段變得敏感起來。根據數據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學生的自殺率一直在逐年攀升。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 青春期孩子叛逆、太難溝通?心理學家:想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總是顯得有一些叛逆,無論大人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習慣性地和家長唱反調;對於家長的諄諄教誨,也顯得極不耐煩。這讓大人覺得難以和他們溝通交流,頭疼不已。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身體、情感發育的特殊時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和人分享;也逐漸變得獨立自主,想要證明自己,從而得到父母的讚美和肯定,但是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
  • 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三種需求」,若家長不滿足,孩子會更叛逆
    實際上,這並不是因為孩子變成了另一個人,而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有三種需求,若是家長不滿足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哪三個需求?第一:需要隱私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在這個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已經有非常多的認識,因此,他們就需要一些隱私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 青春期孩子多有三種需求,父母越不滿足,孩子心理越受傷,越叛逆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 | Juice 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執拗倔強、性格叛逆,讓不少父母都覺得心力交瘁,其實,孩子不好管、脾氣態度差等表現,往往是因為自身的三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孩子讀初中,成績下降,青春期叛逆!怎麼辦?
    我希望通過寫文章,把我自己的感想寫出來,也整理自己的思路,不說大方向的原因,也想把我自己當年的問題一點點找出來,不要在我的孩子身上再次出現,今天我打算寫一寫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初中經歷高開低走我的初中時典型的高開低走,甚至我當初初一年級的成績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
  • 男孩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家長要管好,不然別怪孩子叛逆
    那就是當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各種問題就隨之顯現。尤其是孩子叛逆和比較敏感的性教育話題,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所以說,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家長要重視並且管好孩子,不然以後難管教,就別怪孩子叛逆:1.適當地性教育為了避免孩子做出錯誤的舉動,父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
  •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因為到了13歲,而是沒得到父母足夠的愛
    那麼青春期孩子出現叛逆行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通常來說,青春期出現在13至17歲左右,由於孩子身體發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這個階段可能略微提前或是延後。但是,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叛逆」的標籤,輕易地放在孩子身上。 因為孩子在初高中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所謂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時期,所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積累。
  • 青春期沒有叛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沒有叛逆過的孩子是什麼樣呢?上大學後也沒有將自己情緒發洩到周圍,而是一直壓抑,或許是因為習慣了,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尋死心理。 或許是考慮的比別人多一點,怕自己死了父母以後沒人照顧,因為是獨生子女,然後就繼續壓抑,畢竟習慣了嘛。 現在大學畢業,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家裡一直催著結婚,就一直用各種理由推脫。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解我教育為你深度解讀
    小芳的爸爸反映:女兒初中前是比較聽話的,但是在這段時間裡,變得特別叛逆,主意非常多,又不聽家長的話,非常倔強,爸爸媽媽說什麼也聽不進去,和父母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 解我教育深度解讀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解我教育深度解讀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的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
  • 初中女孩懷孕,16歲「小爸爸」自殺,青春期裡的孩子究竟該怎麼管
    會因為生理的變化而自卑,含胸駝背,會因為早發育或是晚發育,對自己身材不滿意而自卑;會因為攀比衣服鞋子書包,覺得家裡條件不如別的同學而產生自卑感;在遭受霸凌欺負之後不敢反抗,變得膽小自卑。4敏感,愛幻想青春期孩子很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因為外界無心的一句話他們會在心裡反覆琢磨,變得很敏感又很愛幻想不切實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