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伯庸
著名作家
馬伯庸,著名作家,人民文學獎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破案:孔雀東南飛》、《風雨<洛神賦>》等。
談到馬伯庸,歷史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他創作了許多歷史題材小說,在歷史縫隙中大開腦洞,讀來往往有奇趣。最新著作《長安十二時辰》的靈感即來源於一百零八坊星羅棋布的長安城。
喜歡歷史小說的馬伯庸,也喜歡在歷史中旅行。他認為紙上得來的始終沒有直觀印象,還是要親身用腳去丈量一下,才會有真實的感覺。2014年,馬伯庸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關於北伐的種種分析和疑問,在旅行中迎刃而解。他在微博上發起相關話題,掀起討論熱潮,閱讀量達到4億。
馬伯庸自稱是吃貨,愛好美食,也愛好搜集民間美食故事。他樂在其中,頗有心得,甚至總結出了中華民間美食界的四大天王:「諸葛亮南徵,朱元璋要飯,乾隆爺下江南,慈禧太后西逃」。
此次我們就「人文旅行」對話馬伯庸,關於美食、古蹟、旅行閱讀等,他給出了有趣且不乏深度的見解。
我每次去一個新地方,都會在微博上徵集好吃的地方,希望當地網友推薦給我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美食。他們也都會給一些非常熱情或者非常細緻的回應。然後我會根據我住的地方和這個之間的地圖距離去踩點兒,驗證一下他們所說的話。
我看這些推薦有一個標準,就是提供的細節越多,說明這家店越靠譜。比如很多人會扔給我一大堆店名,這些我一般都不太會去。我去紹興的時候,有人告訴某一條巷子裡面有一個老頭兒的攤兒,他一直靠著路邊賣炸豆腐,然後這個車子是什麼樣的,老頭一般穿什麼衣服,炸豆腐是怎麼賣的。
炸豆腐
還有一次我去潮州,好多網友在評論裡給我推薦地方,因為潮州好東西特別多嘛。有一個網友評論就給了特別詳細的一個,什麼店在哪,門口有什麼石獅子,然後門是什麼樣子,開到幾點,吃什麼東西,點什麼樣的東西等。我就覺得這個細節很有意思,然後我就去了,半夜想喝粥嘛。到了以後,我就按照這個網友說的,跟老闆說我來一個什麼樣的菜,然後你們家有什麼東西。結果老闆一抬頭說,果然是你!因為那個網友就是這個老闆本人。他給了你一個詳細的指示,如果你按著這個指示,他一聽就知道你是誰——你是馬伯庸。我覺得這是一個接頭,是旅行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經歷。
我是吃貨,我不算美食家。判斷吃貨和美食家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們寫的東西。美食家的開頭肯定是要從這個文化、地域、人文等方面入手。吃貨上來就直抒胸臆,這個東西有多好吃,它的口感是怎麼樣的,它的味道是怎麼樣的。我本人是個吃貨,還沒有達到美食家的程度。我覺得,一個吃貨有了文化就算是美食家吧!
對夾
第一時間想到的美食肯定是我們老家最有名的食物對夾,這是我最想吃的。如果作為美食家來寫對夾的話,我會詳細地給大家介紹,首先這個東西多好吃,它裡面加的什麼肉,然後外面的皮有多香,它的酥皮兒和油皮兒是什麼樣的製作工藝,然後再來講它的歷史。因為我覺得一個食物的歷史會增加你對這個食物的想像,但是對這個食物的味道並沒有直接的加成。所以說,要是跟別人推薦美食,最好還是觸動他最原始的嗅覺和味覺,而不是通過他的大腦。
搜集民間美食故事是我在微博上的一個習慣。最早是我發現各地都有關於乾隆的民間傳統美食故事,有些完全經不起細節推敲,但是流傳非常廣泛,我就拍下來了,發到微博上跟大家分享。後來忽然發現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可能搜集全的。我就跟所有的網友說,如果你們看到那些不靠譜的故事就拍下來發給我,然後我來做個統一搜集。結果越攢越多,現在手裡大概有四五百個故事。從上古時代到改革開放,整個時間跨度都有。我覺得這些民間美食故事是民間對歷史和食物的想像。你可以從這些故事裡感覺到民間的一些思路和對美食的一些看法。
宮廷菜餚
講個有趣的數據分析。我現在大概搜集了四五百條民間美食故事。然後我按照朝代來排,結果發現上古時代很少,漢代尤其是漢末的三國時代很多,到唐代又多了。然後宋代相對多一點兒,到明代會相對少一點,到了清代就變得特別多,這個也是符合歷史記載的。我在做分類的時候,發現清代最多,大概有兩百條。但是除了這些分類以外,我單獨分了一個目錄給乾隆。乾隆一個人就佔了一百五十條,遠遠超過除了清朝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個時代。後來我還專門按照這個民間美食故事,做了一個乾隆美食地圖,在地圖上點了好多點兒。結果發現乾隆的活動範圍非常廣泛,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全都是他,就等於這皇上這輩子沒幹別的事兒,專門兒在各地迷路並遭遇美食。
乾隆美食地圖
我覺得美食是一個很好的一個題材,我醞釀,說不定哪天一高興或者一餓就會寫一部關於美食的小說出來,因為國內現在關於這方面的小說還比較少。
最好玩的古蹟不是坐落在旅遊風景區,而是鑲嵌在城市內部。想想看,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夾縫裡,它們保持著古老的風貌,靜靜地呆在那兒,就像城市的一個印記,也是城市的一個記憶。當古蹟和現代的建築混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微妙的和諧感。你能從中看到一種動態的歷史,而不是一個靜止的哪一年或哪一點的城市,而是一個歷經千年或者百年的一個變化,比如說北京建國門附近的那個古天象臺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站在那個古天象臺上,想像當年欽天監在這兒,觀測天象,為皇帝祈禱,但是旁邊有酒店等現代建築,能看到古今交融的一種奇景。
古天象臺
有一次我去京都,住的酒店後面有一個小巷子,我走進去之後,忽然發現裡面竟然是本能寺的遺址,就是織田信長被燒死的地方。當時那種歷史感覺特別強烈。因為左右都是那種現代建築,忽然看到這麼一個地方立了一塊碑,上面寫的是這個本能寺遺址,讓人一下子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本能寺遺址
最有意思的是,我在旁邊看到一個消防隊,這是一個民間團體的消防隊。因為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事變燒死的嘛,四五百年後,旁邊放了一個消防隊在那兒,就有一種諷刺感和一種淡淡的冷幽默。所以古代的東西跟現代交錯在一起,給人感覺非常奇妙,尤其是古代的遺址和現在的機構、器物等能夠產生一種特別神奇的聯繫,就像那個本能寺的例子一樣。
想在北京遇到我,去咖啡廳就可以了。因為我自稱是一個在都市裡的遊牧民族,哈哈!我必須要在一個特別喧囂、嘈雜的地方才能夠專心寫稿兒。所以我會去各種咖啡廳,然後在那種很吵的地方,大家都在聊天的時候,我在裡面專心的寫東西。這是一個寫作習慣,而且我又不能在一個咖啡廳待很久,不然我會膩,所以我每次都是背個電腦包,隨機看著路邊有合適的咖啡廳就進去歇一下再走。所以說,其實是和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很接近。
我在有目的旅途中,看沒目的的書;
在沒目的的旅途中,看有目的的書
我在旅遊途中和旅遊中看的書不太一樣。比如說我要去一個海島,大概要坐十幾個小時飛機。那麼在飛機上我會看一些人文方面和哲學方面的書。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書需要你去做思考,而且這種思考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只是把你沉浸在一種情緒和一種思考的感覺氛圍裡面去。因為飛機本身是有明確的目的性,我不需要再看一些目的性特別強的書來強化自己的焦慮,反而需要看一些比較慢的書讓自己能夠遲緩下去,不會被飛機這種目的性強烈的東西帶著走。
馬伯庸
那反過來,當我到了海島,坐在海灘邊兒上,那麼我會看推理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這種目的性、情節性比較強的東西。因為我在海島上待著的時候,我的整個狀態是一個沒目的的狀態,這個時候我需要讀的書是有目的的,把我牽起來。也就是說,當我在一個有目的的旅行途中,我看沒有目的的書;在沒有目的的旅遊過程中,我會看一些有目的的書。這樣的話才能達成一種動態平衡。
2017年,我想從蘭州出發,一直一路開車到酒泉、敦煌、吐魯番,然後到烏魯木齊,自駕遊一趟。這條線路和西遊有關係,不過不是真正的玄奘西遊記,而是按照《西遊記》那本小說裡提供的路線走。因為經過我的考證,如果按照那個西遊記小說的話,五指山市的位置大概是在寧夏境內的一座山。所以說,我覺得可以把這條路線作為一個想像中的《西遊記》先去考察。
敦煌
-END-
丨內容:由百代旅行網(baidaitrip)原創整合
丨圖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丨轉載:請聯繫baidaitrip並註明來源,對於任何形式的侵權,我們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