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子分子角度來看水的表面發生了什麼

2021-01-12 初中化學大師

從原子的角度對固體、液體、氣體的描寫,然而原子假設也可以描述過程,所以我們將從原子的觀點來考察這一系列過程。首先我們要考察的過程與水的表面有關。水的表面發生了什麼情況呢?設想水的表面上是空氣,現在我們把圖畫的更複雜一些、也更實際一些。如圖1-5所示。

氧原子 氫原子 氮原子

圖 1-5

像之前一樣我們看到了水分子組成的大量的水。但是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水的表面。在表面我們發現了很多東西:首先,是水面上有水的分子,這就是水的蒸汽,在水面上總是有水蒸氣。(水蒸氣和水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後續會講。) 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分子:這裡是2個氧原子彼此結合形成一個氧分子,那裡是由2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氮分子。空氣幾乎完全由氮氣、氧氣、水蒸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氬氣及其它氣體組成。所以在水面上是含有一些水蒸氣的氣體。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將會發生什麼事呢?水中的分子在一直跳動,有時表面的個別分子收到的撞擊力度比平常相對大一些,會被踢開。由於是圖1-5是靜止圖片因此很難看清楚圖片中正在發生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想像表面附近的某一個水分子由於受到撞擊而飛了出去,或者另一個也受到撞擊而飛了出去,分子一個接一個地飛出去,水就消失了——蒸發掉了。但是如果把容器蓋上,過一段時間會發現空氣中有大量的水分子。水蒸氣分子不時地飛到水面又回到水中。這樣我們看到那個看起來死氣沉沉、毫無興趣的水——一杯蓋好的可能已經放了20年的水——實際上包含了一直生機勃勃而有趣的現象。對我們的肉眼而言,看不出發生任何變化。但是如果放大十億倍,我們將會發現變化一直存在——一些分子離開水面,一些分子又落回水面。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任何變化?因為很多分子離開的同時又有許多分子回來。從長遠來看沒有任何變化發生。如果我們把容器的蓋子拿開並將容器上面的潮溼的空氣吹走,替換成乾燥的空氣,那麼離開的分子數量和和原來一樣多,因為這取決於水分子的晃動程度,但是回到水面的水分子數量大大減少原因在於水面上的水分子已經極少。因此逸出水面的水分子多於進入水面的水分子,水就蒸發掉了,因此如果你想使水儘快蒸發掉那就打開電風扇。

這裡還有一些其他方面:哪些分子會離開?當一個水分子離開時取決於其偶然的、額外的比平常多積累了一點能量,以克服相鄰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結果由於那些離開的所帶有的能量比平均值高一些,留下來的相比他們從前的能量會少一些,因此液體逐漸冷卻下來。當然,當空氣中的一個水蒸氣分子接觸水面時其受到的引力會突然增加。這導致進入的分子速度增加從而產生了熱。所以當它們離開時帶走了熱量,當它們回來時產生了熱量。當然當沒有靜的蒸發量產生時——水的溫度就不會改變。如果我們吹水的表面並始終保持有一定數量的水分子蒸發掉,會就會冷卻,因此喝湯時吹一吹可以使之變涼!

當然你應該意識這個過程遠比我們講述的複雜。不但水分子進入空氣中,而且有時氮氧分子也會以其自身的方式進入並融入到水中。因此空氣就會溶解在水中,氮氧分子進入水中,水中就有了空氣。如果我們突然抽走空氣,出來的空氣分子將會比進入得來得快,並會導致氣泡的產生。大家都知道這對潛水員來講是很不利的。

現在我們考慮另一種情況。

圖1-6 食鹽溶解於水

在圖1-6中,從原子的觀點看固體溶解於水中。如果我們把食鹽晶體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 食鹽是一種固體、一種擁有「食鹽原子」固有排列的食鹽分子晶體。圖1-7是普通食鹽氯化鈉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嚴格意義上講晶體不是由原子組成的,而是由我們所謂的離子組成的。離子是帶有額外電子的原子或者失去一些電子的原子。在食鹽晶體中我們發現氯離子(帶一個額外電子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失去一個電子的鈉原子)。食鹽晶體中的氯離子和鈉離子由於電荷間的吸引力而相互連接在一起。但是當我們把它放入水中會發現,由於帶負電的氧和帶負電的氫對離子的引力有一些離子離散了。在圖1-6中我們發現有一個氯離子鬆開了,其他離子以離子的形式浮動在水中。這張圖畫得比較細緻,比如:水分子中的氫原子一端和氯離子挨著比較近,相比較而言,離著鈉離子比較近的是氧原子的一端。由於鈉原子帶正電荷氧原子帶負電荷這是二者相吸的結果。我們是否可以區分的出來是否食鹽溶解在水中還是從水中結晶?

圖 1-7

當然不能,因為當一些原子離開晶體的時候其他原子又重新聚集到晶體上,這是個動態的過程。恰恰就和蒸發的過程類似,這取決於水中食鹽的含量是超過還是少於形成平衡時所需的數量。這裡所說的平衡是指原子離開晶體和回到晶體的比率正好相同。如果說在水中幾乎沒有多少食鹽,那麼離開的原子會比較多,食鹽就溶解了。相反的話,如果「食鹽分子」太多的話那麼離開的就少於回來的,因此食鹽就結晶了。

順便說一下我們提到的物質的分子的概念是近似的而且只對某些種類的物質才有意義。很清楚,在水中3種原子彼此確實粘在一起。在固體的氯化鈉中這種情況下就不明顯了。僅僅是氯原子和鈉原子的立方體排列。沒有一種自然的方式把他們分成「食鹽分子」。

現在回到我們討論融結合沉澱的問題上,如果增加食鹽的溫度,原子離開的速率會增加同時原子回來的速率也增加了。固體溶解的多一些還是少一些很難預料。隨著溫度的增加大多數物質溶解的多,但是某些物質卻更不容易溶解。

【知識點概述】:

本節以水分子、食鹽晶體NaCl為例從原子、離子的角度講述固體、液體以及氣體之間的過程關係。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與原子的比較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與原子的比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含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氫原子、氧原子是電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與原子的比較   分子原子   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在於化學反應中可再分,構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化學反應前後並沒有變成其它原子。
  • 原子的連接方式,其實和「俄羅斯方塊」異曲同工
    人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人類和世界萬物之間有什麼區別? 從化學的角度來講,人類和世界萬物之間還真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是由原子一個個地堆積起來,慢慢地構成的。 但是我們得想,為什麼有些原子可以構成我手上的提詞器,有些原子就可以構成人?
  • 司空見慣的水,沒人真正了解它?
    氫原子的空間漲落現象會對水的結構和性質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包括氫鍵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展現出一些非常反常的特性。 舉一個例子來看,如果我們不考慮氫原子在空間上的量子效應,那麼我們體內的很多化學反應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或者說至少會減慢1000倍以上。
  • 原子光譜與生物技術 「百家爭鳴」—2020分子光譜會議分會場一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0月31日,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 2020年光譜年會在成都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主辦,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承辦。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近320篇。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與原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分子與原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 從熵的角度看生命是什麼,死亡是有序到無序的結果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讓我們知道了許多人體的結構,我們的身體是由大量的原子來構成的,人體百分之七十的質量是水,每個水分子帶有兩個氫原子。而其他有機分子也帶有多個氫原子,在人體內氫原子最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質量上看自然是氧的含量最多了。
  • 水的化學分子式是H2O,但你知道你身體的化學式嗎?
    你可能知道水的化學分子式是H2O,但你知道你身體的化學式嗎?
  • 初中化學28個必考概念及易錯知識點|化合物|離子|單質|原子|氧化...
    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 ≈ 質子數 + 中子數 (因為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  16、離子:帶有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註:在離子裡,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17、燃燒: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我們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過,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所組成,其中原子核中又包含著質子和中子(H1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元素),雖然原子的體積非常微小,半徑只有10^(-10)米級別,但是原子核的尺寸更小,其半徑只有10^(-15)米級別,因此組成物質的原子,實際上中間是非常空曠的,超過99%的空間什麼都沒有
  • 原子的組成是什麼,原子的結構怎樣運作,原子怎樣組成物質?
    請點擊輸入圖原子是什麼?原子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但原子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像構造建築一樣組成物質呢?原子序數所有的物質都由原子組成。一個原子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並且被零或多個電子環繞的核心。為了把原子分類,我們需要知道它有多少質子、中子以及電子。原子的質子數決定了它是哪種元素。例如氧原子總是有8個質子。碳原子總是有6個質子。金原子總有79個質子。如果你看過元素周期表,大概就會知道元素是按照它的質子數排列的。所以原子的質子數也叫作它的原子序數。中子讓我看起來很胖嗎?
  • 「深度學習」運用多通道亞結構圖進行分子性質預測
    和傳統的圖卷積方法不同的是,作者藉助Junction Tree VAE將分子轉變成基於亞結構的圖(S-Graph),從而儘可能保留分子的亞結構信息,並通過將連接處的原子作為邊存儲亞結構間的拓撲關係,使用雙向門控遞歸單元(Bi-GRU)來依序提取亞結構的信息。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 O2在Cu2O表面分解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Ru助劑的影響
    南開大學王貴昌課題組利用庫侖校正的密度泛函(DFT+U)方法研究了氧氣分子在清潔Cu2O(111)表面的吸附分解機制, 在此基礎上探究了過渡金屬助劑釕原子對氧氣在Cu2O(111)表面的吸附與分解的影響。
  • 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
    所有的物質均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組成。2. 任一元素的原子性質,包括重量,都完全相同。3. 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不同。4. 在所有化學反應中,所有原子都保持原貌,不會消失。因此,如果A和B只有一種結合方式,則一定是雙元結構(比如當時道爾頓認為水的分子式是HO),這一假說很快就遇到了挑戰。
  • 我們把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讓它像《賭神》周潤發那樣一步一步...
    10微米是什麼概念?一根頭髮絲的粗細是50微米。那麼,這一塊區域溫度有多低呢?能達到納K——只比絕對零度(-273.15℃)高了0.000000001K。要知道,太陽表面是6000℃,我們日常喝的水是100℃,二者只差了兩個數量級。而我們實驗室裡這一小塊區域的溫度,與水相比,低到跨越了十幾個數量級。為什麼要這麼冷?
  • 多款創意分子美食,帶你開啟一場絕妙的美食探險!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的會刊《食品技術》雜誌,也在2008年6月對「分子美食學」進行了長篇介紹,稱它是科學和烹飪藝術的結合。但「分子美食學」的創始人卻對這種說法非常不滿,並在當年12月份的同一刊物上發表文章指出:這種說法是根本錯誤的。那麼「分子美食學」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和那些時尚的「分子美食」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 《自然》雜誌:物理學家利用原子的振蕩來控制相變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的振蕩來控制相變,從而控制固體表面的晶體結構。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表面結構相變的相干控制」,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到目前為止,已針對選定的分子證明了這一點。該研究團隊現已成功地將這一原理轉化為固體,從而控制了其表面的晶體結構。研究小組將銦的極薄層蒸發到矽晶體上,然後將晶體冷卻至-220攝氏度。儘管銦原子在室溫下在表面上形成導電金屬鏈,但在如此低的溫度下,銦原子自發地重排成電絕緣的六邊形。該過程稱為金屬和絕緣兩相之間的過渡,可以通過雷射脈衝進行切換。
  • 1.4億億億億攝氏度是什麼概念?直接改變我們對溫度和熱的理解
    1.4億億億億攝氏度是什麼概念?直接改變我們對溫度和熱的理解什麼叫做溫度?而從物理學的角度上面來說,整個宇宙其實是沒有溫度這個概念的,但是為了將熱能進行具體的量化,於是人類就提出了這樣一個溫度的概念,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的當中,比較常見的溫度有液態水和固態水的臨界點0攝氏度,人體的體溫37攝氏度等等。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
    (1)極性鍵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價鍵,電子對會發生偏移,電負性較大的原子呈負電性,電負性較小的原子呈正電性,這樣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如,HF中的共價鍵就是極性鍵。(2)非極性鍵由同種原子形成的共價鍵,電子對不發生偏移,稱為非極性鍵。如,氫氣分子中的共價鍵就是非極性鍵。說明:判斷鍵的極性主要看組成該分子的原子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