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物理學家利用原子的振蕩來控制相變

2020-11-18 量子認知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的振蕩來控制相變,從而控制固體表面的晶體結構。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表面結構相變的相干控制」,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飛秒化學(femtochemistry)是物理化學的一支,研究在極小的時間內化學反應的過程和機理;這一領域涉及的時間間隔短至約10的負15次方秒,即1飛秒,這也就是這個化學分支名稱的來源。1999年,艾哈邁德·澤維爾(Zewail A)因他在這一領域的開創性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澤維爾運用飛秒雷射光束拍攝下反應過程中的變化及生成的中間體。

飛秒化學的目標是用短的閃光來記錄和控制化學反應,使用連續的雷射脈衝,原子鍵可以精確激發並根據需要斷開。到目前為止,已針對選定的分子證明了這一點。該研究團隊現已成功地將這一原理轉化為固體,從而控制了其表面的晶體結構。

研究小組將銦的極薄層蒸發到矽晶體上,然後將晶體冷卻至-220攝氏度。儘管銦原子在室溫下在表面上形成導電金屬鏈,但在如此低的溫度下,銦原子自發地重排成電絕緣的六邊形。該過程稱為金屬和絕緣兩相之間的過渡,可以通過雷射脈衝進行切換。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隨後用兩個短雷射脈衝照亮了冷表面,隨後立即使用電子束觀察了銦原子的排列。他們發現,雷射脈衝的節奏對表面轉換為金屬狀態的效率有很大影響。

研究人員解釋說:「為了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原子必須朝不同的方向移動,從而克服了某種就像過山車一樣,單個雷射脈衝還不足以使原子來回擺動,但是像搖擺運動一樣,在適當的時間產生第二個脈衝可以為行星提供足夠的能量系統,使過渡成為可能。」在他們的實驗中,物理學家觀察到原子的幾次振蕩,這些振蕩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影響轉化。

論文作者之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克勞斯·羅珀斯(Claus Ropers)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了控制原子級光能轉換的新策略。」 「利用雷射脈衝序列有針對性地控制固體中原子的運動,也有可能創造出以前無法獲得的具有全新物理化學性質的結構。」他們的發現不僅有助於對快速結構變化的基本理解,而且為表面物理學開闢了新的前景。

參考:Coherent control of a surface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Nature. Published: 08 July 2020

相關焦點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就像老爺鐘利用擺錘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有規律的擺動——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 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則開始發揮作用——測量的概率必須被平均出來,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 理論物理學家計算可能的時間量子化上限
    這是物理學家們一直在考慮的基本問題。如果時間要被「量子化」,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時間需要被「量化」。在數學上,「量化」是指將輸入從連續的一組值約束到離散組的過程。所以術語「量化」和「離散化」通常在含義上是同義詞。時間是被認為是連續的,量化時間就需要將時間離散化。
  •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科技日報 | 2020-12-21 11:08:41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
  • 科學家創造世界最小的原子存儲單元 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存儲數據
    這種被稱為 「原子電阻」的裝置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工作的,這將為具有難以置信的信息密度的更小的記憶系統鋪平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電阻開關是通過單原子移入和移出納米級孔來處理的,這將改變材料的導電性。有關材料是二硫化鉬,儘管該團隊表示,這一概念也應該適用於一系列類似的材料。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
  • 真正的「鍊金術士」,發現了原子的秘密
    撰文 | John Campbell翻譯 | 王藝霖、周順來源:現代物理知識雜誌1919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發現了質子。索迪用題為《原子不可分割性的化學證據》的演講抨擊了當時的物理學家,尤其是湯姆孫和盧瑟福,因為他們「……以不吝表達其對整個化學和原子理論的看法而聞名,特別是後者已遭到強烈的抗議」。盧瑟福邀請專門從事氣體分析的索迪加入他的行列。這是一次短暫而富有成果的合作,他們兩人很快就確定了重元素自然嬗變的最初幾個關鍵步驟。
  • 天體物理學家:揭示了史上最大的三維宇宙圖
    天體物理學家周一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地圖,是對超過400萬個星系和超明亮、充滿能量的類星體進行分析的結果。斯隆數字巡天的觀測結果名為「擴展的重子振蕩光譜調查」(extended 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縮寫:eBOSS),其數據來自新墨西哥州六年來的光學望遠鏡觀察結果。
  • BBC紀錄片《原子》之觀後感
    對高中生來說,物理的前沿可能離我們太遠,但是海森堡,狄拉克,泡利這些的物理學家的名字,卻因為他們的年輕有為,在物理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色彩,他們的精神才是最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6月6日,我們利用物理課的時間觀看了BBC紀錄片《原子》。這部影片引領我們簡單了解了19至20世紀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研究。眾多科學家對「最小微粒」——原子的結構與存在形式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 令人著迷的量子控制技術——探索量子物理學和經典物理學的邊界
    雖然以日常標準來衡量,研究小組能夠操控的粒子很小,但它的密度和固體物體差不多,比原子物體大幾百萬倍,也更複雜。原子物體包括單個原子、離子和分子,傳統上用於研究「量子運動」。這個團隊由來自維也納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物理學家組成,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頂級物理學家正在討論,利用計算機能找到萬物理論的可能性
    如果不這樣想,就會陷入物理學家馬克斯·泰格馬克所說的「碳沙文主義」。11月,特格馬克擔任教授的麻省理工學院兌現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張支票,並為新成立的人工智慧與基礎互動研究所打開了象徵性的大門。 這個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所由粒子物理學家傑西·塞勒領導,是唯一一個專門研究物理學的研究所。
  • 光環加成實現長程有序原子尺度控制的石墨烯雜化
    光環加成實現長程有序原子尺度控制的石墨烯雜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8:43 光環化反應實現精確可控石墨烯雜化,這一成果由Miao Yu (哈爾濱工業大學)、André Gourdon、Lev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從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實驗三個實驗廳同時運行開始,至此,大亞灣實驗共運行了3275天。
  • 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
    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讀書時代的你是否曾經也為物理而苦惱呢?來膜拜這些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吧牛頓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不過現在人們仍不知道萬有引力等力的作用機制。
  • 用冷原子"算盤"來解方程
    這就是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1980年代提出的量子計算機構想:「自然不是經典的,如果你想對自然進行模擬,那麼你最好把計算機給量子化。」1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
  • 雙管自激振蕩電路設計分析
    打開APP 雙管自激振蕩電路設計分析 發表於 2017-11-30 18:06:57   自激振蕩常用於正弦波發生器、交流控制信號等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但它們卻存在著兩大致命問題,首先就是,原子本身是電中性的,而電子是帶負電的,那麼是什麼在原子內部提供正電來中和電子的負電呢?其次,原子是穩定的,不會輕易地就分崩離析,但這麼多電子擠在一起,同性相斥,原子根本不可能保持穩定。
  • 100年來的伊辛模型: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20年,在一個從當時全球流感大流行中恢復過來的世界中,一位名叫威廉·倫茨(Wilhelm Lenz)的德國物理學家,著手理解為什麼加熱磁鐵超過一定溫度會導致其突然失去吸引力,就像著名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在當時25年前就發現的那樣。倫茨將一塊磁鐵想像成一個如上面動畫所示的小箭頭的格子,每個箭頭指向上方或下方,代表原子。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在此次發表在《自然通訊·物理學》的新報告中,Aleksey N. Bolgar以及俄羅斯與英國的「人工量子系統與物理學」研究團隊詳細描述了一種通過聲子晶體或聲學超材料取代聲學諧振器,從而實現顯著簡化的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