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是有鎮城之寶的,而且每個人都能夠看得見這件寶貝,但是卻沒有人知道這件寶貝是什麼?相信大家在知道這個鎮城之寶了之後一定會感嘆古代建築工人的智慧看,那是非一般的藝術家所不能相比的。
角樓是古代最為流行的建築風格,到了明清時期,角樓遍地都是,所以角樓也成了故宮裡面最不起眼的建築了,角樓通常都是孤零零的矗立在宮城的四個角落,遠遠地與鬧市遙遙相望,冷清之中又顯得孤傲,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存在價值。但是就是在這樣被所有人忽略的角樓裡面,存放著皇帝最器重的寶貝,傳說它是皇帝天上請來的保護神,也就是紫禁城的鎮城之寶了,但是沒有人能夠料想得到如此有大用的東西竟然是這個東西。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建築物那是要順應氣候而建立才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個地方的建築物都不一樣的原因。那麼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用角樓呢?角樓究竟有何用途呢?其實角樓作為城牆上面的最高點,它是肩負著一定的責任與使命的,這個責任就是用來觀察和防衛紫禁城裡面所有人物的一舉一動,就像碉堡上面的瞭望臺一樣。但是它與碉堡上面瞭望臺的作用又不太一樣,越看它的結構造型就越讓人覺得奇怪。
角樓的結構是較為複雜的,它素有九樓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梁的說法,它是由六個傾斜的三角形狀的頂重疊交叉而成,底下鋪墊二十八個椅腳,太和殿才有十三條脊梁,角樓的佔地面積很小,不過只有十幾平米的地方罷了,但是卻有七十二條脊梁。與太和殿相比,角樓的建築工藝似乎要複雜很多倍,就拿太和殿上的紋飾來說,太和殿上刻有象徵避火祥瑞猛獸114隻,角樓上面卻比太和殿要多得多,足足有230隻。這樣的設計也就體現的角樓的複雜之處,並且角樓也就成為故宮中造型最為複雜的建築。這樣一來,要是僅僅只是作為一個觀察的瞭望臺來說的話,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了。
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古代的時候說皇帝是上天安排下來管理人間的人,在傳統觀念之中,天地是最遙不可及也是最神聖的事物,只要是上天安排的,他們一律接受,並且毫不反抗。所以只有皇帝才能住在皇宮裡面,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住在紫禁城了。根據天象,當時二十八星宿環繞在紫禁城的四周,將紫禁城緊緊包圍並保護起來,其中的角宿是最閃亮的一顆,所以建造紫禁城的工人在它的四角建上角樓就是為了請角宿下凡來保護紫禁城。
角樓的名字來源也並不是因為有角或者是矗立在角落才叫角樓的,而是由於角宿而得名。這樣一來,紫禁城的鎮城之寶並不是什麼曠世珍寶,也不是什麼寺廟開光之物,而是上閃閃發光的角宿的住所角樓,角樓就是角宿的住處,所以建築工藝那麼複雜也是在正常不過了,這樣一來也體現出了古代建築的講究之處,其難度之大相信今天的建築工也極少有人能夠達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