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天后宮裡文物展,鎮廟之寶在這裡,媽祖其人

2020-12-23 懶遊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海口行。前面介紹了海口騎樓老街中的天后宮,裡面有個天后宮文物展,很長知識,我們去看看。

騎樓老街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其實,騎樓老街是一個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的街區,巴洛克風格的騎樓建築的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讓人嘆為觀止。

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后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謁,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后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這兩個日子分別是媽祖的誕辰和忌日,海口天后宮都會舉行祭祀媽祖的大典儀式。

很有趣的是,天后宮的外面是經典的南洋騎樓建築風格,但院內的殿堂卻是純正的中國南方傳統抬梁式結構,這種有趣的布局格式源自歷史的衍變。天后宮的東廂是《天后宮文物展》,入口處就有兩扇斑駁的鑲滿門釘的木門,展出的這兩扇門為清代建造,仿佛在訴說著媽祖文化在當時的盛行和輝煌。

文物展有兩個展區。左面的第一展區展示了媽祖其人、媽祖文化、媽祖廟在中國的分布、海口天后宮、天后祀奉等歷史脈絡、文化。

媽祖,原名林默,也稱默娘、娘媽、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媽祖誕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為都巡林公願六女。其從小立志不嫁,慈悲為懷,扶危助困,行善濟世。因其聰穎靈悟,識天象、懂醫理、擅泅水,做了大量感天動地的好事。

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搶險中國不幸遇難,此後,航行在海上的人們傳說其升化後,「朱衣旋舞,蹁躚焉於水上飛行」,保佑一路航行平安順利,因而受到了極高尊重和愛戴,故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人們感其生前與民為善的恩惠,就在漁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和建廟祀之。

媽祖生前博愛無垠,名聞遐邇;死後靈跡彰顯,聲動朝野。自在北宋顯化以來,歷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疊賜褒封,朝廷譴官致祭及載入國家祀典。如今,全世界共有媽祖信眾近2億人,2006年媽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和平女神」稱號;媽祖信俗於2009年9月13日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世界三大天后宮:福建湄洲天后宮,天津天后宮,臺灣北港朝天宮。還有中國其他較有特色的天后宮,如泉州天后宮,蓬萊閣天后宮,長島廟島顯應宮,臺灣澎湖天后宮,湖南芷江天后宮,寧波天后宮,澳門天后宮等等。我只去過泉州天后宮,你去過哪些天后宮?

第二展區展示了天后宮近年來兩次修繕時中挖掘出的石碑以及石構件等展品。

海口天后宮現保存有29通明清時期的石碑,其中較完整的僅2通,其餘27通均為殘碑。這些石碑所記載的文字,主要涉及當時紳商捐修天妃廟、官府示諭商船依規繳稅、嚴禁貨船私販糧米擾亂市場秩序、規定貨船租工的腳價事宜及商鋪捐款銀錢等方面的內容,對了解和研究明清時期海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鄉規民約提供了較重要的實物資料,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

第二展區最顯著位置展出的是《天妃廟田記》碑,是在2013年天后宮修繕時發現的,碑文記錄了天后宮的歷史,是天后宮的鎮廟之寶。其中寫道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天后宮佔地曾達到14.7畝,那就是現在面積的整整7倍了。

由於鎮廟之寶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不清,在第二展區貼心地展出了碑文的拓片,上面記錄著:「書提督柳慶南寧軍務,徵討蠻賊,為瘴癘所侵,病甚篤。付信於家,先妻馬氏驚,諸祠登舟往任視之。予疾愈,次年而婦出。所許白金十兩買民汪恕土,名黎田,付道士行疫癘……」這段碑文設立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作者為廣西按察司僉事,前監察御史致仕李廷珍。

在《天妃廟田記》碑實物的旁邊,有一個簡易的牌子,上面把碑文譯成了白話文,這樣讀起來就順暢多了。節選一段碑文,「我在1453年至1478年的6年間,在海上往返十六次之多,每次乘船向媽祖祈求保佑平安都靈驗,1474年,我受皇帝的任命,封佔城國王(今越南南部賓童龍區),在海上航行了五個月左右,屢次遭受危險,把自己的生命寄望於神靈媽祖,得到了安寧。回來後,在京城再次任命,升南京御史,任職十年多後,升廣西按察司僉事。聖上任命我提督這個職務負責南寧軍務,赴海南徵討蠻賊,被瘴氣所侵害,病得厲害,被天妃廟道士救治,精心治療痊癒後第二年才回去。我用十兩黃金購買黎景的田地,贈送給天妃廟的道士作為報答。」

媽祖誕生於北宋初年,一生以「和平、勇敢、關愛」的行為和精神,為後人演繹發展成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媽祖文化。來海口,一定要來騎樓老街的天后宮,別錯過「鎮廟之寶」。

相關焦點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從中山橫街就可以看到寫有「天后宮」三個字的牌坊,天后宮門前有銅像栩栩如生,一位背著嬰兒,領著男孩,目送遠處的丈夫出海謀生。海南人經常從這裡出海,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使這座廟宇香火興盛不衰。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中段最顯著的位置,大家都稱她為老海口保護神,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群之一,每天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氣很旺。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 遊泉州天后宮,看最大媽祖廟,這裡免費不要票
    作為沿海城市保留下來的傳統,城內有很多的媽祖信徒。泉州的天后宮就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每年來這裡既是媽祖的人絡繹不絕。在一些特殊的節日裡,這裡更是人潮湧動,場面蔚為壯觀。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媽祖廟的門票是免費的,來這裡旅遊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哦。
  • 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天后宮媽祖巡街祈福
    中新網海南新聞3月6日電 (記者 張茜翼)6日上午,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天后宮人聲鼎沸,百餘人的巡遊隊盛裝打扮列隊整齊簇擁著媽祖神像,從水巷口出發沿著老街進行媽祖巡街,為市民和遊客祈福。  媽祖文化在中國傳播已有上千年歷史,隨著華人足跡走向世界,媽祖信眾已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海口騎樓的天后宮裡,藏著一個小展館,想了解媽祖知識絕不能錯過
    這裡是噩夢無限的旅行世界,分享我有趣的旅途所見所聞。如果來到海南的海口旅遊,騎樓老街肯定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個旅遊目的地。但在騎樓老街的中心位置,有一個與騎樓老街融為一體,被譽為老海口的守護神,香火火鼎盛,海南規模最大,並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又稱為媽祖廟,天妃廟,天后廟等等),非常值得一去。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福建泉州有最美天后宮,也是最大媽祖廟,你來過嗎?
    另外要說的是,泉州還有一座美麗的天后宮,也是最大的媽祖廟,不知道你來過沒有?作為一個發達的沿海城市,泉州也保留下來很多傳統習俗,城內有很多虔誠的媽祖信徒。因此天后宮在泉州人民的心中也擁有很高的地位,這也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每年都會有很多的信徒前來祭祀。特別是在一些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節日,這裡更是人山人海,場面蔚為壯觀。
  • ...的殿堂——汕尾媽祖廟|鳳山媽祖廟|媽祖|汕尾|鳳山公園|天后宮
    媽祖,又稱天后、天妃、娘媽等,是東南沿海地區歷代漁民、船工、商客、海員共同信奉的神祗,據史料記載,媽祖的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她的一生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媽祖的信眾遍布世界各地、為其興建媽祖廟供奉香火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 臺灣媽祖廟
    據統計,至1930年末,臺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臺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 在臺灣的媽祖廟中,以臺南64座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為屏東及臺中各49座,雲林縣48座,彰化縣42座。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廣州這座媽祖廟,殿宇輝煌集故宮和中山陵氣勢於一體,求姻緣靈驗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殿宇輝煌,樓閣雄偉,集北京故宮的風格與南京中山陵的樓閣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為其興建媽祖廟供奉香火,尤其在廣東、福建、臺灣、海南最為廣泛。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集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媽祖,是東南沿海很多人信仰的女神,關於媽祖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興趣者可以上網搜索查看。門票:人民幣20元。
  • 該地竟有400多座媽祖廟!
    從此,汀江上百舸爭流,形成「上三千下八百」之盛景。由於元、明、清三代媽祖均曾庇佑朝廷漕運且屢受皇帝褒封,其漕運包含內河航運和海洋航行,所以,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必有海神媽祖」的格局。如今汀江兩岸仍尚存的400多座媽祖廟,正好見證了當年水路交通的繁榮歷史。這種情況與貴州鎮遠天后宮十分相似。
  • 涵江天妃宮與港裡天后宮歷史淵源
    此時,界外的賢良港的鄉親為避倭禍,將天后祖祠媽祖寶像及林氏先祖牌位寄奉霞徐天妃宮,時達廿年之年。  清康熙廿年(1681年),沿海一帶復界,賢良港鄉民重新修建天后祖祠,恭請媽祖寶像回賢良港。據清代邑人林清標《賢良港祖祠考》載:」至復界時,子姓到涵請回。涵之裡人不肯。乃同詣神前卜筶,得九十九聖。
  • 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其最早創建者,始於何時?按明隆慶六年(1572)林大春編撰《潮陽縣誌》卷之十載曰:「天妃廟。在海口山上,正臨海門;一在和平林之六聯江畔,俗號『下宮』者是也。所祀天妃聖母,其創造年月無考,大都始自宋元。凡鄉人有禱輒應,航海者奉之尤謹。」另據和平鎮《高氏族譜》所知,宋末高南平從閩來到今和平鎮,潮師高級中學至高豐村一帶開基,並帶來媽祖香火,其第三代遷居於下寨時就創建媽廟。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
    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泉州在福建省都是屈指可數,城市GDP連續21年蟬聯第一,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內還有不少媽祖信徒,這不,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 提起天后宮,許多小夥伴會一臉懵逼,但是對於泉州人民來說,這卻是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支柱。
  • 「神界姐妹花 愛你麼麼噠」雲遊各地媽祖廟
    媽祖重點宮廟(大陸)一覽賢良港天后祖祠賢良港天后祖祠是海峽女神媽祖的誕生地,媽祖羽化後,鄉人建祠紀念。 祖祠始建於宋代,原為林氏宗祠,在媽祖(987)升天后,開始祭祀媽祖,遂成為最早媽祖廟之一,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也不能;說是道教嗎?也不是。那麼媽祖到底屬於哪一派的呢?至今無人能答。
  • 玉林:媽祖廟,「玉林海絲路」上的海洋印記(圖)-廣西新聞網
    綠楊村媽祖廟的鎮廟之寶——傳自鹹豐元年的「靈感鍾」。機緣巧合,就在採訪組焦頭爛額時,市博物館發來信息:位於玉林城北郊的名山高崗嶺媽祖廟發現大量古石碑,高崗嶺媽祖廟遺址以及發現的古代碑刻是「玉林海絲路」和玉商文化的見證,是研究「玉林海絲路」、玉商文化、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資源。為此,採訪組特地前往高崗嶺媽祖廟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