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楊村媽祖廟雖遭受過破壞,但仍氣勢不凡。
綠楊村媽祖廟的鎮廟之寶——傳自鹹豐元年的「靈感鍾」。
在舊址後方新建的媽祖廟,薪火鼎盛。
破舊不堪的瓦房地基竟是由石碑斷塊堆砌而成
大門兩側的一對石礅尚存原貌。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伴生物」,媽祖文化在福建、廣東等我國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非常流行,這些地方建有不少媽祖廟或天后宮廟,擁有眾多媽祖信徒。這種信仰讓媽祖廟、天后宮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更是南方海洋文化中的標誌性元素。
因此,媽祖廟一直是本報「海絲路」採訪組想採訪的熱點。但此前,容縣、北流段很難尋找到具有歷史沉澱的媽祖廟。機緣巧合,就在採訪組焦頭爛額時,市博物館發來信息:位於玉林城北郊的名山高崗嶺媽祖廟發現大量古石碑,高崗嶺媽祖廟遺址以及發現的古代碑刻是「玉林海絲路」和玉商文化的見證,是研究「玉林海絲路」、玉商文化、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資源。為此,採訪組特地前往高崗嶺媽祖廟一探究竟。
現狀:古廟殘缺,卻氣勢不凡
媽祖廟位於玉州區名山街道綠楊社區的高崗嶺(綠楊小學內)。從名山街道辦事處旁的小路進去不遠,穿過幾百米的民房,在依山建起的綠楊小學旁,一個古色古香的高高的廟宇牌坊便映入眼帘。清晨明媚的陽光灑在廟宇上,透過廟宇兩側高樹的縫隙,一縷縷陽光恰好投射在廟堂門前的臺階上。探訪「海絲路」途中,採訪組見過不少古建築,但還是第一次見到媽祖廟牌坊這種特有的建築結構。陽光照射下,牌坊雖殘缺不全,但依然氣勢不凡,讓人肅然起敬。
據綠楊村媽祖廟總理事陳振松介紹,這座媽祖廟始建於明代末期,擴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在原址順著嶺頭坡度擴建為三進結構,廟宇前的一大片空地還設有一個戲臺,每逢媽祖誕等重大節日,各方來客都匯集在此進行唱戲演出等慶典。但在民國二十五年間,媽祖廟被改造為學校,其中廟宇的主進和三進遭受人為的毀滅性破壞,地面上的建築全部被摧毀,僅剩一進(門樓)主體。
傳說媽祖是航海的保護神,在我國沿海地區,特別是許多港口城市,自宋明以來,都建有規模宏偉的媽祖廟宇。一般來說,標準的天后宮建築包括山門、牌坊、前殿、主殿、後殿、左右廊廡、鐘鼓樓、戲臺等,整體布局突出中軸線對稱。不過,採訪組在現場看到,現存的媽祖廟僅有基本完整的門樓一座,門內的清代建築結構多已損壞,現在能看到的已經是民國時期修繕過的結構,大門頂上赫然標註著「媽祖廟」3個字,尚存原貌的就是大門兩側的一對石礅(背後刻有「清乾隆十一年」字樣)及大門整體結構。雖然遭受過破壞,外牆也已風化脫落,但整個建築還是氣勢磅礴。由此不難想像,這座媽祖廟在輝煌時代的盛況。
隨後,採訪組拿出手機,打開導航地圖,發現綠楊村媽祖廟所處的位置屬於這個片區地勢最高處,如果是在沒有高樓林立遮擋的古代,應該是可以在此俯瞰玉林全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