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的海口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到海口一定會去騎樓老街看看,而我住在了騎樓老街裡。
騎樓老街可以說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騎樓老街是一個街區,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巴洛克風格的南洋建築。
從中山橫街就可以看到寫有「天后宮」三個字的牌坊,天后宮門前有銅像栩栩如生,一位背著嬰兒,領著男孩,目送遠處的丈夫出海謀生。海南人經常從這裡出海,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使這座廟宇香火興盛不衰。
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中段最顯著的位置,大家都稱她為老海口保護神,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群之一,每天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氣很旺。
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以前天后宮的門面是「富昌」、「寶豐堂」、「曾榮興」三個商號,是典型的南陽騎樓風格建築,解放後曾作為中山華僑商場使用,現為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佔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分前庭、正殿和兩側廂房。院內殿堂是中國南方傳統抬梁式結構,與外面的騎樓建築風格有些違和,其實這樣的複合布局格式是正是因為歷史的演變而形成的。
海口天后宮庭院一角設有一個點香處,這個為廣大信徒設置的點香處,不但方便了信徒們,而且讓天后宮中看起來格外整潔有序。
前殿正中供奉著先天御前王靈官像。靈官是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法,而王靈官是五百靈官之首。前殿東側供奉著右白虎神君像。青龍和白虎都是道教的守護神,供奉他們以壯威儀。
前殿後面有走廊通向後殿,即正殿。後殿正中供奉著媽祖天后像。請允許我借用網絡上的一張圖。殿裡懸掛的匾額「神昭海表」,匾額為清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御筆親書,並命福建水師複製3個匾額,分別掛在湄洲媽祖祖廟、臺灣臺南大天后宮及廈門的一座媽祖分靈廟。本人有幸參觀過臺灣臺南大天后宮,兩岸永遠是一家。相比臺北和高雄,臺南知名度似乎不高,但臺南市赫赫有名的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很值得一去。
東廂房有《天后宮文物展》,進去看看。天后宮萬物展分為兩個展廳。左面展廳展示媽祖其人、媽祖文化、媽祖廟在中國的分布、海口天后宮、天后祀奉等歷史脈絡;右面展廳展示了天后宮近年來兩次修繕時中挖掘出的石碑以及石構件等展品。很多遊客對文物展不太感興趣,其實這裡的信息量很大,我們下文再介紹吧。
本來參觀結束準備離開,但緊鄰天后宮的西側,有一條窄窄的小巷,巷子口有座石坊,上寫「天后宮」三字。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剛才參觀的天后宮那麼新,這裡才是有7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感到很好奇。眾多遊人的想法想必與我一樣,都會走進小巷一探究竟。
小巷裡的一側牆壁上,用圖文介紹著媽祖的故事,故事很動人,一位膚色黝黑身負沉重背包的「行者」看得很入神。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奉的海神,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一位27歲因救助海難而去世的林默娘,成為了世界各地2億人朝拜的女神。
與隔壁的環境優雅不同,這裡有著真正的「煙火氣」。小巷的盡頭是一間小小的廟宇,廟宇前的香爐裡香菸繚繞,頗有幾分古韻。
小屋子裡非常極簡陋,供奉著媽祖神像。屋內像是一戶普通人家,就像我們每個人稍顯凌亂的家。這一刻,我腦子裡「新廟」、「古廟」的疑惑似乎也釋然了,沒必要「較真」了。這裡受到了周邊信徒的精心守護,方便周邊居民參拜媽祖祈福;而隔壁天后宮進行著專業管護,更偏重滿足旅遊觀光的需求,來了就都體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