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騎樓小吃街
喝了近十年老爸茶的海口市民,
最近才知道常常晃悠的地方
被摘了頂重要的牌。
日前,海南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稱,海口騎樓小吃風情街(AAA)未通過2019年及今年7月開展的兩次景區檢查覆核,整改落實不到位,並且存在較嚴重的經濟糾紛,處於關門歇業狀態,因此取消其3A級旅遊景區資格。
「整改」、「糾紛」等字眼
和騎樓小吃街綁在一起多少讓人覺得詫異。
這塊集中了當地美食特色,
依靠旅遊文化建立起來的城市門面,
又緣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失了寵?
海口小吃
從深巷走向街市
最開始,海口小吃的蹤跡隱藏在尋常巷陌中,人們最喜歡兒時記憶裡,從低矮民房中或是手推車上傳出來的蒸煮煎炸聲。
「十三小美食」的名頭起源於一條隱蔽的巷子,區別於如今頗高的人氣,閒來無事,踱步過去品嘗小吃的大多是住在周邊的居民。手推車是成本極低的經營工具之一,車上墊一塊木板,擺滿了滷香四溢的扣肉和滷蛋,挑一根剛出爐的炸雞翅,再舀一碗芋頭梗燉臘腸,不可思議的美食魔力便縈繞此間。
食客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時,小巷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打卡聖地,魚煲、炸炸和油條的老字號逐漸進入人們視野,與巷子毗鄰的小街也傳來油鍋翻炒的聲音。與此同時,龍舌坡、水巷口、文莊路等小吃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美食文化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
2010年以前,經營小吃的攤主們分散聚集在不同小吃街中,雖然各自形成特色小吃圈子,但小眾化的經營始終無法成為城市發展推力,對內既沒有提高經濟效益,對外也沒有十足的吸引力,反而滋生了不少城市難題。
海口市環衛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4年,海口全市年度日產垃圾(不含農村垃圾)量880噸;到2009年該市日產垃圾量首次突破1000噸,達到1042噸。餐廚浪費是導致垃圾量節節攀升的主要原因。
一面加緊整改,一面完善措施。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步入正軌後,一個迅速增長的數字讓城市管理者看見了希望。
乘風而行
打造旅遊+美食新模式
海口市民老李告訴記者,2011年某段時間,經常能在電視上見到一則招商廣告:七旬老嫗稱自家三代賣海南粉,全家加盟了騎樓小吃街,女兒一個月掙得比在外一年還多;孫子大學剛畢業就在小吃街賣起了海南粉,如今不僅有房有車,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小子。
老李也做小吃生意,當下便想加盟這個小吃街,可一打聽,同他一個想法的商家數不勝數,「排隊都能排一條解放西,騎樓小吃街趕上了好時候。」
據統計,2011年海南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過夜遊客845.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9%,旅遊總收入83.02億元,增長15.2%。作為海南省會城市,遊客夜生活進一步推動海口市夜經濟的發展,夜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吃餐飲得此乘上旅遊帶來的東風。
在海口龍華區大同路經營商鋪的林女士回憶,大同路2號位置原本是服裝批發市場,但「似乎經營不善,倒閉了。」2010年12月31日,由海口市政府扶持下建設起來的海南唯一一家「海南風味小吃街」,海口騎樓小吃街在這裡隆重開業。
公開資料顯示,海口騎樓小吃街佔地面積8666平方米,能同時容納3萬多人就餐,是以「小吃、騎樓、瓊劇」三大元素為主體的大型風味文化小吃街。裙樓共三層,一樓據稱薈萃上千種海南精美小吃,二樓是早茶及瓊州美食,三樓是宴會廳。內廣場設有燒烤啤酒區和演藝舞臺,開業之初每日還會上演經典瓊劇及海南民族歌舞。
而在其廣場入口處,一根重達30噸的黃花梨木更加奪人眼球。這棵由小吃街花巨資淘來的黃花梨,被時任海南黃花梨協會會長張志揚題字稱為「千歲黃花梨」,成為市民和遊客駐足合影的絕佳位置。
眾多媒體同時關注了海口騎樓小吃街開業當天的盛況,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近700人在這裡就業,200餘人不花一分錢成為了檔口的老闆,小吃街推出「零鋪租、零水電費、合作分成」的經營管理模式,「也就是說,小吃街包水包電包管理,鍋碗瓢盤全部統一提供。」
政策扶持,市民買帳,商家配合,海口騎樓小吃街一時風光無兩,大有乘風破浪,一統江湖之勢。誰知剛開不遠,差點兒「觸礁」。
口碑之下
掌舵人悄然易主
2013年1月,時值海口騎樓小吃街開業兩年後,時任總經理的辜慧波向媒體道出了一段秘辛。開業那天,他們信心滿滿,僅海南粉就準備了5000多碗,然而卻只賣出了300多碗。那天,看熱鬧的人不少,消費的人卻不多,這無異於當頭棒喝。
當晚,小吃街管理層緊急商討後出臺新決策:市場上賣5元的海南粉,小吃街只賣2元,「我們用價格贏人氣、贏信任、贏市場,2元一碗的海南粉,小吃街咬牙賣了1年多。」辜慧波說。
此外,小吃街還出臺嚴格的質量管理條例,對發現質量不合格的經營者疊加扣錢,食材統一供貨,確保安全可靠。
這些制度看起來「賠本賺吆喝」,但一開始的確為自己掙足了人氣。搜索當時的天涯論壇,海口版區竟有約四分之一的帖子在討論騎樓小吃街。有網友在帖子中訴苦,內容大同小異,都在抱怨去小吃街吃飯還要搶座位、排隊,甚至佔座,「逢年過節的時候,連米飯都賣得精光。」
口碑帶來了榮譽。2013年7月10日,海口騎樓小吃街成為龍華區首條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街。同年7月22日,其被授牌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成為海口第7家A級景區以及海南省第一家以特色餐飲為主題的A級景區。
不過,就在辜慧波接受採訪當天,小吃街的一位財務人士透露,小吃街每天僅花在水、電、煤氣上的費用就達近2萬元,最困難時每月虧損300多萬元。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原海口騎樓小吃街經營企業為海口騎樓小吃街餐飲有限公司,其在2018年6月涉及到一宗合同糾紛案件,被判向原告支付拖欠貨款87.5萬元及違約金。其至同年9月因全部未履行支付,被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法院定為失信被執行人,法人、總經理王廣花被限制高消費。
今年4月,其更名為海口騎樓小吃街餐飲連鎖集團有限公司,法人變更為王明,新股東為海南騎樓西部博物館有限公司、澄邁雲天海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前者持有其80%的股權。
但新股東掌舵之後,騎樓小吃街並沒有擺脫每況愈下的事實。
停業半年
恢復正常仍是謎
事情在今年年前便不大對勁,海口市民一覺醒來,發現騎樓小吃街廣場前的「千年花梨木」忽然不見了。
早在新股東掌舵前,騎樓小吃街就駛向了不正確的航向。2016年2月10日,小吃街在春節期間被暗訪曝出了「髒亂差」的問題,同年2月12日,海口騎樓小吃街餐飲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承認衛生管理不到位並致歉,表示將加強環境整治力度。
然而,就此次取消其3A級景區資格一事而言,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作為景點方面的硬性要求不到位,整改後依然不達標。
許多市民認為,騎樓小吃街通過充值卡才能進行消費的模式,隨著行動支付的到來越來越顯得僵化,「不人性化,影響到消費的欲望。」
除去固定喝下午茶的市民,更多人早已不復開業時的新鮮感,加上周邊泰龍城小吃街所形成的競爭關係,極大分流了騎樓小吃街的客源。
「現在裡面租價太貴了,租不起。」一位曾加盟過騎樓小吃街的市民告訴記者,裡面的商品價格也低不下來,「在外面同樣的東西,在裡面吃要花兩倍的錢,誰願意啊?」
今年3月,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裁定海南天德房地產有限公司將位於大同路2號一處房產權及土地使用權辦理至申請人名下。天眼查顯示,海南天德房地產有限公司的法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也是王明。
今年1月25日,一則停業公告被貼在騎樓小吃街正門口,經營方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吃街自當天20時起全面停業,恢復時間另行通知。此後小吃街的大門半年來再也沒有開過。
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中旬還有部分市民詢問小吃街何時開門,「現在海口餐飲業都已恢復營業,海口騎樓小吃街為何仍不開張?」但得到的答覆依舊是,「目前騎樓小吃街恢復營業的時間還沒有確定,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溝通與協商。」
一來二去,變無人問津了,人們似乎接受了現狀。但這一切對於3A景區來說實在太不正常。
夜晚,站在海口市友誼天橋上舉目四望,不難發現,騎樓小吃街是整個騎樓老街、解放路到大同路、一園兩湖大景區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如今它像忽然被撕去了鮮豔的外殼,沉默著不發一語,與流光溢彩的街道格格不入。
附近有一家營業的小吃店,店員每天都能忙到下午6點才休息,生意非常好。海南的小吃融入到旅遊文化走出家門後,海南粉和清補涼一直是他們賣得最多的商品。外地遊客在點完單的閒隙,會好奇地向周圍打聽:「那前面不是一個景點嗎?現在是停業了嗎?」「暫停營業,可能還會開門。」隔著一張桌子,上了年紀的市民大哥告訴遊客。隨後他邊比劃邊介紹,哪裡是露天喝茶的位置,哪裡邊吃燒烤邊看瓊戲,最後他擺了擺手,「現在那裡面,不如以前了。」
原標題:從人氣鼎沸到門可羅雀,「3A」海口騎樓小吃街一聲嘆息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