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2021-01-18 華夏經緯網

  

林俊聰  林廣宇

  

  兩岸同胞最崇敬的女神媽祖(林默娘),其神廟普遍存在於潮汕各鄉村,沿海尤多。自宋朝起,瀕臨大海的粵東潮陽縣(包括今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為本文所述「潮陽」範圍)就建有媽廟約百座,至元、明、清香火廣為傳播,至今幾乎村村有媽廟,崇拜民眾甚多。從1950年起,由於極左思想作崇,在一個又一個「反封建迷信」、「反封資修」政治浪潮衝擊下,尤其是史無前例「文革」十年運動掃蕩下,各地媽廟大受摧殘,文物大受破壞。幸得物換星移,改革開放,萬物復甦,潮陽各村媽廟得到修葺、重建和擴展,如雨後春筍般地復活;各級黨政部門重視媽祖文化工作,發揮其社會的正能量,使這古老傳統文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013年8月成立「潮陽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員150多人,選舉林鐘海為會長。並於10月13日,在海門媽宮前隆重舉辦「潮陽首屆媽祖文化節」,並媽祖寶像巡安活動,萬人空巷。在當夜文藝晚會上副區長陳純浩致詞,區五套班子上臺與演員謝幕。2015年5月4日(農曆三月十六日),又在棉北街道隆重舉行由汕頭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和區委統戰部、區民宗局主辦,棉北街道辦事處、潮陽媽協、後溪媽廟承辦「汕頭市第三屆媽祖文化節」,市委副書記孫光輝,市委常委、統戰部長馬逸麗,副市長趙紅,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等出席,活動由市宗教局局長紀木春主持,並進行媽祖祭典儀式、媽祖潮劇選段、民間民俗活動表演(英歌舞、打擊樂、醒獅等),盛況空前。

  本人就初步搜集和採訪到的資料,試就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與價值,闡述於下,請教於方家。

  

一、         潮陽媽廟概況

  潮陽置縣很早。「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縣於海之北,稱潮陽,屬義安郡」①幅員遼闊,人口甚多,勝跡、寺廟、古堂、道觀、文物也繁。全縣媽廟於各種寺廟數量中最多,今約有百座。其最早創建者,始於何時?按明隆慶六年(1572)林大春編撰《潮陽縣誌》卷之十載曰:「天妃廟。在海口山上,正臨海門;一在和平林之六聯江畔,俗號『下宮』者是也。所祀天妃聖母,其創造年月無考,大都始自宋元。凡鄉人有禱輒應,航海者奉之尤謹。」另據和平鎮《高氏族譜》所知,宋末高南平從閩來到今和平鎮,潮師高級中學至高豐村一帶開基,並帶來媽祖香火,其第三代遷居於下寨時就創建媽廟。這是如今從史料得知的潮陽最早媽廟記載,即宋朝就有媽廟,與南澳島「宋時番舶建」之深澳媽宮等,皆屬潮汕最早媽廟之一。元朝起,潮陽媽廟漸多。元廷佑至天曆年間(1314—1328),在貴嶼鎮南安村貴嶼大橋西端南側江畔,由船家、碼頭主人、鹽商籌資創建了媽廟,俗稱「橋頭媽」。貴嶼華美村人、明朝高官陳北科(1478—1533,因與皇妃弟結拜而被稱「國舅」,開創了貴嶼「街路棚」民俗文化),來此為民求雨。同治祭酉(1873),普寧縣人、潮州總兵方耀(1834—1891,後任廣東水師提督——籌款改建之。

  潮陽各地媽廟,像全國廟宇一樣,於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宣告十年內亂結束,自此重獲生機,相繼重光,又因隨著民眾經濟發達,紛紛樂捐款物,故不僅復原殿閣,而且擴建,面貌日新,影響廣大。今把若干影響較大者簡介如下:

  

1、             後溪天后廟

  如今,潮陽眾媽廟中,規模宏大者,是位於老縣城棉北,1997年4月被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後溪古渡口,殿、樓、亭、坊、臺相配套的天后宮。其創始年月失考。清道光九年(1829),知縣王鼎輔協同鄭世蘭等重修。光緒九年(1883),紳商改建,由知縣周恆主持,遊擊方恭等各捐資倡之,每歲春秋仲月上祭日致祭。相傳唐朝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赴潮陽縣大湖求雨時,北官船於此登岸。古時疍家平常生活於船上,也常來此停泊上岸拜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生,棉城商賈、旅外家眷、官民至廟燒香,非常熱鬧。

  由於極左政策所致,1957年廟遭拆毀。到了政通人和之1984年,經鄉民們捐資,按殘牆為基重建,連同附設建築,共投資約360萬元。其中,丁炎松、姚成達、李桂波、鄭日平等先生樂捐最多。楊衛、丁炎松、黃潮泉、呂指、姚娘、林崇禹、陳灼金、鄭添順諸君,主理廟事,義務奉獻。近二十年來,古廟擴建有新進展,今理事長蔡創佳領導眾人成績斐然。

  它坐南向北,建築面積多達2950平方米,規模宏偉。正殿設三門,正門石匾刻「天后廟」。兩側馬面牆上,各有一大幅彩瓷磚嵌成的麒麟獻瑞圖。仿清代格局,主座設二廳、一拜亭、兩廡廊,外附後排座、兩厝包。主殿供奉媽祖高1.2米坐像及其二侍女站像。旁殿奉供財神、福德神、水仙爺、大禹、巧聖先師魯班及其夫人、韓愈、太公太媽等神像。

  廟大門東側10多米遠處就是古渡口,周圍建有韓愈渡江亭、永思亭、誠敬亭、望潮海色亭、文海浦源坊、北極神光坊、戲臺、花圃,並植綠林,總佔地約3000平方米。廟、亭、坊、臺皆刻匾聯,豐富多彩,翰墨騰芳,讚頌神恩。它風景幽雅,亭坊交錯,綠映紅牆,實在是一處禮神、旅遊、考古勝地。

  

2、             下宮天后古廟

  位於和平鎮下寨大東門社,俗稱「下宮」,1999年3月獲鎮文保單位。宋末創,清乾隆甲戌(1754),知縣發願擴之為三廳兩天井(今存石門匾「乾隆甲戌,天后古廟,梅月吉立。」)並於廟側植榕。樹前原為古渡口,逢媽生日船主們上岸賀拜,熱鬧非凡。1956年至1975年,先後改為學校、蔗廠,受損嚴重。辛卯歲(1991)成立修繕委員會,壬辰年(2000)十一月廿八日動工修葺和擴建厝包等,共募集3000多萬元投——於甲午(2014)3月18日舉行重光盛典,3000多名信眾參慶,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湄洲祖廟董事會代表黃文富、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春城、副會長林楚洪、林俊聰等蒞臨。廟理事長馬文豪登臺介紹重興和行善歷程,1997年至2008年捐20多萬元資助三鄉築機耕路,1998年至越載修「天后路」,2004年在廟側建佔地38畝「媽祖公園」,內置媽祖石雕站像、添壽亭、添祿亭,另建朝聖路,助建學校路,2007年建成媽祖紀念館。還新造龍舟8艘,組建英歌隊、鑼鼓隊,於廟前築溪畔石欄杆240米、石籬450米,築公園圍牆320米、地埕1900平方米,周邊水泥路2000平方米,設路燈1公裡,建三層宿舍樓、龍舟厝、保安樓各一座,開闢媽祖廣場20畝。2013年於廟正對面建造大型朝天閣,至2015年初告竣,壯觀宏偉,於4月6日舉行安放69公分高媽祖玉像開光盛典,1000多人參慶。它和牌坊門,成為媽祖廣場之重點建築。

  廟殿美輪美奐,公園開闊壯觀,廣場氣象萬千,山門高聳雄偉,古榕參天。尤其是石刻《重修下宮天后古廟碑記》,眾多名人作書柱聯,橫掛大量木匾,令人矚目,眼花瞭亂。其第二進新掛「聖德配天。甲午年選堂題,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敬立。」大匾這國學大師饒宗頤之墨寶令廟生輝。2013年11月23日,北京華夏詩聯書畫院長王慶新,來此參觀後讚嘆不絕。筆者詩並書之:「宋代下宮重煥光,饒公賜匾鑄輝煌。大園壯闊添新彩,再闢廣場百世昌。」

  

3、             海門天后太宮

  位於海門鎮蓮峰居委海濱路,大嶼上晴波塔附近,面臨國家中心漁港海門港。2012年9月被區政府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創於宋,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形成當今格局。1926年至越載,成文迪為首於廟內秘密組織漁業工會活動,開展反漁霸鬥爭。1941年日軍侵佔海門,駐於廟內並設憲兵司令部,至1945年投降。自1950年起尤其是「文革」期間,廟火式微,至1976年後香火復燃。1988年重修,越載建門外大埕數百平方米加圍牆,並重建福德祠於埕前,修晴波塔,全工程由程日創先生喜捐52.78萬元完成。

  重修一新古廟,門匾倖存古代石刻「乾隆歲次壬子(1792)花月穀旦,天后太宮,島南徐招敬立。」廟名頗與它廟略異。坐北向南,建築862.5平方米,兩進一拜亭兩天井兩廂,雕梁畫棟,嵌瓷雕刻,古色古香。

  2013年10月13日上午,於宮前廣場舉行「潮陽首屆媽祖文化節、湄洲祖廟媽祖分靈聖像巡安海門活動慶典」,由市與區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鎮社眾理事會承辦。中華媽協學委主任翁衛平,市媽協副會長林春城,顧問、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董建偉講話,近萬人參加。陸豐媽協表演隊數十人為祭拜獻藝,市媽協副會長林楚洪為主祭。當夜,還舉辦了文藝晚會。筆者詩並書之:「九九重陽成道時,巡安喜賦海門詩。潮陽文化奏新曲,空巷萬人敬聖姿。」

  海門廟理事會,還決定援建尖山媽祖公園,打造文化景區:媽祖聖德信俗區、華夏源流文化區、傳統文化國學區、潮汕文化民俗區。為支持這一宏大規劃,市媽協供奉、2013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在莆田市順濟廟開光嵌瓷媽祖寶像,於九月初九媽祖成道日,在海門巡安慶典後移座尖山。它高1.5米,面容雍容端莊,全身絢麗鮮豔,嵌瓷令其永不褪色,精彩絕倫。

  

4、             貴嶼天后廟

  位於南安村貴嶼大橋西端南側,離江僅15米,俗稱「橋頭媽」。今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聯誼廟」。創於元廷佑至天曆年間(1314—1328),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建,貴嶼華美村人、進士陳北科來此為民求雨。同治祭酉(1873)方耀籌款改建之(見光緒《普寧縣誌》)。2011年興工重修,歷時一載,2012年農曆八月十三日竣工慶典。保留明代大門石匾「天后廟」(背刻「海晏河清」)。在廟前臨江增建拜亭一座。

  廟今佔地面積318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為二進一拜亭格局。前為三門、兩庫房的門樓,進而拜亭,兩側龍井、虎井;再進是主殿。前門樓三門,中門兩扇各繪尉遲恭、秦瓊,左、右門各繪兩尊女神,鮮豔秀麗,為其它媽廟所罕見。全廟玲瓏精緻,工藝高超,聯匾交輝,放射出潮汕古建築藝術的燦爛光華。

  

二、         潮陽媽祖文化價值

  隨著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尊重,民俗信仰得到恢復,媽祖文化受到黨政部門重視,採取措施支持各地媽廟修建、擴展,還成立「潮陽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並舉辦了首屆「潮陽媽祖文化節」,這次又承辦「市第三屆媽祖文化節」,發揮其陶冶人心,倡導善行,扶危濟困等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使潮陽媽祖文化價值日益明顯。

  潮陽媽祖文化價值,為主有五個方面:

  

1、             弘揚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

  媽祖精神是「立德、行善、大愛」。潮陽各媽廟在廟匾、聯中,所撰書內容,皆宣傳媽祖濟世精神。如後溪廟聯「聖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下宮廟聯「羽化現祥雲瑞彩於今輝練渚,飛升騰麗日華光自古耀和平。」海門廟聯「海不揚波穩渡量槎遠邇,民皆樂業遍歌母德高深。」等。而廣大信眾,奉行媽祖精神,在捐資修建媽廟同時,也注重樂捐善款、物資扶貧救困,以實際行動傳播媽祖美德。

  各媽廟理事會,對鄉村中貧民進行救濟。貴嶼橋頭廟,每年對貧戶救濟款,少則5萬元,多則逾10萬元,個別到廟救助者盡力相幫,雪中送炭。

  2013年8月,潮南區發生了洪災,情況嚴重,各媽廟理事會紛紛伸出援手。海門天后太宮理事會,派人送上捐款3萬多元。後溪媽廟、下宮媽廟理事會,也動員信眾,助人為樂,伸出援手,急災民之所急,提供一批財物、人力。

  

2、             保護貴重歷史遺址、文物

  各媽廟除了保護、修建、復建殿閣、亭子、龍虎井、石刻、木雕、嵌瓷等建築工藝外,還保護古代不少重要文物。海門廟今存古代銅質「天后聖母」印、銅鐘等。貴嶼橋頭廟今存清代由多層青銅印片所鉚嵌而成金印等。

  

3、             豐富民眾文化娛樂生活

  各媽廟在春節期間,皆舉行抬著媽祖神像遊行,一路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扮景隊,英歌隊,舞魚隊,作各種精彩表演;寫著「神恩浩蕩」、「海利大進」、「一帆風順」、「合鄉平安」等大幅橫匾,一一被抬著前行。圍觀者人山人海,形成歡騰的海洋。為做好媽像出遊活動,有的媽廟理事會還專門成立了英歌隊。和平鎮下宮有兩支英歌隊,一支是創於90多年前,另一支是於1993年新成立的裡美單元青年英歌隊,其套式主要有「雙龍搶寶」、「四海昇平」、「雙金錢」、「鐵索股」、 「田螺圈」等,把梁山泊好漢們威武雄壯的氣勢,演繹是淋漓盡致,令眾喝彩。

  2015年1月4日至5日,和平下宮媽廟舉行以「奮進、和諧、吉祥、幸福」為主題的媽祖蓮駕出巡活動。這裡有龍年媽祖換袍、巡遊習俗,今將12年一次更新為12年4次,即在鼠、龍、馬、雞年舉行。這次出巡,四鄉八裡民眾蜂擁觀賞:粗獷豪邁的英歌舞、剛柔並濟的大鑼鼓、色彩豔麗的各式標旗、風採迷人的禮生隊、威武體壯的護駕隊、精神矍鑠的老大隊……由800人組成的文藝遊行隊伍,披著紅、橙彩衣,穿行於大街小巷,浩浩蕩蕩,宛如一條躍運的彩龍。鼓樂聲、鞭炮聲,把和平鎮變成一個民間藝術大展風採的娛樂大舞臺。特別是那端莊慈祥的4尊媽祖像,最引人矚目,所過之處,沿途民眾設香案跪拜,情景動人。2012年6月27日至29日,棉城城南街道赤產媽廟,近300人和英歌隊,護送媽像赴閩莆田市文峰天后宮,再赴湄注祖廟進香並表演英歌舞大受歡迎。這是自2009年起第四次進香團和英歌舞到福建。

  而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媽生」壽誕,各媽廟內外,熱鬧非凡。尤其是皆精心準備,在廟前臨時搭大戲臺,請來潮劇團,日以繼夜演出,向媽祖賀壽添興,而吸引了男女老幼,大享免費的潮劇文化盛宴。

  潮陽是英歌舞最盛行區域,個別媽廟,還專設英歌隊,逢年過節為鄉眾表演,增添節日歡樂,還遠出到湄洲祖廟去作文化交流。下宮媽廟理事會,成立了兩支英歌隊,不時為鄉民獻藝,還亮相湄洲島。2014年3月14日,由名譽理事長黃漢柱、理事長馬文豪,率領二支英歌隊、一支潮樂隊、一支禮生隊在內共500多名信眾,浩浩蕩蕩到湄洲島展開二天朝聖之旅。15日早上,在祖廟前獻演,吸引了大批觀眾,讚嘆來自粵東精彩的廣場舞蹈。

  還舉行媽祖文化節。全區已在2013年  月在海門媽宮前舉辦了首屆媽祖文化節及其晚會,前已表述。個別媽宮,也早已舉辦。後溪媽廟,就在同年此前2月15日舉辦文化節,同是在鎮內15社文化遊行,16日在城區文化遊行,萬人空巷。其遊行文化隊伍多達2000人,其中有英歌隊三支(二男隊、一女隊),笛套音樂隊、醒獅隊、武術隊、花燈隊、炮囊隊、標旗隊、護駕隊等。曾赴馬來西亞表演的後溪英歌隊、赴新加坡獻藝的東信笛套音樂隊大展風採。尤其是媽像安坐的錫轎,全新鍛造,更彰聖潔莊嚴神韻,備受崇拜。到處洋溢著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越載農曆正月初六、七日,再辦第二屆文化節,表演者1500人,場面壯觀,觀眾如山。

  

4、             增添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

  有的媽廟理事會,除平常管理拜神、節日遊神、扶貧濟困等事項外,還興辦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下宮廟事,歷來由下寨、塘圍、裡美、高豐四鄉民眾共理。昔時就有龍年農曆五月初五至初六兩天四鄉賽龍舟(36艘)習俗,以媽祖標旗為奪錦。

  2012年農曆五月初四至初五日,理事會以「奮進、和諧、吉祥」為主題,首次恢復被中斷72年的賽龍舟活動。有8艘龍舟參賽,每艘28人,從四鄉抽調,並按比例配對。初四中午1時,大家集中拜媽祖,三拜九叩首,在神像前宣誓「善始善終守規章」,然後聽媽祖皈依弟子黃漢柱宣讀祝文。接著,健兒們皆劃各自龍舟,一齊到轄區內靠近代表性的宗祠或神廟,同聲呼喝,表示敬請神靈觀賞。因水利改造,水路中間設有涵閘,遇此大家便把龍舟抬上地面過之再下水,稱 「過枋」。沿途配置十二色花和花水鬥,給健兒們噴灑,並放鞭炮,巡港歸來,健兒們又到下宮媽祖像前繞一圈,報告行程順利。越日下午賽龍舟,觀眾人山人海。結束後猜標,即先拜媽祖,後由理事帶領,各隊代表手持錦標,到轄區內有代表性廟宇拜神,報告賽事結束。猜標隊伍由八音鼓樂、八名手持錦標代表、八名持對合木橈少年、二名挈一條「賽龍奪錦」橫幅少年、二名打銅鑼少年、二名抬花水鬥隊員、二名抬船頭紅及媽祖符隊員組成。兩天的龍舟巡港、競渡、猜標,鍛鍊、顯示了各鄉健兒的體力,促進了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5、             聯絡了海內外胞情

  因媽祖信仰波及海內外,故潮陽各地媽廟活動,也就牽著遊子的鄉心。在籌資修廟、年節祭拜、遊神賽舟等活動中,很多旅居東南亞國家華僑、港澳臺同胞,都紛紛樂捐善款,還特地回鄉來參加活動,這就形成以媽祖文化為紐帶,聯絡了海外、港澳和兩岸的鄉誼胞情,促進世界和諧。

  2014年3月18日,下宮舉行重光慶典時,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率團前來出席,他還上臺發表熱情洋溢講話,指出媽祖是華僑出洋安家之後很崇敬的女神,故鄉理光媽廟,海外遊子非常高興,一起弘揚媽祖精神,密切鄉情,共圓中國夢。

  除上述五方面價值外,還有提供旅遊景觀和老人活動場所、促進民間工藝和潮劇發展、陶冶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等諸多方面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媽祖文化概況 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
    審核通過了《關於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的報告》,《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大會還舉行了揭牌儀式。2019年6月,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全面鋪開,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民政廳牽頭的多部門指導和支持下,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展開,籌委會組織專人以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已取得的經驗為依託,前往山東省各地市進行調研,對當地的媽祖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挖掘,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出山東省內媽祖文化概況。
  • 潮陽英歌舞參加(媽祖誕辰1058周年慶典),這現場!
    淋雨不改信徒熱情,祭奠祖姑,緬懷媽祖祖廟共唱「生日歌」共祝媽祖誕辰媽祖誕辰當天早晨漫天烏雲不見,碧海藍天一片祥和!下圖為網友拍下湄洲島祥雲圖片:上午8點時分,來至各地的民俗隊伍熱場,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來至廣東潮陽英歌舞,以及天津,臺灣等精彩表演!
  • 傳承媽祖精神,挖掘保護媽祖文化!
    請添加媽祖珠珍文化公眾號 廟祖珍珠陽華 媽祖文化是全國非遺保護項目,大家都知道,媽祖通常指的是:美麗、善良、救苦救難助人為樂而後化身為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林默娘,也稱:天后聖母。不過在潮汕各地敬奉的三位護嬰女神卻另有傳說,而且也另有典故。
  • 福建:媽祖金身繞境巡安 湄洲島千人「狂歡」
    後來,媽祖文化隨華僑華人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2009年,媽祖信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10月25日,媽祖金身在莆田市湄洲島上巡安布福。後來,媽祖文化隨華僑華人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2009年,媽祖信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10月25日,在莆田市湄洲島,信眾跟隨媽祖金身繞境巡安。
  • 傳承輔國佑民護嬰保童媽祖文化
    請添加媽祖珠珍文化公眾號 公元二〇二〇年12月15日,歲次庚子年十一月初一日吉旦,華陽鄉一年一度酬神謝恩,華陽媽祖珠珍祖廟文化董事會董事長吳寶明、副董事長吳烈升、吳烈青、秘書長吳永清、副秘書長吳烈欽率董事會全體人員詣華陽珠珍祖廟舉行弘揚潮汕戲曲文化系列活動
  • 【媽祖】媽祖大愛惠蒼生—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赴臺交流側記
    2015年12月24日至30日,應臺灣媽祖文化等機構邀請,以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先生為團長,組團赴臺進行為期五天的媽祖文化交流。一路上,各種媽祖文化活動內容豐富、主題鮮明。臺灣地區參加這次活動的人數以萬計。整個活動莊嚴、肅穆、熱烈,跨度大,影響廣,意義深,充分體現了媽祖「靈光普照」,「澤佑蒼生」的深厚意涵。
  • 你聽說過媽祖文化嗎?天津的文化起源是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
    天津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天津城市文化的原點:天后宮(天后是「護航之神」,凡有航運之處一般都建有天后宮)。天津天后宮據統計約有20多座,天津最早的天后宮建於元代,與建於宋代的湄洲島的天后宮和建於明代臺灣澎湖的天后宮有三大媽祖廟之稱。天津最著名的兩個天后官:靈慈宮在大直沽前臺、天后宮在三岔河口。俗稱東西廟。
  • 【一島一品看廟島】媽祖文化品牌建設
    建設情況2020年,廟島保護發展服務中心按照「循序漸進,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長效運轉」的思路,立足廟島媽祖文化優勢資源,深入挖掘古今媽祖文化故事,以「媽祖聖地 圓夢廟島」為主題,將媽祖精神與新時代建設相融合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經濟共贏、文明互鑑的合作範本。媽祖文化融合儒釋道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精華,具有世界文化共性,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是東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輝旗幟。
  • 潮陽今天各地已貼出……
    - - 推廣 - -本平臺法律顧問 | 廣東金橋百信律師事務所-林塭豐來源 |健康廣東、健康汕頭、今日潮陽、西臚網、銅盂資訊、關埠小鎮、媽祖珍珠文化、央視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潮陽新聞第一時間知曉加微信 朋友圈已更新
  • 2020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時間+地點+精彩看點)
    在開幕式當天,三百多名年輕的演員將表演大型《媽祖頌》歌舞,按照傳統祭拜儀式,敬謁媽祖,祈福南沙、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二是旅遊+扶貧天后宮創意集市。本屆媽祖文化旅遊節將植入天后宮創意集市概念,邀請南沙區對口扶貧單位貴州省貴定縣、惠水縣,將貴州農特產品向遊客進行現場展示。
  • 【媽祖】天津媽祖文化的地域特色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學聞丨劉釗:從古今一脈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從古今一脈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劉 釗《人民日報》(2018年09月18日07版)「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
  • 中國海神媽祖,被14位皇帝褒封36次,古今福建第一「天后」
    >,今天我們不妨來說一說這部紀錄片中拍攝的媽祖文化。而《天下媽祖》紀錄片,也是首部以全球知名媽祖宮廟及其信眾為主角的紀錄片。就像這一期中的澎湖天后宮,就是臺灣第一座媽祖分靈廟。而貴州鎮遠在明代早期就有了天妃廟,天津的天后宮始建於元朝。「天下媽祖,祖在湄洲」。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媽祖信眾的朝拜中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起點。在中國沿海許多著名港口城市的開發史幾乎都與媽祖廟息息相關。
  • 第一部媽祖文化電影《媽祖回家》將登銀幕 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宣布定檔
    而在明日,將舉行電影《媽祖回家》的定檔發布會以及小範圍點映場活動。此次發布會邀請到了地方政府領導、湄洲媽祖祖廟及莆商代表等各界人士前來參與,導演蒲劍、主演趙亮與葛玟希等主創也一同出席,一同見證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
  • 【媽祖文化】 凱特真美
    莆田出媽祖,天下共馨香。   湄洲媽祖巡天下、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媽祖文化進聯合國總部……,古老的興化大地,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祥景與撼世瑞象。共徵集到了媽祖攝影作品99件、媽祖書法作品10件、媽祖美術作品100件、媽祖篆刻作品100件、媽祖詩書作品209件、媽祖民俗作品8件、媽祖莆仙十音作品25件、媽祖聖像圖物作品3件、媽祖宮廟圖文作品10件、媽祖影視作品204件、媽祖文創作品48件等。徵集到的這雅俗共賞雅俗共賞些作品雅俗共賞,涵蓋了莆田媽祖文化的方方面面。
  • 媽祖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二...
    中國網海峽11月1日訊 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中國 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隆重舉行。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以「媽祖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由文化和旅遊部、自然資源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革中央、澳門特區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世界「非遺」媽祖壁塑。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
  • 華僑黃秀卿:尋夢媽祖故鄉 捐資襄助文化設施建設
    黃秀卿:尋夢媽祖故鄉本報通訊員 王雪玉 黃漢業 林輝 全媒體記者 林劍波「天后祖祠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從這裡出發,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被傳播到世界各地。」25日,黃秀卿又出現在海祭媽祖活動現場,再次感受大典盛況。就在10多天前,黃秀卿剛剛向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捐贈了100萬元,作為海祭壇的建設專項資金,襄助媽祖故鄉文化設施建設。黃秀卿祖籍廣東,1956年出生在新加坡,家裡有7個兄弟姊妹,祖上信仰媽祖。
  • 首部媽祖文化電影 《媽祖回家》亮相大銀幕
    《媽祖回家》海報今日,一部講述兩岸情緣與共同信仰的電影《媽祖回家》將亮相大銀幕。這是今年以來又一部令人關注的閩產電影,不僅電影主題是福建人都熟悉的媽祖文化,電影的出品方也主要是福建文化企業。《媽祖回家》出品方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部影片改編自福建作家、詩人王鴻的小說《臺北來信》(後改名《媽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