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國際著名的樂山大佛,蒙山大佛似乎沒什麼名氣,但是算起來蒙山大佛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摩崖石刻塑像,比樂山大佛要早上一百五六十年。
北齊皇族及官僚階層大多都篤信佛教,尤其是北齊在鄴城定都之後,開窟造像的風氣十分興盛,蒙山大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修建的。
根據《北齊書·幼主傳》的記載「承武成之奢麗……鑿晉陽西山大佛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另外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從北齊天寶二年,也就是公元551年開始,蒙山大佛開始動工開鑿。
直到北齊天統二年,也就是公元566年,距離大佛開始建造已經過去25年,蒙山大佛才算完成修建。
同時,在蒙山大佛的所在地還修建有寺院。
不過顯然,蒙山大佛並沒有保佑北齊國祚永傳,不久之後隋朝統一,然後就是後面的唐朝。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極度崇佛,根據《法苑珠林》記載,武則天還專門"關照"過蒙山大佛。命令宮女們為大佛製作了一件巨大無比的袈裟,派遣專人送到太原,為大佛披上。
但是在唐代中晚期佛教勢力極度膨脹,甚至威脅到王室的權利,所以唐武宗時期發起了規模龐大的滅佛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蒙山大佛所在的寺廟幾乎全部被毀,但是大佛本身卻未傷毫髮。
在唐王朝的最後一段時期,以及後來的五代時期,力大的統治者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蒙山大佛所在的寺院,使其再一次成為太原一帶佛教的中心。
但是在宋朝開始,蒙山大佛就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很大程度上是和宋朝的統治者對太原一帶的排斥相關,這是出於政治的原因。
宋太宗為了統一全國,在太平興國年間出兵討伐北漢,而北漢政權的政治中心就是太原及其周邊。
由於宋朝軍隊作戰勇猛,北漢政權很快就宣布投降,但是令人非常驚訝的是雖然北漢政權選擇投降,但是太原(晉陽)城內的軍民卻選擇繼續對抗宋軍。
宋太宗為了徹底消除隱患,在攻下晉陽城之後將晉陽城徹底毀成一片廢墟。
在大宋王朝之後的統治之中,太原一帶似乎是被有意的遺忘了,失去了最大的財主——統治者階級的供養,蒙山大佛及其附近的寺院也都失去了最大的經濟來源,逐漸荒廢。
一直到元代時候,蒙山大佛的頭部也因為長久的風吹日曬崩落。
到了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的第三子晉王朱棡還帶人重新修了一下蒙山大佛附近的寺院。
由於蒙山大佛是依山開鑿,經過長時期的風吹日曬,較為明顯的頭部也崩落至地下,掩埋在廢墟之中,整個身體似乎和崖壁融為一體,所以在很長時間裡,顯赫了800多年的蒙山大佛究竟隱藏在哪裡?這是許多人心頭的疑問。
一直到上世紀的80年代,山西整理地方志的工作人員們,才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之後找到了它的蹤跡。
2007年為了文物保護,同時也是為了旅遊開發,蒙山大佛的修繕工作開始完成,一直到2008年3月份,成功復原了大佛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