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倚天屠龍記》中,自己最喜歡的女子是小昭,那就先來說說小昭。小昭討人喜歡,任何看過《倚天》的人都不會否認。她聰明伶俐,體貼細心,不爭不鬧,靜靜的跟在張無忌身邊,把她的「公子」照顧得周到極了。小昭愛張無忌,光明頂密道中一場患難後小昭便對張無忌暗生情愫。在船上小昭違背母親金花婆婆的命令,沒有在張無忌的水裡下毒,足見她用情之深。她對張無忌的愛很簡單,張無忌力戰六大門派,被周芷若刺成重傷後,面對宋青書的挑戰,小昭擋在了他身前。張無忌問小昭:「小昭,你為何待我這麼好?」小昭說:「因為……因為你待我好。」就是這麼簡單。
只是小昭的命運太過悲劇,為了救母親,必須終身不嫁,保持貞潔,去做那波斯明教的聖女教主。東西永隔如參商,那一節讀來雙眼酸澀。她把對母親的孝和對張無忌的愛,融合到一起,救了所有人卻犧牲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悲劇可能就是讓命運來安排自己,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悲劇,但是小昭無疑是最慘的一個,她明知前路是個坑,但卻必須跳下去,人間最難割捨的情愛,她必須眼睜睜的捨去。
這樣看來,金庸先生最喜歡小昭的話似乎是違心的——既然喜歡,為何把她安排這樣的結局呢?對此金庸先生也曾有過論述,他說自己本來是想給小昭安排個好結局的,但是寫著寫著便不由自主了。
小昭和張無忌相處兩年多,是完全知曉張無忌性格的。張無忌優柔寡斷缺少逐漸,而且為人仁厚,以恩抱怨,這樣的性格註定會吃虧。事實上,無論是趙敏還是周芷若都不是什麼好惹的主。小昭聰慧,對很多事拿捏很清楚,周芷若雖然很多時候表現的楚楚可憐,沒有什麼思想,光明頂上她聽滅絕的話,一劍說刺就刺,讓張無忌身受重傷。但是大都荒野外,周芷若面對同門還有金花婆婆逼迫時候言談之中的機鋒還有定力都是不容小看的。
還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小昭還在的時候,周芷若已經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峨眉派掌門人,也就意味著周芷若在處理和張無忌感情的時候會多一種選擇,在師門和愛人之間選擇。而在那個時候誰又能保證周芷若這個聰明伶俐的丫頭一定會死心塌地的愛上張無忌,即使失去一切也在所不惜呢?
同樣的再來看趙敏,小昭還在的時候趙敏簡直是瘋狂坑張無忌,綠柳山莊第一次相見就差點把明教高層一網打盡,還好張無忌精通醫術,武功高強奪回解藥。若非如此,剛剛以一教之力頂住六大門派攻擊名聲再次大振的明教還沒進入中原地帶就要損失慘重。由此還不算完,趙敏率領王府高手冒充明教到處作案,揚言先滅少林,在滅武當,唯我明教,武林稱王。妥妥的抹黑明教形象。
此時明教在張無忌的帶領下是想要緩和與名門正派之間的關係,要不是處理的早,抗元大業不知何時才能完成。那個時候的趙敏在政治上是張無忌的政敵,私人關係上兩人關係也很緊張,趙敏的手下用大力金剛指打碎武當殷梨亭殷六俠全身骨骼,張無忌想要前去偷藥,結果手段頗辣的趙敏居然在手下身上抹上毒藥讓張無忌錯以為偷到解藥,結果害苦殷梨亭還有俞岱巖。雖然日後把解藥送上,也著實讓張無忌吃了一番苦頭,差點拔劍自刎。
如此心機如此手段,張無忌遠遠不是對手,要不是張大俠在綠柳山莊地牢中給趙敏上了一堂生動的足療課,趙敏再也忘不掉張無忌,以後的事難說的很啊。
所以在小昭眼中,趙敏和周芷若都很危險,又怎麼會推薦這二女給張無忌呢?
相反,殷離此時很多優點就凸顯出來了,首先是出身過硬,殷離是白眉鷹王的孫女,殷野王的女兒,很小的時候又在自己母親紫衫龍王照料下成長,可以說殷離在政治上完全靠的住,絕不會和張無忌產生直接利益衝突。
同時殷離還很愛張無忌,大海之中,殷離胡言亂語說如何想念張無忌,深情入骨眾人都是看在眼裡的。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大家都不知道,她只是愛上了心裡的那個又狠又倔的張無忌,而不是成年後仁厚善良的張無忌。
其次殷離很早的時候就和張無忌定下婚約,是張無忌的未婚妻。既然那個時候張無忌已經接受了殷離,那麼日後娶殷離為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所以小昭推薦殷離而不是趙敏或者周芷若也就很正常了。
很多人說倚天屠龍的張無忌最終選擇了趙敏,而拋棄了周芷若,這是不太對的,不管第二版還是最新修訂版,書中結局都是留著懸念的,留待讀者自己去選擇。
狠心讓周芷若死的,瘋了改嫁宋青書的,出家為尼的,都是電視劇,金庸書的第一版也曾讓她出家,不過讓這樣一位絕代佳人守著青燈古佛虛度一生,自然會引起了很多人乃至金庸至交的不滿,所以才有後來的第二版和最新版。
小編是支持金書的第二版的,這樣的結局最好,最具懸念:
『』張無忌吃了一驚,道:「你……你……你又有什麼古靈精怪的事要我做……」趙敏嫣然一笑,說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給我畫一畫。這可不違反武林俠義之道罷?」張無忌提起筆來,笑道:「好好好,從今而後,我天天給你畫眉。」
忽聽得窗外有人格格輕笑,說道:「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聲音。窗子緩緩推開,周芷若一張俏臉似笑非笑的燭光之下。張無忌驚道:「你……你又要叫我做什麼了?」周芷若微笑道:「你要知道就出來,我說給你聽。」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
小編一直認為,詩歌也好,小說也好,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才是好作品,好的詩歌能讓讀者讀後也有自己的意境,好的小說能讓讀者參與構建書中的世界,萬人看書,就應當有一萬個世界。
將周芷若的結局寫得太明白,這書就落了下乘,所幸金大俠後來也修正了。
至於張無忌為何一開始會偏向趙敏,其實原因只在他個人的性格上,張無忌天性淳厚,待人友善,但在男女之事上永遠都是優柔寡斷的,隨波逐流,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
趙敏是個小魔女,善於洞察人心,顯然也比周芷若更懂男人,所以在張無忌看來,是趙敏對他更好。而周芷若則只是一個單純的女子,只是一心一意對張無忌好,但御『』夫『』之術卻讓趙敏至少甩了十八條街,自然不討好。
周芷若和趙敏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跟她們的出身有關。周芷若是漢族女子,父母雙亡,從小在峨眉派成長,滅絕師太是她人格形成階段實際的家長。中原的武林門派,其實就是一個個像家族一樣的集體組織。人通過集體形成認同感,既厭惡它的束縛,但更害怕被拋棄。加上時刻有丁敏君這樣的師姐勾心鬥角,周芷若成長過程中步步為營,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這種恐懼超越了她對張無忌的愛,使得她幾乎不可能為了張無忌而背叛師門。因此,周芷若在情感的表達上是受到禮教的強烈禁錮的。
而趙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遊牧民族文化的蒙古族女子,沒有太多禮教的束縛,表達感情上也就更為坦蕩。想要的就會大膽去爭取。《射鵰》裡的華箏,《神鵰》裡的完顏萍等,均是如此。所以,也許不是趙敏比周芷若更愛張無忌,而是前者有著更優越的條件去愛。
張無忌選擇了趙敏,並不是因為,趙敏相比於其他三女是好得多的姑娘。只不過是,他們在最合適的時間地點,遇到了最合適的彼此。趙敏跟張無忌遇到的唯一阻礙便是兩人的異族身份,以及戰場上彼此的民族大義。但趙敏都肯背棄父兄以及整個民族,成為一個漢人女子,追隨張無忌退隱江湖。做到這個份上,恐怕連老天都無法阻止她得到張無忌。
周趙二人甚至小昭蛛兒都是對張無忌極好的,可以說,都願意為張無忌犧牲自己,所以張無忌最終選擇了誰都是正常的,不過小編更喜歡芷若妹妹。
這個女子淡雅清麗,出塵如仙,遺世獨立,本不屬人間所有吧。金老在新修版中更是讓他偕趙敏隱居蒙古,從萬眾矚目中一瞬間淡出視野。可是,這樣一個人,二十多歲便急流勇退,就足夠令人匪夷所思了,而且,隱居蒙古,你怎麼看呢?
為什麼隱居蒙古似乎不那麼簡單呢?
一般來說,張無忌是大元朝頭號通緝犯,想必「金千金,邑萬家」懸賞天下也無可厚非。再說趙敏,本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之女,身兼殲滅明教,絞殺六大派的重任,可是不僅功虧一簣,還被張無忌成功策反,一股腦加入了敵方陣營。蒙古大漠,這可是元朝的大本營啊!隱居江湖,這麼閒適安逸的活,怎麼能找這麼個地方呢?如此一來,便自然又有了另外一種可能。表面上張無忌在臨走之時,將《武穆遺書》贈於義軍,自己則獨善其身,攜妻歸隱。
而實際上為什麼就不能是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根據地呢!除了隱居蒙古還有什麼地方能做選擇呢?
最熱點的選項想必要數冰火島了。冰火島是張無忌兒時的樂土,在那裡都處都是他最美好的記憶,有相濡以沫的父母,有對他視如己出的義父,最重要的是冰火島與世無爭,沒有你爭我鬥,沒有爾虞我詐。可是冰火島畢竟已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那麼,蝴蝶谷怎麼樣?
蝶谷醫仙對小張無忌有救命之恩,授業之德,而且蝴蝶谷同樣也是一處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之所。
說了這麼多,隱居的去處,歸根結底離不開與世無爭四個字。可莫忘了,張趙二人可是在多年之前就已經對這種生活心嚮往之了呢!
在少室山下,有一戶農家,老兩口種一片菜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表面上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某一天,一對青年男女來到門口,希望能借宿幾宿。
幾天裡,張無忌陪著老漢挑水,種菜,趙敏則學著老婦人縫衣做飯,好不快哉!
老老少少,一派和諧親密。
那天,張無忌從少林寺裡賣柴回來,可映入眼帘的卻是血流滿地。
原來,這對夫妻,老漢叫杜百當,老婦叫易三娘,隱居在此,只為殺了謝遜,報一份殺子之仇。
可他們又怎會知道,面前這個忠厚老實的小夥就是謝遜義子,堂堂明教教主張無忌。
誰又能知道,不知在中原大地的某處山腳,還有一男一女兩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
金庸曾經描述過張無忌的性格,《射鵰三部曲》中的主角對比,金庸說到「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雖然寬厚大度,慷慨仁俠,豪氣幹雲,但不免也有缺點,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確實,在金大俠的所有主角當中,張無忌身上的缺點,很容易在普通人看到,我們在看《倚天屠龍記》時,很容易有代入感,會隨著情節的發展,感同身受張無忌的情緒。有些人不喜歡張無忌,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能在張無忌身上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尤其是八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正趕上各種變革的時候,政策的好處都沒有享受到,變革時期陣痛的影響正漸漸的顯現出來。身處社會,處處掣肘,心中的理想漸漸風乾,只能隨著社會的形勢隨波逐流,我們也是出於到處身不由己的境地,我們希望能有所改變,卻發現什麼也改變不了。有些人喜歡武俠小說,那是一個「以武犯禁」的世界,所有人都希望能隨心所欲,暢快淋漓。而張無忌身為武功最高的人,卻仍然處處被動,仿佛總被人牽著走,這當然讓人不爽。偶然想起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順,說不定就順帶討厭起張無忌來。
至於張無忌的用情不專,我看多數是女孩子有這種想法。女人總羨慕從一而終的感情,但作為男人來說,說句讓女同胞嫉恨的話,誰還沒點左擁右抱的幻想啊。況且張無忌遇到的幾個紅顏知己,個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女神級極品。當然,張無忌情感上的被動,也和前面分析的相關,這種性格已經烙印在張無忌的骨子裡了,估計是想改也改不了了,廣大男同胞們,如果你有機會同娶四美,你保證自己會一點都不動心麼?嘿嘿
那麼張無忌又是歷史上的誰呢?
張無忌是明教教主,那讓我們就先來說說明教吧。劇中楊逍案頭有一本《明教傳中土記》,稱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中國歷史上的明教的確源自波斯的摩尼教,因其教義信仰光明,故中國化的摩尼教又被稱為明教,這一點考證不假,小說中的明教為真實的宗教。明教自波斯傳入,經中亞,西域傳入中國,這也和劇中謝遜所說的相吻合:那年去西域遇見了一群異人,慷慨豪爽,志同道合,便加入了他們的組織---明教。
明教在向中土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本土的一些宗教教義,並和當地的一些宗教相結合,例如白蓮教。所以下層勞動人民把明教,白蓮教混為一起,白蓮教即明教,明教即白蓮教。這也就是歷史中元末農民起義的是白蓮教,而在小說中,劇中卻變成明教的原因吧。
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劉福通於1351年發動起義。其後韓山童戰死,劉福通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號令各地白蓮義軍。在電視劇中陽頂天 身死,遺命謝遜代掌教主之位。光明頂大戰時,謝遜遠在冰火島,他的義子張無忌一人獨敗六大門派,挽救了明教,被擁立為明教第35代教主。韓山童,韓林兒;謝遜,張無忌,都是父子關係。劇中的人物與現實何其相似,張無忌不正是韓林兒在劇中的折射嗎?不同的是歷史上朱元璋勢力逐漸做大,滅陳友諒,吞張士誠,最後把小明王殺死。
而劇中馬景濤版張無忌被架空,教眾們也被朱元璋蒙被,不信服,幸虧有範瑤,趙敏的保護才倖免於難。蘇有朋版,鄧超版張無忌則是主動辭去教主之位,歸隱江湖,不管怎麼說總是把勝利果實給了朱元璋。
說到趙敏,我們對趙敏的來由作個介紹。趙敏,蒙古王爺察罕特穆爾之女,蒙古名敏敏特穆爾,封號紹敏郡主,漢名趙敏。一個蒙古郡主和明教教主義軍領袖關係親密,這樣的設計合理嗎?我們翻遍史書,發現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的身世有點撲朔迷離。關於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史學界爭論不休,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在眾多的說法中,有兩種說法引起了我的興趣。一種說法,朱棣的生母是蒙古郡主,還有一種朱棣的生母是蒙古美女,反正不管咋說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蒙古人。
也就是說朱元璋當年和蒙古美女談過戀愛,生兒育女。也許這是野史傳說,但小說,電視劇完全可以根據這些天馬行空地鋪展情節。像乾隆皇帝的身世,海寧陳閣老之子的傳說,不就有了一部《書劍恩仇錄》嗎?在『』乞丐皇帝朱元璋」裡,給我們展示了朱元璋和蒙古郡主碩明霞的愛情故事,因此對於朱元璋當年和蒙古郡主纏綿悱惻的愛情往事,我個人還是相信的。綜上所述,張無忌和趙敏就脫胎於朱元璋和蒙古郡主的愛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