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和趙敏在一起是唯一確定的結局嗎?
在新版小說中,金庸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一直相信,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後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
這說明,張無忌和四女的結局有更多可能。
原著最後,四個女孩和張無忌的結局分別是:
殷離說,她喜歡的是少年張無忌,而不是成年後的他。
也就是說,這段殷離主動,張無忌被動的感情,以殷離的放棄而告終。
小昭來信說,只要張無忌肯讓她陪在身邊做丫頭,寧可不做波斯總教教主。
張無忌是個心軟的大好人,這讓小昭的請求有了一線希望。
小昭待我真好,她已得回了乾坤大挪移心法,這個聖處女教主不做也不打緊。
但張無忌又是個被動型的人,你推他一點,他動一點,形勢所迫,才會順勢而為。
小昭當初為了留在張無忌身邊,只求做丫頭。
然而,對象是一定要有的,丫頭卻是可有可無的。
張無忌總不可能千裡迢迢跑到波斯的地盤搶人,說我要你們教主做我的丫頭,這個理由顯然不夠理直氣壯。
所以,小昭想回到張無忌身邊,還得有更多的推力,這得靠小昭的主動與籌謀。
而且,還得趙敏或周芷若接納小昭,她才最終有可能跟張無忌走到一起。
周芷若說,讓張無忌不得和趙敏拜堂成親,兩人只能有名無分。
表面上看,趙敏和張無忌的確在一起了,沒有名分不影響。
但是他們真的會長久嗎?
別忘了,周芷若還補充了一句。
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張無忌娶了紅玫瑰,愛情日漸被生活瑣碎消磨,久而久之,發現紅玫瑰也不過如此,心裡就越發惦記白玫瑰,周芷若此舉是想成為張無忌心頭唯一的白月光。
不僅如此。
其實謝遜出家,殷離沒死,而宋青書死了之後,張無忌和周芷若之間已經沒有障礙了。
所以,他們二人沒有在一起的唯一原因,就只是不夠喜歡而已。
但是兩個人在一起,僅僅喜歡就夠了嗎?
如金庸所說,偶然因素有很多。
比如說,橫亙在張無忌和趙敏之間的家國之仇。
背棄自己的立場並不能簡單幹脆。
張翠山和殷素素遠離紛爭,做了十年夫妻,最終還是雙雙自盡;楊康不得好死,穆念慈鬱鬱而終;蕭峰生於契丹,養於宋,無法兩全而自殺;郭靖為了大宋下決心要刺殺託雷,後來楊過殺了託雷的後代......
他們有的是正邪不兩立,有的是家國之仇,但都是立場相悖問題,尤其在牽涉到無辜者的性命時,矛盾根本無法化解,到了激化的時刻,就要面臨著以生命為代價的考驗。
頗有政治才能的周芷若,當然看到了這一點。
十年八年之後,趙敏會面臨國家淪亡,親友死去,同胞流離失所的慘狀。
真到了那一天,她還能選擇無視,和張無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嗎?
還記得趙敏以死相逼,請求父親放自己和張無忌同去的時候,趙父哭著妥協了,最後還問了一句,你的傷要不要緊,錢夠不夠用。趙敏再狠心也哭了。
趙敏親手奉上武穆遺書,讓張無忌拿去打蒙古,卻不忍直接參與反蒙戰爭。
趙敏最後去蒙古也表明,她並沒有完全放下家鄉。
她的反叛是有限的。
真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刻,彼此親友兵刃相向,她可能會像蕭峰一樣,面臨兩難困境。
唯有一死。
張無忌可能一起赴死。
即使趙敏足夠看得開,還是要和張無忌隱居天涯,但家國之仇的割裂,讓周芷若有了可乘之機,穩佔白月光之位。
假使趙敏赴死,但由於某種偶然因素,比如說為了民族大義,為了明教事務,或者趙敏遺言讓張無忌好好活著,張無忌活了下來。
那他最有可能會和周芷若做個伴,共度餘生。
畢竟,他原本就想和周芷若成親,即使喜歡上趙敏,和趙敏定情之後也是如此。
除了周芷若,殷離有沒有一丟丟的可能呢?
金庸說是有的,因為張無忌對她還有念想。
蛛兒不練千蛛萬毒手了,說不定有一天又來找回我這個大張無忌,我答允過娶她為妻的……
張無忌答應過娶殷離為妻,他作為一個大好人,如果殷離主動回來找他,二人是可能在一起的。
但是他們倆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殷離手裡。
那麼殷離是怎麼看待這段感情的呢?
她喜歡那個咬她的小張無忌,她喜歡想像中的倔強少年。
而不是那個對她很好的曾阿牛,因為可憐自己,被迫答應娶自己,這只能讓她感動而已。
否則,不顧一切尋找小張無忌的殷離,是不會輕易放棄張無忌的。
小張無忌和殷離之間有火花,但是曾阿牛和殷離之間只有感動。
若為了感動,做表兄妹就足夠了。
上文說過,小昭也有一線希望。
沒有趙敏和殷離,張無忌會和周芷若在一起。
周芷若容得下小昭嗎?
這是一個經典問題。
在《紅樓夢》中,襲人也曾試探黛玉,黛玉容不下自己,所以襲人支持寶釵。
小昭去波斯前,讓張無忌跟殷離在一起,因為殷離不會害張無忌;又跟趙敏說張無忌喜歡你,意思是你倆能不能在一起看造化,但你看在他喜歡你的份上,不要害他。
獨獨沒有支持周芷若。
可見小昭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選擇的是趙敏。
為什麼趙敏就容得下小昭呢?小昭和趙敏之間其實有過幾次較量,甚至正面剛過。
最開始,趙敏喜歡張無忌,送珠花給他,張無忌不懂女人心思,將珠花戴在了小昭頭上。
趙敏生氣,要把張無忌的手砍下來。卻沒有去針對小昭。
趙敏看到張無忌對殷離好,一氣之下,救張無忌時全然不顧自己的性命。也沒有去針對殷離。
趙敏曾逼問小昭來歷,導致小昭對趙敏產生敵意,以為趙敏對自己圖謀不軌。
後來謝遜無意之中揭穿了金花婆婆就是聖女黛綺絲的身份,導致波斯總教要燒死金花婆婆,小昭責怪趙敏沒有阻止謝遜說話。
她自己都沒能阻止,趙敏如何阻止?
趙敏發誓說自己如果有意加害不得好死。後來也全力幫忙救金花婆婆。
趙敏雖然懷疑小昭的身份,卻並沒有利用這一點對付她。
聰明的小昭這時終於明白了,趙敏是一個敢做敢當,光明正大的人,且沒有把自己當作敵人。
後來小昭就跟趙敏攤牌,即使張無忌娶你,我還是想做他丫頭。趙敏也並沒有出言反對。
對於趙敏而言,只要張無忌喜歡的是自己,她是不排斥小昭待在張無忌身邊做丫頭的。
所以,金庸所說的二人一起去波斯找小昭是可能的。
周芷若卻容不下小昭。
四女同舟時,小昭說自己是侍奉張無忌的丫頭,殷離念叨著小張無忌,趙敏更是在幾個情敵面前大膽說出自己的心意,三人都是在明處,各憑本事,公平競爭,只有周芷若是在暗處,不動聲色,深藏不露。
這種暗地裡的敵人最危險,是能感知出來的。
周芷若也真的是如此,暗地裡卯足了勁兒打壓情敵。小昭雖然隱瞞身份,有自己的秘密,卻沒有害人之心,而且她為了救張無忌和大家,去了波斯總教當教主,是有恩於大家的。
周芷若卻跟張無忌說小昭心機深沉,自己是個老實巴交的傻白甜,比不上小昭萬一。
小昭其實都不能算作對手,而且她遠走波斯,不構成威脅,但周芷若仍然容不下她,在背後說她壞話。
這種情況下,張無忌只跟周芷若一人在一起。
綜上,張無忌和四女最後的結局有三種可能。
張無忌和趙敏在一起,同生共死。
張無忌、趙敏和小昭,主僕三人在一起。
張無忌和周芷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