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那麼,在中國武術界的眾多武術項目中,太極拳為何能獨樹一幟呢?
太極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特色元素的漢族文化形態。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祖祠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 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十幾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老太極拳的歷史淵源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漢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繫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會,推向了文明的階梯。
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洛河水清,黃河水濁,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 相傳這裡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繫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
自古以來,河洛匯流處無時無刻不流淌著太極文化之血,聯繫著河洛文化之脈,締結著中原文化之根,蘊含著中華文化之魂。她是漢族的文化丹田!據史載:黃帝、帝堯、夏禹、商湯等帝王登基時,都在此沉璧祭天。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六公裡的清風嶺中段。村南隔黃河相望有虎牢關、伏羲臺、河洛匯流處等。距陳家溝西北不遠處有道教聖地陽落山「二仙廟」,西南一百公裡處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裡匯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裡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裡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漢族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徵士郎,均好拳習武。
陳王廷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蕩群匪,匪寇聞「名」喪膽。晚年,陳王廷隱居鄉裡,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易學,收集整理民間武術。
他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創編了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太極拳」。
陳王廷所傳授下來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長拳,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走出陳家溝,太極拳成為廣受世界歡迎的武術拳種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陳氏第十五世陳青萍(1795~1868)傳拳於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25~1893)、溫縣陳新莊人李景炎(1825~1898)、溫縣南張羌村人李作智(1844~1914)和溫縣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後五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
清末,滿族人全佑(1834~1902)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鑑泉(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人李瑞東(1851~1917)師從王蘭亭(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後,創編出李式太極拳。
民國初期,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孫祿堂(1860~1933),師從郝為真(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後,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秘,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它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誠如高曉松所說:你年輕的時候,覺得要寶刀寶劍,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打遍天下無敵手。可到了一定的歲數,你覺得戰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太極就是用來做這個事情的,解決人與自身的矛盾。
在廣褒的宇宙中,每一個生命都自帶光芒。如果你也在尋找與這個世界的關聯,那麼來吧,讓我們結伴同行,當所有的光匯聚到一起,就會成為一個能量場。我們也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是一定可以傳遞關懷。
美女讀書觀影
編輯部
本期編輯:芳菲
投稿郵箱:fenghuangtou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