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旁人的指稱是否構成了我們的存在?幼年的記憶、與家族的關係、少年時的創傷為人帶來什麼影響?《月光男孩》的演繹遠遠凌駕於種族或性別議題的老生常談,試圖以簡單卻深刻的方式回答上述問題。
即使是以劇本見長的電影,也常不免俗地帶入容易讓觀眾接受的商業元素,諸如俊男美女、英雄式情節等。這部電影漂亮地跳脫俗套,並以此建立獨特典範。它最大的閃光點在於,戲劇性與真實性的渲染達成不可思議的平衡,古典樂、霓虹燈、昏暗的街道、明亮的校園、逼近鏡頭晃蕩的海水,時不時以詩歌般的優美震懾人心,卻不會吞沒真實性。
分別飾演黑人男孩夏隆童年、青少年和成人時期的演員,體貌完全不相似,氣質與眼神卻驚人地重合,尤其成人期扮演者是擁有壯碩體格的演員TrevanteRhodes,其外表反差更凸顯演技之高杆。靦腆和寡言是夏隆始終如一的特質,也或許是他在這世界活得太辛苦的原因。
《月光男孩》跳脫俗套,在戲劇性與真實性完美達到平衡;以簡單卻深刻的方式探討人生、種族與性別問題。
一次被霸凌事件後,夏隆被迫揮別過去,藉由鍛鍊體魄和投入犯罪重生。他的溫柔仿佛需要一再被旁人印證,在傷痕累累的瘡疤之下藉由愛的名義再被召喚。
為何由黑人演出這部電影?是否出於政治正確的訴求?一如邁阿密黑人的生活圈問題,種族議題如影隨形地浮現,但它不必要被強調,成長的掙扎本身就包含了去發掘和接受與他人相同或不同的特性。
月光下的藍色,月光是那個發現了真實自我的海灘上的夜晚,藍色是他的膚色,永恆脫離不了的種族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