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刻意唱反調。
小翼真的不太喜歡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月光男孩》。比起,鬧烏龍錯領獎的《愛樂之城》,小翼更喜歡最佳影片提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當然,我們還是要重溫一下奧斯卡史上最尷尬烏龍全過程。最佳影片頒錯,《愛樂之城》發言一半,製片人發現不對,最佳影片應是《月光男孩》。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尷尬。對兩個劇組來說,真是冰火兩重天↓
以至於小翼在編輯此文時一直手抖把片名打成《月光之城》!
糾正完畢之後,看到有媒體說,《月光男孩》爆冷奪魁,哪裡爆冷了!它一直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頭號種子好嗎?!!!
你瞧,它在各大權威電影網站屠榜,橫掃頒獎季。上映近半年,爛番茄新鮮度依然保持在98%;IMDb評分8.6。一向「刻薄」的媒體評分網站Metacritic,都給出了逆天的99分。
近十年來,只有《少年時代》的100分能夠與之媲美。
我們會一直聽到它的名字,今天還是要跟大家聊一聊這部電影的。
放上小翼1月寫的舊文一篇,我們來聊聊,《月光男孩》其實並不算完美。
小翼讀過這部電影的相關影評,弔詭的是,這些文章的基本套路都是圖文並茂的複述劇情,讚嘆它有多精妙多含蓄多精準多特別,然後是抒發感想,特別像男默女淚的雞湯文。
所以,很多還沒看電影的觀眾看得雲裡霧裡,依然會問:《月光男孩》真的有這麼好嗎?
小翼不願意從頭到尾的擼一遍眾所周知的劇情,我們還是客觀分析一下電影的優缺點在哪。當然個人觀點居多。
不喜歡《月光男孩》,自然是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就是難以忽視的「政治正確」。或者說,《月光男孩》是一部非常奧斯卡的電影。
《月光男孩》根據塔瑞爾·麥卡尼的舞臺劇《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藍色的》改編。之所以如此受人關注,與它自身攜帶的兩大醒目標籤「同性戀」和「黑人」息息相關。
電影中的很多元素都是奧斯卡學院派所青睞的,比如黑人,比如同性戀,比如暴力,比如毒品,比如成長。
如果有人非要辯駁奧斯卡頒獎沒有套路,小翼就要呵呵了。看了這麼多年頒獎禮,你總會歸納總結吧。奧斯卡關注的是藝術性、社會性、話題性以及人性。
大約19%的影帝和13%的影后都頒給了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角往往身殘志堅,而頒獎季各類公關稿中也會濃墨重彩地渲染他們為了角色全身心的付出,減肥,去醫院觀摩精神疾病患者,絕食甚至模仿癱瘓動作得了疾病,你瞧小雀斑的《萬物理論》,朱莉安·摩爾的《依然愛麗絲》和小李子的《荒野獵人》是不是這類?
另外,奧斯卡最佳影片特別青睞傳記片,加上同性戀題材,簡直就是奪取小金人的捷徑。
你瞧,《月光男孩》是不是完全合乎奧斯卡頒獎的口味?真是套路太深。
所以,今天,《月光男孩》打敗《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隱藏人物》、《血戰鋼鋸嶺》等電影,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小翼一點都不感覺到意外。畢竟這電影是學院派老古董最偏愛的口味嘛。
可小翼不喜歡這部電影倒不僅僅在於它太過「奧斯卡相」了,而是偶有佳句,卻無佳章,難有共鳴。
坦白講,《月光男孩》的野心其實很小。
它是1979年出生今年才37歲的巴裡·詹金斯執導的第二部長片。成本預算僅500萬美元,只是老老實實地講述了一個邊緣人物的真實成長故事,既沒有宣揚同志平權,也沒有拿種族問題說事。
製片人是布拉德·皮特。
想想看這兩年大熱的黑人題材,是不是無一不與宏大的時代掛鈎,擁有巨大的道德力量?舉兩個例子——《為奴十二年》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你甚至會感覺到《月光男孩》在刻意迴避噱頭:電影採用了全黑人演員陣容,根本沒把種族歧視問題當作賣點;而同性的元素也是近些年同類電影中尺度最小、最克制的(連正兒八經的床戲都沒有)。
電影聚焦一個邁阿密男孩的成長,從童年、少年,再到青年,三段式結構,層層深入。有趣的是,導演說靈感源自侯孝賢《最美的時光》。
童年時期的喀隆,瘦弱、寡言、不合群,被強行貼上「GAY」的標籤,不對,是「Faggot」(基佬,表貶義),連母親都對他如此稱呼。
少年時期的喀隆,除了長了個子,沒什麼變化,依然是不良少年最喜歡欺負的對象。有毒癮的母親總是神志不清、喜怒無常。這時,他的性意識開始覺醒,發現自己喜歡的是男人凱文。可是當他以為終於看到點生活的美好之光時,凱文的背叛讓他情緒崩潰。最終以暴制暴的他,被判入獄。
接著就是十多年後,喀隆已經成為了一名毒梟,肌肉強健,說話咄咄逼人。
必須說,在主角的塑造上,電影第二段拍得幾近完美。喀隆從小到大,經歷過家庭的折磨,同齡人的凌辱,和自我認知的搖擺不定。
這也讓影片第二段的結尾顯得極有煽動性,情緒突然爆發,對長時間受到的凌辱的反抗,讓觀眾措手不及,一個長鏡頭和幾個乾淨的碎剪,目的明確,執行到位
這樣一個佳句也讓人對緊接而來的第三章抱有更高的期待。可惜的是在飽受的最後一章節中的戲劇性處理太過刻意。
成年後的喀隆蓄著鬍鬚,戴著大金鍊,外表早已洗淨幼年的懦弱與少年的憂鬱,透著蠻橫與強悍。但一通意外的電話,將他拽回過去。
他重新回到邁阿密,見了戒毒所裡的媽媽。他母親已經成功戒了毒,可諷刺的是他卻走上了販毒之路。
還有喀隆和凱文的這段重逢。影片和對話節奏相比於其他兩章極大的放緩,造成了非常大的脫戲感。
兩人一起駕車去到當年的那個海灘,一起追憶著過去的點點滴滴。但卻再也沒有當年兄弟亦或者戀人之間的親密感。
《月光男孩》不是一個有著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
影片的主線是男主的成長,但在具體情節和時間場景的處理上跳躍、零散,並沒有統一的連貫性。影片中有著大量的留白,還有大量慢鏡頭和空鏡頭。沒有角色的身份介紹,沒有詳細的人物關係。
除此之外,劇情上的轉折,剪輯的跳躍以及推進上的生硬是影片的硬傷。
比如,導演過於急切的想要塑造喀隆的身邊人的性格特徵,卻忽視了合理性,加上缺乏情節鋪墊,幾個主要角色都站不住腳。
喀隆喜歡了很多年的男孩凱文這個角色的問題尤其突出,儘管在海邊沙灘上的那場手淫戲雖然拍的極克制、極美,但回頭想想,還是有些來的突兀,並不真實。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電影的攝影風格,慢鏡、背影、打光和調色,都在有意識地模仿王家衛和杜可風合作的《春光乍洩》。
但這樣的風格混淆也造成了在視聽風格上的間離感。
你可以看到極有靈感的長鏡頭美學,極具現實風格;同時還能看到霓虹色彩的慢鏡,甚至超現實的章節轉換。但你在觀影時卻開始陷入迷惑,你不知道導演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或許,這才是這部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問題所在。
偶有佳句,卻無佳章,難有共鳴。
好了,你們可以來勾搭調戲我了!
我是萌妹(才怪)?御姐(大概吧)!
玻璃心(見鬼)三觀正(Bingo)的小翼!
讓我們一起發現佳作、踩死爛片
不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