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中拿下奧斯卡大獎的《月光男孩》只有政治正確嗎?

2021-02-21 北青藝評

《月光男孩》奪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長片將是銘刻在奧斯卡史冊上的一次勝利,一方面緣於罕見的頒獎烏龍——《愛樂之城》製片人苦笑著還回小金人,世界媒體、公眾號都發錯了推送,另一方面則是,非裔題材、LGBT題材之複合得到了美國電影年度最重要的獎項。

這樣的爆冷、反轉更將風口上的奧斯卡往政治正確的刀鋒上牽引,僅僅如此嗎?美國電影落入低谷,奧斯卡的權威不比往昔,但是,在白和黑的選擇、異性戀對同性戀的讓位背後,仍然有著更複雜、也更公允的判斷。

《月光男孩》是邁阿密出身的非裔導演巴裡·傑金斯的作品。影片講述了邁阿密黑人聚集的貧困街區,一個男孩奇倫的成長史以及他的性向自覺過程。故事改編自劇作家塔瑞爾·麥卡尼已經多次上演的舞臺劇。其情節與細節中,藏納著導演、編劇共有的自由城往昔回憶。

儘管影片處於以黑人同志為政治正確的食物鏈上層,對其最多的評價卻是不像一部「黑人電影」,有著這一題材中少見的精緻風格與憂鬱情緒。我們在片中難以看見頻發於多元社會的種族衝突,幾乎沒有白人角色出現。影片三章所截取的生活片段構成了奇倫個人、私人、細膩的情感心路,而他所遭遇的難題,也似乎都產生於非裔族群內部。

實際上《月光男孩》並沒有迴避種族問題,它略顯掩藏的處理方式,不僅僅是一種跳出黑人電影框線的製片策略,更通過敘事的淡化與人物內斂心理同步。奇倫儘管沒有遭遇種族歧視、社會不平的直接妨害,卻始終身處黑人社群的氛圍關係之中,因循宿命,從因為瘦小內向飽受同齡人欺凌的小男孩,進入教管所,成長為渾身肌肉的販毒大佬,終於獲得了社群的認可與尊敬。影片聚焦於他的成長和發展,卻也處處指出這條軌跡並非人物獨有。在影片三個章節中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三個人物:最佳男配阿里所飾演的毒販胡安、母親寶拉、同伴凱文均受困於黑人命運,與毒品、犯罪牽絆,又以不同的方式逃離了黑人社群,逃離與之相隨的坎坷命運。販毒而禁毒的胡安死去,母親隱居於戒毒所,更年輕的凱文出獄後在服務白人的古巴餐廳工作,與妻子離異獨身生活。

電影以三種不同的膠片質感,三位不同的演員,刻畫了奇倫在三個年齡段裡不同的面貌,又用三位親友作三面鏡子,折射、拷問著他的歷程與選擇。觀眾通過跟隨奇倫背影的鏡頭,眼見他將無助於融入環境的自我藏在心靈深處,唯有白晝過去時,才袒露於夜晚的海邊。這恰恰是原著舞臺劇的名字《月光下黑人男孩看上去是藍色的》(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比影片英文名Moonlight更富深意,而boy的複數形式也點出了故事的「政治」傾向。

月光改變了男孩的膚色,情感跨過了性別的壁障,電影也用月光般憂鬱的情調,顯影了一種帶有王家衛/侯孝賢痕跡的電影美學。導演袒露了他對王家衛的喜愛,對《最好的時光》的借鑑,更在電影裡,用這樣不同於歐美白人文化的東方神韻、亞洲氣質遮擋了對種族問題的討論。對於筆者來說,影片最動人、最易於共情的部分也在第三章。凱文倚在快餐店邊上抽菸,一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張國榮,一下讓觀眾認出了王家衛。克制、溫柔、顧左右而言他、發乎情而止乎禮,這對純潔戀侶的再相逢,不僅不像過去的黑人電影,甚至比《藍莓之夜》更不像美國電影。

巴裡·傑金斯不算一個格外成熟的導演,但顯然是一個超級文藝青年。早在《月光男孩》拍攝八年之前,他創作出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憂鬱的解藥》(Medicine for Melancholy)。這部超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從一對經濟無憂、生活中產的黑人青年男女酒後一夜情開始,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文藝之都舊金山的24小時愛情故事。

大概因為資金有限、對話戲低廉,片中少不了大篇幅的聊天談情,這一次傑金斯無法避免地讓他們聊起了非裔的處境與心態。在亞裔遠多於非裔的舊金山,他們生活安逸,並不為什麼抗爭,卻又仍然孤獨、仍感掙扎。對族群身份的思辨也如《月光男孩》一樣,埋線於情感的探索與出軌之中。導演的喜好——那種情調、情緒都和後來的作品一模一樣,他不僅具有穿透力地看進了都市青年的內心深處,更向我們展示了和種族命題電影中完全不同的文藝化黑人生活。

這八年的等待中,想必暗含了黑人題材難覓投資的心酸和煎熬。兩部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正是那種極具美感的憂鬱情緒和它無法掙脫的種族背景。蝴蝶最美麗的樣子,正在初纏於蛛網的那一時刻。

最佳男配和最佳改編劇本之後,《月光男孩》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長片獎項,製片人說「這個獎屬於所有黑色、棕色皮膚的不敢表現出真正自我的男孩、女孩」。在一切皆政治的這個時代,真正的自我或許也意味著一種期望。那就是不必置身於政治之中,不必置身於期望之下。烏龍中交接獎盃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同樣的逃避傾向。錯失大獎的《愛樂之城》也希冀得到魔力月光的照耀,擺脫白人中心保守主義的罪名,躲回到電影的幻夢中去。

得了大獎,傑金斯大概能夠找到錢完成下一部電影——那或許會是一部科幻片。想像力為我們構築更純粹、更回歸內心的世界,我們,或者說文藝青年們,在那個世界裡,或許也能奔跑於夜晚的海灘,把身份、漂泊都不當回事,單純享受自我與世界之間,藍色的一刻。

 文|張耀婷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真公主沒有公主病,只是任性並有才

力挺《西遊伏妖篇》,何必貶低老版《西遊記》?

通往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之路

從莫斯科一直刷到北京的高級灰

孟京輝的湯顯祖 田沁鑫的李叔同

關於與「前任」久別重逢這件事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年輕的教宗到底是聖人還是政客?

相關焦點

  • 《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除了政治正確還有什麼原因?
    剛剛揭曉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聚集了各種熱點爭議因素,種族、毒品、同性戀……會有人說它憑藉題材佔了便宜,不過首先它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 月光男孩——政治正確的勝利還是電影語言的成功?
    ,《紐約時報》則在影評副標題中直接提問「這會是今年最好的一部電影嗎?」。看近十年來的分數,只有《少年時代》的100分能夠與之相提並論,並略高一籌。《月光男孩》海報《月光男孩》是導演巴裡·詹金斯的第二部長片,改編自戲劇《In Moonlight Black Look Blue》。翻開的劇情簡介,整部電影所講的故事似乎並不是重點,但「黑人」和「同性戀」這兩個字眼似乎被自動加粗加下劃線的標註了出來。
  • 沒有大冷門,只有小驚喜,90歲的奧斯卡還是被條框束縛住了
    最終,《水形物語》(在這部《水形物語》裡,我們甚至還算不上真正的人類)收穫了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其餘大熱門影片也均有獲獎。但頒獎典禮結束後,外媒以一句「政治正確」讓本屆奧斯卡受到了不少批評。本屆奧斯卡的收視率也是創9年來新低,4500萬顆施華洛世奇水晶打造的頒獎禮直播僅收穫2650萬觀眾,較去年3290萬低了19%。
  • 《月光男孩》失而復得奪奧斯卡最佳電影
    《月光男孩》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月光男孩》(Moonlight,另譯《月亮喜歡藍》)奪得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最佳電影獎
  • 《月光男孩》憑什麼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不談政治,聚焦成長故事
    《月光男孩》是巴裡·傑金斯執導的劇情影片,講述了Chiron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2017年2月26日,《月光男孩》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奧斯卡電影《月光男孩》推薦
    月光男孩的劇情簡介月光男孩的劇情簡介奇倫(艾什頓·桑德斯 Ashton Sanders 飾)的母親寶拉(娜奧米·哈裡斯 Naomie Harris第三章中,鏡頭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擁有著和少年時一樣似張非張、猶豫緊張的雙唇,獨來獨往,醒來時身邊只有金表和鬧鐘,看不見俗世定義中毒販應有的氣魄。《月光男孩》自身講述的故事很容易給人造成一個錯覺,那就是影片的成功全靠「政治正確」。
  • 講真,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並不好
    小翼真的不太喜歡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月光男孩》。比起,鬧烏龍錯領獎的《愛樂之城》,小翼更喜歡最佳影片提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當然,我們還是要重溫一下奧斯卡史上最尷尬烏龍全過程。最佳影片頒錯,《愛樂之城》發言一半,製片人發現不對,最佳影片應是《月光男孩》。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尷尬。
  • 2017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出錯,《月光男孩》失而復得奪最佳電影
    這是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出現的尷尬一幕。《愛樂之城》奪得6項大獎據英國廣播公司2月27日報導,作為獲得14項提名的大熱門,《愛樂之城》未能大獲全勝,但仍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六項大獎。《月光男孩》則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2歲的達米安·沙澤勒憑《愛樂之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
  • 這才是正確的奧斯卡獲獎名單(附完整名單)!
    第89屆奧斯卡剛剛結束,《愛樂之城》與《月光男孩》平分秋色。《愛樂之城》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六項大獎;《月光男孩》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PS:去年被批評「太白」的奧斯卡,此次將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女配三項大獎留給了黑人演員和影片。送上最新、最全的奧斯卡獲獎名單。
  • 角度 | 黑人電影政治正確就可以成功嗎?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月光男孩》「逆襲」《愛樂之城》摘得金像獎最佳影片;而在北美影市,低成本恐怖片《逃出絕命鎮》成為貨真價實的黑馬,不僅取得1.75億美元的票房,還成為上半年最具話題性的電影。 從左至右依次是《月光男孩》、《為所應為》、《逃出絕命鎮》 在這個政治正確成為時代精神的年代,兩部影片不謀而合的把黑人題材搬上了銀幕,在影片中或明或暗的展示出紮根在美國社會皮下深處的種族問題。自然而然,輿論也非常配合的給予兩部影片正面的評價,但兩部影片所獲得的褒獎與影片的質量真的成正比嗎?以下內容涉嫌少量劇透。
  • 【影評】月光男孩:因為這部片國外都炸了,黑人同性戀成奧斯卡大熱門!
    今年《愛樂之城》引爆外網,狂攬金球獎七項大獎,劍指奧斯卡。(內地已定檔情人節!)
  • 被烏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最後一部「黑人電影」
    從源於戲劇傳統的白人畫「黑臉」(現被認為極具歧視性)到海蒂·麥克丹尼爾斯憑《亂世佳人》(1939)拿下黑人演員第一座奧斯卡獎,雖然有傳奇導演普萊明格大獲成功的全黑人音樂歌舞片《卡門·瓊斯》(1954),但非裔銀幕形象長期被局限於奴隸、傭人、罪犯等社會邊緣角色。
  • 這些電影的遭遇,讓你知道「政治正確」這個說法就是屎
    奧斯卡真的只是一場「政治正確」的遊戲嗎?沒提名奧斯卡的電影只是因為政治「錯誤」嗎?黑人、同性戀、貧窮、販毒、原生家庭傷害,打敗《愛樂之城》的《月光男孩》似乎佔據了「政治正確」的所有元素。呵呵,《月光男孩》的故事可能發生在這個人身上?《月光男孩》之所以獲得人們的肯定和表彰,正是因為它講述了「出生就是個錯誤」的人生裡那些閃光的溫柔的時刻,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一樣。我以為同性戀就該躲在角落別出來丟人,《米爾克》告訴我,同性戀也可以改變世界。
  • 《亂世佳人》被下架:過度追求「政治正確」是正確的嗎?
    但有趣的是,《亂世佳人》中的黑人女僕飾演者海蒂·麥克丹尼爾,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而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黑人女性。反觀近年來的奧斯卡,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的獲獎,在更多人看來,他們獲獎,並不是評審團深入了影片的思想,而是單純為了一些目的,為了某些他們所認為的正確。
  • 總結第92屆奧斯卡:一次政治極度正確的選擇,讓電影大師有點傷心
    你可以說,這次奧斯卡《寄生蟲》的大獲全勝,再次把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的屁話踩在腳下。奧斯卡選擇將榮耀給了最能反映當下時代潮流的電影,是一次政治極度正確的選擇。改編劇本方面,評論家選擇電影獎將改編劇本給了《她們》──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選擇;而英國影藝學院獎選擇《兔嘲男孩》。看來,英國奧斯卡真的夠格稱為英國奧斯卡,奧斯卡在兩項劇本獎上,與英國影藝學院獎有了相同的共識。
  • 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
    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同志電影《月光男孩》 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
  • 從創作偏見到政治正確,「好萊塢黑人」的地位演變
    1940年,《亂世佳人》中女傭的飾演者哈蒂·麥克丹尼爾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女配角,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黑人演員。但當時的她甚至不被允許進入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宴會廳。最後在製片方的出面協調下才特許進入,但與劇組裡的白人隔離開,坐在最角落的「黑人區」。
  • 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兩難
    2017年,是逃循於懷舊之情的《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會拿下大獎,還是種族代表政治勝出,例如《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或《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過去幾年,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美國最分裂的政治辯論場,奧斯卡在試圖反映變動之際,也承受了一些成長之痛。奧斯卡2017年選出的最佳影片,則會告訴我們,奧斯卡走到了哪一步。最近幾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常會忽略帶有政治和社會意涵的電影,例如《逐夢大道》和《因為愛你》,偏好聚焦於電影產業本身的電影,例如《大藝術家》、《逃離德黑蘭》、《鳥人》等等。
  • 奧斯卡首次將最佳電影頒給一部外語片,這或許是全面變革的開啟
    比如2014年《為奴十二年》,2017年的《月光男孩》,這2部就是非常典型的講述黑人權利的電影。至於2019年的《綠皮書》,不像前面2部是比較純粹的黑人平權電影,但還是在說不同膚色的人群如何和解,趣味是相通的。至於其它年代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也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政治正確影子。
  • 《月光男孩》背後的「老闆」布拉德·皮特,和他不為人知的奧斯卡「生意」
    「演員」皮特沒有被提名今年任何一個奧斯卡獎項,但《月光男孩》的出品方名單裡,卻有一家叫PlanB Entertainment(下稱Plan B)的小公司。布拉德·皮特,正是這家公司的實際掌舵人。 在他和朱莉的離婚風波之外,很少有人注意到「老闆」皮特通過PlanB在好萊塢和奧斯卡建立的越來越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