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憑什麼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不談政治,聚焦成長故事

2020-12-23 影視劇材優選

《月光男孩》是巴裡·傑金斯執導的劇情影片,講述了Chiron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

2017年2月26日,《月光男孩》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2017年11月,《帝國》雜誌評選2017年十佳影片,該片排名第4。2019年9月,該片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8名。

作為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文藝電影,《月光男孩》交出的成績單是足夠亮眼的,不是那麼地合奧斯卡的胃口卻一舉囊括奧斯卡最佳影片,這並非政治正確的勝利,而是影片自有它奪目的價值。

弱化宏大背景,聚焦內在情緒

《月光男孩》的主題很具話題性,涉及黑人與同性戀,但在如此具有爭議性的背景之下,影片卻沒有牽扯到任何的種族歧視,同時也不作為一部同性戀電影。影片所使用的幾乎都是黑人演員,缺席的白人角色讓故事的發展顯得理所當然,導演無意去批判任何現實性話題以及激起所謂群眾憤怒,他只是利用電影把一個小人物的一生娓娓道來,試圖去探尋其心底的秘密。

相較於同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本影片對於黑人主題的敘述與其完全不同,在《綠皮書》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種族之間的激烈碰撞,黑人音樂家對於膚色的聲嘶力竭與焦灼吶喊,但在《月光男孩》裡,導演把人物的黑人身份淡化,甚至刻意避而不談任何黑人所經歷的大背景與社會問題,將目光聚焦在細微的個體,呈現大背景下的小故事,這種敘事方式極具導演的個人風格。

作為影片的另一個主題,同性戀也似乎只作為人物的一個簡單特徵,並沒有被特別提及,縱觀整部影片,與同性話題扯上關係的也只有那麼三幾個場景,大部分時間裡,影片想要表達的還是一個男孩成長在毒品與暴力的環境之下,對於安全的追求與渴望,影射了社會的動蕩不定,所以同性戀更像是作為一個符號印記存在,象徵著人對愛的渴求

影片受《最好的時光》影響,導演採用了三段式的敘事方式,分別敘述人物在三個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態。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平淡得像清水寡淡,沒有起伏轉折,人物也不具備艱難抉擇。導演採用了最簡單的線性敘述,卻有能力讓觀眾深入人物的內心感受心頭一震,頻繁使用的主觀鏡頭,晃動的畫面,導演都在強迫觀眾用Chiron的視角去看去感受,虛焦鏡頭營造畫面的迷離感,隱喻人物的封閉與壓抑,導演用獨特的電影語言讓觀眾深入內在情緒,挽救了離散敘事造成的情節上的薄弱。

導演將影片設定在極具有爭議性的背景之下,卻把這兩個主題都同時弱化,而聚焦在一個男孩成長的內在感受,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最有價值的地方。

利用藍色大海見證人物成長

《月光男孩》還有一個譯名,叫《藍色月光》,藍色作為主色調始終貫穿在影片當中,Juan的藍色汽車,無垠的蔚藍大海,居家布置,藍色的燈光照明,清淡夢幻,營造出一種迷戀虛幻的氛圍,契合著人物被悲傷氣息纏繞的一生。在影片中,Juan說黑人叫布魯(Blue),藍色就像是黑人種族的一種靈魂色彩,它有著憂傷的情緒,同時也象徵希望。結尾月光灑滿湛藍大海那個鏡頭,畫面充斥了深藍的靈動,無邊無際,黑人是藍色的,那個回眸,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與認可,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藍色同時也是大海的顏色,影片中,大海作為重要意象主要出現了三次,分別在三段故事的敘述裡,第一次在Chiron的幼年時期,Chiron和Juan坐在海邊,Juan跟Chiron講月光男孩的故事,那次是Chiron通過別人去認識自己的身份第二次,Chiron的青年時期,他和Kevin相互依偎坐在大海前,他們接吻愛撫,那是Chiron通過自己去直面真實的內心,表達自己的愛意第三次,影片的最後,成年的Chiron變回小孩站在蔚藍無垠的大海前面,他回過頭,深邃的瞳孔望著鏡頭,像最初Juan告訴他的故事一樣,黑人在月光下是藍色的,那一刻,Chiron知道,別人不能幫你做任何決定,能決定你是誰的只有自己。

導演通過大海這個意象,見證了Chiron成長的變化,從最初的懵懂到最後認識接納自己,這些年來,Chiron的外表變了許多,但導演在最後又讓他變回最初的模仿,這就像是他設置的一個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他的內心一直都是那個年幼的孩童,堅持自己最初的信念,從沒有改變。

對王家衛風格的致敬

《月光男孩》這部電影還有一個離不開的名字,就是王家衛。整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得到導演對於王家衛的致敬,其中個別鏡頭也讓觀眾有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恍惚,包括在公路上那幕,導演就運用了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洩》裡的配樂,Cucurrucucu Paloma。王家衛是一個極具個人化特色的導演,巴裡在他的影響下,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異常風格化。

影片對於王家衛的致敬,最直觀的可以從色調上看。王家衛的電影有很統一的整體色調,他喜歡運用強烈夢幻的色彩去衝擊觀眾的眼球,像《春光乍洩》裡的藍色與黃色,《花樣年華》的紅色,在《月光男孩》裡,Chiron的母親站在走廊裡的鏡頭,玫紅色的色調增強了畫面的飽和感,衝擊著觀眾感官,與牆壁的淺色系產生了明顯反差,很有王家衛式的韻味。

在構圖上,我們也可以在影片中發掘導演對王家衛的大量致敬鏡頭。像Chiron在車廂那幕對應的就是《春光乍洩》的最後黎耀輝搭乘列車;Chiron與Kevin重逢時在餐廳相對而坐用餐的鏡頭,對應《花樣年華》裡周慕雲與李麗珍在茶餐廳裡互通有無;影片結尾,幼年的Chiron面對茫茫大海,也可以從《阿飛正傳》裡阿飛的母親面對大片天空彩雲的鏡頭中找到出處。不難看出,《月光男孩》受王家衛的影響的確很深刻,導演自己也提及他是王家衛的影迷,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某些王家衛的風格化影像已經深入進他的思維裡,用以幫助自己的表達。

除此以外,《月光男孩》的意識流式敘事,豐富的鏡頭語言,都與王家衛的影片具有或多或少的類似性,我們讀得懂導演致敬的用心,同時也看到了導演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個人風格,具有類似性但卻是導演自己的東西,《月光男孩》為近年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們也相信此類光怪陸離的藝術電影會在將來獲得更大的認可。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
    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同志電影《月光男孩》 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
  • 講真,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並不好
    小翼真的不太喜歡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月光男孩》。比起,鬧烏龍錯領獎的《愛樂之城》,小翼更喜歡最佳影片提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當然,我們還是要重溫一下奧斯卡史上最尷尬烏龍全過程。最佳影片頒錯,《愛樂之城》發言一半,製片人發現不對,最佳影片應是《月光男孩》。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尷尬。
  • 烏龍中拿下奧斯卡大獎的《月光男孩》只有政治正確嗎?
    這樣的爆冷、反轉更將風口上的奧斯卡往政治正確的刀鋒上牽引,僅僅如此嗎?美國電影落入低谷,奧斯卡的權威不比往昔,但是,在白和黑的選擇、異性戀對同性戀的讓位背後,仍然有著更複雜、也更公允的判斷。《月光男孩》是邁阿密出身的非裔導演巴裡·傑金斯的作品。影片講述了邁阿密黑人聚集的貧困街區,一個男孩奇倫的成長史以及他的性向自覺過程。
  • 2017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估計很多人沒看過
    最佳影片《月光男孩》2017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是一部講述黑人同性戀者成長史的《月光男孩》。《月光男孩》在此次奧斯卡上獲得了三個獎項,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改編劇本。無關膚色和性向,這個男孩對愛的認知與常人無異,普通而美好,細膩而溫柔。簡簡單單的成長故事,但洶湧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
  • 被烏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最後一部「黑人電影」
    就在剛才,奧斯卡頒獎典禮爆出史上最大烏龍。好萊塢傳奇沃倫·比蒂宣布《愛樂之城》獲得最佳影片,該片製片人已經在臺上致受獎辭了,結果發現信封裡的卡片上寫的不是自己的片子。目前官方說法是工作人員搞錯了信封,比蒂拿到的是最佳女主角的信封,因為卡片下方的「最佳女主角」字很小,估計老爺爺眼睛看不清,雖然有疑問但也只好照著大字宣布了。
  • 2.27 奧斯卡最佳影片 《月光男孩》:月光下憂鬱的男孩
    月光男孩 Moonlight 2016|美國|Barry Jenkins
  • 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兩難
    2017年,是逃循於懷舊之情的《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會拿下大獎,還是種族代表政治勝出,例如《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或《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過去幾年,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美國最分裂的政治辯論場,奧斯卡在試圖反映變動之際,也承受了一些成長之痛。奧斯卡2017年選出的最佳影片,則會告訴我們,奧斯卡走到了哪一步。最近幾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常會忽略帶有政治和社會意涵的電影,例如《逐夢大道》和《因為愛你》,偏好聚焦於電影產業本身的電影,例如《大藝術家》、《逃離德黑蘭》、《鳥人》等等。
  • 新晉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Moonlight),勇奪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這部講述一個黑人同性戀男孩成長故事的作品,在近幾年出品的黑人主題電影中可謂獨樹一幟。它既不像《為奴十二載》(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我不是你的黑鬼》等作品那樣關注美國黑人的血淚史,也不像《第十三修正案》那樣從法律角度聚焦美國社會今日嚴重的種族困境。
  • 《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除了政治正確還有什麼原因?
    剛剛揭曉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聚集了各種熱點爭議因素,種族、毒品、同性戀……會有人說它憑藉題材佔了便宜,不過首先它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 【影評】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你因何而回頭
    《月光男孩》取材是黑人+校園凌霸+同性戀,故事講述黑人男孩夏隆的成長經歷,夏隆從兒童到少年到成年的三部曲。
  • 《月光男孩》失而復得奪奧斯卡最佳電影
    《月光男孩》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月光男孩》(Moonlight,另譯《月亮喜歡藍》)奪得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最佳電影獎
  • 影片 《月光男孩》徵服奧斯卡的魅力
    * * *《月光男孩》獲得第八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部關於家庭、種族、自我認同、愛情等方面的影片,描述了Black童年、少年到青年的三個階段,鏡頭語言在時間與音樂中延伸,像是在迷幻的夢境中,細膩,溫柔,戳中觀影者的內心。
  • 最近十年10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你都看過嗎?
    《逃離德黑蘭》有著標準政治驚悚片的結構和最後一分鐘營救模式。道德上善惡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大大打動了當年奧斯卡的評委們。有些電影的偉大之處不在於電影本身,而在於電影結束後出現的那一句「本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逃離德黑蘭》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 數據影評:《寄生蟲》憑什麼拿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從獲獎名單可以看出,《寄生蟲》是此次奧斯卡最大贏家,拿下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國際影片(原獎項為最佳外語)、原創劇本四個獎項。《1917》則拿下最佳攝影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特效獎三個技術獎項。從網絡熱度來看,《寄生蟲》、《1917》、《小丑》最受關注。
  • 2017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出錯,《月光男孩》失而復得奪最佳電影
    這是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出現的尷尬一幕。《愛樂之城》奪得6項大獎據英國廣播公司2月27日報導,作為獲得14項提名的大熱門,《愛樂之城》未能大獲全勝,但仍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六項大獎。《月光男孩》則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2歲的達米安·沙澤勒憑《愛樂之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
  • 奧斯卡電影《月光男孩》推薦
    主角是同性戀者的美國電影《月光男孩》(Moonlight)獲總共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配角、女配角、改編劇本、攝影、剪輯和音樂,影片講述一名黑人男同性戀者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生活和感情經歷。然而,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取向,凱文不得不在同伴的慫恿下對奇倫大打出手,之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一晃眼多年過去,奇倫忽然接到了凱文打來的電話,兩人終於決定正視各自心中真正的感情。看過電影才發現,那些原本令人期待的敏感關鍵詞都被邊緣化了,它就是講了一個男孩的成長。
  • 近十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你最中意哪一部?
    但《阿凡達》最終僅捧回兩座小金人,而《拆彈部隊》卻一舉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奧斯卡大獎。 更有趣的是,《拆彈部隊》的導演,正是卡梅隆的前妻凱薩琳·畢格羅。
  • 關於鋼琴家故事的《綠皮書》獲得2019奧斯卡最佳影片
    ,之前大熱的《羅馬》未獲得最佳影片,而根據牙買加裔美國古典/爵士鋼琴家唐·謝利故事改編的《綠皮書》最終問鼎。阿方索·卡隆憑藉《羅馬》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由《寵兒》中的奧利維亞·科爾曼獲得,這部電影由許多著名的巴洛克音樂貫穿。最佳男主角是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最佳原創歌曲由Lady Gaga演唱的「Shallow」獲得(《一個明星的誕生》)。
  • 《月光男孩》背後的「老闆」布拉德·皮特,和他不為人知的奧斯卡「生意」
    過去6年,一共有6部PlanB投資或製作的影片入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從2013年開始已經連續四次入圍,其中《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都笑到了最後。從最初設立自己的公司,「抱著」大片廠的「大腿」,到獨立製片成為奧斯卡常客,PlanB憑藉的不單止是布拉德·皮特的影響力,還有獨到的選片眼光和對奧斯卡品味的精準把握(甚至是迎合)。
  • 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第一大熱門,出現了
    就像近幾年的獨立電影,不僅收穫了獨立電影節的青睞,更是獲得了奧斯卡的肯定。上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同樣也是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除此之外,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201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都曾獲得過哥譚獨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