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布列松銷毀的彩色照片

2021-01-08 網易

2020-10-13 15:34:43 來源: 攝影世界

舉報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徐淳剛 | 文

  攝影巨擘布列松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的攝影集《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還有後來出版的法國黑皮書《中國》都是在西方極為暢銷的經典。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不但讓西方人了解了中國,也為中國記錄了歷史。這些作品是世界攝影史上的精粹,也是「中國攝影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948年12月初,40歲的布列松作為《生活》雜誌資深記者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南京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真實反映了國民黨全面潰敗、共產黨徹底勝利前的中國社會景象。這些作品於1954年結集為《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出版,在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這本攝影集,國內當時的評價相當高,認為是「以中國的新舊對比,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並客觀報導了中國的新生。」

  1958年6月中旬,50歲的布列松受到中國政府邀請,再次來華拍攝。所不同的,這次全程有人陪同,拍到的東西極其有限,儘管行程3個月,拍攝了北京、上海、福建、成都、新疆、瀋陽等地。

  1959年1月5日,《生活》雜誌隆重推出了布列松拍攝的專題《新中國內幕》。除了黑白照片,還有罕見的布列松彩色照片。彩色攝影當時西方攝影界還沒有普遍接受,更多用於商業,不算藝術。布列松的彩色攝影也只是嘗試,技術上有很大欠缺。

  對於1958年的這批照片,布列松自己很不滿意。1958年的照片的確有失水準,很原生,但也顯得鬆散、紊亂。布列松說:到處都在圍觀我這個老外,沒法抓拍。兩個工人交頭接耳的畫面,拍攝生動,布列松自己喜歡,所以用成了《生活》封面。總之,由於技術缺陷和抓拍失敗,布列松銷毀了在中國拍攝的全部彩色正片,只留下了黑白底片。

  45年後的2003年,當95歲的布列松第一次看到中國攝影家李振盛帶到法國的「批判布列松」資料,他大吃一驚。他以為自己記錄了真實,沒想到卻被認為是歪曲。他大笑道:「我當時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啊,難道中國不知道我是共產主義者嗎?我真的是共產黨員啊!只是沒有領到黨證。」

  攝影被全面意識形態化的歷史早已過去,但依然值得深思。攝影可以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但攝影首先是攝影。今天翻閱這些照片,我們看到的依然是「表面、個別和偶然」——這或許是攝影最容易被忽略的「本質」。攝影直擊表象,進而穿透世界。正如布列松所言:攝影是行動,繪畫是思索。

  

  

  

  

  

  

  

  

  

  大躍進,布列松的黑白照片,1958年

  宣傳教育

  

  

  

  

  

  

  

  軍事演練

  

  

  

  

  

  

  衛生防疫

  

  

  

  

  

  物質好奇

  

  

  

  

  

  商貿文娛

  

  

  

  

  

  

  

  

  

  

  

  生產勞動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那些被銷毀的'大躍進'照片」
    1959年1月5日,《生活》雜誌隆重推出了布列松拍攝的專題《新中國內幕》。除了黑白照片,還有罕見的布列松彩色照片。彩色攝影當時西方攝影界還沒有普遍接受,更多用於商業,不算藝術。布列松的彩色攝影也只是嘗試,技術上有很大欠缺。
  • 布列松拍的圖多了去了,拍布列松的圖你見過嗎? 攝影師
    1949年第一次中國行之後,布列松在1958年受中國攝影家協會的邀請再次來到中國。當時正是中國的大躍進時期,他拍了很多大躍進的照片。布列松說:「一開始共產主義和基督教有點像,只是沒有神,不過後來變了味,世上的事不可能盡善盡美。」
  • 老錢推薦:堅持不加特技的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沒有高速連拍 只有決定性瞬間在還沒有發明連拍技術的二十世紀上半葉,布列松提出了「決定性瞬間」這一至今仍被眾多新聞記者定為金科玉律的概念,儘管如今連拍技術已經極其發達,但幾乎所有的攝影記者仍然會以拍出一張「決定性瞬間」的照片而自豪。
  • 布列松是如何從一堆底片中選出「決定性照片」的?
    在「Callejón of the Valencia Arena, 1933」(下圖)這張照片裡,眼鏡片正好出現的反光構成了一個獨眼監視者的嚴肅形象,背景裡,焦外隱約探身而出的人則預示著可能的發展。SCARPBOOK 裡顯示,布列松當時連拍了很多張,連續的影像構建了敘事。布列松最後選擇的照片裡,監視者、小窗框和門框位置都處於較為舒適的視覺點上,構圖更平穩,同時留給觀眾適當的想像空間。
  • 1958年,布列松在中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22歲開始,法國攝影記者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1908-2004)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總是帶著相機。 他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通過街頭攝影實驗超現實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向攝影新聞。 布列松以其「決定性瞬間」的概念而聞名。 他不間斷的旅行使他能夠捕捉到世界各地無數的地方,包括1958年大躍進期間的中國。
  • 薇薇安·邁爾彩色照片之謎
    ,但直到現在,她的彩色照片仍然是個謎。未能第一時間著手處理彩色膠片,主要是由於一些關於版權的法律糾紛,直到2016年才得以調解。這些膠片將出現在她的首個彩色攝影畫冊:《薇薇安·邁爾:色彩作品》(Vivian Maier: The Color Work, 2018)中。看
  • 與布列松一起街拍
    布列松的個人經歷足以概括整個20世紀:他的攝影生涯從非洲起步,接著輾轉西班牙拍攝內戰,旅居墨西哥,娶了一名印尼舞者。他於1947年創建神秘的攝影經紀公司瑪格南(Magnum)——這家合作社讓攝影師擁有自己照片的版權;他拍攝了20世紀所有偉大藝術家的肖像;他從1975年起停止攝影,轉向繪畫,原因不明。
  • 布列松&卡什:他們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請大家看兩組照片: 第一組:卡什(Yousuf Karsh)拍攝的海明威和斯坦貝克,你偏愛哪張,左邊的還是右邊的?
  • 布列松攝影作品全集
    1958)就體現了這種風格它的題材並不重大卻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一個男孩的兩隻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
  • 安德烈·柯特茲--眾流歸宗的元祖 【布列松的選擇】NO.28
    一戰中負傷的士兵在康復療養時遊泳的照片<潛水者>就屬於這個系列。當時的藝術家們看到這張照片, 認為是非常珍貴的畫面, 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非洲的原始藝術裡有變形的表現, 畢卡索等人受過原始藝術的影響, 可是我在畢卡索用繪畫的方式探索變形之前, 就用攝影的方式嘗試過了. 因此, <潛水者>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照片。
  • 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
    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趙薇最想銷毀的照片,張張經典
  • 布列松和他的攝影師妻子馬丁·弗蘭克
    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1980年,by Andre Kertesz在攝影界有一對伴侶相當耀眼,那就是布列松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馬丁
  • 布列松的妻子——馬丁弗蘭克
    Martine Franck出生於比利時,是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兩人於1966年巴黎時裝周相識。在1970年完婚,兩人的親密關係直到布列松2004年去世為止。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1980年,by Andre Kertesz這對攝影界舉足輕重的大腕,幾乎從不在生活裡探討攝影,但是卻經常給對方拍攝生活的花絮。
  • 攝影大師的智慧——布列松和他的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布列松的家境很好,父親是紡紗廠主,母親家族經營棉花生意,也是諾曼第地區的大地主。年少時,布列松跟隨叔父學畫。 1928-1929年,布列松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藝術和文學。
  • 「東方布列松」——何藩
    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Moment)極為相似所以他被譽為「東方布列松」1960此照片經過五十年的考驗仍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195518歲那年何藩便移居到香港自此他便醉心把這個都市的每一面由繁華的大街至孤寂的小巷都通過膠片表現出來在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不同之攝影比賽得到超過280個獎項
  • 五位策展人眼中的布列松:威尼斯新展再演「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布列松選擇了一組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團體影響的照片,他曾在巴黎蒙帕納斯與這些藝術家交往;一些明顯借鑑了其友人讓·雷諾瓦(Jean Renoir)的電影風格的作品;還有他在旅途中記錄的街頭偶然事件,在今天,這些照片被認為是新聞攝影創作者的革新。
  • 布列松的「御用攝影師」:妻子馬丁 · 弗蘭克
    攝影界有一對伴侶相當耀眼,那就是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與他的第二任妻子Martine Franck,他們在1970 年結婚,而當時布列松已經比起太太年長
  • 塞爾吉奧•拉萊-被遺忘的攝影師 【布列松的選擇 】NO.035
    這組照片,既是拉萊本人個性的寫照,也是他對美好社會的期望,在街上,在橋下,在馬波喬(Mapocho River)河畔,他將自己視為流浪兒童的一員。同一時期,拉萊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的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寄去了幾幅作品,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史泰欽評價這些照片「這簡直就是聖母瑪利亞顯靈」。
  • 布列松用過的徠卡八枚玉鏡頭
    喜歡布列松的人,大多數都鍾愛他手中的那種徠卡。喜歡徠卡的人,有玩家、用家、也有藏家。能夠收藏到布列松用過的鏡頭的人,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實屬鳳毛麟角。然而在2016年11月的一次世界頂級拍賣會上,有位中國廈門的布列松鐵桿粉絲---「MP-298」,拍到了一支布列松使用過的鏡頭。這支鏡頭就是著名的「八枚玉」,被後人稱之為「布列松版八枚玉」。
  • 東方布列松 何藩
    1958 月光小夜曲 Moonlight Serenade他會在清晨時分拍下黃包車夫拉著車走在空蕩的大街上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