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不太願意去想像「死亡」的樣子,在我從小的觀念裡,這意味著悲傷,陰冷,黑暗甚至是充滿恐懼。加上「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切恰到好處的給人冠上一股子悲涼,讓人喘不過氣。
但是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裡,他們對於死亡的豁達超出人們的想像。他們給墓地起名為「開心公墓」,和它的名字一樣,裡面的畫風和我們印象中的很不同,五顏六色,就連墓志銘都充滿了詼諧。
01 開心公墓
這裡是位於羅馬尼亞西北部的一個叫做瑟本察鄉(Sǎpnta)小村莊。這個村子的人口並不多,但是對於「死亡」,他們有著和全世界都不一樣的態度。
村子裡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在教堂旁邊有一座種滿櫻桃的墓園,這座墓園每天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觀光,因為它極具特色,甚至成為了最好的關於「生命」的露天教育博物館。
開心公墓並不意味著當你和死者送別時是快樂的,這裡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和大多數地區一樣的送別方式,黑色的葬服以及悲傷的情緒,然後按照當地的儀式和死者告別,整個過程其實和「開心」並不著邊。
這種情緒一直到死者進去墓園安葬,插上當地工匠精心製作的十字架之後,哭著哭著或許也就樂了。
這裡的墓碑以藍色為主,大多數都是兩米多高,按照傳統,藍色就是希望和自由的象徵;頂部是十字架,中間是為逝者繪製的卡通畫像;再下面便是用詼諧幽默的打油詩記錄死者生前的小故事作為的墓志銘;配以五顏六色的彩繪圖案,每一座墓碑都有不同的裝飾圖案,無論是繪畫風格還是色彩搭配都極富當地特色。
比如這個正在紡紗的中年婦女,她底下的墓志銘使用羅馬尼亞語寫的一首小詩:
俺叫瑪麗亞,很早就守寡。一人不容易,拉扯三個娃。為了多掙錢,拼命紡棉花。病魔來討債,把俺帶走啦。撒手人寰去,俺才四十八。天天躺在此,看著娃長大。兒已娶了妻,女也出了嫁。心裡挺踏實,再也無牽掛。
從瑪利亞的小詩中感受到了她獨自帶大三個孩子的艱辛,卻同時也被她的樂觀所感染。縱使命運不公,卻因為生活的滿足而欣慰。我想這也是很多為人父母內心的期盼,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孩子健康長大然後快樂的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了。
再比如這位叫做珀普-伊利娜的村民:
我在這裡長眠,他們叫我珀普-伊利娜;我喜歡做飯,並且我的手藝還不錯;我有8個孩子,他們都愛我做的飯;我將他們撫養長大,並且告訴他們什麼是善惡;我教會他們做人要有一顆仁慈的心,並且村裡的人都非常友善。而我希望他們都能夠獲得上帝的祝福。
從伊利娜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母親教給孩子的觀念以及她自始至終的善良。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有善報」吧。
整個墓園充滿了歡樂的氣息,也讓人暫時忘記了死亡的氣息。而墓園的建造者是一位叫做依恩·斯坦·帕特拉斯的木雕家。
02 生活真的太難了,但願快樂伴隨著你
帕特拉斯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也因此他很小就開始結果家裡的重擔。他為當地居民創作了很多有趣的浮雕,後來他開始嘗試給墓碑上色來避免自然的侵蝕,在基於當地文化和顧客的要求下,他萌生了建造「開心公墓」的想法。
當地人認為死亡與痛苦無關,它代表著更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應該與快樂有關。羅馬尼亞大多數人口信奉東正教,與天主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於正統派神學並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
在基督宗教看來,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對於信徒而言人生在世是一個救贖的過程,只有經歷的磨難,死後才能得救。而死亡是打開了另一道通往永生的門,他們視死為新生,和我們所說的「輪迴」不同,他們的生是從「今生」到「天國」,那裡才是自由美好的國度。
可是畢竟「重壤永幽隔」,葬禮上還是免不了悲傷的氣氛。帕特拉斯希望大家可以歡樂的面對死亡並且可以在一個輕鬆的場合追思逝者。於是他又開始為每個人的墓碑加入獨特的主題進行定製。
久而久之,這樣的傳統便被保留了下來,甚至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裡還有個很出名的墓志銘,是吐槽嶽母的:
這個沉重的十字架下面躺著我的嶽母,如果你再多活三天的話,恐怕我就要被你煩死了,路過的人們請保持沉默,千萬不要吵醒她,如果你把她吵醒了,她就會回家煩我,我一定會好好表現,嶽母你就不要醒了,安心的待在這裡吧,我的嶽母!
是不是很熟悉的畫風。在吐槽中懷念嶽母,每一次的祭拜還能再看看當初自己立下的誓言,那麼今天的你有好好的表現嗎?
有一個叫做史蒂芬的男人,生平最愛喝酒,為此老婆都跟他離婚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喜歡路過的人可以為他倒上一杯。
有一個叫做伊恩的人,他生前很喜歡牛,所以他一直很悉心的照料它們;他菸癮很大,有6個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比他活的久一點。他享年67歲。
或許他墓志銘是為孩子送去了忠告:不要抽菸!才能活的比你爸久!
還有個因為車禍而不幸過世的三歲孩子:
這該死的車啊,羅馬尼亞這麼大,你為什麼偏偏在我家門口把我撞死,你是不是從地獄而來。
可以說這個墓園幾乎是這個小村子的一本露天歷史書,上面記錄著當地人的生活軌跡和故事。訴說著各自的生平,控訴著各種不甘。
人們在悼念親友的同時,在欣賞這些漂亮墓碑的同時,在閱讀每個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對死亡有了不同的感悟和認知。
直到1977年帕特拉斯去世的時候,「開心公墓」中有多達700塊的墓碑是由他親手完成,過世前,他還親自完成了自己的墓碑和墓志銘:
從小時候起,人們就叫我依恩·斯坦·帕特拉斯路過的人們請聽我說,我說的都是實話,因為我從不說謊,在我活著的每一天裡我都沒有惡意,我祝福每一個希望得到祝福的人。但如果傷害到了你,那我也只能說:生活真的太難了!
此後便由他的學徒繼承了他的事業,繼續為人們製作「快樂」的墓碑。就像來這裡的遊客所說的那樣: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這裡我發現了死亡也可以是美麗的,感謝「開心墓園」證明了這一點。
03 結語
生死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困擾,古人不理解這種現象,所以從信仰中尋求解脫來消除死亡帶來的恐懼和焦慮。
我想到了,《尋夢環遊記》也讓我們看到了墨西哥人對於死亡的詮釋。他們用慶祝的方式來歡度「亡靈節」,告訴人們,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遺忘。
不管是「開心公墓」還是「亡靈節」,亦或是我們的傳統「清明節」,都在告訴我們,某種程度上來講,被遺忘比死亡本身還要可怕。
或許就像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說的那樣:「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痛苦也終將會走向死亡,但無論如何,只要我們愛的人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存在於我們愛的人心中,只要我們記得那些離我們而去的人的模樣,他的故事,他的點點滴滴,那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世界僅存的國際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直視驕陽》。
書中他以七十五歲高齡探討人們心中普遍存在卻又被長期否認和壓抑的死亡恐懼。從字裡行間中讓讀者感受到愉悅並且讓心靈豁然開朗,原來「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滅;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而當我們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或許我們才可以得到所謂的「永生」吧。
(圖源網絡,侵刪)
【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如果是你,你會在自己的墓志銘上寫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