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紅衛兵墓園尋蹤:19座墓碑的故事

2021-01-16 直面傳統文化

澎湃新聞記者 謝寅宗


死難者的遭遇,是個人和時代不幸的交織,應該被記住。澎湃新聞 程藝輝 圖


在重慶市沙坪垻區沙坪公園西北角的盡頭,有一個墓群被鐵門長期緊鎖。


鐵門右前方一塊黑色花崗石上的鎏金字體告訴來往的人們,這個被鎖住的墓群叫紅衛兵墓園,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文革武鬥死難者墓群。研究該墓園十多年的民間學者曾鍾統計,其中能確認的墓穴有127座,400餘名武鬥死難者埋葬其中。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10天之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紅衛兵運動迅速遍及全國。在《決定》出臺48周年之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數月尋訪重慶紅衛兵墓園死難者親友、見證者,以及與曾鐘的對話,試圖還原墓園中19座墓碑上23名死難者的人生。這些逝去的生命,最年輕的只有15歲,最年長的已過知天命之年。


死難者的遭遇,是個人和時代不幸的交織。曾鍾認為,墓園不應在鐵門緊鎖中被遺忘,我們應該記住那段血與淚交織的歷史留下的深刻教訓。


結識墓園


重慶文革武鬥對於曾鍾來說,恍如一幕倒帶的影片。影片中,他可以是主角,也能是配角,同時他還是一名冷靜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曾鍾今年63歲,是重慶市沙坪垻區教師進修學院的一名退休教師。


1966年文革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時,時年15歲的他,是重慶二中一名初中生。對於最高領袖發起的這場運動,曾鐘錶現得很積極。「那時為了革命,好幾天都不回家,母親曾到處找人。」


但是,因為父親曾是國民黨銀行的一名高管。出身重於一切的年份,一心幹革命的曾鍾常被排擠。由於出身不正、成份不好,曾鍾只能參加「外圍組織」,但曾鍾覺得「很光榮、很神聖」。


打擊曾鐘的事兒接二連三。


1966年8月下旬暑假期間,為響應「返校鬧革命」,積極趕回學校的曾鍾卻被校門口拉著的一幅對聯刺痛心底。這是學校紅衛兵貼出的「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天生如此」。


準備踏入校門滿腔熱忱投身革命洪流的曾鐘被釘在原地。


好在學校高年級的紅衛兵迅速貼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背叛,理應如此」,這才讓曾鐘有勇氣走進學校。


紅衛兵曾鐘的革命夢想很短暫,在返校不久就迎來破滅。


他和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在圍攻母親工作所在的重慶幼兒師範學校時,被重慶幼師熟悉家庭情況的紅衛兵認出,對方大呼曾鍾是「黑五類」。


曾鍾所在組織的領導掛不住臉面,一把將掛在曾鍾肩上的紅衛兵袖章撤掉。


隨後,他再也沒能回到紅衛兵組織。他說:「或許那是幸運的,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我很可能像我的學長一樣,冷冰冰地躺在這裡。」


曾鍾所說的學長,分別是重慶二中的蔡親銳、朱榮凡,他們都將自己年輕的生命葬送在文革武鬥中。


能知道學長們長眠在紅衛兵墓園,完全是因一次偶然事件。至少在那之前,曾鍾對紅衛兵墓園一無所知。


那是2003年的一天,家住沙坪垻區小龍坎正街的曾鍾,在一個手術恢復期閒得無聊。鑑於此,出國遊玩的妻子回國途中買回一臺可攜式攝像機,交給曾鍾走走拍拍,有點兒事做。


沙坪公園離曾鍾家不遠,那時,還是重慶第一所主題公園,進出需要門票。這座老公園,1992年響應上級號召,仿造深圳世界之窗改造並更名為「重慶世界風光公園」。香港某公司投資3000萬元,花了近一年時間,按照1∶100的比例,精心修建了巴黎聖母院、雪梨歌劇院、吳哥窟、自由女神等亞、歐、非、美洲特色「微縮景觀建築」49處。


於是,曾鍾無聊的時候,就會端著攝像機到沙坪公園轉悠、攝影攝像。


攝像過程中,曾鐘不知不覺闖進一片墓地。「當時大門是敞開的,不像現在大門緊閉。」曾鍾信步走進去,墓園很清靜。


但視覺上的震撼,對心靈的衝擊是巨大的。看到墓碑上的「815」火炬標誌,曾鍾頓時回到那個滿腔熱血的年代。


不過,墓園的狀況觸目驚心。他回憶說:「墓地荒草叢生,樹木倒下來壓在墓上,墓碑上是厚厚的青苔,兩邊的草有一人多深,非常荒涼,想看那些墓碑,非得要扒開濃密的荒草。」


看到那些墓碑以後,曾鍾心情很沉痛。「這些死者中,很多是跟我同齡的人,有的是我同學,他們在」文革「中,無端獻出年輕的生命,其墓碑今天依然冷寂地佇立在這片陵園之中,碑文中」烈士「的稱謂和現實中被有意無意的漠視,凸顯出他們的身份在歷史定位上的尷尬和無奈。」


「作為那個年代活著的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心、本著同學之情為他們做點什麼。」於是,曾鐘下定決心,要力所能及地搜集、整理墓地死難者的資料。


墓地


紅衛兵墓園其實很有來頭。曾鍾發現,歷史上,這裡原本是叫做復元寺墓地。這個名字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墓地的旁邊,原來有一座叫復元寺的寺廟。


民國年間,這片土地成為著名女實業家饒國模的私產。


1895年出生的饒國模是四川大足縣國梁鄉人。她的哥哥饒國梁,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她弟弟是川軍將領,抗日戰爭期間率川軍外出抗戰。


1922年,她隨夫攜子到重慶,因不願在家當官太太而創辦三友實業社,成為重慶著名的女實業家。1930年,她買下重慶郊外紅巖嘴的土地開辦大有農場,併購置緊鄰沙坪垻復元寺的一片貧瘠的土地,建立公墓,即復元寺墓。


後來,饒國模的弟弟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鄉後,其遺骨也曾埋在復元寺墓地中。後來,因為將自己的房屋租借給八路軍駐渝辦事處,饒國模結識了周恩來、鄧穎超夫婦。


期間,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先後到紅巖村養老,均得到饒國模的照料。這兩位老人逝世後,饒國模負責操辦安葬,並安葬在復元寺墓地中(現在周父、鄧母的墓已遷入重慶紅巖村革命紀念館)。


或許是因為周恩來的父親和鄧穎超的母親埋在這裡的緣故,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抗戰期間罹難的同志也埋葬於此。


新中國成立後,這片墓地一直是重慶地方黨政軍要員的墓地。埋葬著包括重慶市第二任市長曹荻秋的弟弟曹心哲、重慶市首任財政局局長湯俊成等。同時,軍隊的領導死後,也曾埋在這裡。


因此,這裡也被稱為烈士墓。為區別於重慶歌樂山的烈士墓,沙坪公園的烈士墓被稱為「小烈士墓」。


按上層授意的「文攻武鬥」,重慶文革組織形成觀點對立的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他們都打著「捍衛毛主席思想、捍衛無產階級路線」旗幟,高呼「保衛毛主席」口號,互相批駁,從辯論升級為鋼釺、大刀等冷兵器,並於1967年7月進入坦克、大炮等熱兵器階段。武鬥從1966年12月開始,直至1969年1月宣告平息,持續了兩年多,造成大規模的人員死亡。


由於沙坪垻是重慶武鬥組織「八一五」派的控制區,武鬥組織認為,在武鬥中死去的戰友,是為了文化大革命而犧牲,理應是烈士,而沙坪公園這裡恰巧有一座小烈士墓。於是,「八一五」派就把大多數武鬥死亡人員埋葬在其中。


這就有了如今的紅衛兵墓園。


被接納的死難者


對紅衛兵墓園死難者資料的調查、整理,並不容易。


「2003年的氣候不像現在,死難者沒得到認可,家屬都認為那是一種不光彩的事兒。」曾鍾說,那時整個墓園100多座墓、400餘人,能堅持每年來掃墓的,只有10餘家。


一年能夠收集信息的時間也非常短暫,墓園一般只有春節、清明會有人去上墳,其餘時候基本沒人去。


國營重慶空氣壓縮機廠文革武鬥死難者廖大利的遺孀鄭少珍,從墓園開建以後,幾乎每年都會帶著兒子廖兵去給廖大利掃墓。


廖大利是在圍觀文革武鬥空壓廠戰鬥時,搶救中槍同事時不幸中彈身亡。


「他死的時候,兒子還沒出生。」鄭少珍說,每年帶孩子去掃墓,就想讓孩子能對死去的父親有個概念,也想讓死去的丈夫懂得她的心意。


回憶往昔高大、帥氣的丈夫對自己的疼愛時,鄭少珍失聲痛哭:「他丟下我們孤兒寡母,沒人疼、沒人照顧,做個烈士有什麼用?到頭來,就是個哈寶。」


至於為什麼堅持掃墓,鄭少珍覺得廖大利並沒有對不起她,死得不丟人。她說,有些家庭覺得上面沒認可,不好意思去看,但怎麼說都是家屬嘛!


曾鍾記得,有一個叫秦春菊的文革女性死難者,她的親屬在重慶火鍋界很有名。但在紅衛兵墓園未被重視前,家人一直都沒去掃墓。「這可能就是家人覺得不好意思的緣故。」


起初的調查整理過程,複雜且艱難。「我去採訪,他們覺得我是看笑話,是在揭傷疤。」曾鍾說,他因此挨了不少死難者家屬的辱罵,有時甚至差點被打。這時,曾鍾基本會以這段勸慰對方:「墓地裡的死難者多是歷史的冤死者,我們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如果不將這段歷史記錄,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這代人逝去後,躺在這裡的人們誰還記得他們。即使我們不能為他們伸冤,但至少應該讓人們記住他們。」


曾鍾語重心長的勸說,最終打動了一些死難者的家人。墓園中死難者熊敦顏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原本對曾鍾兇巴巴的態度,轉為「老師您說得對,是應該讓歷史記住他們」。


在調查墓園的同時,曾鍾還成為紅衛兵墓園的民間保護者。位於沙坪垻區中心城區的沙坪公園,曾多次被商人們看中。紅衛兵墓園的拆除計劃,也屢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曾鍾作為研究者之一,他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保護建議。屢次的「拆除與保護」,將原本沉寂在沙坪公園西北角的紅衛兵墓園炒成熱點,逐漸開始獲得較多的關注。


一個重要的轉機在2008年出現,極大地改善了家屬和世人對文革死難者的接納程度。


這年4月10日,在無錫召開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提出,應對「公社運動、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等時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建築物、構築物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合理保護」。


這意味著,文革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已開始得到包容。


2008年下半年,紅衛兵墓園被納入沙坪垻區區級文物。2009年底,又被納入重慶市級文物單位。


「如今,只有極少數的墓地沒人掃墓。」曾鍾說,在成為市級文物單位後,還曾出現不同死者家屬爭搶同一塊墓地的情況,但在他多年的調查後,為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墓地。而他自己,也從這些家屬手中得到了更多翔實的材料。


十一年的調查,曾鍾目前記錄的死難者眾多。這裡面有「為了一家人生活補助浴血奮戰到死的代樹森」、也有「朋友之間開玩笑不慎走火而亡的烈士」,還有很多「莫名其妙死亡後卻被追記為」戰鬥烈士「」……


在講述這些死難者故事時,曾鍾說,重慶紅衛兵墓園作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墓園,我們能把這樣一座能給人反思的重要歷史遺存列為文物,彌足珍貴。但這些死難者,歷史也應該給他們一個正式的說法。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往期精彩回顧(不斷更新):

▲胡德平:為什麼私營企業吃了40年定心丸仍然心神不定?

▲《延安的女兒》為何成為禁片,只因為它說出了這個真相……

▲曹德旺:整天就宣傳明天會好,明天會好,明天會好嗎?

▲紅衛兵狂飆運動是怎樣落幕的

▲誰在飢餓年月喝掉了2000噸茅臺酒?

▲那年卡扎菲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召開

▲馮驥才講述不可思議的故事

▲看完華西村的權力架構, 你忍不住會問:到底是誰的華西村?

▲他一百年前穿越中國,留下最高清的記憶

▲專制社會下的奴才百態

▲許倬云:我對偉大人物已不再有敬意與幻想

▲被王立軍釘在恥辱柱上的29所大學,除了北大還有誰?

▲1962年劉少奇回應毛澤東批評:人相食要上書的

▲是他105歲誕辰,我們怎能忘記

▲再多的證據,都說服不了白痴

▲荒誕歲月中的荒誕外交:中國紅衛兵代表團訪阿記述

▲一份罕見的趙、弗裡德曼對話記錄

▲從來就沒有中西醫之爭,有的只有愚昧和現代醫學的分別

▲從諾貝爾獎看伊斯蘭世界的衰落

▲拆除牆是中央的決定,誰要是再反對,就開除他的黨籍!

▲你爺爺一失誤,我爺爺就要飯


相關焦點

  • 現代藝術墓碑風格獨特,與墓園景觀文化融為一體!
    墓碑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一直都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墓碑更是人在世間所保留的最後的載體。每一塊墓碑都飽含情感的祝福,都是生命最後的告別,因而人們對墓碑的選擇尤為慎重。隨著近年來殯葬改革的大力推行,墓碑行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原本繁雜豪華的傳統墓碑逐漸轉變為簡潔美觀、風格獨特的藝術墓碑。
  • 國外著名墓園
    德國漢堡奧爾斯多夫墓園,1877年開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墓園,園中安息著140萬逝者。墓園從一開始就以公園的思路設計。設計師希望利用自然的美景慰藉生者度過痛失親友的艱難時刻。墓園中有256000塊墓碑、36000顆樹木、800座雕塑、15個池塘和12座小教堂,來訪者常會迷失方向。即便是墓園中的工作人員也經常找不到要找的墓碑。墓園每年要迎來200萬來訪者。
  • (兵心飛翔)騰衝,國殤墓園緬英靈
    》,反映的都是抗戰末期中國遠徵軍與日寇在西南地區浴血奮戰的故事,均涉及到了騰衝之戰。墓園建在疊水河畔小團坡,距縣城與和順古鎮都很近。它由大門,忠烈祠,展覽室,墓山,烈士塔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88畝。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蔣介石題「河嶽英靈」,於佑任寫「忠烈祠」,小團坡上墓碑林立,分為四大方陣,縱隊排列,代表烈士來自四面八方,雖死猶生。現此園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遼寧下葬下錯墓坑,墓園只把墓碑挪回去,骨灰沒動
    遼寧瀋陽的一位孟先生,近日被鞍山老家一個墓園搞得焦頭爛額。 家中長輩去世,提前買好的墓地,下葬時候卻被墓園工作人員搞錯位置,下葬到別的墓坑。
  • 英國墓園發現五處大清水兵的墓葬,其中的故事讓人感動
    那是只是一座失修英國公墓,位於英國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座英國公墓,但是不同的是這座公墓當中長眠著五名中國人,而且是清朝人。為什麼五名清朝人會長眠在英國那?在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
  • 實拍雲南騰衝遠徵軍公墓,看完忍不住流淚,圖7那些墓碑令人氣憤
    國殤墓園位於中國雲南騰衝縣,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圖為遠徵軍國殤墓園正門。
  • 「我們的婚姻在墓園開始,也會在墓園結束」
    在新郎曹明寶眼中,這座遼寧鞍山的墓園非但沒有「陰森恐怖」的氣息,還是婚禮地點的絕佳選擇。10月22日,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和妻子同在墓園工作,一起栽種植物,於他們而言,墓園是一個充滿甜蜜回憶的地方。「我們的婚姻在墓園開始,也會在墓園結束。」曹明寶表示,只想和愛人舉辦一場理想婚禮,不在乎別人怎麼看。
  • 在墓碑前聆聽死者訴述生前的故事,原來面對死亡也是可以快樂的
    村子裡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在教堂旁邊有一座種滿櫻桃的墓園,這座墓園每天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觀光,因為它極具特色,甚至成為了最好的關於「生命」的露天教育博物館。開心公墓並不意味著當你和死者送別時是快樂的,這裡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和大多數地區一樣的送別方式,黑色的葬服以及悲傷的情緒,然後按照當地的儀式和死者告別,整個過程其實和「開心」並不著邊。
  • 原來「松鶴墓園」4個字,是他的手跡!
    走進松鶴墓園的名人墓區,一排排整齊的墓碑各具特色,能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名望與顯達。「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胡厥文先生就葬在我們松鶴墓園裡。」松鶴墓園營銷部部長孫丹萍介紹,胡厥文的墓前立著他和妻子的雕塑,身後是青松翠柏,每年冬至前後,總有前來祭掃的各界人士。
  • 走進宋玉墓園
    整個墓園坐東朝西,為二進式小型墓園規制,即由墓苑大門、享堂(兩側為廊亭和碑亭)和宋玉墓塋組成。各建築間由青條石鋪的甬路和步道連接,其間種植松柏、竹、桂樹、香樟等冠木和花草。墓園的正門,上書匾額「宋玉墓園」。
  • 騰衝國殤墓園:見證抗日史上悲壯一戰,日軍56師團「玉碎」
    這座「極地之城」承載著一段蒼涼的歷史,日軍將那場戰役稱為「玉碎」之戰。1942年5月,日軍第56師團以機械化部隊突入中國滇西,邊境重鎮騰衝淪陷。1944年4月,何應欽籤發反攻滇西的命令,5月,霍揆彰率第20集團軍橫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進擊騰衝城。
  • 在京都的墓園,與「鬼」談心
    最早是在澳門旅行的時候,不意闖入市中心的一片「西洋墳場」,墳地正中央是粉綠色葡式小教堂,錯落有致的墓碑嵌著大小各異的十字架。距離大三巴牌坊不到五百米,那裡人們在瘋狂地搶購手信、拍「到此一遊」的合影,而這裡卻沒有人說話,全都是我不認識卻安靜的靈魂。澳門西洋墳場再後來是菲律賓馬尼拉的華僑義山,被稱為最奢華的華人墓園。
  • 遙遠的英格蘭有五座古墓,它們均面朝東方,原來那是對故土的思念
    然而就在舉國哀痛彷徨之時,或許從未有人想起過,在遙遠的英格蘭國土上,有五座孤獨的中國人墓碑,他們曾帶著對故國的期許而來到他鄉最終卻又帶著對故土的思念而飲恨於此,而甲午戰敗又將這份遺憾無限放大直至令五位亡靈如墮入地獄一般不得安寧。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尋親15年:142座墓碑和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他用手數了一下,15排,142座。在後來的十五年裡,餘發海為了探尋墓碑背後的秘密,寄出了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件,獨自走了幾萬公裡的「長徵路」,為墓碑的烈士們帶回了67個家庭。為此,他把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甚至變賣了兒子的婚房。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屬也偶有怨言,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想過停下來,但是陷得太深了。
  • 北洋水師5座水兵墓孤懸英國百年,中方出資啟動修繕
    在墓碑的右側寫著這些人去世時立碑的時間,左側寫著重修的時間「宣統三年」。與墓園中其他的其他墓碑不同,這五座墓碑都是中式樣式,與當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有人說,那是朝著中國家鄉的方向。基金會委派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榮作為技術代表,於2016年9月25日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對墓碑殘損狀況進行調查評估。張榮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五座墓碑中的連金源、袁培福、顧世忠三人的墓並排面對同一墓池,墓碑已經倒塌在地,碑身部分碎裂缺失,另外兩座墓碑歪閃,基礎沉陷,有傾倒的危險。五座墓規制一致,由墓碑和墓組成。
  • 鄧麗君墓地:曾是香港最受歡迎女歌手,墓園永遠飄蕩著她的歌聲
    鄧麗君墓地:曾是香港最受歡迎女歌手,墓園永遠飄蕩著她的歌聲文/一休道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臺灣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歌手,而在那個時候,最熱的便是鄧麗君了。鄧麗君在1953年出生,是中國臺灣著名的歌唱家,同時也是代表性的日語女歌手之一。
  • 清明看明星墓園!侯耀文排場足!陳曉旭素雅!姚貝娜爭議最大!
    與旁邊其他墓園隔開,頗有「遺世而獨立」的味道。筠園既簡潔肅穆又使人感到溫馨,棺蓋用的是南非黑色大理石。棺蓋前面擺放著祭拜者獻的鮮花,中間鑲嵌著一張鄧麗君的照片。棺蓋後面是一個石雕,上面是聖母瑪利亞的雕像,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是鄧母要求刻上去的,張開雙臂保護著她的女兒,石雕上寫著「鄧麗筠,1953——1995」的字樣。
  • 唯一一個犧牲在越南的中國紅衛兵
    他與1400位為援越抗美犧牲的中華英烈長眠在一起,已經半個多世紀了……荒誕年代的傳奇故事——紅衛兵偷越國境援越抗美紀事作者:紀曉松 這是一個特殊年代充滿浪漫和冒險色彩的傳奇故事,它貼著革命的標籤,擎著理想的旗幟,噙著激情的淚水,湧著沸騰的熱血。
  • 廣州市12家經營性墓園推廣骨灰植樹還林,明年清明或可安葬首批骨灰
    、墓園工作人員及志願者代表參加了植樹活動。據了解,根據金鐘墓園和祥景陵園的規劃,此次組織進行植樹活動的區域共有3300平方米(金鐘墓園骨灰還林區佔地約2400平方米,祥景陵園骨灰還林區佔地約900平方米),將作為廣州市經營性墓園骨灰植樹還林的示範區,打造節地生態葬的新高地。
  • 龍山永久墓園 多樣化葬區開建
    本報訊 (龍崗融媒記者 杜和平 通訊員 郭巖慶) 1月14日,記者從龍崗區民政局了解到,龍山永久墓園內多樣化葬區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據了解,多樣化葬區規劃墓位約300個,以低價位小型墓為主,有臥碑草坪葬和骨灰壁葬兩種葬式可供選擇。項目擬於今年上半年完工,於年內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