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宜城市區觀光路臘樹村四組,沿著一條林蔭小路,一直往東,不遠處一座有一個別致的小院,宋玉墓園就坐落在這裡。曲幽通徑,平添了幾分期許。
「臘樹園、城南角,古有宋玉墓和宅」。東晉習鑿齒《襄陽蓍[shī]舊記》云:」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這是史料最早對宋玉墓和宅的記載。
宋玉(約公元前296年--前222年),戰國時期楚之鄢人,著名辭賦家,創作流傳的作品有《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16篇。所謂「下裡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悲秋」等典故皆源自其作品,後人常將其與屈原並稱「屈宋」。
整個墓園坐東朝西,為二進式小型墓園規制,即由墓苑大門、享堂(兩側為廊亭和碑亭)和宋玉墓塋組成。各建築間由青條石鋪的甬路和步道連接,其間種植松柏、竹、桂樹、香樟等冠木和花草。墓園的正門,上書匾額「宋玉墓園」。
墓園的照壁,小青琉璃瓦磚牆結構造型。照壁正面是宋玉側面畫像,畫像右上角縱書有「宋玉」。畫像的下方用楷字書寫有宋玉生平簡介。照壁的後面是墓園的主體建築「享堂」,兩側建有廊亭和碑亭。碑亭分別立有明、清兩代修建宋玉墓的碑刻。明代路迎《宋玉墓祠記》,清代方策《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
享堂顧名思義就是享受祭獻的地方。享堂前門有清楹聯「九辯洵工才微詞託諷憐襄夢 一壞長瘞玉落日招魂續楚辭」,橫聯為「文採風流」。
進入享堂居中是一個屏風。正面是宋玉正面雕像,背面繪有明清「宋玉墓園圖景」,兩旁書有「屈宋辭賦懸日月,楚國山水入畫圖」。享堂的四周掛有四幅書寫宋玉辭賦段落的書法作品,分別是:毛澤東書《大言賦》;米芾書《九辯》;祝允明書《釣賦》;何紹基書《小言賦》。
享堂的後門同樣書有楹聯,為唐朝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橫聯為「萬古流芳」。
再往後走,就是墓冢了。墓冢呈圓形,四周底座為方形,「天圓地方」寓意天長地久、千秋永垂。墓冢的前面立有一塊石碑就是宋玉的墓碑了。這個墓碑是清代所立的碑,前書「楚國大夫宋玉之墓」。墓之四周立有歷代名人吟頌與宋玉有關的石刻碑林。
據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秀東介紹:明正德年間知縣朱崇學於此立碑曰「楚大夫宋玉之墓」;清嘉慶年間知縣方策於此築墓垣一周。逮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葉,文革肆虐,宋玉墓、宅、碑均被夷為平地。2018年,市文化和旅遊局對宋玉墓園開始重修,並於近日完成修繕對外開放。修繕後的墓園佔地5畝,南北長50米,東西寬52.5米。由墓園大門、享堂(兩側為廊廡[wǔ]和碑亭)和宋玉墓塋組成,總建築面積278平方米。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打造的又一張文化旅遊名片。
「屈宋辭賦懸日月,楚國山水入畫圖」,這裡青石鋪路、曲徑通幽,這裡松柏林立、鳥語花香,身處此地文化意境油然而生,鼎盛時期的楚國盛景,穿過時空,依稀就在眼前 。
惟楚有才。近日,市文化旅遊局、市宋玉研究會在宋玉墓園即將對市民開放之際,組織了本市藝術家墓園採風活動,藝術家們栩栩如生的書畫、爐火純青的攝影,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外界再現宋玉墓園的真實面貌。市領導孫純科、金德安親臨採風現場為藝術家們加油。
(本文資料由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封面圖片由市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