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叩問的終極問題倒是和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相切合——人與死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人在什麼情況可以探看死亡?我想詩人唐興玲在這首詩中給了我們她的答案,由於唐志玲她自身的身體原因她比我們更接近那條邊線。中國人總是避諱說清三樣東西:如何說愛、如何說性、如何說死。
這首詩難得的直接描寫死亡,甚至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下意識迴避的場所——墓園。中國的墓地不同於西方的墓地,上面寫著或他人寫著的墓志銘,中國總是將自己的家門以及子孫後代標榜在上證明自己是有家之人、是有根這人,這樣死後不會迷路這倒是讓人啼笑皆非。我總是暗想要是閻王殿能開那麼多人的回家的門不知道要忙成什麼樣,說不定最後弄得誰也回不了家。但是中國人的儀式感,真的只體現在開頭和結尾相對應的就是出生和死亡,中間的漫長時間裡大部分人對於說愛選擇閉口不談。
詩歌的第一句就是「我對墓園情有獨鍾」,詩人緣何對墓園情有獨鍾?因為墓園就是人世間最明顯間隔生與死的一條線,與人間的愛恨情仇息息相關,也與中國人重視的落葉歸根有關。因此,以死亡的方式看待生存,這是一個讓這首詩莫名吸引人的地方,這也許是最熾烈也是最黑暗的一種情感吧,而當生存以死亡的方式出現,這當然是一種悲劇,卻也符合所謂天道輪迴的道理。再去看看詩人唐藝玲後期的詩歌,生存與死亡的纏繞顯示出悲劇性的意味。與詩人早期詩歌那種近乎清水無塵的柔美與深情相比,詩人的後期創作顯示出某種晦暗的複雜性,裡面似乎有一種峻急的調子,但在傾訴中又時而變得猶豫和壓抑。應該說這是詩人後期創作取得的深化和進展,這也是她的後期創作更有個性色彩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到,一個人能夠清晰地倒數自己還能活著的日子。這種體驗是特殊的,是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的,也是促成詩人獨特風格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遇到一些莊重的建築時,我們總會沉默著,大概那種氣氛並不適合我們出聲,有時沉默更能代表我們的情感。尤其是當我們處在墓園,看著墓碑,底下卻是熟悉或陌生的人。這裡作者的處理讓人稱讚,沒有以常態用生者的角度去寫而是採取把自己融入亡者的角度。這樣就可以聽到石頭、大樹、鳥群的聲音,這也與詩人本身也離不開但這裡也不過多贅述。
作者著重描寫了自己去過的兩個墓園,這或許是詩人在語言中提前進入墓園做了一番省察,它的重要性當然不在於對「故人」和自然的敬畏,也不是對「靈魂並非粗礦而沒有邊界」的發現——在這裡,她感覺到一種莊嚴的柔情——或者對一種令人心跳的美、戲劇般的美(滿山谷的桃花)在「清涼得像」「天堂的前院」「牽扯生死」的發現——這幾乎是一種顫慄的、殘忍的,在一個垂死的人眼中的美,「天生能勝任」這樣的美,實在是作為詩人的一種天賦使命。這些詩意的紛繁呈現,其實已經足夠支撐一首好詩。但是,傑出的作品一定會出現那種讀者預料不到的「景象」——
有一天突然下雨了,我聽到一滴、兩滴雨聲,
然後聽到眾聲的雨場,我突然害怕起來,
好像生死的界限被雨聲一聲聲地擦洗乾淨。
如果我們所處的世界抹掉了生死的界限,那麼一切敬畏都蕩然不存。生死的界限,敬畏,它們構成了世界的精神秩序的基礎。詩人不懼死,卻害怕生死的界限被「雨聲」擦洗乾淨,而這「眾聲的雨場」,何嘗不是這個喧囂的世界的映射?詩的境界到此變得驟然闊大而深邃,而在時間沒有盡頭的墓園,或者說在人類精神家園的終極位置,一個詩人的高貴和莊嚴,凝結成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儘管她「在來往墓園的路上被人忽略」。
這首詩,在對墓園審視的同時,她把自己也游離出來,或者說她把自己與那些墓地上的靈魂完全等同起來,她聽到了死者的傾訴,她與死者之間的屏障似乎在那雨聲中移去了,她加入到了他們之中,只是她沒有說話,而是靜默。這首詩呈現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詩人的靈魂仿佛可以飄離肉身,她抒寫的角度不是站在大地,而是天空,完全呈俯視狀,而與她關聯的過往的生活也呈錄像帶一樣迅疾地掠過。
她對人世是留戀的。這種留戀不僅僅是通過詩歌,而且甚至是通過行動來傳達的。興玲的心臟病是先天性的,也正是由於這個伴隨終生的疾患,使她遲遲不敢要小孩,但在她生命的最後歲月,她在明知生育有可能斷送她生命的情況下,還是堅持生下了她嚮往已久的小孩,也才有了一定要為這個小孩留下點什麼的想法,這直接促成了她最後的大型詩歌文本《哦,天使》的誕生。
眾聲喧譁的年代,惟餘滔滔,鮮少傾聽,最基本的精神和藝術的尺度被廢棄了。但是,對於詩歌,無論如何,我們仍可以去尋找某種相對合理的尺度。文學經典,藝術觀念以及發生在離我們不算太遠的年代的一切傑出寫作,是我們這個詩歌參照系的的重要基礎。當語言作為科學意義上的信息或知識擺脫了它作為工具的身份而上升到本體的地位,詩歌作為最高的語言藝術,語言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個重要尺度。一首傑出的詩歌,語言表達會呈現某種必然性,換句話說,「讓語言表達成為不可避免的,而非可以預料的。」。唐興玲或許夠著了這條邊界,在這首詩中她以一種和死亡賽跑的姿態,以全部的生命,投入到語言的行動中,自然而然,她的語言就獲得一種巨大的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