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七月已經開啟,暑假即將來臨。對於很多即將畢業的孩子們來說,考完最後一場期末考試,也就意味著要正式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告別了。
每當此時,孩子們總會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自己的各種不舍和難過,有的孩子會大哭一場,有的孩子則比較含蓄,將自己的心情都付諸紙上。
前兩天,杭州市賣魚橋小學六年級的小學生們就迎來了本學期的最後一場考試,在做完英語試卷後,小男生羅浩翔將卷子反過來,臨場寫了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也正是這篇即畢業季的「心得感悟」,讓閱卷老師看完後鼻子一酸,紅了眼眶。
閱卷老師說,起初看到有些吃驚,但是越讀越感動,因為這個孩子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了對老師同學和學校的不舍,雖然文中有幾個錯別字,但孩子感情真摯,樸實的文字很能打動人,讓她覺得很溫暖。
文章在辦公室傳開後,立即引發了老師們的熱烈討論,大家都說這是個有情有義的好孩子,還有人直接拿手機拍下照片發朋友圈、老師群。於是,這位叫羅浩翔的小男生徹底火了。
這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寫文章的就是右邊的哥哥浩翔,左邊是弟弟瀚翔。班主任老師說,平時兄弟倆成績都不錯,哥哥很有主見,思想比同齡人更為成熟一些。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12歲的浩翔說出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就是因為快畢業了,非常不舍。英語考試是最後一次考試,我很想永遠記住它。
最後,可愛的小浩翔還表示:自己的行為其實不值得提倡,不應該在考試卷上寫其他的無關的東西,希望大家不要效仿。
兜媽看完後也覺得非常感動,一般來說,很多孩子即使是想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寫出來,也多會採用寫日記的方式,很少有人能夠這樣毫無顧忌地表達,這位小男生不僅情感充沛,有情有義,無疑也是非常勇敢的。
說到畢業季的感情,也是不久前,一位幼兒園的小姑娘成功地把自己哭上了熱搜。
在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由於捨不得和老師同學分開,小姑娘哭得不能自制,在她的感染下,其他同學也跟著一起哭聲震天。
「我想周老師……」
「我笑不起來了,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快樂了。」
網友們看後直呼又可愛又心疼,同時也紛紛聊起了自己畢業時的情形:
@陳花花:高中畢業聚會,全班都喝得爛醉,一幫人又哭又唱,現在想想,那時候真的是又傻又美好。
@華山論劍:大學畢業吃散夥飯,鐵了心的跟自己說,大老爺們一定不能哭,結果旁邊一個兄弟喝了幾口酒就開始掉眼淚了,再後來,一個寢室的人都在喝酒掉眼淚。
@歸去來:真的是這樣,女兒幼兒園畢業活動,小孩子們只要一個哭,結果全都跟著哭,搞得我們當爹媽的心裡也挺不好受。
有人說,成長就是一次次的說再見。只有當孩子學會笑著說再見的時候,才算真正長大。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道路上,他們終究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告別,而作為家長,教他們如何告別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如何幫孩子正確面對告別?
1. 允許孩子有悲傷的權利
在電影《狗十三》中,女孩李玩的爺爺不小心弄丟了她心愛的小狗愛因斯坦,李玩為此既憤怒又痛苦,到處去找寵物,此時繼母為了安撫她買了一隻新狗回來,全家人都騙她說這就是丟失的愛因斯坦。
後來,得知真相的李玩非常崩潰:我只是想知道愛因斯坦去哪了,我只是想要一點悲傷的權利,為什麼這都不行?
很多父母見到孩子悲傷,首先想到的就是幫助孩子轉移悲傷,他們常對孩子說:你以後會遇到更好的老師和同學,媽媽以後再給你買個新的,你很快就會有新朋友了……
這樣的勸解看似短暫地讓孩子遠離了痛苦,但孩子的情緒沒有完全抒發和宣洩,今後還是會以其它形式找上門來。
只有尊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悲傷,陪伴他們直面悲傷,才是邁向告別的第一步。
2. 告別需要儀式感
《小王子》中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為即將分別的老師和同學做一些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比如和孩子一起錄一段視頻,給好朋友寫一份紀念賀卡,或者舉行一次野餐等,將難捨的分別變成有意義的活動,這不僅可以紓解悲傷,還能夠讓回憶變得更加美好。
3. 幫孩子尋找一個穩定支撐
小小兜第一次跟隨夏令營老師去戶外旅行時,他很緊張地問我,媽媽,是不是我走了就見不到你們了,你們會不會不要我了?我認真地告訴他,這只是一次旅行,不是永久的分別,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永遠不變的。
其實很多孩子在面臨第一次分別時,都會擔心地冒出來很多疑問,此時家長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尋找一個穩定的支撐,告訴他們一切都沒有那麼危險和可怕,給孩子充分的撫慰,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分離焦慮。
你家孩子在面對告別時有怎樣的表現呢?你是怎麼做的呢?歡迎將你的故事分享給兜媽!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