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戛爾尼回憶錄》看中國人的性格是如何煉成的

2021-02-08 濱湖讀書會

歷史上的馬戛爾尼和中國乾隆皇帝

馬戛爾尼是十八世紀英國勳爵,出生於愛爾蘭,1792年9月到1794年3月,他被英國政府任命為正使,率領船隊出使中國,打的旗號是為乾隆皇帝祝賀80大壽,而其真實的目的則是開拓中國市場。回國後,根據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撰寫了一些回憶錄。在回憶錄裡,他深刻剖析了普通中國人的國民心理。箇中言辭雖然有失公正,但很多直接觸及到中國人的人性,令人深思。

由於篇幅過長,把它摘錄、編輯成兩篇博文,並給出評論。其中有很多負面的內容,並非是要貶低國人,而是想從更深的層次來揭示人性,探討其成因。其實對於任何民族來說,都有光輝的一面,自然也有「醜陋」的一面。當然,不喜歡的人可以完全迴避我的博文。

西方人筆下的乾隆皇帝覲見圖

馬戛爾尼拒絕雙膝下跪,註定其完成不了自己的使命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的時候,正值所謂的「康乾盛世」。作為泱泱大國,中國國力強盛,按照現在的標準,就是GDP第一。在歐洲,很有一批嚮往和崇拜中國的人,對他們來說,中國一直是個謎。在歐洲有這樣的傳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中國以孔子的理論來指導國家,整個國家就如同一個大家庭,親愛和睦」。伏爾泰也說過:「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他對中國沒有任何成見,事實上他一直嚮往的事就是去中國。

但是經過這次中國之行,他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劇變,在他的回憶錄裡是如此描述的。

一、冷漠

讓英國人震驚的,是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並非如傳說中的那麼高。他們注意到,在暴力統治下,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出現了很大的扭曲,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清政府派了一些人上船來伺候英國人,那些中國人給英國人留下了這種印象:「撒謊、奸詐,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臉紅。」英國人說,「他們一有機會就偷,但一經別人指出就馬上說出窩藏贓物的地方」。

當然,更讓英國人吃驚的是中國人的冷酷無情。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助在河裡掙扎的人。……我們勸說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卻得不到響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1小時7英裡,這居然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們確信這些不幸落水的人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

二 、暴力   

英國人與中國官員首次交往,就讓他們看清了這個帝國維持秩序的基本手段:暴力。到達浙江沿海後,英國人獲恩準可以直接進京,他們需要一個熟悉海路的人把他們領航到天津。於是登陸浙江定海,對當地總兵提出了這個請求。總兵對英國人極其熱情,一口答應,不過與英國人設想的出資招募不同,定海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
英國人如此描述:「總兵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人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又有兩個人被帶了進來,他們似乎更勝任這項工作,可他們卻是經商有成,早已不再下海,也無意再重操舊業。他們跪著懇求免除這趟勞役,但是毫無成效,皇帝的諭旨是不得違抗的。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出發。」
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一幕卻讓英國人不寒而慄,這在歐洲是無法想像的。走出了中世紀的歐洲人信奉「權力源於人民」、「人格獨立與平等」、「法律至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和保護人權是國家的義務」。而中國的信條則與此相反:「權力源於皇帝」、「官員至上」、「國家的需要壓倒一切」。「強迫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除非是在一個專制的,其子民不知有法而只知有暴君的國度。」
中國人缺乏自尊心,是因為政府從來沒有把百姓當成人來看待,而是當成了奴隸。在這樣的國度裡,人人都有可能變成奴隸,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級官員的一點頭而挨板子,還要被迫親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類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為麻煩官府來教育自己而謝罪。於是榮譽觀和尊嚴感就無處可尋了。……人的尊嚴被消滅於無形。」

 我們常常談論國人的一些不良習性,如在官場上任人唯親,貪汙腐敗,職能部門的官本位,家長制、一言堂以及中國人喜歡互相猜疑、妒忌等,這些,在馬戛爾尼的回憶錄中都有涉及,顯然,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植根於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可說是積垢已深。所謂旁觀者清,作為一個外來者,馬戛爾尼能夠以更冷靜的頭腦看待問題,透析事物的本質。

還是接著上文,繼續讀書,解讀兩百年前馬戛爾尼的回憶錄,刨析中國人的百年人性。

英國人注意到,在沒有官員的場合,中國人的表情也十分正常。而一旦有官員出現,中國人的神情立刻變了:「中國普通老百姓表現得非常拘謹,這是他們長期處在鐵腕統治之下自然產生出來的。在他們的私下生活中,他們是非常活潑的,但一見了官,就馬上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英國人探討了這種國民性格的起因:「這些事例再清楚不過地揭示了中國人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其錯不在於民族的天性或者氣質,而在於其政治制度。

 「……中國人滿足於在朝廷中沒有任何發言權,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是否應該擁有任何權力。」「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做官。」

 馬戛爾尼的評論振聾發聵,一陣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封建社會人性的本質。人與人之間存在種種不平等現象。官僚階層騎壓在人民的頭上,在高壓鐵腕的長期統治下,國民的人性發生了扭曲。  

馬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給出如此定論:「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自從漢人被滿洲韃靼徵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它用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五 、猜疑

「政府灌輸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毀人與人相互間的信任,培養人的冷漠,使他們對自己的鄰裡猜忌和懷疑,凡此種種,朝廷煞費苦心地做出努力,使人們終止社會交往。」

 「他們受到教訓要保持頭腦清醒,不信任他人,而且人人都保守,猜疑鄰裡,因此必定缺乏社交活動。除家庭圈子外,沒有集會,除新年外,也沒有節日的慶典。中國從來沒有群眾任意發洩對政府不滿的集會,這類集會加上酗酒鬧事,往往引起衝突和暴行。中國百姓在政府中沒有發言權,他們沒有想爭取他們應有的權利,他們必定心甘情願忍受壓迫,遭受踐踏;帝王或者官員可以按自己的意願隨時行使手中的權力。百姓無意尋求反抗政府的方法,政府對此毫不擔憂。」

「事實上一個奴隸是沒有榮譽可被剝奪的。依賴並受制於他人,沒有權利申述,這種狀況本身就是侮辱。不幸陷入這種境地的人不會有更大的羞辱感了。這種處境的惡果是數不清的,表現在這個以風度優雅和政治文明著稱於世的——我認為是名不副實的——民族的一切方面。」

被專制和暴力扭曲了的人性,即便在「康乾盛世」、「天朝大國」的鼎盛時期,也始終貫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殘酷的現實。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人很難有健全的人性和人格,專制制度造成普遍性的人格缺陷,最突出地體現在奴性的人格心理。事實上,普遍性的奴性人格是一個民族走向現代文明的最深層的障礙。中國社會漫長的封建專制制度留下的惡果,仍象大山一樣,壓在我們頭上,揮之不去,需要我們多少代人來承擔。

 中國人迫切需要的,不是一個什麼天朝大國的名分,也不是什麼政治和經濟上不著邊際的數目字,更不能靠作「夢」,而恰恰應該是--改造個體,實現個體的人性的解放。

幾年前在北京時,陳丹青將自己收藏的數十張水彩和版畫在今日美術館搞了一個展覽,在開幕式上,陳還做了長篇演講,特別提到馬嘎爾尼和中國文化,想用當時的情景喚起現代人的共鳴。馬嘎爾尼出使中國時還沒有攝影技術,他的船隊有一個隨團畫家,一路作畫作為記錄,其中有些是憑想像畫出的,你博文裡的那幅畫就是畫家自己想像的。

馬嘎爾尼是從海路上來的,走的時候大清為了顯示自己地大物博,竟然派人一路護送他們從陸地到廣州登船離境,自鳴得意的大清哪裡知道外面的世界呀,正好被洋人偵察了一個「底兒掉」。

馬嘎爾尼出使中國,在今天本朝仍有人視其為挑釁,20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祖國沒有什麼本質的進步。馬嘎爾尼用更為詳實的親身經歷顛覆了馬可波羅的謊言,讓西方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中國僅有的一點進步是文明衝突的結果,不是自身原發的。 

相關焦點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戛爾尼的帶領下,實現了與大清的第一次官方接觸。按照英國人的想法,希望與當時的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卻被盲目自大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意識到當時的清朝雖然還沉浸在「乾隆盛世」,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
  • 馬戛爾尼到底給乾隆跪了沒有?跪了|文史宴
    因為多年競霸海上,他們與英國已成世仇,更不願意經營多年,利益豐厚的對華貿易讓英人染指,而依賴多年與清廷權臣的熟稔,樂於提供東印度公司各種動向消息。事實上馬戛爾尼一到熱河已經感覺到他們的敵意,也從未向這些歐洲同行諮詢、請教與清廷交際的經驗教訓。另外就是擔任拉丁文翻譯的傳教士。他們擔負著翻譯雙方交往的信件甚至對話,熟知此中的微妙和機密。
  • 馬歇爾 · 薩林斯:馬戛爾尼為什麼沒能說服中國人扔掉筷子?
    馬戛爾尼受命前來「磋商」一項協議,就如他原本想像的那樣,是在獨立國家的平等主權之間籤立協約。馬戛爾尼前來「面」對「面」——那是一種特殊的體面,因為他本該「面」對「地」——拜會那位「寡人」,那位「寡人」的德治是人類世界獨一無二的秩序方式。這位英國閣下試圖用其文明的力量打動中國皇室,體現他自己的國王之美德的延伸;那位天子接見了他,但其價值(「德」)是任何文明成立的先決條件。
  • 馬戛爾尼拆穿了這個謊言,與想像中大不同
    但很多人比較欣慰的是,清朝的皇帝大都很痴迷於西方科技,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對科技一無所知,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中,也藏有大量當年從歐洲帶來的西方玩意兒。但是這些東西真的能說明他們痴迷於西方科技嗎?我們從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來看一下,乾隆皇帝對工業革命先進產品的態度,就能發現其實真相大為不同。
  • 第924期:從馬戛爾尼到Pelosi,歷史總在人的膝蓋上做文章-genuflect...
    現在一提到近代中國的閉關鎖國,大家都會說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1793年,George Macartney伯爵受命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到中國向乾隆皇帝賀壽。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乾隆聽說馬戛爾尼居然自稱「欽差」,龍顏不悅,要求他改成「貢使」。
  • 中國鐵建大盾構品牌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鐵建大盾構品牌是如何煉成的 2020-09-03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鞏俐:從「九兒」到「鞏皇」,是如何煉成的?
    咱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鞏皇」是如何煉成的。張藝謀沒有看走眼。3《藝伎回憶錄為了一個拋扇子的鏡頭,她每天練兩千下,練了兩個多月,直到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達到了「把扇子舞出花來如何才能有自信?
  • 大衣哥的「惡鄰」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山東一位普通的農民,1969年生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2011年《我是大明星》選秀節目,憑藉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在海選中奪得冠軍。隨後在央視春晚上,以一曲《我要回家》讓他名揚天下。什麼人這麼大膽?隨後,大衣哥出道九年來,赫然被人發現煩惱不斷,甚至屢屢被人欺負。而給他製造煩惱的就是他的一些鄉鄰們,有些人甚至很可惡。那麼這些惡鄰是如何煉成的呢?首先理解一下,成名意味著什麼?
  • 讀《文學回憶錄》看莎士比亞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文學回憶錄》,本書基本上,把人類文學的歷程全部介紹到了,從最早期的希臘文學到二十世紀的文學,以及現代流行於世的主流文學流派,都有一一提到,我主要感興趣的方面是有唐詩,宋詞,文藝復興與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十九世紀俄國文學。
  • 冷眼看中國與睜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後,中西方眼中對方形象的變遷
    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由仰慕變為輕藐;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由「化外蠻夷」變為提倡「師夷」,「採西學」中西雙方相互觀念的變化,鴉片戰爭起了樞紐作用。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的變遷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是「模範國家」。起初,西方人對中國就建立了「東方絲綢之國」的美好印象。公元13世紀後,由於馬可波羅的回憶錄在歐洲的流傳,歐洲人對中國產生了崇高的形象。
  • 乾隆曾給英王下一道聖旨,內容讓人尷尬無語,盡顯大清愚昧落後
    要看全面的歷史,就得仔細了解馬戛爾尼使團來到清朝的經歷。我們先看看馬戛爾尼使團來清朝的背景:1764年,英國發明家哈格裡夫斯製成了珍妮紡紗機,從此工業革命正式拉開序幕,英國的工業技術迅速發展。
  • 袁世海回憶錄(171)手足情 血濃於水(一)
    一九九三年五月初,中國京劇院應臺灣傳大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和中國時報的邀請,組成最大規模的赴臺演出團赴臺演出。其中有我、楊秋玲、孫嶽、馮志孝、李嘉林、劉長瑜、杜近芳、刁麗、陳真治、袁小海、于魁智、袁國林、高牧坤等共九十六人,於五月七日和五月十一日先後抵臺訪問。中國京劇院院長呂瑞明及主要演員一行九人於七日下午到達臺北,受到出乎意料的歡迎。
  • 何炅、汪涵的究極人脈是如何煉成的?無非就是做到這3點
    何炅、汪涵的究極人脈是如何煉成的?無非就是做到這3點何炅和汪涵這兩個人想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們是湖南衛視的臺柱子,知名主持人,在娛樂圈享有盛名。再看汪涵,他的超級人脈與何炅的有一定區別。那麼何炅與汪涵的超級人脈究竟又是如何煉成的呢?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近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已多次亮相國際舞臺,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颯爽英姿。本次赴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隊包括105人,他們平均身高1米86,平均年齡20歲。這也是時隔五年後,中國軍人再次參加俄羅斯的勝利日閱兵活動。按照俄軍分列式進行曲,方隊在國內進行了兩個月的強化訓練。抵達莫斯科後,又針對合練和彩排的實際樂曲,進行了適應性訓練。
  • 馬戛爾尼率使團來中國,乾隆傲慢愚昧令人髮指,好東西全當成垃圾
    這年初,在萬裡之遙的英國,一支船隊揚帆起航了,目的地是中國。這支船隊由近700名經驗豐富的外交人員組成,為首的是55歲的馬戛爾尼勳爵。馬戛爾尼從27歲開始就被英國國王派到俄羅斯,他出使中國前已經從事了28年外交事務。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選擇馬戛爾尼率領代表團出訪中國,是看到他在俄羅斯長期與王室打交道的經驗。
  • 影視演員是如何煉成的?
    只說說演員的煉成。是正經八經的演員。可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 要想說說演員如何煉成?先說說門檻吧!長時間毫無規律的作息讓人的生物鐘紊亂。深夜無法入眠,吃了很多安眠藥無效。精神備受煎熬,自己的苦自己熬! 在飲食方面更是毫無規律,有時候沒有盒飯一碗泡麵搞定,泡麵大賣並不一定是春運的火車上,可能是身無分文的外鄉人和做演員這些人。飢一頓飽一頓,長時間無規律進食得胃病的不在少數。
  • 「死心眼」是如何煉成的?
    寒假挺漫長的,除了喝酒,剩下的時間的要麼追劇,要麼看書,那天卻是心血來潮,看了一遍《集結號》。
  • 袁世海回憶錄(78)展才華 盛蘭成名
    袁世海回憶錄(58)陰陽戲  滬寧受難(二)袁世海回憶錄(59)度新春 老牌獻策(一)袁世海回憶錄(59)度新春 老牌獻策(二)袁世海回憶錄(60)賀世芳雙喜臨門袁世海回憶錄(61)戰上海 幸會大師袁世海回憶錄(62)袁世海回憶錄(63)濟南歸 恩師探病(一)袁世海回憶錄
  • 千古名臣是如何煉成的|音頻公開課
    上一周我們學習了《青年範仲淹的逆襲之路|音頻公開課》,通過課程大家可以了解到範仲淹是如何在逆境中創造奇蹟,並且開啟了自己的名臣之路。而本周的課程,我們則要學習範仲淹的名臣之路是如何進行的。從古至今,為臣者千千萬萬,不可勝數,能夠留下名字的本已寥寥無幾,而當中能堪稱千古名臣的就更是屈指可數。一個官員想要成為千古流芳的名臣,他究竟需要怎麼做?一代名臣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 日本現象級作品如何煉成:《阿松》成功的背後
    文/三文娛(微信公號:hi3wyu) 從人設、作畫、劇情、衍生品等幾個方面,來看看《阿松》這樣一部現象級作品如何煉成。 如今《阿松》第二期已接近尾聲,其表現仍然搶眼,相比於一月其他新番低迷的人氣,《阿松》的市場銷量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