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回憶錄(171)手足情 血濃於水(一)

2021-03-02 京劇連載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


點擊以下連結,即可閱讀文章

袁世海回憶錄(第一部 全集)

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

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 全集)

袁世海回憶錄(第三卷 全集)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一)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二)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三)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一)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二)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三)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四)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一)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二)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三)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四)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五)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一)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二)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三)

袁世海回憶錄(146)喜相遇 互訴衷腸

袁世海回憶錄(147)拍資料 長影結誼

袁世海回憶錄(148)闖王旗 久盼甘雨(一)

袁世海回憶錄(148)闖王旗 久盼甘雨(二)

袁世海回憶錄(149)鬥病魔 誓奪青春

袁世海回憶錄(150)叢中笑 春花爛漫

袁世海回憶錄(151)整旗鼓 推陳出新(一)

袁世海回憶錄(151)整旗鼓 推陳出新(二)

袁世海回憶錄(152)迎冰雪  老區慰問

袁世海回憶錄(153)赴山東 球場笑談

袁世海回憶錄(154)心許黨 終聞喜訊

袁世海回憶錄(155)訪漳河 演西門豹

袁世海回憶錄(156)赴西德文戲殊榮

袁世海回憶錄(157)明方向 雨潤心田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一)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二)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三)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四)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一)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二)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三)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四)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五)

袁世海回憶錄(160)育種苗  趕赴大連(一)

袁世海回憶錄(160)育種苗  趕赴大連(二)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一)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二)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三)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四)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五)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一)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二)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三)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四)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五)

袁世海回憶錄(163)小學生 俠女除暴(一)

袁世海回憶錄(163)小學生 俠女除暴(二)

袁世海回憶錄(163)小學生 俠女除暴(三)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一)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二)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三)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四)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五)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六)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七)

袁世海回憶錄(164)改革潮  引領潮流(八)

袁世海回憶錄(165)父與子 同修古劇

袁世海回憶錄(167)裡程碑 藝術慶典(一)

袁世海回憶錄(167)裡程碑 藝術慶典(二)

袁世海回憶錄(168)慶徽班 振興京劇(一)

袁世海回憶錄(168)慶徽班 振興京劇(二)

袁世海回憶錄(169)憶幼春 情長誼厚

袁世海回憶錄(170)話三國 幾去扶桑

到臺灣演出去!這是我多少年的願望,也是臺灣喜愛京劇的觀眾們殷切盼望的心聲。

早在八十年代,我首次到香港演出時,許多臺灣觀眾趕到香港看我們的節目。我結識了許多票友,各行各業的都有,他們對京劇都很有研究,能演唱各流派的劇目。

在港時,曾經商於日本的一位港胞劉先生說下功夫收集了五百多部京劇錄像帶,熱情邀請我到他家做客。我見到幾個大書櫃整齊存放的錄像帶,大陸、臺灣的,各行當、各流派的無所不有。我挑看了臺灣同胞演出《白蛇傳》的錄像,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更引起我對尚在臺灣,曾與我同科學藝、同臺演出的師兄弟、老同伴們的思念。何時我們才能交流分別幾十年的藝術心得呢!

一九八八年,我已經七十三歲,又在香港演出《蘆花蕩》,藝驚四座不敢說,全場觀眾還是讚許的。其中一位臺灣趕來的戲迷興奮地說:「臺灣報紙稱您是京劇的常青樹,名不虛傳。我是您的老觀眾,如今離別大陸四十載,袁老一出場,我就好像回到了北京的廣和樓,心裡甭提多美啦!真像一場夢啊!」

一位曾住在北京外交部街東堂子胡同的王先生說:「袁世海先生在富連成坐科就紅了,他們排隊上戲園子從我家門口過,我們常從家裡跑出來看哪個是袁世海,哪個是裘盛戎。那時,袁先生每演我必看。我希望不久有一天,能到臺灣去演出,那裡也有大量的觀眾。」

自從祖國改革開放以來,有許多熱情的觀眾包括港澳同胞都在積極協調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兩岸演員之間也通過書信聯絡,但均未成行。九十年代,這種信息就更頻繁了。

就這樣,一年盼一年,終於盼來了去臺灣演出的那一天。

一九九三年五月初,中國京劇院應臺灣傳大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和中國時報的邀請,組成最大規模的赴臺演出團赴臺演出。其中有我、楊秋玲、孫嶽、馮志孝、李嘉林、劉長瑜、杜近芳、刁麗、陳真治、袁小海、于魁智、袁國林、高牧坤等共九十六人,於五月七日和五月十一日先後抵臺訪問。

中國京劇院院長呂瑞明及主要演員一行九人於七日下午到達臺北,受到出乎意料的歡迎。當日下午四時在環亞十一樓召開記者會,由傳大藝術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敦仁及中國時報副社長簡志信共同主持。京劇名家曹駿麟、李桐春以及王海波都講話,對大陸演員表示熱烈的歡迎。

中國時報的田培林先生熱情提出,說我此次演出《群·借·燒·華》和《龍鳳呈祥》戲碼大少,希望能增加。

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只能以當年錢金福老前輩在七十三歲時唱完《蘆花蕩》就告辭舞臺為例,何況我已七十八歲了呢。並許願以後再來,若身體好,觀眾點什麼,我就唱什麼。

十一日在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辦幾百人的歡迎酒會,中國京劇院全體演員出席。中國時報發言人餘範英,中國京劇院院長呂瑞明及我、杜近芳、劉長瑜都先後講了話,傳大藝術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也上臺致謝。臺灣名旦顧正秋上臺講了她早年與我演《法門寺》的往事。

首輪在臺北的頭場打炮戲是由新中國培育的第一批藝術家楊秋玲、王晶華、馮志孝、劉琪、李嘉林等演出《楊門女將》,全劇洋溢著嶄新的舞台風格、全新的氣氛,人人精湛的技藝,使劇場裡二千多名觀眾自始至終歡聲雷動。前「臺灣行政院院長」李煥也連聲讚揚:「戲編得好,演得也好。」

我們一炮而紅!

翌日,報紙紛紛冠以醒目標題:《三十年前打響名號,三十年後徵服寶島戲迷》。

緊接著出出劇目連連打響。劉長瑜、寇春華、劉學欽等主演《春草闖堂》。然後,杜近芳與劉琪率刁麗與林燕、陳淑芳與耿巧雲三對白蛇、青蛇主演《白蛇傳》。杜近芳被譽為梅派藝術的真正範本。觀眾說,在臺灣多少人學梅派藝術,今天看了杜近芳的表演才使我們得識廬山真面目。重要的是,這幾場戲都是一九五一年以來中國京劇院的新編歷史劇目,再次驗證了中國京院創編新戲的活力!

《群借華》是中國京劇院此次訪臺我領銜主演的生、淨、醜各顯神通的第四檔大合作戲。演出前三天票就已售馨,許多老戲迷,不停向主辦單位要求加演。幸好,中視已錄影將擇期播出,仍有欣賞的機會。

五月十五日,在擁有二千六百個座位的「國父紀念館」首演《群借華》。票價雖然昂費,爆滿不算,許多政界要員還臨時紛紛告之訂票,主辦單位只好與劇場方面召開緊急會議協商解決辦法,館長不得不同意打破慣例,臨時轉特許在座位前面加了一排沙發作為貴賓席。劇場負責人說:「為了促進兩岸交流和加深同胞手足之情,這可第一次破了我們紀念館開館以來二十多年的慣例。」這已成為該館創紀錄的藝壇佳話。

這一天,張學良、俞國華、黃少谷、辜振甫、倪文亞、梁肅戎等政要夫婦都就特座觀看,梨園界也有相當多的演員前來場。劇場四周站滿了觀眾,樓梯臺階上也坐滿了人,上下都得擠著走。真可以說是站也沒地兒,這是始料不及的。

演出中每個演員互相鼓勵較勁,引發觀眾情緒高漲。當飾演曹操的我一上場,頓起的滿堂彩幾乎淹沒了鑼鼓點兒的聲音,待「統雄兵下江南,交鋒對壘」唱腔一出口,全場立刻掌聲雷動,一片叫好之聲。

此外飾演孔明的馮志孝和飾魯肅的孫嶽,兩位老生再度卯上勁兒,把孔明的足智多謀與魯肅的心直口快,表演得十分得宜,觀眾句句叫好。江其虎飾周瑜,翎子、醉舞雙劍的乾淨利落;高牧坤扎靠的趙雲也令人激賞;陳真治的黃蓋,則是曹操之外,叫人驚嘆的架子花臉。觀眾看得如醉如痴,掌聲此起彼伏。

演出結束,演員多次謝幕,許多觀眾長時間不散,上臺來將我們同場的父子團團圍住,獻花、籤名、合影,忙得我們爺兒倆應接不暇。

當地的老戲迷們驚讚:「四十多年了,功夫不減當年!那漂亮的身段、那架式十足的威傲臺步,驕狂的涮步,將一代梟雄的神韻與霸氣,詮釋得非常純熟。」

還有觀眾連連說:「名不虛傳,大飽眼福。袁老先生寶刀不老,雄風依舊。」

「過去我們可沒少看您的戲,天天盼著您來呢。」幾位四十多年前由北京到臺灣的老鄉拉著我的手說,還拉過小海說:「果然父是英雄,兒好漢。大陸京劇有優秀的接班人,可喜可賀。」

我赴臺演出頗受戲迷重視,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新聞媒體對我進行了大量的報導,有的極為讚賞我架子花臉銅錘唱,地道深厚的唱功,多變的表情。與丑角寇春華飾蔣幹的對手戲,甚是有趣等。

有老觀眾在報上感慨:「五十年前世海在「富連成」科班時,筆者即常看其演出。當時認為其將郝侯兩家之長集於一身。如今其表演已至化境。曹丞相一出場之亮相,即不同凡響,雙肩一搖以八字腳步邁出,將得意昂揚統率八十三萬大軍睥睨天下的曹孟德之性格表現無遺。末場華容道殘兵數將之落魄狀,連聲音也變成低沉沙啞味。將人物性格,隨劇情演變而充分把握,把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實令人拍案叫絕!」

也有許多人對華容道上父子會很感興趣。最後曹操戰敗華容道,前來阻擊的關羽正是袁小海所飾,這是觀眾最感興趣的敵對相遇的父子會。

臺灣同胞敬關羽為神。身高六尺餘的小海飾演關羽加上夫子盜與虎頭靴,頗有氣勢。再左手攏刀,右手撫髯,微閉鳳眼,威如天神一般的亮相,觀眾自然十分欣賞。況小海嗓音高亮,我們父子兩人在華容道的唱、做、表互不相讓,尤獲觀眾激賞。最值得一提的是,加上李嘉林的周倉、俞大陸的關平,二位名家將戲村託得益增威武,將一出《華容道》推入最高潮。

五月二十一日在臺南市文化中心、五月ニ十九日在臺北市立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演出《龍鳳呈祥》,我扮演張飛。

可以理解,許多觀眾都想看看我這七十八歲的老人如何以充滿律動、遒勁中帶嫵媚的舞蹈表演把年僅三十多歲的豪邁灑脫的張飛表現出來。我也自知到了這把年紀才來寶島獻藝,演好這幾個角色對我來講挑戰性很強,很不輕鬆!但這兩場戲,我要一絲不苟地盡全力,把自己之最展示給相隔四十餘載的臺灣同胞,讓他們親睹祖國瑰寶之魅力,圓了在臺戲迷的思鄉之夢。

《中國時報》刊登了黃寤蘭一篇贊「兩岸第一架子花臉袁世海」的文章,文中說:「只有「老海」這樣承前啟後的人物,可以把戲臺上註定要當綠葉的架子花臉,提升為掛頭牌的主角。也只有老海,七十八歲還能叫觀眾排山倒海似的齊聲喝彩。」

別聽觀眾們把我捧得高高入雲似的,這是血濃於水的同胞們、朋友們飽含著對故鄉的思念,愛屋及烏,熱愛著故鄉一切的熱心捧場,「月是故鄉明」嘛!

相關焦點

  • 袁世海回憶錄(163)小學生 俠女除暴(一)
    (第三卷 全集)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一)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二)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三)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一)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二)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三)袁世海回憶錄(143
  • 袁世海回憶錄(63)濟南歸 恩師探病(一)
    (第一部 全集)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一)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一)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三)
  • 袁世海回憶錄(60)賀世芳雙喜臨門
    >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長按二維碼,為辛苦的編輯打賞袁世海回憶錄
  • 袁世海回憶錄(70)有心人 君秋如願
    (第一部 全集)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一)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一)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三)
  •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二)
    (第三卷 全集)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一)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二)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三)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一)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二)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三)袁世海回憶錄(143
  • 袁世海回憶錄(78)展才華 盛蘭成名
    (第一部 全集)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一)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一)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三)
  • 袁世海回憶錄(69)山西行 「紅」「黑」獻藝
    (第一部 全集)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一)袁世海回憶錄(54)憶世芳 梅開二度(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一)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二)袁世海回憶錄(55)話當年 弟兄歡聚(三)
  • 袁世海回憶錄(105)徘徊路 再赴東北
    袁世海回憶錄(第一部 全集)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
  • 手足之情之一
    手足之情有一種關心不請自來,手足之情相互關懷情義深;有一種默契無可取代,手足之情心有靈犀一點通;有一種思念因你存在,手足之情血濃於水情常在。人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生也是一種步履不停的代代相傳,「這個世界上,除了養育我們的父母至親之外,再莫過於手足之情」。而在我先生家庭中,失去父母之後,剩下的只有先生的孤獨。
  • 血濃於水的親情
    六十多年了第一次合影留念,這一切仿佛是場電影,時間跟離別是導演,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主演,願以後一切安好……
  • 有一種愛讓你淚流滿面,它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誰也不認識誰;落在了地上,就融在了一起,化成了水,永遠不分開了。最近在一本書上讀到了上面這句話,覺得很好,特摘錄下來作為這篇文章的開頭。有一種愛讓你淚流滿面,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妹之情、對兒女永遠的愛,這每一層關係裡都流淌著親情的血液。父母用真愛澆灌著孩子的心靈,孩子用童心體驗著兄妹之情。對於小孩子來說,除了享受父母的愛,兄妹之情能讓自己過早懂得什麼是關懷和分享。當這份親情持續下去,將來的自己對親情也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孩子的世界,因為有了兄弟姐妹的關懷和照顧,對愛的記憶才會更深。
  • 韓國電影《從邪惡中拯救我》~血濃於水,但是血容易上頭
    說到本片主題,無外乎「血濃於水」四字。屠夫與哥哥鬧了彆扭幾年不聯繫,哥哥被幹掉後他才出現,然後不忙著管理財產、接收小弟,一心一意要為哥哥復仇,走到哪殺到哪。真看不出來這位面無表情的屠夫竟然是個義薄雲天的「好」弟弟。到最後,他自己都說「忘記為啥來殺人了」,這麼能折騰是為了面子?借著報仇的由頭殺人找樂子?還是殺紅了眼眶喪失了理智?
  • 是血濃於水,還是水濃於血
    我總是習慣了驗證一些事情,聽別人在我耳邊說起親情背離的話時,但我必須會去實踐驗證一番,果不其然,驗證還真是和聽到的一摸一樣,真的是很美好的人生了,也從此解脫了,也隔離了,再也不會有思念的痛了。人心總是隔肚皮,人就那麼回事,不遇到事情時不知道,遇到事情才發現血濃於水並不能代表血真的濃於水了,而是水濃於血了。很感激自己生活在一個逆境的親情圈子裡,就因為生活在一個逆境的生活圈子裡,自己才會逆向成長,這種逆向成長比順向成長要勝過一百倍,所以,我是人生的受寵兒。
  • 終究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啊
    模範生妹妹珍與廢渣哥哥查同住一套房,兩人一言不合就互懟,盡顯「塑料兄妹」本色。從小到大,哥哥在極其優秀的妹妹面前任何事都佔不了上風。妹妹的優秀更顯出哥哥的無用,哥哥一直是個吊兒郎當的形象。在家中,妹妹洗衣、洗碗、打掃,照顧哥哥,不明白哥哥為什麼要把所有的家務事給妹妹做,沒有一個好哥哥的樣子。只有在有男生追求妹妹時,才會記起自己是個哥哥。
  • 兩岸一家親 | 兩岸人用舞臺劇《喜聚—漂洋過海來看你》寄託血濃於水「同胞情」
    一灣淺淺的海峽,讓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然而,海峽隔不斷同胞之情。新年伊始,《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指引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講話,秉持 「兩岸一家親」 理念,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昭示 「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 《瞄準》陳赫王亭文演繹父女情,血濃於水感人,另一人哭戲也給力
    由陳赫、黃軒、王亭文、楊採鈺、李溪芮、張洪睿、林棟甫、姚安濂、遲志強等人主演的年代動作劇《瞄準》已經播出了很多集了,整體上看,這部劇值得一追。尤其是最近播出的劇情中,陳赫飾演的池鐵城和王亭文飾演的秦雪,上演了一幕父女情,真的超級感人。雖然池鐵城並不知道秦雪就是自己的女兒,也不清楚這麼多年秦紫舒和秦雪為了自己吃了多少苦,但他卻從第一次見到秦雪的時候就被她吸引了,還要收她做徒弟。
  • 《破冰行動》中,林耀東給林宗輝說血濃於水的話是暗示什麼?
    《破冰行動》中林耀東給林宗輝說血濃於水的話是暗示什麼?林宗輝怎樣反應的?林勝武逃亡的這一段時間,他想了很多很多,自己這樣一直逃下去也不是辦法。老婆孩子還在塔寨村,林耀東會怎麼對待他們,自己也心中有數。林勝武也遭受到林耀東的人追殺,這樣東躲西藏的日子何時才是一個頭?
  • 輸在血濃於水
    中午,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還沒吃幾口,爸爸就貶低懷孕的女兒一無是處,咬牙切齒、青筋暴露,恢復了以往女兒未出嫁前的嘴角,始終,這個失敗的父親不會因為聚少離多,以及身懷有孕的狀況而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姿態。她們命苦,苦在沒有親情的難以維繫與情感淡薄;她們的生命從一開始就輸了,輸在血濃於水上。比起同齡的孩子,她們經歷了太多不該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多少恐懼與無奈壓迫著脆弱的心靈,受了傷還要不住的勸自己更加堅強;她們失去了太多關愛和幸福,無論在生活、學習、社會等等,起跑線上的動力,無一不缺,人家的孩子習以為常的東西,她們連聽都沒聽過。
  • 血濃於水,心手相連!一曲《天地大愛》獻給平凡而偉大的奉獻者!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充滿愛心、守望相助的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患難與共、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美德。我們常說,大災面前必有大愛。正是在這種無私大愛的感動之中,遠在甘肅、河南兩地的詞曲作者通過隔空交流的方式,達成了創作共鳴,並試著從一種宏觀的視角切入,以真誠暖心的大線條致敬人間大愛。然而,大愛來自於小愛,來自於每個人火熱的胸懷,它也許只是一個善良的微笑,也許只是一雙援助的手,也許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卻能打開彼此的心結,掃除眼前的陰霾,帶來一種希望和力量。大愛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穿越萬水千山把我們連成一脈。
  • 名門望族|南溪包氏:勇於為義,血濃於水
    大廳另有匾額「龍圖世第」(包拯)、「情殷利濟」(包寬)、「欽點翰林院庶吉士」(進士包欣芳)、「萬卷堂」等。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本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南溪包氏祠堂特別舉行了隆重的秋季祭祀典禮。四川總督蔣攸銛曾書匾「情殷利濟」贈他。道光三年,包寬被推舉為「孝廉方正」,同年離世。道光七年,南溪人奉旨修造「崇祀鄉賢包寬之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