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點擊以下連結,即可閱讀文章
袁世海回憶錄(第一部 全集)
袁世海女兒袁菁贈書《早安京劇》,明天開始獨家連載《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
袁世海回憶錄(第二卷 全集)
袁世海回憶錄(第三卷 全集)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一)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二)
袁世海回憶錄(142)別母淚 莫名突變(三)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一)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二)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三)
袁世海回憶錄(143)莫須有 苦熬歲月(四)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一)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二)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三)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四)
袁世海回憶錄(144)才相逢 兄弟永訣(五)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一)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二)
袁世海回憶錄(145)返舞臺 再陷圍城(三)
袁世海回憶錄(146)喜相遇 互訴衷腸
袁世海回憶錄(147)拍資料 長影結誼
袁世海回憶錄(148)闖王旗 久盼甘雨(一)
袁世海回憶錄(148)闖王旗 久盼甘雨(二)
袁世海回憶錄(149)鬥病魔 誓奪青春
袁世海回憶錄(150)叢中笑 春花爛漫
袁世海回憶錄(151)整旗鼓 推陳出新(一)
袁世海回憶錄(151)整旗鼓 推陳出新(二)
袁世海回憶錄(152)迎冰雪 老區慰問
袁世海回憶錄(153)赴山東 球場笑談
袁世海回憶錄(154)心許黨 終聞喜訊
袁世海回憶錄(155)訪漳河 演西門豹
袁世海回憶錄(156)赴西德文戲殊榮
袁世海回憶錄(157)明方向 雨潤心田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一)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二)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三)
袁世海回憶錄(158)探母願 重修流傳(四)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一)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二)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三)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四)
袁世海回憶錄(159)傳幫帶 南進火爐(五)
袁世海回憶錄(160)育種苗 趕赴大連(一)
袁世海回憶錄(160)育種苗 趕赴大連(二)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一)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二)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三)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四)
袁世海回憶錄(161)赴香港 情深誼重(五)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一)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二)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三)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四)
袁世海回憶錄(162)重流傳 不拘一格(五)
長按二維碼,趕快購買吧!
汽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向上奔馳著,車上的人們居高臨下地遙望到平靜的滇池。那點點白帆,排排圍魚網,裝扮著鏡子般平靜、遼闊的湖面。她本應更寬、浩瀚!但是十年內亂,她也沒能躲過。「截湖要糧」幾次砍斷她的臂膀,留下了一處處再難恢復的傷疤。我觀這美景,心裡不停地說,咱們又見面啦!老朋友!世界上最高的名湖之一,不認識了吧,看看我,三十多歲的小夥子,現在變成七十歲的老頭子了!
車停了。呵,好一座壯觀的華亭寺。高大的殿堂背靠蔥山翠竹,面前一池碧水,小橋橫跨。對面遮掩在花叢中一座飛簷翹角的臺閣,正是劇組選好了的紀獻堂的演武亭。那紀獻堂頭挽高鬏,臉粘重髯,身著古銅色鑲邊練武衣在練拳腳,旁立四大金剛似的非常兇煞的隨從。
拍攝前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這場戲的演員們化好裝在排練中……
從鞍山戲曲學校回京國慶節後一天的早上九點左右,我穿著那件自製的,當年為圖夏天涼爽、用的確良布仿製的綠色軍上衣,下穿藍色加白道的燈籠腿運動褲,足蹬仍是那雙練功鞋一一白球鞋。腿放在窗臺上,身子不斷向前傾軋。這是在壓腿。旁邊擱著個小圓鬧鐘,我注意看著時間。
門鈴響了。
「袁老,您好!」
我回頭一看,是萬伯翱,笑了。
「我給您送劇本來了!」
「太好了!請坐。我踢完這趟腿,咱們聊。」
萬伯翱是萬裡同志的大公子,因為他喜愛文藝、喜愛文學,又對京劇情有獨鍾,所以早結成忘年交了。
前次他來介紹了他自己根據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改編成的電視連續劇劇本《紅衣女俠》,後定名《俠女除暴》,將由河北電影製片廠攝製成一部古裝電視連續劇。
「這在咱們京劇裡的戲名叫……」我踢了幾趟腿,在地上翹起雙腳跟,喘著氣說。
「《十三妹》!」
「對。我從十三歲…可不,是十三歲就演這齣戲裡的鄧九公……」
「十三妹的師父。這電視劇裡也有這個人物。」
「這個人物在京劇裡可是咱們架子花險的專工。他武功精深,家財富有,爽直俠義。」
「電視劇裡的鄧九公也是樂觀善良,武功精深,有膽有識,專打抱不平。」
「這麼說,和京劇裡的人物性格基本一樣!」
「差不多,一樣。」
「如此說來,如有機會……我能否試試……」出乎意料地引起我的極大興趣。
「這,大家都沒敢往您這兒想!您還用試?」
「當然!別看電影的舞臺藝術片拍過三個,可還沒拍過這種生活片的電視劇。有機會當回小學生…不,老學生…不,新學生吧,也是件難得的機遇。你們人選都定了嗎?定了,我別去搗亂;沒定,我報個名。」
「有的定了。導演是香港亞洲電視臺高級監制梁天,十三妹是石家莊戲校京劇班五年級的學生李勝素。」
「紀獻堂是…」
「是電影片《武林志》中東方旭的扮演者李俊峰。他也是北京武術隊的教練。」
「這部電影我還真看了,劇情和表演都不錯!我們那位擔挑著名短打武生雲溪,張雲溪演他師父,演得也好。」
「他和您是擔挑……」
「他的愛人是我……遲阿姨的親二姐。」
「原來想過,還請他出演鄧九公,他還沒表態。」
「為什麼?」
萬伯翱搖了搖頭。
「我給他打個電話問問,再說吧。
我踢完蓋腿,略一休息,拿起了電話。
電話中雲溪說知道這件事,由於腰病,又由於自已也正在寫回憶錄,又因演鄧九公這個人物,嫌自己的形象偏瘦小,畢竟還有些受京劇中鄧九公形象的影響,尚在考慮。我們倆不光是親戚,也是無話不談、一路走來的鐵哥們兒。雲溪對我說:「還不如你演,這應該是你的本功,我去向攝製組推薦。」聽到此,本就有意的我也說,編劇在此,想打聽你意下如何。
我揭榜《紅衣女俠》中鄧九公一角,オ有萬伯翱同志又送劇本一事。
我仔細閱讀了劇本,又請執導的香港著名導演梁天先生到家一塊兒商量修改劇本。我說:「我們這叫編、導、演共商劇本。這個戲叫《十三妹》,她是紅花,我是綠葉,根據我幾十年演鄧九公的體會,該加強的地方我就談了加強的想法,可不能光讓我抓了觀眾,這個戲可不叫鄧九公啊!我只是建議,加不加、怎樣加,導演、編劇拍板。」
幾個人從吃完晚飯,逐字逐段地研究劇本一直到午夜一點多鐘。
十一月二十日到了昆明。二十三日,我即趕到雲南省京劇院拜訪關肅霜,可惜她帶團巡演去了武漢。我受到劇團留守領導及昆明文化廳藝術處的熱情接待,表示對攝製組所需的演員、服裝全力支援,體現了團結、大協作的一家人精神。
該試裝、試鏡頭了。
化妝師望著我說:「在您這麼富態的臉上,化裝成稚面童顏的老人是件極容易的事。」
「底版不夠標準,未必沒設暗道機關!」一句話把化妝師逗得笑個不停。
果然,我兩道又濃又黑又長的眉毛,給化妝師出了道小題,連粘了兩次都不行。梁導提出,先將原來的眉毛全蓋白後,從眉頭就粘上假眉毛,妝才過關。
我穿上短打,隨意地沉思,又擺了幾個武打姿勢。導演和大家深為滿意,拍下的幾個鏡頭回放一看,認為我飾演這個人物的造型有風度、有特點,很有銀須皓髮老英雄的善良、樂觀、勇健之氣!
昆明郊區華亭寺前的拍攝現場,聚的遊人看客越來越多。他們好奇地辨認著這些曾相識,又未曾相認過的眾位演員們。
「他是徐敏,北影的。」
那個帽子的高個的指揮者,是香港的。他也是演員,我看過《清宮史》,他演李蓮英,相當風趣。他這是到內地當導演來了。」這是幾位評倫者,從衣著和語調上可似猜出。他們或是港人。或是華僑。
不遠的一處石椅上,穿著一身綠呢子軍用老式制服的我和一位穿紅毛衣的中年婦女同坐。
「我看您非常眼熟,知道您是位有威望的人。遺憾,我就是叫不出您的名字。」在她幾次上下打量我之後說。
「聽口音,您不是當地人。」
「杭州人。我開會來了。您去過嗎?」
「二十歲上去過。……目老老……
「對,是我們的口頭禪,如果說,這裡人很多,就會說這裡人…目老老……多呀。杭州美呀,不次於昆明!我看您非常眼熟,聽您的聲也耳熟,怎麼就想不起您的名字!」
這時,我看見導演、副導演都在向外邊招手,互相間又說著什麼。我急忙站起身走了兩步,回身說:「你會想起來的,等我再去杭州的時候,你定會認識我…」
原來準備工作尚未就緒,還需請一位電工接電源,要夜戰。我隨車去了龍門。
車開了,只見那位女士追車跑著說:「袁老!我知道您啦!我從小就看《紅燈記》!…」
車要趕時間,沒停。我探出車窗外大聲說:「杭州見!」
汽車順路繼續向前,開始沿絕壁盤行。山高路險,這對內地平原人來講,有些膽寒。唯恐司機稍有不慎…
司機以嫻熟的技術使汽車靈巧自如地左轉右拐,又加上他態度自信而又淡定的氣勢如給車上的人吃了一粒定心丸。車到羅漢閣坡下不能繼續前行。我在大家陪同下一口氣登了一百多個臺階,站到羅漢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