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己|我仍用你編號買書在誠品店

2021-02-14 北大青年

幾分鐘前,我在隔音不好的包廂中點了一首《獨身的理由》。這首歌很短,只有2分26秒。在這2分26秒裡,射燈從藍色換到粉色再轉回藍色。我也終於尷尬地唱完了它。

 

在隔壁《死了都要愛》的對比下,它顯得那麼不合時宜。mv中是一對男女,他們共處一室,一個坐在椅子上低頭不語,一個自顧自走動著手舞足蹈。

 

他們非如此不可嗎?非如此不可。

「你與我唯一的接觸點,是我仍用你編號買書在誠品店。」在寒假裡,我整日循環這首歌,大概聽了千百遍,只為了能在最後聽到這句話。當這句話的最後一個音落下時,我的內心被掏空的那部分仿佛被什麼東西填滿了。

 

不久前我聽人說,我小學時喜歡的男生有了新女友。其實我和他現在已經很陌生,對話框中上一條消息還停留在前一年的「新年快樂」。2016年的夏天和秋天,我們匆匆見過兩面,從此便沒有然後了。我已經很久沒聽過關於他的消息,只在籤名的更迭中看著他偶爾浮動的心情。

 

我們唯一的接觸點,不過是我每年還會託朋友在蘇州的誠品書店用會員卡買書寄給他。他也許知道是我寄的,也許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跟他講,他也不會跟我說「謝謝」。

 

包廂中,姐姐坐在我對面。她聽得很認真。也許是因為她也曾在朋友圈分享過這支歌,在某個微妙的凌晨三點。遺憾的是,我並沒能把這首歌唱得很動聽。其實我應該及時將它切掉。但要切在哪一句?

 

這不過是個很短的故事。

我一直叫她姐姐,因為我們年齡差得並不多。雖然按輩分我應該叫她阿姨。我們已經有很久沒見過面,上一次接觸是我給她那條分享歌曲的朋友圈點讚。

 

我媽媽和她媽媽在酒桌上閒聊。

「明年我就要把她落實好,這件事情要及早搞定。」

「她這麼乖,會很順利。」

「哪有。每次跟她提起結婚,她都直接不理我。」然後她媽媽頓了一頓,「不過大了也會慢慢懂事起來。」

 

「這件事情」被言之鑿鑿地說出,聽上去似乎很輕巧,像一個最尋常的預設目標。姐姐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但其實也只比我大了四歲。不過這已經足夠讓我從小羨慕到大——她每一步都走在我之前:我中考時,她已經歷過高考;我糾結文理科時,她已經分流了大學專業。不過如今,在保持獨身這件事上,我們終於行走在同一步頻。

 

在過年的飯桌上,我們同仇敵愾地宣言:「戀愛沒什麼好談,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姐姐說出這句話大不像我還有著「不知事的小孩」這樣可以出口無忌的理由,但她依然斬釘截鐵,然後對著面前的一杯加多寶保持緘默。我想這也許是姐姐的某種反抗。在那一天後,她的微信籤名變成了「那麼你就獨自遊蕩吧,如一位國王拋棄他的王國,如一頭野象離開他的象群。」

 

「戀愛有什麼好談的?」姐姐好像在問自己,又好像在問我。

吃飯、逛街、擁抱、大笑、午夜的電影院……這些場景在想像中似乎很美好。但這樣的日子久了,大概會讓人感到難以言喻的乏味吧。我想起之前一個朋友告訴我,追一個有男神的女孩比起追一個有男朋友的女孩,難度係數要大兩個數量級。因為男朋友是個人,男神可是想像中的人,你永遠不可能和一個想像中的人競爭。戀的對象一旦被具象化,戀「愛」不過是戀「人」的過程。我們永遠無法對「我愛你」說出「我愛你」。

 

我不知道姐姐有過什麼往事,也不曾聽聞她的戀愛消息。不過我想,她也許跟我一樣有過一些輕悠悠的過去,在過去之後依然留下某人的一線影子供自己憑弔。所以她才會在凌晨三點分享這樣一首歌到朋友圈。

 

我自己的故事就更不值一提。我和那個男生之間,連戀人也算不上。沒有牽手,更不用說擁抱,最終連一句「我喜歡你」也沒有說出口。因我總是在想,「喜歡」這個詞太深重了。哪有什麼喜歡可言?大家都是凡胎肉身,誰也不是「無可替代」。愛情關涉的對象,從來就只有它本身,除此之外,我覺得都有些可笑。

 

所以我才如此堅信,愛是讓人孤立無援的一件事——我們彼此都一樣,在庸常的洪流中一同落水,誰也不能拉誰一把。我一個人吃飯、看電影、自習,有時也會繼續以他的幻影寫一點關於愛情的東西,最後全部砸碎,告訴所有人——

 

「大家都不過在愛愛情本身。」

 

看見姐姐分享那首歌曲的那天,我恰巧失眠,躺在床上點開這首歌,在朦朧間聽完,突然想給她發條消息,卻不知應該說些什麼。

 

歌曲中的女主角通過社交網絡看著曾經的戀人結婚、生子、和新的戀人遊歷異國景點。這時鼓點輕快,旋律詼諧,這一切好像一場無足輕重的玩笑。但她分明與過去的形影痴纏不清。

 

「時光飛逝,如幻似煙。何時先可以停止懷緬?」直到結尾,這首歌都沒有對這句話給出答案,一切都最終「埋藏在貝多芬四重奏經典裡面」。在任何人來看,這首歌似乎都算是一個「傷感」的深情故事。但歌曲一開始就已經挑明,是愛意從沒有改變嗎?還是已經再無愛意?

看客們似乎格外中意那種一方已然前行、另一方卻依然停留原地的故事。這些故事每每被講出,總能賺幾把廉價眼淚。然而《獨身的理由》卻和這完全不一樣——只是情侶分手之後再沒有相見而已。用黏黏的口水聲唱歌的Nichole,像是我一個最尋常的朋友。因此她唱出來的句子,也赤條條剝開我生活背面被粉飾的太平。

 

歌裡的她是否真的那麼牽掛他?我是否是真的懷念他?那一句「我仍用你編號買書在誠品店」讓我在深夜裡感懷。但這不過是個將庸常浪漫化的幼稚企圖,因為如果我還保有一些真切的愛意,我就不會喜歡「懷念」這個動詞。

 

我給他買《霍亂時期的愛情》,買加繆寫給瑪利亞的書信,買《耶穌之子》,買奧登的詩選。我在挑這些書的時候在想什麼呢?

 

馬爾克斯說的愛是超越的,本質的;加繆說的愛是死亡的,輕巧又沉重的;詹森說的愛是自我的、孤獨的;奧登說的愛是心碎的,尋找的。這麼多的愛,我依然不知道它是什麼。

別人也許以為我有痴纏的往事——實際上,我也會如此勸慰自己。但其實,我只是需要一個痴纏的影子,好讓我知道我也並非是那麼乏味。在我以為戀愛活動不過是庸常上疊加的另一層庸常時,仍有一個浪漫的虛影供我在人群中懷想。我好像那個mv裡的男生,自顧自地手舞足蹈。

 

非如此不可嗎?非如此不可。大家都在愛愛情本身,所以企圖浪漫化凡俗庸常。

 

我不知道阿p寫這首歌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誠品書店會員卡的有效期實際上只有兩年。編號終究會淪為一串毫無意義的數字,沒有人能夠一直買下去。或許阿p早已想到這一點,這樣一來,這首歌最後就成了一種勸慰:與你唯一的接觸點,就「埋藏在貝多芬四重奏經典裡面」吧。至此我才逐漸明白,建構在想像上才得以浪漫化的庸常,不過是另外一種自欺欺人。愛意也好,恨意也好,都不過是我的自導自演,這齣戲過後才是我的生活。

 

今年我沒有再同他講新年快樂,也辦了一張新的誠品卡。除此之外,一切都照著原樣進行。我沒有變更我的手機密碼,也沒有扔掉日記本。所有在小女生時代做的事情,而今看來令人臉紅,但那已是我習慣的一部分,我的生活仍要繼續前行。

聽我唱完歌,姐姐坐到我旁邊和我聊天。她現在一個人租房子住,學會了幾道拿手菜。生活就這樣,不是很好也並不壞,她有一份尚可的工作,足以積攢下年後去澳洲旅遊的錢。

 

「就這樣吧,結婚,那還不是一件迫切的事情。我是說——如果兩個人過還沒有一個人過得好,那還不如一個人。」言下之意是,兩人也可能會過得更好。

 

我調侃姐姐,希望她能在澳洲找到一個像休•傑克曼那樣的帥哥。姐姐說,她的英語不好,請我別這麼搞笑。

 

「愛可不是靠語言的。」我假裝一本正經地跟她講。  

 

這種感覺是我無力的筆無法描繪出的,也不同於我心上的幻影。那是庸常的真正力量。它的浪漫不在於那些我以為落到實處就喪失美感的戀愛行為,而是不斷積攢下來的一點一滴。它是一條無人小巷中留下的足跡,是熱帶燦爛的陽光,是公寓窗外的藍色夜晚。它更是你在這些時刻依然保有的一份隱秘渴望,渴望某一個鮮活的具象生命會在不知何時來臨的將來中和你聯動。

 

我也曾在夜裡想過,會不會真的存在那麼一個人,讓我們想要像茨維塔耶娃將自己的每個情緒和念頭都說給裡爾克聽那樣,將作為凡人的庸常中那些愉快的、憎惡的、疑惑的、哀傷的一切都說給他/她聽。

 

雖然在這之前,我要度過許許多多個漫長的白晝,許許多多個漫長的夜晚。

相關焦點

  • 書店只是書店——由深圳誠品停業所想到的
    深圳誠品生活書店。(IC photo/圖)2020年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正式發出停業公告,證實了一早的傳言,宣布誠品生活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營業。消息一出,網上傳來一片文化人的哀悼。有微博大V感嘆「千萬豪宅容不下一座書店,挺諷刺的,浮躁的小漁村」,「現實與功利,依然是這座城市的主流價值觀」。
  • 誠品敦南店,一間書店謝幕
    有歌手在演出間隙對現場觀眾說,"當我不再泡夜店的時候,我都在誠品,當我不再把妹的時候,我都在誠品乖乖念書。"誕生在臺灣解嚴之後的誠品,是一代人的集體創作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在1988年宣布暫停公演,後來成為林懷民摯友的吳清友覺得可惜,他在1989年創辦成品,也有一份文化傳承的考量。
  • 誠品地下書街開幕,全臺十大人氣書店你去過幾家?
    僅僅過了75天,誠品就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誠品R79」。    誠品通路企劃處經理林萱穎告訴導報駐臺記者,這個命名,特別取用了此處捷運站兩個出口編號R7、R9,希望邀請讀者從R7到R9,展開一次文化與閱讀的探索。
  • 如果誠品生活深圳閉店
    如果書店同行們曾經通過地鐵從深圳書城寶安城去往龍崗城,你可能就會對深圳這個城市的地理跨度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至少在我看來,我不願意為買本書花上太長的時間,這種購書需求一定會在周邊區域的書店進行釋放。反過來說,誠品深圳店這樣的項目,消費者如果是為了打卡,可能會去上一次,而如果是為了買書,可能是不太會經常去的。
  • 斯人離去 誠品永在: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猝逝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 除了「誠品書店」,我們還會記得您——吳清友.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
  • 20170724 吳清友先生走了,但誠品書店永遠活著
    書架高度讓大多數人伸手可及,書櫃面保持15度傾斜迎合視覺習慣,區塊間用不同的坡度或階梯銜接,長條凳、椅子四處放置,讀者有豐富的選擇,可以隨時抱著喜歡的書坐下來細讀。二、吳清友先生與誠品書店1、用30年做一件賠錢的事,15年虧損創立誠品的吳清友出生於臺南縣將軍鄉最西邊的貧窮漁村馬沙溝,在30多歲時因炒樓而大賺一筆。吳清友先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38歲時的那次病發,促使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開書店。
  • 吳清友: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 吳清友因病猝逝:「我與誠品書店25年」
    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其活動行銷上的創意,多元的、動態的文化影響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零售業的標杆。
  • 誠品日本橋店 50臺灣品牌跨海展店
    (圖/誠品生活)誠品生活日本橋以閱讀為核心,規畫30米長的文學長廊串接品茶、料理實演、工藝手作等多元豐富的文化體驗,期能打造生活與閱讀的Cultural Wonderland。誠品此次也攜手臺灣茶王德傳茶莊、臺菜料理富錦樹、百年餅店郭元益及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等逾50個臺灣品牌一同赴日,多元呈現臺式美好生活。
  • 誠品書店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長達15年的虧損?
    用過即棄的愛情,用過即棄的彈簧床,用過即棄的寒暄,用過即棄的保暖袋,用過即棄的問候,用過即棄的雷諾原子筆,用過即棄的現代人大量拋棄物質。凡事過了三個月的保存期限,就徹底失去忠誠。期待這一場誠品跳蚤市場,讓你我在舊貨堆中找到藝術,在舊鞋裡發現腳的生命,在舊照片中體悟新情感。在世事難料、風雲不測中找到永恆感。
  • 再見,誠品敦南!來聽聽我們和敦南店的七個故事吧!
    快結束時,君陽問我:你知道敦南誠品明年要關門了嗎?我說我知道。他說,我上大學時曾經在這裡做過工讀生,所以對這裡有感情,於是就把今天的採訪約在了這裡的咖啡店。在敦南誠品做工讀生?我不免想起了《一頁臺北》裡的郭採潔,那時候她還沒有顧裡附體,在敦南誠品做工讀生,清純可人,然後遇到了愛看書的姚淳耀。
  • 誠品敗走深圳不是個例 全球誠品正迎關店潮
    但包括「我是麵包」、「披薩工坊」在內的一些商戶認為,入駐時裝修投入金額較大,而誠品深圳突然縮短租期,應和受損商戶溝通解釋並作一定賠償。然而,誠品方面在多次聯繫下未作回復。其後,一些商戶被誠品以拖欠租金為由解約,並被斷水、斷電、圍擋或撤場。新浪財經曾試圖聯繫誠品,但截至發稿誠品方面對前述事件暫無回應。
  • 又一家誠品要關店了
    她最喜歡去的那個地方是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誠品生活深圳。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發布聲明宣布,疫情影響,不舍暫別。據介紹,因嚴峻的新冠疫情衝擊,經與房東華潤置地友好協議,誠品生活深圳確定將於2020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2021年現況經營位置將返還華潤置地,開啟嶄新的一頁。誠品生活於2015年正式落地深圳。
  • 由誠品信義店接棒
    誠品敦南店誠品敦南店,是誠品在臺北的第一家書店,也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書店。2004年,誠品敦南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2015年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的17間書店之一。臺灣明星蔡康永是誠品敦南店的常客;《藍色大門》裡陳柏霖與桂綸鎂,最喜歡晚上去那兒轉悠;導演魏德聖初到臺北時,常與朋友們泡在敦南誠品店,臺灣藝人陶晶瑩如今堅持每個月前來書店報到,挑一本書席地閱讀,「敦南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
  • 吳清友: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贊那度分享】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 誠品創始人走了,留下那些「戳心」的文案
    誠品這二十多年來幹的不是商業而是服務業,從一開始他們就不是為了賣書而是為了推廣閱讀。在誠品裡你可以看到,大學生研究生,願意站在櫃檯前用恭敬的態度、雙手把一本書遞給讀者,他們為了什麼?每一個來看書買書的人,不是潛在的消費者,而是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是他們分享生命精進進程的讀者。「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是誠品服務的終極目標,吳清友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誠品是臺灣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坐標之一。第43家誠品書店,也是大陸首家旗艦店將於今天(11月29日)也在蘇州開放了,明年聽說還會有新店開在上海。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 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吳先生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他用誠品賠錢15年的經歷,講述對生命態度的誠懇;用誠品25年的發展歷程,講述他心中生命的價值。這個謙卑、溫暖的他,留給我們的,不止是一個書店.文 | 吳清友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在大陸的第一家店上個月底在蘇州開業,聽說明年還會有新店開在上海。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