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縫是以人體為依據,通過測量制定服裝號型規格,合理使用原輔料進行服裝裁剪、縫製的人員。清代顧張思《土風錄》中曾這樣記載:「成衣人曰裁縫……蓋本為裁剪縫綴之事,後逐以名其人」,而有幾千年服飾技藝傳承的「縫衣匠」、「成衣匠」們,發展至近代逐漸成為時尚界的引領者與顛覆者。在北京皇城根下的「聖綏定製」,便是這個群體創新發展的後起之秀,而他的創始人、當家人就是有著近30年服飾行業從業經驗的楊舒。
耳濡目染,譜哆啦「衣」夢
「衣食住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最基本需求,而對於排在首位的「衣」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早在《周易·繫辭下》中便有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由此可見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由來已久。隨著經濟的發展, 穿衣戴帽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須,更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符號。所謂「衣不大寸,鞋不爭絲」,就是指合身的衣服,誤差不能超過一寸;合腳的鞋子,誤差不能超過一絲。但是如何做到衣著時尚個性、舒適得體,這就要看裁縫匠的本領了。
出生於1970年的楊舒,一直以「裁縫匠」自居,因為自小受到媽媽的薰陶,對量體裁衣有著濃厚的興趣。楊媽媽不僅是個巧手,而且是個熱心腸,鄰裡街坊幾乎都穿過她製作的服裝。小時候,楊舒聽得最悅耳的「音樂」便是媽媽踩縫紉機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那時候,縫紉機圍前左右就是他快樂童年的一方天地。他經常圍繞著媽媽的工作間形影不離,而楊媽媽對他影響至深的一句話就是:「人靠衣裝」,裁縫人手裡的活計一定要利落、精細。得益於這樣的言傳身教,楊舒此後的人生都走的平穩且精彩。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童年裡的楊舒也經常做媽媽的「小幫手」,他用一些美術元素做服裝創新性「小設計」,點綴在媽媽做好的成衣上,常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街坊鄰居們都誇好,趕上個逢年過節,家裡經常被來定製服裝的鄰裡擠得水洩不通。在那個人們並不懂得何為「服裝定製」的年代裡,眼前的人們量體、試衣,渴望而又喜悅的表情,慢慢的滋長在其內心深處,小小的他便也播種下一個大大的夢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通過靈巧的雙手把更多的美與愛傳遞給需要的人們。
時光荏苒,轉眼就到了1990年。有著美術功底的楊舒如願考上了鄭州紡織工學院,踏進校門的那一刻,他便在心裡暗自發誓,既要要傳承媽媽的精細匠心,又要有更新的追求,田阿桐師傅是指引他成長的光亮。有了榜樣,就有了學習追求的目標,他立志要把中國傳統服飾發揚光大,而且要把更多時尚、現代元素進行深度融合。正是秉承於此,四年的芳華歲月,專業裡他刻苦鑽研,實踐中勤於總結歷練,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服裝專業的佼佼者,還未畢業便收到中國服裝總公司拋來的橄欖枝,在那個年代,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金疙瘩、鐵飯碗」。
製版、裁剪、縫製、整燙……每一個環節、每一樣工序楊舒都熟捻於心,憑藉對服裝行業深刻的理解與思考,楊舒及其團隊發起並成立了中國服裝協會女(男)裝研究會,楊舒任副秘書長。這個協會後來也成為我國服裝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幾年以後,楊舒所在的中國服裝總公司,已經陸陸續續開始為原國家女性領導人及女性風向標人物做設計、定製,以及領導人的出訪服裝,而楊舒在其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款式設計、服裝製版、傳統元素、色彩配比上的大膽應用均是出自他之手,對楊舒而言,這是一個攀登的高峰,也是一個更新的開始。
在中國服裝總公司工作的近十年時間裡,培養了楊舒更寬泛的視角與維度,不甘平凡的他,一直相信人生會有無數種可能。或許是源於內心的召喚,2003年,已經在中服協擔任要職的楊舒,毅然選擇下海創業,以服裝廠立身,幾年時間生意做的風生水起。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突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波及到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飽讀詩書的楊舒忽然意識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樣適用於商業領域,快節奏的工業化生產,給服裝產業帶來了量的飛躍,但是「質」的升級卻不盡其然。他的腦海裡經常倒映小時候媽媽做活的畫面,媽媽追求的利落、精細與該如何抓取一個平衡?田阿桐師傅對傳統服飾的傳承創新又該怎樣去突破?帶著這些思考,楊舒給自己來了一次身心的「放空」,審時度勢之餘,他決定把經營的非常順遂的批量化服裝廠關停,回歸初心,以更本真的態度創立了定製品牌。
古語云「布帛可衣」 ,他不僅承做西裝,旗袍,還做各種時尚前沿的流行服飾,本著「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品牌定位。定製的每一件衣服都從機械化的流水線,回歸到飽有溫度的手工縫製,因為他記得媽媽的話,「人靠衣裝」,衣服是離人最近的風水,所以每一件衣服應該有溫度和靈魂,這樣穿著的人才會真的有態度、有精神。
很多人不解,任何行業的工業化生產,規模化才能有更高的生產力,有了生產力也就有了經濟效益,而楊舒卻堅信,工業社會更要回歸初心,堅持用「心」定製,手工藝傳承。所謂心靈手巧,人們往往重視後者而忽略前者,真正的裁縫匠人在量體裁衣的同時,「量」的身心應該合一,如果「尺量」是形體數據,而「度量」更應該洞察人心。通過年齡、性格、膚色、脾氣、甚至生辰五行等因素來裁剪出真正得體、合心的衣服,而這樣定製的服裝,才有專屬的氣質和靈魂。這是工業機械所達不到的,恰恰也是現代社會人們個性化所追崇的。
從顧客進門的一瞬間開始,從設計師了解穿衣需求和風格開始,從量體、面料選擇、上身比色,一件衣服的靈魂就已經開始孕育。在這裡,匠人們不僅要打磨技藝,更需要對抗浮躁的社會。楊舒的管理理念中,追求「平衡、中庸」,他認為所有的事情只有做到相對平衡,才能達到至臻至尚,他不盲目追求訂單量,且歷來杜絕加班,他對大家最「苛刻」的要求是在工作時必須要開心、放鬆的狀態,這裡的設計師及手工師傅可以放鬆的暢聊、聽音樂,因為他相信唯有如此,做出的衣服無論從剪裁到成衣,才會有愛,有溫度,穿者感受服飾帶來獨有的專注與寧靜的同時,也更能傳遞出一種細膩優雅的生活方式。正是源於此,客人們心口相傳,名氣也是蜚聲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他們的每一件作品即是精品,源於傳統卻又不斷突破,以手藝人的名義,卻又超越了單純手藝人的概念,把設計、製作、流行元素,甚至周易國學等相融合,他們「度」心,更「讀」心,進而打造出了更個性化、更受客戶喜愛的服裝品牌。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