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人衛中醫)快速關注
作者/黃龍祥
編輯/李劍光 孔烈
【小編按】電視劇《皇朝太醫》裡面有一句臺詞:「沒有殺人的勇氣,哪來治人的決心?」(小編也不知道為什麼還記得這一句,大概是因為……聽起來有點帥吧)其實,治人的針具、針法和殺人的兵器、兵法還真是大有關係。古人的思維一以貫之,有殺人的十八般兵器,就有治人的九針;生活中用寶劍等兵器祛邪,在人體就用針具祛邪。今天先從砭針說起——
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針經·玉版》
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針經·逆順》
砭針——微型兵器
以往提到針法的起源,人們總是認為針法的前身是砭法,由於金屬針的出現,石質的砭針自然過渡為針灸針。其實,砭針與微針是兩種起源不同、特徵不同的療法。砭針發源於東方,微針發源於南方,砭針主要用於排膿、放血、放水等外科病症,無需經絡、腧穴理論的指導,實際上是外科療法的前身,從後世外科器具圖中仍不難看出其脫胎於砭針的印跡。
另從不同時期針灸文獻對於這兩種療法的描述可以很清楚看出砭針與微針二者之間的根本差異:
用砭啟脈必如式。癰腫有膿,稱其小大而為之砭。砭有四害:一曰膿深而砭淺,謂之不還;二曰膿淺而砭深,謂之太過;三曰膿大而砭小,謂之(氵+僉),(氵+僉)者惡不畢;四曰膿小而砭大,謂之泛,泛者傷良肉也。
——張家山出土漢簡《脈書》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洩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黃帝針經·官針》
上述不同時期文獻論述的是相同的內容,即由於針具的不同,其適應病症也明顯不同。正是由於砭石療法的治療對象是癰腫,《黃帝素問》在提及這種針法的特徵時強調要掌握「制砭石小大」的規範。《黃帝針經·玉版》也說「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從戰國以前的出土文物中現已鑑定用於醫療的砭石形態特徵來看,均取法於兵器,皆適宜於放血刺癰。
例如1963年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根磨製的石針,長4.5釐米,一端有鋒,呈四稜錐形(可以放血),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寬0.4釐米(可以切癰排膿);中身有四稜略扁,橫斷面呈矩形(可以容納拇、食二指挾持)。
197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公社,從一批古銅器中發現了一根青銅針,考古工作者認為是戰國至西漢這個歷史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4年)的器物。這根針長4.6釐米,中身有四稜,橫斷面呈菱形。大小與形狀均與頭道窪出土砭石非常相似,顯而易見是繼承了砭石的形制。
人們之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將「砭石」與「微針」混為一談,可能是見《黃帝內經》有「針石」一詞,而六朝全元起注《素問》已經明確指出:「針石」、「鑱石」、「砭石」實為一詞。其實,「砭石」還有一個同義詞是「鈹石」。
《內經》以九針比之五兵,復以刺法比之於兵法。那麼針具與兵器之間有什麼關聯嗎?或者說,《內經》時代針具的發明是否受到先秦時期「五兵」的影響,二者之間是否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
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對於針具的形制與功用有詳細的記述,可惜傳世本沒有相應的針具圖,在傳世古醫籍中,最早是元代的《針經摘英集》繪製的「九針圖」,此圖後被明·嘉靖高武《針灸節要》一書傳錄,高武之後的明清醫家又結合當時針灸臨床的實際對「九針圖」遞有修訂。
圖A戰國銅鈹;圖B秦代銅劍;圖C秦代銅鈹——九針之鈹針顯然取法於此
圖A 春秋時代雙翼式銅鏃;圖B春秋時代菱形銅鏃;圖C戰國時代三稜式銅鏃——九針之「鑱針」、「鋒針」顯然取法於此
五兵之四:如果不標明,恐怕所有學針灸者都會將此圖中的先秦兵器當成鈹針、鋒針、鑱針——實在是太像了
仿製銅質九針
仿古九針模型
看過這一幅幅不同朝代的針具圖,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古代針具簡直就是一套古代微型兵器——假如《內經》時代的針具圖能夠傳世,想必與先秦的「五兵」圖以及秦漢間的兵器圖更為相似。為什麼治病之針與致命之兵會存在如此緊密的聯繫呢?
在古人的觀念中,兵器——特別是寶劍、腰刀,還具有驅邪逐鬼之功,因此驅鬼之門神多為手執寶劍之形象;中國古代打鬼之神——鍾馗被塑造成手執鐵錐以逐鬼的形象;於是劍形或刀形之鐵器也就被賦予驅鬼邪之功。
在古代,人之患病也被認為是鬼邪所中,所中之部位不同,症狀也各異,因而有「鬼打」、「鬼擊」、「鬼排」等病名。以針刺鬼邪所中之部位——穴位,就能驅逐鬼邪以治病。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的代表人物扁鵲傳有治療百邪所中之「十三鬼穴」——人體十三個重要腧穴,而且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古代百姓。
《黃帝內經》也以周身腧穴為病邪所侵襲之處,需要用針刺邪之所在以去病,所謂「邪氣之所客,針石緣而去之」是也。以此推之,以劍形、刀形或箭形針具刺病,乃古人最初「驅邪逐鬼」觀念的一種直觀表達,因而砭石療法所有針具——鈹、鑱、鋒針也直接取法當時的兵器——五兵。古人的這種認識不僅在針灸文獻,而且在本草文獻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鐵椎柄:主治鬼打,及強鬼排突人中惡者(明·《本草綱目》)。
刀鞘:主治鬼打卒得。腰刀者彌佳(明·《本草綱目》)。
從上述的記載中,不難理解我國的先民是如何萌生「以針治病」的直觀認識。而且早期的針法——放血,其主要目的即在於驅邪,在《內經》凡被認為由鬼邪所中的病症,如「癲狂」、「瘧疾」等仍大量採用針刺放血法治之。
另外,「火」也被認為有驅鬼邪之功,因此相傳扁鵲治「橫邪癲狂」之十三鬼穴,皆用火針法。當然火灸法也是常用的治法之一。由此可見,「驅邪逐鬼」的觀念應當是針法產生的初始因素之一。
【本文選自《黃龍祥看針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回復 目錄查看往期所有文章目錄
投稿:renweizhongyi@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