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韓萌萌
「從5月底全部定稿後即刻下印廠,到現在有聲書的製作也完成近一半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編輯趙世鑫一邊接受採訪,一邊在和電臺溝通音頻版的製作進度。「雖然不在抗疫一線,但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抗疫圖書的出版中,儘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也是盡一份出版人的責任,表達對戰『疫』逆行者的一份敬意吧。」
讓趙世鑫全身心投入的是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的新書——《致敬英雄——2020抗疫報告文學集》。該書忠實展現2020全民抗疫圖景,收錄的19篇報告文學均首發於《光明日報》,作者中既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等,也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的記者,同時還收錄了120餘幅來自抗疫一線的珍貴攝影圖片。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收聽由電臺著名播音員錄製的有聲版圖書。
文學「輕騎兵」典型報導「重武器」
「我們看到了引領的力量、動員的力量、愛心的力量……我們也看到了科學的力量、醫藥學的力量、心理關懷的力量、各行各業的力量、輿論的力量……這些,正是黨的領導的力量,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力量。」作家王蒙在該書的序言《2020的春天》一文中這樣寫道。
「在抗擊疫情的宣傳報導中,我們明確要求務必精準體現中央黨報定位,精準體現思想文化特色,精準把握當前社會關切,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不斷匯聚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精神力量。其中,及時推出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報告文學作品是一項具體舉措。」書中《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以《記錄動人心魄的歷史 感悟偉大的精神力量》為題點出兼具文學性和新聞性的報告文學既是文學的「輕騎兵」,又是典型報導的「重武器」,對於壯大主題宣傳、傳達主流聲音、增強傳播效果具有特殊價值。
逆行記者作家衝鋒在前
以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的形式提升重大主題報導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一直是《光明日報》的優勢和傳統,在重要時間節點、在重點版面陸續刊發一系列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已經形成重大主題報導中的「光明」特色、「光明」風格。在這次疫情報導中,《光明日報》延伸優勢,組織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採寫和刊發了一批高質量的報告文學作品。
「這一趟逆風而行,是媒體的責任,也是我作為一名『90後』年輕記者的光榮。」《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記者盧璐在「一線手記」中這樣寫道。
據《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回憶,1月29日,一坐上前往武漢的高鐵,他便和同行的記者盧璐、章正開始思考報導方向和選題,還抓緊時間採訪了列車上的記者、保潔員等人。「這一次的武漢報導工作,對『四力』的要求顯得格外重要。身處疫情中心,前方記者必須衝鋒在前,不斷地跑、不停地看,才能發現好的新聞線索,好的新聞選題;有了這些,我們才能更進一步發揮腦力和筆力,寫出優質的報導。」
「作為黨報記者,我們不僅要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還要報導戰『疫』背後感人的故事、瞬間,挖掘讓人溫暖的新聞,用新聞反映中國人的內在精神動力。」章正說。
作為中國作協派往武漢的4名作家之一,李春雷在武漢的寫作是在一張矮小茶几和用紙箱做的板凳上完成的。
「和地震等災害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對於人們來說更像是一種『看不見的危險』,這種未知給人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發生後,李春雷都是第一批抵達災區的作家。在他看來,在災難與傷痛面前,作家不應該缺席。他一次又一次與在武漢戰「疫」的醫護工作者和普通人真誠溝通,挖掘每一個人背後的獨特故事,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反映災難中人性的崇高。
出版社啟動同步編輯流程
「大戰大考中彰顯使命擔當,百花社始終關注作家創作動態。在讀過連續刊發的幾篇震撼心靈的報導後,我們和《光明日報》第一時間取得了聯繫,表示希望將這一系列集結出版,以圖書的形式記錄這些感人的抗疫故事和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百花文藝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總經理薛印勝以出版人特有的敏銳性和高度的使命感捕捉到這些採訪紮實、細節豐富的作品,「達成出版共識後,我們就啟動了同步編輯流程,一篇報導見報後,為此專門成立的項目組隨之著手進行編校、設計、排版製作,逐步形成了流水線工作模式,成稿後再進行三審三校,還約請了兩位社外專家審讀把關,天津市委宣傳部和天津出版傳媒集團也給予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見。」
薛印勝表示,疫情期間百花文藝出版社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加班加點,全情投入,在保障本社每月6種期刊正常出刊的情況下,還編輯了5本抗疫類圖書。「這場戰『疫』接力出版練就了團隊『打硬仗』的本領,大家都是循著源自內心的感動和敬意來編輯這些映照時代洪流、溫暖民族記憶的圖書,而且我們也從這些作品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