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影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在藝術創作、市場受眾、票房增長等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佳作。尤其是近年來上映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主旋律電影,更是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好評。
轉眼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那麼這四十年裡,中國電影有什麼變化呢?
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推介了9部重點影片, 認真書寫時代英模人物,展現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新貌。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這9部影片都是最新拍攝完成的國產電影。其中既有氣壯山河、波瀾壯闊的時代精品,也有一葉知秋、小中見大的情懷佳作,或通過平民史詩反映歷史大勢、時代風雲,或從凡人小事、鄉村巨變中探尋人性的真善美。
9部影片中,《春天的馬拉松》講述浙東山村籌備國際山地馬拉松分站賽的故事;《照相師》描摹了深圳老城照相館祖孫三代的人生變遷;《大路朝天》反映了交通建設和路橋工人的生活;《閩寧鎮》展現東西部對口扶貧;《中國合伙人2》表現中國網際網路人的奮鬥精神;《黃大年》謳歌當代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天渠》反映貴州遵義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自力更生、創造人類工程奇蹟;《熱土》展現了湘東年輕人回歸故園建設美麗鄉村的歷程;《片警寶音》講述內蒙古基層警察執法為民動人故事。
9部影片從不同角度為人民書寫、抒情,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以及中國人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幸福感、獲得感。
如今聲名遠播的橫店集團,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橫店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先天優質景觀資源且遠離大城市的山村小鎮,能建成如此規模宏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其間的艱辛可見一斑。
橫店集團起步於一家繅絲廠,但真正令它聲名遠播的,還是有「東方好萊塢」美譽的影視產業。1975年,當時身為橫店村黨委書記的徐文榮創辦橫店繅絲廠,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繅絲廠獲得成功之後,他又進一步涉足化工、電子等領域,橫店集團規模越做越大。20世紀90年代,徐文榮憑藉自己敏銳的直覺,開始帶領橫店集團進軍旅遊文化產業,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他提出「開發文化力,促進生產力」的思路,致力於興建文化村、影劇院和名人紀念館等文化設施。
剛開始,徐文榮也是摸不到文化產業的門路,直到1996年,他遇到了橫店的貴人——著名導演謝晉。當時,謝晉為拍攝香港回歸獻禮片《鴉片戰爭》四處尋找外景地未果,就來到橫店考察。徐文榮當面向謝晉承諾:「我們出錢來建外景基地,人家用一年我們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們用3個月,保證按您要求建好,絕不耽誤一天拍片時間。」
在隨後的4個多月時間裡,120支工程隊夜以繼日地在橫店的荒嶺上削山闢地、依山造景,建造出一個佔地319畝、擁有150座各類建築、總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拍攝基地,成功再現了羊城舊貌,令謝晉非常滿意。1997年,電影《鴉片戰爭》上映,橫店開始聲名鵲起。
也是在同一年,導演陳凱歌醞釀籌備8年之久的歷史大片《荊軻刺秦王》在拍攝期間遇到困難,主場景「秦王宮」一直沒有著落,橫店的機會又來了。徐文榮帶領群眾炸平8個山頭,花費8個月時間,讓一座佔地800畝的「秦王宮」再現人間。3年後,張藝謀籌拍電影《英雄》時又選中了「秦王宮」,橫店逐漸成為國內一流劇組和一流導演最重要的拍攝地。
2004年,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獲批成立,成為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歸屬省級單位浙江文廣新局管理。針對區域內註冊的企業,相關部門出臺了10年的稅收優惠政策,前3年地稅100%退還企業,後7年逐步遞減。此外,還給予註冊企業用地指標傾斜、財政補貼、上市後給予現金獎勵等優惠。據橫店影視董事長徐天福介紹,如今在橫店註冊的企業已多達1700餘家,涉及後期製作、人才培養、版權保護、發行、交易、投資等影視全產業鏈,其中不乏博納、華誼、光線等知名影視企業。
徐天福介紹,20年間橫店基地投資規模超過百億元,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影視拍攝場地,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現代,各個時期的景觀都可以在橫店基地找到。除了無所不包的拍攝場地,橫店事無巨細、周到無比的影視拍攝周邊配套服務也令各劇組讚不絕口——群眾演員、美工道具、服裝化妝、車輛馬匹、餐飲住宿……只要是劇組拍攝所需要的服務,在橫店都能找到,「帶著本子來,帶著片子走」,在橫店影視城已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規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技術最先進、成本最低廉」的影視產業基地,橫店也從一個沒有任何優勢資源的小鎮,逐漸發展為全國知名的「影視名城,休閒小鎮」,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前來旅遊消費。在製片領域,橫店集團也在不斷嘗試。2015年,由橫店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立項出品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取得近10億元票房佳績,創造了中國電影史16項新紀錄,至今仍是國產動畫電影的標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