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主線是什麼?

2021-01-11 正和島

·在經濟增速換擋的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走向何方?未來將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圍繞改革開放40年的主線是什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該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推出科創板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當今為何要推動全面開放?中美貿易戰,誰的損失更大?如何求解?

·5G時代,誰將領先全球?美國喊的6G又是什麼?

上述縈繞在眾多人心頭的問題,都能從黃奇帆的這篇演講中找到答案。相信讀完後,你會有所收穫。

口述:黃奇帆 原重慶市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編輯:徐悅邦

來源:一針video(ID:lingdaozheneican)

很高興參加今天閩商在上海召開的這個論壇,按照會議主題,我就我們國家現在的結構調整,深化改革,推動創新和進一步擴大開放4個環節,用1小時跟大家講一些觀點。

01

產業網際網路

未來每年增長30%,200萬億規模可期

首先,要講一下結構調整。我們現在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在製造業、服務業實體經濟範圍,應該說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我們傳統的製造業、工業,實際上1-5月份,或者從去年就可以看得出,最近幾年增長率都在1%-2%。有的是負增長,有的是正增長,平均下來也就是1%-2%、2%-3%這麼一個低位增長。我講的是傳統的製造業。

第二,我們國家推進發展的戰略新興製造業,在工信部的單子上一共是九大行業,這九大行業可以說最近五年,每年的增長都是兩位數,都是12%左右,有的10%,有的15%。總之這九大行業的平均增長率都在12%左右,這是個比較高的增長率。

第三,戰略新興服務業。有那麼12個行業,大家如果去看一下的話,最近5年它們的增長率都在20%以上。在面臨調結構時,很顯然大家就會做出個選擇。如果你是初入行的,註冊了一個公司,你打算幹什麼?所以如果是新起爐灶的話,很顯然,你要是進入到戰略新興製造業或者戰略新興服務業裡邊,那麼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大勢所趨都會把你推上一個高地。

如果你過去幾十年已經是在傳統產業裡拼搏,那麼,對於產能過剩或者結構不合理、處於淘汰位置的,你就要果斷壯士斷臂,退出這一塊。或者是你能夠抓住機會,進行技術進步、技術改造。因為從理論上講,任何傳統行業都是可以萬年長青的。只要你不斷與時俱進地調整產品結構、增加技術進步、增加核心競爭力,也都是可以與時俱進地發展的。當然,該堅守的要堅守,該退出的要退出,不把自己的企業放在危卵、危牆之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有一個調結構的主動性問題。

另外一方面,除了戰略新興製造業、戰略新興服務業以外,我國現在還有一塊這些年都以30%速度在增長的,那就是網際網路產業。過去10年是消費類網際網路產業高速發展的時候。像馬雲、馬化騰他們現在的,不管是阿里巴巴也好,還是微信也好,都屬於跟老百姓、跟千千萬萬的手機用戶打交道的。這是屬於消費板塊的,13億人民都可以用一個模塊去展開。

今後的5年、10年,在5G時代的背景下,會進一步地形成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到了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產業網際網路的平臺可能就需要深耕細作。比如,醫療產業的網際網路平臺,就和我們工業、製造業傳統的基於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的平臺,是有差異的。它們之間的數據模塊、指標體系、結構方式等等,可能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需要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深耕細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將會在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輻射之下進一步地發展。可以這麼說,過去10年,消費網際網路幾乎每年都以30%多的速度增長,每2、3年銷售值就可以翻一番,現在已經到了20多萬億的營業規模,所產生的GDP、稅收都與1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今後到了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終端的連接數會比現在消費網際網路的終端連接數多10倍、100倍、1000倍。從這個維度來講,產業網際網路的銷售規模也將是以100萬億甚至是200萬億的規模來展開。

所以,今後10年完全有可能出現2B類型的、產業網際網路類型的新的網際網路時代。這個新網際網路時代的邏輯,我們講它是由5個環節構成,它本身是一個產業鏈:由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這3個網絡,加上區塊鏈技術,再加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形成整個網絡平臺。

這個網絡平臺的5個環節本身,是一個產業鏈:雲計算相當於人身上的脊梁骨;大數據相當於人的五臟六腑、各種肌肉皮膚和血液,是掛在雲計算的「脊梁骨」上的;人工智慧相當於大腦;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相當於神經。

大腦、神經和五臟六腑聯結在一起,是通過雲計算這個架構跟全世界萬物萬聯的。雲計算相當於數據處理中心,實際的物理空間就是幾十臺、幾百臺、幾萬臺、幾十萬臺的伺服器。雲計算這個數據處理中心有3大功能:通信功能、計算功能、存儲功能。所有的大數據、人工智慧計算,都是在雲計算的伺服器裡展開的。

我講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這5個環節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大產業。我們如果用「大智移雲」這4個關鍵詞把它們串起來,叫做一個行業的話,這個行業每年都會是30%多的增長速度,兩三年就翻一番。10年以後,全球應該會達到幾萬億美元的規模。所以,它本身是一個大的發展機會。

同時,它還有一個顛覆性的基因,就是這個「大智移雲」行業的數據平臺,要是跟城市管理相結合,就會產生智慧城市;跟工業、製造業一結合,就會產生現代製造業4.0,就是4.0版本的製造業;如果跟物流一結合,就會產生全球或者說全國物流系統的深刻變革和改造;跟金融一結合,就產生所謂的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智慧金融。這些結合一旦完成,就顛覆了各行各業,使得各行各業智能化,形成新的發展。

之所以說它有顛覆性的基因,指的是這整個體系有以下5種特徵:

第一,全空域。整個社會的各個地方,天上、地上、水面上,不管任何角落,它都可以全空間地泛在地存在著;

第二,全流程。每天、每一秒鐘、全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斷地在疊加各種信息;

第三,全場景。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場景,它都可以記錄下來;

第四,全解析。人工智慧可以對各種各樣的流量、不同時空的信息,加以挖掘和分析,推斷出各種知識判斷、有智慧的判斷;

第五,全價值鏈。它可以從各個維度上進行分析,使得這些信息的各種價值都可以堆疊在一起,形成價值鏈的疊加。

那麼,這「五全」的信息所形成的基因,就是現代通信系統、信息系統、「大智移雲」的數據平臺系統,之所以能夠顛覆各行各業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不管我們的企業是哪一種類型的企業,我們都應該了解「大智移雲」的概念,都應該熟悉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即將要發生的變革,以促進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這是我講的第一段,關於調整結構。

0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不能淪為官員的行政性措施

第二個,講講改革。我們國家去年進行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典。習近平總書記在12月18號的慶祝大會上,做了深刻而重要的講話,提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那麼,這個主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又要改什麼呢?

最根本的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家要知道,新時代我們國家的時代最強音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十八大以後,每年我們黨的報告的指導思想中,都有這麼一段話: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開放。

為什麼這麼一說呢?大家一定要理解一個概念,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到新世紀,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主要的旋律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80年代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改革,大家還記憶猶新,一說就能夠知道,比如說農村承包製改革,比如說從要把私人經濟、個體戶、民營企業從資本主義尾巴割除的狀態,轉變為讓它們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私人經濟、民營經濟放出來,搞活壯大。

再比如說引進外資,讓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以及把國有企業從政府機關「衙門式」的一個機構,變成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家想一下,上述所有的這些重大改革,都是供給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講的是成本的改革、要素的改革、創新的改革以及企業的供給,而歸根結底最後還是要落到企業的供給,企業創造未來,創造生產力。

所以,不管是上世紀80年代英國的供應學派改革,還是那時候裡根在搞的美國供應學派改革,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增強企業活力,降低成本。降低稅收也是增強企業活力的一種手段。所以說當時各個方面都是在加強企業的供給。

在當時,我們國家進行了增強農村生產力的供給制度改革、城市民營制度的供給改革、外資企業的供給改革,以及國有企業的供給改革。甚至到了1990年,我們引進了資本市場,推出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這也是一種企業制度的供給改革。

所以大家看一下,雖然當時沒有把這些改革稱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實際上這五大企業供給改革,都是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相吻合的。

另外,我們國家上世紀80年代還搞過許多降成本的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比如在特區、開發區、新區,把企業的所得稅率由55%減成15%,這就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是一種降成本的供給側改革。

再比如,各種特區、開發區、保稅區都屬於營商環境的制度改革。通過這種改革,形成了民營經濟、外資企業共同大發展的格局,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制度供給,也是一種改革;

再比如,上世紀90年代我們搞了一系列的改革,當時在江總書記、朱總理的推進下所做的那些改革:比如說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那是一種企業的制度供給;比如說下崗再就業,把幾千萬名冗員剝離,退出企業,幫企業降低了勞動成本;

再比如,把企業辦社會的「吃喝拉撒睡」都剝離,轉為社會來管理。企業不再管養老、醫療等各種各樣的事兒,這個也是在幫企業減負;

再比如,把企業的諸多壞帳剝離,要麼破產關閉,或者債轉股。當時有1.3萬億的債轉股和5000億的破產關閉、壞帳核銷的存量,加起來有1.8萬億。要知道當時90年代銀行的全部貸款餘額只有10多萬億。10多萬億要核銷掉1.8萬億,10%的比例啊,相當於現在180萬億的貸款的話,要核銷掉10多萬億。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兒啊。所以當初改革的力度之大,可見一斑,也都屬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範疇。

我講這一段是希望大家理解,儘管當時沒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事實上做的樁樁件件的事兒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我們的新時代,我們是在把40年的改革開放中最核心的改革靈魂——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作為綱領、作為旗幟、作為我們抓改革的一個方向。

實際上,「改革開放再出發」就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發。我們一定要明白,需求側的各種調整,就好像汽車行駛時左邊轉一轉、右邊轉一轉,開個10來公裡、100公裡,你可能就轉了好多次了。這是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的每時每刻的一個調動,但這不叫改革。因為10年以後回過頭來看,整個結構還是老樣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不同,需求側是一種逆周期的,冷了熱了、熱了冷了的調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講的都是基本面的改革、基礎性制度的改革,是體制機制的改革,是長周期的效應的體現。

所以,我們現在要抓的工作重點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簡單的「三去一降一補」,去槓桿、去庫存、去各種各樣的產能、降成本、補短板。但如果只是作為行政性措施這麼去去的話,今天壓一下,明天不壓了,就又恢復了。而要是結構性調整,那麼你降成本也好,去槓桿也好,都將是體制性的、健康的一個深化改革。

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去降庫存,用改革體制的方式去減產能,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式去降槓桿。如果不從改革上做文章,那麼這個「三去一降一補」都會變成,要抓的時候行政官員壓一下,松的時候就又反彈回來,就起不到真正改革的作用。

所以,要從供給側發現問題。絕對是存在問題的。然後用改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衡量問題最後到底解決沒解決的方式,就是看結構性平衡不平衡。不管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物流體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個領域都存在結構性的問題。

我們國家的物流成本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佔到了GDP的15%。但在歐洲、美國,整個物流成本只是GDP的7%-8%。我們這高出一倍多的物流成本,靠行政性措施去降低,是降不下來的,只能用結構性的改革。

我們國家的物流成本為什麼這麼高?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我們花了幾萬億的錢修了鐵路,但是鐵路的運能(貨物運輸的能力)只佔到整個中國全部貨運的5%-6%;我們也花了幾萬億的錢修了高速公路,汽車通過高速公路運輸的運能,佔到了整個中國貨物運輸的86%;剩下的水運、空運等其它運輸方式,佔了10%多一點。

看了這個結構,你就明白為什麼物流成本高了。因為低運輸成本的鐵路運輸方式,在整個貨運中的比重太低了。花了那麼多錢,卻沒有搞起來,什麼道理?你仔細一看,所有開發區的「七通一平」裡沒有鐵路通(七通:通給水、通排水、通電、通訊、通路、通燃氣、通熱力;一平:平整土地)。所有的大工廠,500億、1000億產值的工業工廠不修鐵路。所有的新區,也沒有鐵路。我們的鐵路跟這些產能沒能無縫對接。

然後,物流體系、倉儲體系還未實現無縫對接,最後一公裡都還沒打通。最後,體製造成的這種問題使得我們企業也很麻煩,只能把貨物裝上卡車,一千公裡開出去,拉倒算了,方便。但是燒汽油的成本和鐵路燒煤炭的成本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美國是在100年前修的鐵路。二戰後的這幾十年以來,雖然他們修了那麼多的高速公路,同時飛機的運輸量也十分龐大,但美國現在全部運能的20%還是靠鐵路。如果我們國家鐵路的運能比重能夠上升到15%、20%,我相信我們的物流成本,可能就從佔GDP的15%下降到了10%。

這個意思是說,要從體制改革、結構性角度去改變,才能解決問題。因為時間關係,就不展開了。我只是想說一點,當下中國最深層次的改革,一定是和供給側連在一起的。金融體制的改革,就是中央說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它的諸如物流系統、房地產系統,一切我們覺得有問題的系統,都要從供給側角度抓到題目,然後用改革的手段進行深入推進,最終使我們整個中國的改革紅利繼續產生、繼續發揮作用。這是我想說的第二條。

03

科創板是為解決中國創新的資本問題

中國創新怎麼「背著書包進去,背著錢包出來」?

第三,就是要推動創新。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這些年不斷要求我們的,也是2019年這個形勢下,我們更加要身體力行的。現在我們的創新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這些成就中有3個薄弱環節:表現為基礎創新上的薄弱環節;表現為創新後,將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中的薄弱環節;表現為我們已經轉化出成果了,怎麼把它變成巨大生產力的薄弱環節。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3個薄弱環節的問題解決掉,中國的創新將會一日千裡,更好地發展。但要是這3個環節的問題沒解決,我們的創新就會變成口號,就會流於形式,或者事倍而功半、得不償失。

在這3個薄弱環節中,主要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在基礎創新、核心產品的創新以及重大的基礎性科研開發上,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無中生有」、「從零到一」的發明創造上,我們缺少投入。

去年,我們國家的研發費用投入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了,僅次於美國。研發費用投入佔總的90萬億GDP的比重是2.1%,差不多等於2萬億。在世界上,這樣的一個規模是比較大的,超過了日本的總投入。

如果今後10年,每年都保持增長,10年後比重從2.1%漲到3%的話,那麼到2030年,要是那時中國的GDP比如說有200萬億,那麼總的研發費用投入就將達到6萬億,相當於現在的3倍。總的來說,我們國家研發費用投入的總量是夠的,但問題出在哪兒呢?

就出在核心產業「從零到一」的基礎研發上,在關鍵的、核心的、基礎性的、戰略性的研發上,我們投入不足。去年,我們在這種戰略性的關鍵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只佔到我們全部研發費用投入的5%。

而去年G20國家投入到這種「從零到一」、「無中生有」的發明上的研發費用比重,平均在20%左右。美國是17%,日本是20%。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把整個研發費用的1/5,都投在了這些「無中生有」、平時看不見摸不著、希望渺茫的研發上。但是他們就這麼投,可能投了以後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成果,產生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樣的成果。

在這方面,我們的投入比重低了。以後呢,不管是舉國之力投也好,還是像企業華為這樣投也好,都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華為每年將1000億投入到研發上。深圳現在是我國各大城市中研發投入比重最高的城市,2萬多億的GDP中,1年的研發費用投入是1000多億,佔深圳整個GDP的4%點幾。但如果把華為扣除掉,深圳整個研發費用投入的佔比只有1%點幾,比全國其它城市的平均值還低。這是不是因為華為「一俊遮百醜」呢?

當然,華為也是深圳的,是在深圳範圍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華為現象本身是一個個案,它能夠每年把自己銷售額的15%以上,拿出來投入到研發之中,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華為的這1000億,可不是投資在研發方向盤是方的、圓的、還是橢圓的上面的。因為有一年,我碰到一個汽車公司的經理跟我匯報,說他們去年1年時間裡取得了30多項國家專利,是很大的成功。我問他是什麼專利?他就跟我講講講,講到後面我發現,就是在研究方向盤是圓的、方的、還是橢圓的好。變形都叫專利了,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這一類專利是粗淺的。真正具有核心意義的,是「無中生有」的、原理性的、創新性的。如果加大投入,真是要像華為那樣。總的意思是說,在這一塊上,整個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在好不容易有了科研成果後,就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但不管是產學研轉化也好,還是孵化器轉化也好,轉化的前提是要有眾多小企業的基數存在。而我國暫時還缺少這麼一個保護小企業的法律。

這個法律就是1980年的矽谷,美國政府通過的一個法律,叫做《拜杜法案》。《拜杜法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講:美國政府或者任何企業投資研究所發明的專利時,如果這個「無中生有」的專利產生了以後,那麼投資者佔有專利權的1/3,發明專利的人也將佔有專利權的1/3,而誰要是把這個專利權轉化為生產力,就是「Know how」,也將佔有這個專利權的1/3。

這樣一來,矽谷每年就不是大家、科學家自己發明專利,然後自己跑到孵化器裡去轉化了。而是各大專業院校和研究所,每年都會公告發明的專利,然後就有一大批頭腦比較活的、有情商的人,像招投標一樣去看這些專利成果。

如果有誰認為自己有能力把這個專利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就跟學校、研究所籤個約。籤完約以後,就背著「書包」進孵化器,成功了就背著「錢包」出來,因為這個智慧財產權的1/3權益歸他所有。

而那些發明智慧財產權的人,他沒有去做轉化,就繼續做他的深入研究,研究各種開發的事兒。如果沒有轉化的人,那麼哪怕發明者佔有這個智慧財產權的2/3也是個0。所以我們中國這10幾年,有那麼多的科學家、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發明了很多很多的智慧財產權。我們甚至賦予他們這個智慧財產權50%-70%的權益,但他們卻很少有變成億萬富翁的。因為在你這個智慧財產權沒有轉化出生產力時,整體還是0,哪怕你佔有了70%也是0。

所以,我們要鼓勵一大批有情商、有智商、能產生「Know how」思路的人。他們這幫人沒有原始創新、「從零到一」的智慧財產權,但在1到100的轉化過程中,他們發明了工藝、發明了「Know how」,他們就擁有了原始智慧財產權的1/3,形成一個很好的轉化。

現在我們國內特別需要這樣的法律。有這個法律,才能讓一大批發明專利的人,從轉化的負擔中解放出來,進一步專注地去搞發明,讓他們離開各種各樣的孵化器。如果讓發明了智慧財產權的人都跑到孵化器裡來,那叫不務正業。因為他離開了工程實驗中心、大專院校很好的條件,跑到你孵化器空空蕩蕩的一棟樓之後,他什麼事兒也幹不出來了。

所以,大家不要搞孵化器的形式主義,必須非常務實地各就各位、分類推進。

第三,當我們好不容易把科學技術變成了生產力,完成從0到1、1到100的過程,形成了「100」這個概念。這個「100」就是生產力的雛形產品。那麼,怎樣才能把這個「100」放大1萬倍,從100變成100萬,變成偉大的生產力呢?

這時候就需要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一輪兩輪三輪、A輪B輪C輪地投資,最後到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層面來推進。

那麼在這個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原來是缺少科創板那樣的股權架構的,這個股權架構實際上就是「同股不同權」。它還有一個概念,就是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這些科創企業搞轉化的人,好不容易轉化出一個有科研成果的企業,可能效益還不高。如果一輪一輪地投資上去,再到資本市場上市,這一系列股權擴張完成後,可能就有幾十億進來了,而這些原始轉化的人最多持有那麼幾百萬、幾千萬,或者一兩個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股權就被稀釋到只剩下百分之幾到百分之10。那麼資本說了算的市場,很有可能就把他們攆走了,最後這家科創型企業的靈魂也沒有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國家現在推出的科創板,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它補上了我們從100到100萬這個環節中,資本市場介入創新推進環節中的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國家把上述這3個薄弱環節都補好,我對中國創新前景的燦爛,充滿信心。

04

美國喊的6G,根本就是個騙局

最後一點,講講開放。過去40年,中國早期的開放是以出口為主,以引進外資為主,以沿海開放為主,以工業、製造業開放為主,然後是以適應WTO、國外的遊戲規則倒閉國內改革,這樣的一種開放為主。

十八大以後的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國的開放呈現出了5種新特徵:

第一,引進外資和走出去投資雙向並重。過去這5年,我們走出去投資的數額是7000多億美元,引進來的是6000多億美元。走出去比引進來還要多。而且我們這5年海外投資的總額,比1979-2012年這33年間5000多億美元的海外投資總額還要多。我講這一段就是說,中國現在是引進來和走出去雙軌並重;

第二,我們現在是出口導向和引進商品並重。我們不以出口創匯為主導目標,而是以進口和出口雙向平衡作為戰略目標,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塊;

第三,我們已經從沿海開放,變成東西南北中整個中國全域的縱深開放;

第四,我們也從過去工業、製造業和一般建築業的開放,變成現在工業、製造業、服務業、服務貿易、金融業等各行各業全方位開放;

第五,我們從過去參與WTO、適應國際規則,轉變為既適應國際規則,又進一步地參與WTO的改革,參與全球雙邊的地區級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更好地融入世界,走進世界經濟舞臺。

從去年開始,這五大改革,不管是在博鰲,還是在進博會,還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都在反覆強調,不管遇上什麼問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形成中國和世界融為一體的發展。

那麼在當下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會因為貿易戰而把開放的大門關小一點呢?不管美國人怎麼想,想要約束我們,或者想要關上、封閉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都是做不到的事情。

其實在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構架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30年前,全球貿易的70%是產成品貿易,而現在全球貿易的70%是中間品、零部件、原材料,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之間的貿易。

在這樣的一個貿易格局下,全世界往往是幾十個國家、幾百家企業,在幾百個城市裡形成一條產業鏈,共同製造一個產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要還想用50年前重商主義的「產成品貿易時代」的關稅政策,來逼迫別的國家就範,就已經不是所謂的「殺敵一千,傷己八百」了。往往越強的國家幹這個事兒,越容易變成「殺敵一千,自傷一千五」。

比如川普有一個錯誤的理念,他認為向中國出口美國的5000億美元產品加收25%的關稅,這1000多億美元是由中國政府、中國企業、中國老百姓支付的。這是滑天下之大稽。他加收了以後,誰來出錢?那只能是對美國進口商,最後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是美國人出這1000多億美元的錢,說是中國政府、中國企業提供,那是笑話。

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國際的經濟圈,最近都在深刻地評論,這1年多川普加收關稅的結果,都是由美國人出錢。這是第一個。

第二,現在中國出口美國的這5000億美元貨品當中,有60%的產品根本就是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獨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反銷給美國跨國公司,再銷向全世界的。

所以你這麼一搞,實際上打擊的是美國企業,因為5000億美元裡面有近3000億美元,是加工貿易中,外資所產生的東西反銷給美國的。所以你這個耳光,左邊一下打在美國老百姓身上,右邊一下打在美國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美資企業身上。這是兩個問題。

第三,你搞了這件事兒以後,中國政府肯定會採取反制措施,對中國進口美國的1500億美元貨品也會加徵關稅。這個關稅一加徵,在中國進口的這1500億美元當中,有一大部分還是會波及到剛才說的那60%的美資企業。他們從美國進口零部件到中國,加工到他們的產品之中。如果美國停止了銷售,那他們在中國的企業等於關門。

所以這第三棍還是打在他們自己身上。一種情況是成本提高,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他不提供商品、搞封閉的話,那他自己關門。

有計算顯示,如果美國不將他們的關鍵零部件提供給我們中國,比如說如果晶片不提供了,那我可以這麼說,美國晶片工廠在全球的銷售額立馬少掉40%。那他就該先關門了。因為是我們中國1年進口了3000億美元的晶片,你真不提供了,我們是會有損失,但首先當你的核心企業丟掉了3000億美元的市場,那你立馬就自殺嘛。這是一個概念。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面對這樣一個如此複雜的全球產業鏈,美國簡單地使用關稅大棒,一是扭曲了全球產業分布,二是自己打自己的身體。這是很愚蠢的一件事兒。

另一方面,最近美國一看貿易戰效果不佳,想到了通過科技戰來封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比如華為。華為的5G,可以說現在就是獨步世界、領先世界的。美國人在4G時代,就已經是落後於世界的了。全球一共有500多萬個4G的基站,中國分布了370萬個,美國分布了30多萬個,其它地方分布了100多萬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4G網絡效果最好,其次是歐洲,美國最差。大家到美國打電話感覺就是疙疙瘩瘩的,不怎麼暢通。

那麼到了5G時代,如果美國人用華為的5G,它的伺服器的各方面成本都比較低,而且我們華為也有足夠能力去幫他們鋪設基站。但美國人想打壓你,「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他說自己不想搞5G,要搞6G。

什麼是6G呢?就是衛星通信,高軌低軌的,加上基站之間的網絡。大家要明白,衛星通信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就研究了,摩託羅拉在新世紀初就想搞,最後都沒有成功。15年之內,根本就不可能真正使用到老百姓的通信系統上。為什麼呢?因為衛星通信覆蓋到地面,往往要幾萬平方公裡,而在這幾萬平方公裡上可能有幾十萬人在打電話。這個頻譜復用是不夠的。一個基站頻譜的復用和一個衛星頻譜的復用,基本上是一樣的能力。

那麼,如果幾平方公裡一個基站,全球你就要鋪它幾百萬個。但如果你要用衛星的話,你發射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去覆蓋,頻譜是不夠用的。因為頻譜問題,打電話就會疙疙瘩瘩,就會不暢通。

第二個,基站之間一般是幾百米到一兩公裡的距離,所以它的微波通信是非常小的功率。手機放在耳朵邊上打幾個小時的電話,基本是不會衝擊腦子,不會受影響的。但衛星通信要幾百公裡,這時候就需要很強的輻射。一般來說,軍隊裡的士兵使用衛星通信,會拿個大哥大一樣的東西,這是可以的。但像老百姓拿個蘋果、華為的手機,一天用幾個小時,這個輻射是很強的,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三個,微波的通信,如果使用衛星通信的話,能耗高,就要一塊大電池,像一個大哥大那樣。要是我們現在叫老百姓回到20年前那樣,拿個大哥大來打電話,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國說要搞6G這件事兒,就是莫名其妙的單相思,什麼發射1萬多顆衛星,絕對是騙局,根本不可能做起來。誰做這件事兒誰傻。

當然,我不是說20年以後不會。如果20年後有新的原理髮明,比如說用乙太網的原理來搞這件事兒,可能就又另當別論了。但是眼下有關乙太網的研究、有關通信方式的研究,根本至少還得有個15年到20年才會出成果。

所以我說,未來5G時代,中國獨步天下,還真是這麼回事兒。我們這個5G裡面要用到晶片。現在晶片一共6大類,伺服器的晶片、手機的晶片、基站的晶片等等。華為既可以用別人的晶片,也可以用自己的「備胎」。另外說說作業系統,現在有谷歌的作業系統、Facebook的作業系統,和其它的一些作業系統。而我們華為現在的作業系統,已經能夠做到把平板、手機和電腦集於一身了。

所以,本來你不逼我們,華為可能還真留著一個「備胎」不使用。既然你都跟我切斷了,那我就把這個新系統推上去。真要推上去了,那天下都使用也是很正常的。在這件事兒上,中國政府是有推動權的。全球一年生產20億臺手機,美國、歐洲加上三星、日本,一共生產5.5億臺,其它雜牌手機5000萬臺,一共6億臺;而中國生產14億臺。如果中國政府下令,這個作業系統是國家平臺,就用華為的作業系統。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是可以把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融於一體的。真要幹了這麼一傢伙,這個量實際上就代表了市場,是可以幹這件事兒的。所以,真要把我們逼上了梁山,是可以逼出一個新天地來的。

我講這個的意思就是說,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只有靠互相合作、相得益彰。誰要想靠封鎖,封鎖一個小國可以,封鎖中國這樣的大國是不可能的。「合則兩利,相向而行」,是我們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的態度。

所以我總的意思就是,貿易戰我們是不想打的,但也不怕打。我們絕對不會因為跟美國打貿易戰結果走向封閉,我們只會更加開放。美國跟我們打貿易戰,我們不得不打,但我們跟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跟其它一帶一路上的各個方面,我們還是應該用更加開放的態度,從制度上、從營商環境上進行開放。

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擲地有聲的一句話,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過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的開放,轉變為制度規則型的開放,這是中國開放時代的最強音。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內容整理自2019閩商·上海論壇黃奇帆所做《新時代國際貿易新格局、新特徵及以「三零」原則為基礎的FTA發展趨勢》演講)

相關焦點

  • 「觀點」黃奇帆提出中國經濟9大紅利 疫情只是大時代下的一個插曲
    【前言】 黃奇帆給出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9大紅利,仔細研讀就會發現,疫情造成的短期困難只是行業長遠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浪花,不可能扭轉歷史發展的方向。對此,中國經濟改革中心副理事長黃帆奇就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40餘年發展的核心動力,而貫穿這個核心動力的一條主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下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諸多紅利。
  • 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影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在藝術創作、市場受眾、票房增長等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佳作。尤其是近年來上映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主旋律電影,更是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好評。      轉眼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那麼這四十年裡,中國電影有什麼變化呢?       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推介了9部重點影片, 認真書寫時代英模人物,展現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新貌。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 中國科技改革開放40年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不懈開拓、持續精進,取得了可喜成就,積累了堅持自主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寶貴經驗。依據中央對科技事業作出的全局性重大決定,把中國科技改革開放劃分為探索期、啟動期、深化期、系統推進器、躍升推進期,分別進行總結回顧。
  • 「影響」中國電影40年,銀幕上的改革開放
    「影響」中國電影40年,銀幕上的改革開放 《影響》影人面孔海報1905電影網訊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電影頻道特別推出40集系列專題片《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下稱《影響》)。
  • 高埗鎮微電影《橋》開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微電影《橋》是高埗鎮政府2018年重點打造文藝精品項目,以全國首座農民集資修建的地方公路橋梁——高埗大橋為主線,通過講述東莞高埗老人根生與高埗大橋之間一系列故事,連接起現在和過去,展現高埗人在改革開放初期集資建橋敢為人先的精神及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 我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揭曉「40年40事」
    本報訊 12月18日晚,無錫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40年40事」揭曉發布主題活動在無錫大劇院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小敏,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一平,市委副書記徐劼,駐錫部隊領導吳賀憲、侯志平、高汛,老領導劉濟民、洪錦炘等與全市各界人士代表一起觀看晚會,共慶改革開放40周年。
  • 「40年·40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年度影片片單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值此機會評選出了「40年·40部」年度影片,藉以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同時對中國電影進行回顧與審視。「40年40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年度影片發布該評選從3000多部國產影片中根據影片的社會影響力、電影史地位來進行評選
  • 《川越四十年·改革再出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聯合...
    致敬改革開放,聚力治蜀興川。10月23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四川廣播電視臺聯合全省部分市州廣播電視臺策劃的全媒體聯合直播《川越四十年·改革再出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廣場正式啟動。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駿在啟動儀式上講話並宣布聯合直播正式啟動。
  • 這個在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獲獎的英國人,到底什麼來頭? | 40年40人
    在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獎者介紹詞中,佩裡被譽為「中英友好的傳承者、中英經貿人文交流的促進者」。他說:「我很自豪能獲得這個光榮獎項,但這榮譽屬於我的父親和所有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破冰先驅者』們」。「後來的許多年裡,父親的形象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我覺得應該像父親那樣繼續譜寫英中關係發展的新篇章。」從1972年到今天,佩裡已訪華200多次,目睹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說,改革開放永遠地改變了中國,並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四十八家集團俱樂部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機構和個人會員總數超過600。
  • 《海洋之城》:改革開放40年,從郵輪業改變中國到中國改變世界
    而中國歷經改革開放40年,民眾消費幾度升級,郵輪已成大眾度假的眾多選項之一。 一船一世界改革開放40年,中國消費升級的見證者 據了解,《海洋之城》初始創意源自導演陳昆暉,但他的想法一開始沒有得到朋友和合作夥伴的支持,並非創意不好,而是執行起來難度太大。
  • 40部電影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
    本報訊 ,「偉大曆程——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影展」昨天在天山電影院正式開幕。本次影展將持續三個月,共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影院,用40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不僅自身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更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了40年的滄桑巨變,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時代變遷的烙印。本次影展將通過電影放映、專家講解等各類電影活動,為影迷講述一個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本次展映影片主題均緊扣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從虛構與紀實的雙重角度描繪時代變遷。
  • 黃奇帆《結構性改革》,我總結出8個字,讀懂的人往往有大前途!
    黃奇帆《結構性改革》,我第一次讀這麼有深度的書,越讀越「意猶未盡」,我總結出8個字,讀懂的人往往有大前途!最近我就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是我近些年讀的最有深度的一本書,讀的過程中簡直是越讀越「意猶未盡」,這本書就是《結構性改革》,如果說讀書分檔次的話,那麼這本《結構性改革》堪稱書中的易筋經,讀完以後,似乎國家大事不在離自己遙遠,我們也能看透未來的發展方向了!
  • 「封面文章」改革開放40年40人(一)
    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誰是最該被致敬與銘記的人?回顧這40年的歷程,我們最想關注的其實是身處各行各業中的人的故事,他們或為平凡一員,或為行業翹楚,他們不止代表他們自己,甚至代表著一類人的群體塑像。所以,在精心草擬「改革開放40年40人」這份名單,並多方徵求專家意見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能夠體現《中國名牌》的獨特視角與人文關懷,既是有品牌的,又是有情懷的;既體現了從小家到大家、到國家的一種大愛,又充滿著創新、包容、奮進的中國力量。
  • 《楊瀾訪談錄》對話黃奇帆:全球化格局不會一家獨大
    對中國而言,不僅面臨著來自自身的短期經濟修復的挑戰,更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危機」。針對撲朔迷離的全球化局勢,黃奇帆認為疫情後的5年、10年或更長遠看,世界全球化趨勢不會變,但是一極獨大、一強獨大的格局,會變成多極化的全球格局。 經過了武漢封城、「全民抗疫」之後,我國對疫情的蔓延和擴散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 向著新的峰巔登攀——從井岡山精神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新華社井岡山11月26日電 題:向著新的峰巔登攀——從井岡山精神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記者劉健、熊爭豔 李興文 郭強  井岡山是一座山。  井岡山不只是一座山。  9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精神照耀神州。
  • 「改革開放40周年 見證」改革開放成就香港 推動祖國和平統一
    說起改革開放,我有三方面的切身體會:一是改革開放40年,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是改革開放所成就的「中國故事」的精彩篇章;二是《告臺灣同胞書》緊隨改革開放,清楚顯示和平統一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關係:改革開放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三是本人親身經歷分享了改革開放巨大紅利,非常幸運生活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年代
  • 潮湧三江 錦繡港城 改革開放40年的「寧波作為」
    寧波市社科院(社科聯)組織我市理論工作者,全面梳理、系統總結了寧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歷程、成就經驗,有助於進一步深化我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深化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自信,對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更高水平發展,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寧波大地再創輝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其成果彙編成《浙江改革開放四十年(寧波卷)》一書,於近日出版發行。
  • 「中外攝影對著拍——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緊急徵稿!
    「中外攝影對著拍——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緊急徵稿!活動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後幾年間,一批國外攝影師來到中國,記錄了當時的「素顏」:悠閒緩慢的社會節奏、單調的市井生活、嫋嫋炊煙的農耕鄉舍,淳樸的面孔、單純的舉止、單調的服飾、簡易的出行,這些影像樸實生動、真實感人,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經典記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狀態和進程、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攝影師用影像記錄壯麗的時代
  • 電視劇《大浦東》開播 由金融視角透視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瀛)由金融視角透視改革開放40年的電視劇《大浦東》1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該劇展現了浦東從「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棚戶區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的巨變過程。
  • 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全片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通過選取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充分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靠著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國人突破了一道道難關險阻;靠著艱苦奮鬥、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一部發展的壯麗史詩;沿著成功開闢的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