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小小網格員 社區居民「大管家」
□新天水記者 黃虹 安蓉 見習記者 趙超
在天水的各個社區,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不停的「掃街」、「刷樓」,他們的工作就是在社區裡不停地「找茬」,小到井蓋、路燈、垃圾箱,大到工地、商鋪,只要是市容環衛、安全生產、治安秩序等市民身邊的煩心事,都是他們關注的內容;鄰裡矛盾、物業糾紛甚至獨居老人等他們都要管。尤其是在老舊「三無」小區,他們儼然就像是這裡的「大管家」。
12月15日,記者跟隨秦州區西關街道環西社區的網格員們,體驗了網格員的一天。
「掃街」、「刷樓」
可他們真不是為「找茬」
今年50多歲的柳秀芳是環西社區的一名網格員,這天由於是街道對小煤爐的聯合排查整治行動,早上8點半,柳秀芳就和其他幾名網格員來到了社區,作了簡單的部署後,記者便跟隨她和西關街道相關負責人對轄區永慶路商鋪的小煤爐進行了逐一排查。
「現在正是『冬防』關鍵時期,我們每天都會巡邏,逐戶排查小煤爐的使用及用電安全。」柳秀芳笑著跟記者說,每天「掃街」、「刷樓」巡邏,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特務」一樣。
在入戶排查過程中,有些商鋪的小煤爐已經拆除,有的雖然沒有拆除,但已經停止使用,有的還在繼續使用煤爐取暖……。
「上周,我們就已經對轄區內的商鋪,小平房挨門逐戶的進行了巡查,對轄區使用小煤爐及燃煤戶進行全面排查並登記,並向居民講解宣傳大氣汙染防治知識及燃煤安全知識,積極勸導居民拆除小煤爐。」柳秀芳跟記者說。
在永慶路某商行,店主一看到我們一行人進門,臉上即刻露出了一絲不悅。在向對方說明來意後,店主抱怨著說:「我們是租的鋪面,暖氣管道都是壞的,維修的話需要好幾萬,房東不管,還得我們自己掏錢,電暖氣費電不說,這麼大的房子也熱不起來麼。」
「我們也理解你們的不易,但是我們這裡畢竟是禁燃社區,煤爐子又是火又是煙的,你們用著也不安全,也是為你著想嘛!」
面對店主的抱怨和不滿,隨行的西關街道工作人員和柳秀芳她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解釋、勸說。直到店主同意限期內將煤爐拆除,並在告知書上簽字。
「這排鋪面我們已經來了4次了,有時候挨罵都是常事。」柳秀芳苦笑到。
「環西社區是禁燃社區,在網格員的配合下,這幾天我們已經拆除了30多臺燃煤爐。」西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惠林告訴記者。
隆冬的早晨格外寒冷,巡查過程中,遇到部分店主的抱怨、不解、牴觸甚至爭吵,還要耐著性子、硬著頭皮解釋,填寫並發放告知書。一圈下來,記者的手都被凍的不聽使喚了。
「看這個名單,就剩10戶商鋪的煤爐沒有拆除,今天要全部走訪到,還要好好的勸說。」看著手裡環保局的調查反饋單,同行的西關街道綜合執法隊隊長楊萍說。
「現在正是最冷的時候,電暖氣功率大,費電,取暖效果也沒有煤爐好,大家肯定不願意拆煤爐,非要人家拆掉爐子,有時候真的是『門難進、臉難看』」柳秀芳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硬著頭皮一趟又一趟的勸。」
上午10點,10多家商鋪總算都排查完了,還沒有拆除煤爐的也都發放了告知書,同意限期內就將小煤爐拆掉。
民情也分「陰晴雨雪」
他們就是「氣象員」
結束了小煤爐的排查工作,剛回到社區,社區的民情氣象站就顯示出一條信息:食品廠小區居民反映小區存在亂收水費和垃圾處置費的問題。
還沒來得及喝口水,記者就跟隨負責食品廠家屬樓區域的兩名網格員到現場跟居民溝通了解情況,並將問題反饋給自來水公司和環衛處。當天就對這個問題對居民進行了答覆:
由於該小區屬30多年的老舊、「三無」小區,管網老化漏水,使得居民平攤的水費不斷增加。為了徹底解決該小區基礎設施和管網老化問題,2019年底,社區已將該小區上報秦州區住建局,並列入了政府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等政府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施工完成後,小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老化、管網老化漏水等問題將會徹底得到解決。
環西社區工作人員董佩向記者介紹到,「其實民情氣象站就是收集和受理民情、解決和辦理民事、公示和反饋結果的一個升級版的『民情流水線』。」董佩說,「居民可以在民情氣象站手機APP上反映問題,社區收集群眾反映的問題後,針對收集到的各類民情信息,用『晴、陰、雨、雪』四種氣象符號進行動態反映,建立『白、藍、黃、紅』四色響應機制,將居民的冷暖、困難、需求、期盼分為四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對應開展服務。」
陪伴照料孤寡老人
是他們「最自然不過的事」
下午,記者跟隨環西社區負責人何俐麗和南明路桃園小區網格員閆秀雲,去到孤寡老人高鳳英家中,在路上,何俐麗告訴記者,老人今年80歲了,兒子因突發腦溢血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前幾年老伴也走了,現在就剩老太太一人孤苦伶仃的生活。
「冬天天氣冷,老太太也很少出門了,隔幾天我們就上門去看看,有能幹的活就給搭把手。」閆秀芳說。
老人家住3樓,屋裡光線暗淡,冷冷清清,只有暖風機發出「呼呼」的響聲。
「姨姨,你這幾天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冬天冷,你下樓一定小心,有啥事情就給我打電話。」在老人家裡,何俐麗和閆秀雲跟老人拉起了家常。
「還有用電,暖風機、插頭用完一定記著關了。」
「要是下雪了路滑,你買菜不方便就跟我們說,我們就幫你買上了。」
「謝謝謝謝!你們那麼忙還經常來看我這個老太太,你們真的都太好了!」
……
隔三差五來陪同老人聊聊天、說說笑、幹點家務,是閆秀雲眼中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臨走時,看到老人臥室地上有一大灘花盆裡流出的積水,閆秀雲默默地用拖把脫乾淨,又把地上的花盆擺放整齊。
回社區的途中,桃園小區另一位網格員王小麗跟記者說起了一件她的經歷:前年,80多歲的趙宏培老人好多天都沒有下樓來,因為老人的一雙兒女和老伴都在外地,老人常年獨居生活,擔心老人的身體,她和另外幾位工作人員便去老人的家裡,敲門時發現門是虛掩的,他們進去一看,老人躺在椅子上,身體已經僵硬了。他們便趕緊聯繫老人的子女,並向社區反映情況,因為老人的兒女離的太遠,短時間內趕不回來,他們又聯繫殯儀館幫著子女料理老人後事。
「網格員都是由居民中威信好、樂於奉獻的熱心居民和黨員擔任。」何俐麗告訴記者,環西社區的轄區內大部分是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環境不好,網格員在社區的日常治理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環西社區現有居民3021戶7261人,居民樓56棟,目前配備了9名網格員,每天通過網格終端了解社區內的大小事務,若發現問題,可立即通知包片的網格員到現場了解具體情況,即時處置。
跟隨體驗的這一天,記者切身的體會到網格員工作的繁雜、瑣碎和不易:幫助社區幹部入戶進行外來人員排摸和監測;深入小區、樓院宣傳各類政策和相關知識;幫助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清潔和消殺;照料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在他們眼中,居民點滴無小事。
「孩子們都大了,嫁人的,外出打工的,我平時也沒什麼事情,被選為網格員,閒暇時間能為街坊領居們辦點事,幫點忙,自己的生活也充實了許多」。柳秀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