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晨報記者 嶽敏
平日裡遇到困難,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找樓組長、找居委會幹部,而在長寧區周家橋街道,大家可以直接去找「網格長」。
2017年,周家橋街道提出了「黨建格長制」,在轄區劃分出六個網格,並分別融入城管、綠化市容、派出所等行政黨組織,一起著手解決轄區內沿街面遇到的各類市容管理綜合問題。經過了長達3年的實踐付出和經驗積累,如今的黨建格長制建設更加成熟,網格覆蓋面也逐步擴散至更多與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
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在一次網格例會上,有黨員骨幹反映:長寧路遵義路北側路口有一段人行道最窄處僅0.6米,只能容納一人通行,但作為一處重要路段,此處車流、人流都較大,行人來往不便,有時迫不得已還要走到非機動車道上,存在明顯安全隱患,人行道拓寬這件事理應提上日程。
可是作為一條市政道路,誰有權進行拓寬呢?為解決這一治理難題,負責這塊區域的第三網格成員單位——街道城管中隊,其網格長王潔華,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這一情況。經過多次走訪和協調,今年9月,這一困擾居民多年的出行難題得到了解決。王潔華聯繫到了長寧區建管委等相關單位,共同針對長寧路遵義路口北側人行道狹窄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考察,一切的原因指向了地下的一根超高壓輸電電纜。後經過與電力部門的多次協商,制定了可行性施工方案,僅花了7天時間就順利將該處人行道拓寬。
如今這條人行道能夠滿足兩人並排通行,居民道路安全有了保障。「現在這條路好走多了,再也不用小心翼翼了。」一位居民滿意地說。這看似是一條小小人行道的改變,背後卻離不開街道黨建網格化管理的力量。
小網格凝聚大能量
舊衣物、舊電器、舊生活用品……這些老舊的東西放在家裡佔地方,放在樓道裡又佔用公共空間,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又不捨得扔。樓道堆物始終是社區治理中有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範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宋鍵作為黨建第一網格的網格長,主動和轄區共建單位某生鮮品牌達成合作,推出「斷舍離」公益進社區項目,號召居民將堆在樓道裡用不到又捨不得丟的物品拿出來,換取一些水果、雞蛋、日用品等。「一些舊衣服、舊電器能換一些我需要的物品、食品,而且這些我用不到的東西還能幫助到其他有需要的人,同時還解決了樓道堆物的難題,一舉多得。」一位前來換物品的爺叔高興地說道。在黨建格長制的大平臺下,網格長們帶領各單位組織成員各司其事、通力協作、凝聚成一股力量,確保每一次「斷舍離」進社區項目的順利開展。截至目前,該生鮮品牌已經走進了周家橋27個居民小區,開展了30餘次舊物兌換活動,回收舊衣物1081件,廢舊自行車73輛,舊家電183件,約1350位居民參與其中。
這些年來,黨建格長制的建設切實解決了周橋居民各類「急難愁」,讓周家橋街道在努力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小目標上跑出了屬於自己的「加速度」。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