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做實做細專項監督——
「小切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12月14日,益陽市氣溫驟降。一大早,安化縣龍塘鄉陶賀衝村扶貧隊長雷紅兵擰開水龍頭,接了一滿盆水後,特意給市紀委常委、監委委員鄧友良打來電話,「擰開龍頭就有水,村民再也不用擔心一到秋冬季節就沒水喝了。」
今年益陽市紀委監委開展入村督查時,發現陶賀衝村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今年以來,該市強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監督執紀,以專項監督為抓手,堅持「小切口」切入、項目化管理、閉環式運行,打通基層監督「最後一公裡」,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圓心願」回應群眾關切
今年5月,按照「一人一村」的要求,鄧友良到陶賀衝村開展入村督查。村民反映,雖然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了3個蓄水池,安裝供水管萬餘米,有效緩解了人畜飲水問題,但由於飲用水源水量小,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更滿足不了農田灌溉的基本需要。
了解情況後,鄧友良立即部署整改方案並協調相關單位,決定從該村魚粟坳水庫引水,解決項目資金20萬元,安裝供水管2300米,增設一個30立方米的蓄水池,徹底解決該村季節性缺水和農田灌溉問題。今年7月,該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這次入村督查,益陽市349名紀檢監察幹部下沉到349個貧困村,共走訪群眾4000餘戶,察看場地1900餘處,收集意見建議和相關訴求近700條。
10月,原人回原村,開展入村督查「回頭看」,掌握問題整改進度和辦理情況,對帳銷號。「回頭看」共發現整改問題109件,現場解決問題266個,交辦問題線索151條。
「大體檢」守護群眾利益
12月17日,地處南縣三仙湖鎮的湖南金之香米業有限公司廠房裡,48歲的陳志明扛起一袋袋大米碼上叉車,幹勁十足。
陳志明是該鎮三仙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將自家3畝土地以每畝900元流轉給金之香米業,同時成為該企業合同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卸貨間隙,陳志明對回訪的紀檢幹部說,「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做一天沒一天,現在有穩定工作,心裡踏實。」
聚焦扶貧領域政策落實情況,益陽開展全面「體檢掃描」,鞏固深化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社會兜底保障、就業扶貧、住房和飲水安全、農村基礎設施、基本醫療等9個專題治理。督促職能部門梳理行業扶貧項目、資金各環節廉潔風險點,全面開展自查自糾。
截至目前,全市共發現扶貧領域問題線索508條,查處524人,追繳違紀資金1815.43萬元,退還群眾資金1518.67萬元,因「兩個責任」落實不力問責39人次。
「補短板」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益陽市資陽區迎風橋鎮牛角侖村,白牆黛瓦,瀝青公路四通八達,一幅靜謐而美好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我們曾是出了名的軟弱渙散村黨支部,『兩委』班子不團結、群眾上訪不斷,更別提經濟發展了。現在,區紀委監委幫我們搭了一個『拿得起來』的班子,班子團結了,事事都想著群眾,群眾有信心,發展自然好。」該村黨支部書記郭春華說。
不止是資陽區,益陽市各級紀委監委為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立足監督職責職能,將權力制約向村級延伸。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將村級重大事項決策、財產管理、村務公開、脫貧攻堅等作為監督重點,常態化開展村級組織巡查,嚴格落實「村帳鎮管」制度,運用「網際網路+監督」平臺實時全程監管,切實加強村級小微權力監督。(記者 劉燕娟 通訊員 文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