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問答」上回復了一個問題:「你能堅持把幾十集的電視劇一集一集地看完嗎?近三年裡大概有幾部?」我當時也沒多想,就隨手推薦了《天盛長歌》和《大宋少年志》兩部劇。昨天居然莫名其妙被人在評論區懟了:
《琅琊榜》《偽裝者》《白夜追兇》《人民的名義》這些確實是好劇,我都看過,也很喜歡。但「看劇」這事本來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沒必要把你自己不喜歡的、甚至是你壓根就沒看過的劇都說成「爛劇」吧,難道這樣能顯得你特別有品位?
不管怎樣,我堅持:《天盛長歌》是部好劇,難得的好劇。
我還給它寫了篇小作文:
這是一部開播前被眾人寄予厚望的改編劇。那時,它還叫《凰權·奕天下》。
光看海報,就有著撲面而來的「高級感」。
但我畢竟是看過原著的人,聞說大女主言情戲被硬生生改成了「男強女強」正劇?「廠花」陳坤四十歲演二十來歲的寧奕?「電影咖」倪妮能詮釋「無雙國士」鳳知微?白敬亭第一部古裝劇能演好絕豔傾城的「天水之青」顧小呆?再一看集數:70集!——長!長!長!——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等到開播後,我對它只有一個評價——真香!
這部劇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穩」!
從大到小、從內到外的「穩」,方方面面都穩定地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之上。
演員們出色的演技更為該劇錦上添花:坤哥時而輕嗔時而薄怒,時而病弱時而傲嬌,時而委屈時而腹黑,時而菩薩低眉時而金剛怒目……望向鳳知微的眼神總像只小狐狸在戲耍小狸貓……
這麼活色生香、能浪會撩的「楚王」,怎不叫人又愛又恨?縱然那忽高忽低的眉毛總是不合時宜地搶戲,也只能原諒唄!包容唄![可愛]
而魏知/鳳知微,該委屈就委屈,該認慫就認慫,時而呆萌時而俏皮、時而可愛時而霸氣、時而無辜時而柔弱、時而嬌媚動人時而英姿颯爽……
可隨著口碑的走高,與之相對應的卻是詭異的越發低迷的收視率。這樣一部擁有「高級感」的好劇,那麼好的服化道,那麼精美的布景,那麼用心的打光、調色……收視居然撲了?!奇怪嗎?無解嗎?細想起來,《天盛長歌》的「糊」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改了劇名
本來前期鋪天蓋地宣傳的劇名都是《凰權·奕天下》,改編自小說《凰權》,一看就知道兩者關係密切。可是後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突然改成了《天盛長歌》——正是那種吃瓜群眾看得一臉懵,原著書粉一不留神就錯過的名字。
其次,改了劇情
雖然劇中也保留了不少原著裡的橋段,但整體架構已經改變,人物設定、故事情節、劇情推進等,已經改得原著粉都無法劇透,原來的大女主戲也變成了各方面的博弈。部分書粉因此棄劇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鋪墊過長
由於該劇涉及人物眾多、時間跨度大,所以前幾集都在交代前塵往事,幫助觀眾釐清人物關係,同時也在為後面的劇情推進「埋梗」、設伏筆。
可這些要看到後面,才知前面的用心巧妙,才會有回味無窮的覺悟。而前期運用這樣的節奏與敘事手法,是很考驗觀眾最初的耐性的。更何況,70集的長度足夠讓人望而生畏,輕易不敢「入坑」啊。
第四,套路太深
該劇劇情基本都是盤子大、支線多、權謀複雜,往往套中有套,不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後面可能還有彈弓等著呢!
且臺詞又快又密,加上人物說話半文半白,還喜歡眼神暗示、旁敲側擊、話裡有話、弦外有音,這對觀眾的聽力和理解力都是一大挑戰。
《天盛長歌》的臺詞很講究、權謀很深沉,還真是需要點水平才能看得懂、領略到。比如鳳知微對寧奕說的那句「殿下這是何不食肉糜啊」;行酒令時七王子寧齊所吟詩句、鳳知微刁難赫連錚時所吟詩句;寧奕與魏知所下棋局,魏知與皇帝所下棋局;以及時不時蹦出來考驗人學識的文言文……
網絡上大神們的解說
看個劇還需要較高的文言文水平造詣,這也許正是它被迫成為「小糊劇」的原因之一吧。
第五,宣傳不到位,受眾群體狹窄
現在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天盛長歌》雖是難得的精品,但宣傳做得確實低調了些,即使喜歡它的網友們會自發「安利」,也架不住它的受眾群體狹窄呀。
況且,看這劇挺累的,眼睛要盯著、腦子要跟著轉、智商要跟上、心還必須靜下來,還得有點文學功底,要聚精會神地看,不然很有可能走神一分鐘就啥也看不懂了——這對於大部分看劇只是用來放鬆、用來打發時間的觀眾而言,要求真的高了些,大家自然更樂意挑些輕鬆的題材劇來看。
雖然已成「小糊劇」,但我還是超級喜歡這部劇呀!它有那麼那麼多值得讚美的地方:
布景精緻大氣;
服化道精美絕倫——劇組認真地參考了一千多本古籍,近百人參與,歷時近200個日夜,製作服裝5000餘套,裁、切、繡、磨,一絲不苟、極具匠心。
電影質感般的色彩與場景——像一幀幀水墨丹青或鎏金版畫,充滿古風和韻味。
禮儀之美——一長揖、一頓首,平添古典氣息,歷史氣韻撲面而來。
同期收聲——演員臺詞功底紮實,沒有臺詞的時候就肢體語言、眼神交流,暗搓搓地碰撞著火花。
演技俱佳——難得一見的全劇組演員拼演技,舉手投足都是戲,從主演到小配角沒一個拖後腿的。陳坤一人千面,倪妮可攻可媚、剛柔並濟,倪大紅不怒自威……連戲份不多的小馬夫、小鳳知微、小寧奕、珠茵、佔壁等的演技都毫不含糊。
《天盛長歌》的人物那麼複雜,優點那麼多,我沒有辦法簡單地用一兩段話去概括、或者隨意列舉幾個點就把它們交代清楚。但正如導演沈嚴所說,這部劇沒有大女主,也沒有大男主。「不要把它當古裝戲看,它講的是人心。」它表面上是個關於國讎家恨的故事,但實際講的,是那一個個在困境中仍努力追求自我的靈魂。
陳坤曾說,他喜歡寧弈這個角色,是因為他身上有攻擊性也有脆弱性,很矛盾但又很真實的一個人。
「他有家國情懷,但也有煙火氣。他經歷著別人都沒有經歷過的瘋狂、澎湃,但他依然獨自對抗著這命運,最後和自己和解,平靜地接受這一切。」
這是一部看了會感動的劇。作為一名普通觀眾,配色什麼的我不太懂;圍棋、茶道什麼的,我也不懂;文言文水平一般,部分臺詞的弦外之音我也聽不太懂。但這些都不妨礙我愛這部劇。捨不得快進一秒——是我對好劇的最高禮遇。
好劇還需慢慢品、細細品,《天盛長歌》這部劇,不能用倍速去看,有時候甚至要倒回去重看細節,因為伏筆總在不經意間埋下,暗湧總在倏忽間到來,極度考驗智商和耐性。一定要用心去看,才不辜負這眾多演員與臺前幕後工作人員長久以來所耗費的精力與心血!(一定要看DVD版——無刪減,更美好。)
《天盛長歌》的紀錄片合輯也很好看哦,是一些幕後花絮,會看哭。再次被演員和工作人員們的敬業與用心感動到!
最後,歪個樓:雖然被某網友莫名其妙懟了,當時有些不開心,但大部分網友都是比較友好、理性的,大家會在評論區留言表達自己對某些電視劇的喜愛:
還有推薦《錦衣之下》《甄嬛傳》《如懿傳》《陳情令》《香蜜沉沉燼如霜》等劇的。在此,感謝友友們的熱心評論和支持,我會繼續努力推薦更多好片給大家的!也歡迎大家踴躍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