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12月12日宣布與不丹建立外交關係。無論對於在中東四面皆敵的以色列,還是與世隔絕的喜馬拉雅山國不丹而言,這都是非同尋常的一步。
這是以色列獲得的最新關係正常化協議,此前與之建交的國家都位於中東和北非。以色列外交部長加比·阿什克納齊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以色列獲得承認的圈子還在擴大。與不丹王國建交將是以色列深化亞洲關係的一個新階段。」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他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以色列「正在與希望和我們建立關係的其他國家接觸」。
「這項協議將為我們兩國人民的合作提供更多機會。」以色列駐印度大使羅恩·馬勒卡在推特上寫道。據報導,兩國合作的主要領域將是水資源管理、農業和衛生。
不丹與以色列在印度宣布建交
對於不丹來說,本次「捨近求遠」的建交亦十分特別。長期以來,不丹王國並沒有完整的外交自主權,根據印度1949年和不丹籤訂的《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在進行外交關係時,必須要受到印度的「指導」。
因此,不丹只與大約50個國家保持外交關係,境內僅有印度、孟加拉國和科威特三個國家的大使館。除了印度、孟加拉國和馬爾地夫三國的公民之外,世界其餘各國的旅客在進入不丹前都需要申請旅遊籤證,每日消費不低於200美元。
為了阻絕大國對不丹的影響,不丹與5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無法建交,其中的中國還是不丹僅有的兩個鄰國之一,而不丹是中國所有鄰國中唯一沒有建交的。不丹近年來與中國的接近,印度亦頗有微詞。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本次建交是由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所推動的。川普是以色列的堅定盟友。
不丹虎穴寺
筆者曾前往不丹多次,與當地各界頗有友誼,根據觀察,即使在不丹2007年同印度籤訂了《不印友好條約》,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權之後,印度對不丹的控制仍然滲透在政權、軍事、外交、民生、能源、宗教、教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所謂不丹外交問題,根本上還是印度問題,不丹與以色列的建交也不例外:
一、儘管原因和出發點不盡相同,但不丹與以色列確實都存在在國際社會中被「孤立」現象,這是一種抱團取暖,也有向兩國內部證明執政當局的外交努力的意義。
新冠疫情之後,亞洲在全球話語權內比重增加,以色列將同不丹的建交,不僅為「加深亞洲關係的裡程碑」,更試圖以此作為示範效應,推開與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和一些傳統上反對以色列的亞洲國家,例如印度尼西亞等多國建交的窗口。
而不丹作為一個與印度關係密切的小國,在曾經的鄰國錫金於1975年被印度吞併之後,同很多南亞國家一樣,一直在提防淪落至相同地步。這也是不丹王室為什麼不惜在2003年拒絕印度調和,堅決向反政府武裝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但落後時代的封建制度對於印度的高度依賴,又讓不丹王室不可能下決心擺脫印度。
在兩難之中,面對印度國力的日益增強,不丹與以色列這樣的發達國家建交,對外可以強調不丹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保障權益不被印度更多侵蝕,對內則能安撫民意,繼續發揚傳承百年的王室統治術。
二、根據以色列的聲明,以色列駐印度大使在其官邸與不丹駐印度大使籤署了相關協議。由此可見,印度不但是不丹與以色列建交的主要推手之一,甚至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這可以視作印度讓不丹作為代理人,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積極回應和試探:
一方面,在川普離任之前表達善意,部分實現加深印太聯盟的承諾,行銷印度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在拜登有可能放棄「印太」,重回歐巴馬時期「亞太」的前提下,印度不直接出面,留有轉圜的餘地。
或者說,不以建交是印度在美國大選後對外政策模糊,局勢不明朗之際,對於美國態度的一次試探。不丹無非是印度拋出的一枚棋子,還能一箭雙鵰,表明自身對不丹主權的尊重,減少南亞諸國的戒心。
此外,不丹是農業國家,印度農業人口眾多。疫情過後,糧食安全與農業生產恢復尤為關鍵,以色列掌握著全球一流的農業技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這也體現出南亞次大陸疫情後的新趨勢。儘管印度染疫人數位居全球第二,戰疫談不上成功,但在國力極大不對等的情況下,南盟及印度周邊國家,在疫情中仍然不得不極度依賴印度輸血。
換言之,至經濟層面到政治層面,通過疫情,印度對它們的掌控不是減弱而是加深了。
與此同時,伴隨印度民族主義思潮崛起,用印度教思想來統一印度共識,一直為莫迪政府的指導原則。可是,恰恰作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倘若不解決宗教問題,複雜的統一共識必然難以達成。
作為全球與伊斯蘭世界最敵對的國家之一,在印度高層看來,以色列有可能成為特定條件下的助力和後手。
四、以色列方面將不以建交放到「以色列深化亞洲關係」裡程碑的高度,除了上文提及的與阿拉伯國家改善關係外,顯然不是為了學習國民幸福指數,成為「幸福國度」第二——它的最終目的還是通過不丹,以及不丹背後的印度,打開與南盟甚至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組織的大門。
從以方戰略角度出發,相同模式在南盟內部大概率是可以複製的。以色列期望能借不以建交的東風,進入南亞和東南亞,贏得新亞洲的門票,改善自身處境。
這也可以看作繼美國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與巴林建交等標誌事件後,以色列最後一次「川普紅利」的兌現。
耶路撒冷
綜上所述,不丹與以色列的建交,本質上依然是印美關係的延續。
雖然,兩國關係曾經在共同對抗中國的貌合神離中急劇升溫。然而,在川普敗選,拜登當選後面對國內防疫壓力和前任總統不肯體面認輸的窘境,短時間內明顯會專注於美國內部的狀況下,這場大戲不可避免地最終成為印度的獨角戲。
整個世界在2020年迎來極大的轉變,而2021年這種轉變幾乎確定仍會延續。災難往往是文明衝突的助燃劑,人類實在難以回答,我們的星球在疫情過去後能不能變得更和平。
國際形勢的多變,國內疫情與經濟的壓力,印美關係的不確定,中國崛起的輻射,加上象徵亞洲復興的RCEP的缺席,都在加重印度的不安全感,迫使其進一步加深對南盟的操控,深化環孟加拉灣經合組織同南盟的整合,以積蓄力量來面對不夠自信的未來。
把類似不丹等的籌碼國首先推到國際舞臺上,作為打開局面的前哨,一面藉此彰顯印度南亞霸主的地位,秀出肌肉;一面隱藏在幕後評估交易,謹慎下注,將是印度外交值得注意的新動向,乃至可能會引發「代理外交」的風潮。
一個在後疫情時代變得更聰明,也更具備擴張性的印度,
正是深藏在不以建交後的思考。
聯 系方式
新浪微博:@葉涼YeeLiang
佛學院志願者,聯合國南亞特殊貢獻獎得主,旅行作家兼國際領隊
服務於文化交流,定向援助,南亞深度遊開發
歡迎諸位親們投稿,投稿郵箱(coolleaf@icloud.com),會有小心意奉上。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